一、Study Hard and Play Hard(至金法则:狠狠地学,也狠狠地玩)
西方推崇“work hard and play hard”。就是你学习学到只剩一口气的时候,跑出去尽情释放自己,然后再焕然一新地回来,高效率地学习工作。即使你自己大多时间都在刻苦学习,但也要在外面宣传自己是“play hard”。千万不要在大家放松玩乐的时间谈工作和学习。这种处世哲学我虽然不能完全赞同,但整个西方社会都如此笃信,我自己也不能偏离得太远。
大陆生很好学,经常在下课期间拉着老师问问题,平时坐下来讨论的话题也常常与学习事业有关。这其实是我们来到国外,并没有顺应外部形势转变思维,只是将国内的模式照搬过来,变成在和外国人交往中只擅长谈论学习、工作有关的话题。在国外,每个人比较注意的是自己是不是受别人欢迎,而不是你是否比别人聪明。因此大家更倾向聊一些有趣的事,无论从电视上看到的,还是自己的经历,或是从朋友那里听到的,等等。大家在和外国人接触时需要了解他们这个习惯,避免谈知识性的问题。虽然我知道很多大陆生在谈的时候也根本没有炫耀自己学识的意思,但外国人会下意识地想:“这人是不是想显得比别人聪明?”
实际上外国人很实在,他们很看中社交活动,是因为借着放松的时间让彼此走得更近,回到工作岗位上关系更协调些。刚开始跟朋友接触,我发现自己很不成熟,除了跟学习有关的知道得多,接下来什么都不知道了。相反我的外国朋友很懂得与别人打成一片,往往在以后寻找工作上会获得比我好很多的机会。你的外国同学在什么场合有怎样对应的一套交流方法你都要去了解,我们不能和这些社交场合绝缘。如果不去见识,对小外圈子知之甚少,以后会对自己发展很不利。当然自己也不是蒙头蒙脑地去玩,也要细心去感受外国人说什么样的话题和内容才是能调动起他们兴致的事,他们喜怒哀乐的时候都喜欢说什么。
参加外国小孩的集体活动是很好的切入点。美国同学讲话很开朗,有时候爱大喊大叫的,很有表演意识,但是他们能做到哗众却不“取宠”,一切都很自然。而且美国学生的确很有招数,总能把活动气氛搞得很热烈,调动起所有参与者的情绪。在学校里一些场合我就常常感觉自己被同龄同学的朝气所感染,“乖乖”地听他们讲话,跟着他们去玩,跟着他们乐。实际上,这不知不觉间,我们大陆生与外国小孩在领导能力上就被拉开了距离。今天在学校课外活动中是他们带着你乐,明天在工作岗位上就是他们管理你,而他们也许在智商和知识上并不比你高。所以我们要从这个高度找到我们跟外国小孩的差距,而不是总觉得那些外国同学很傻,只知道玩,学习上根本不用功。
通过和外国小孩玩的过程中,我还感受到外国小孩比我们大陆生能干的地方,就是他们的组织运作能力。国外的小孩办事很熟练很职业化,能把一个小小的活动搞活,而且形式很正规很有效果。在国内,运作活动无法与学习的重要性相提并论,但实际在和外国同学共事时,我发觉运作活动也需要很强的能力。比如学校要承办交际舞的竞赛,他们会have an event set up(布置好活动的前期),ensure the event keep on schedule(保证活动按一定的进度进展),到处marketing the event(宣传这件事情),cheer up the crowd(煽动观众的士气),如何让参加者真的觉得参与这项活动很特别、很开心等等。而我们大陆生在国外要组织什么活动,计划商量出来的主意都不错,可常常最后做得要么没意思,要么大家不了了之,聚在一起吃顿饺子或吃顿饭就算是活动了。当真正与外国小孩一起活动,我才有了认识,才看到了自己在能力上与他们的差距。所以参加他们的活动实际上自己很赚,一边学英语,一边学人际交往,还可以看看人家是如何调动气氛、组织活动的,对日后步入校园外的社会生活很有意义。
建议大家多尝试些文体活动,通过参加文体活动进入外国学生的集体。比如在”手”高中,我参加了合唱团。在WPI,我参加了一个Hip-Hop dance和交际舞俱乐部。我过去根本不敢想象自己会去跳舞,但为了适应和发展,我狠狠推了自己一把去与自己不同类的人接触。
在交际舞俱乐部我完全是初学者,外国同学就手把手教我跳Qiaqia,fox,wartz,salsa,swing,教我如何变向,脚步怎么走,怎么听节奏。刚开始我只是被迫参与,但跳完后就感觉自己也慢慢地融入进去了,渐渐也交上许多与自己背景很不同的朋友。另外,其他场合都根本没有办法搭上话的漂亮女生,在交际舞课上还会主动和你跳舞。你只要大方邀请她们,她们都会和你练习,而且有了舞蹈这个大话题,双方就有机会继续进行接触。为了跳交际舞,我也要学着如何与女生协调——其实是项很重要的技能,自己要静下心去领悟什么叫做“跳舞时女方是幅画,男方是个画框”以及“Dance is the vertical expression of horizontal desire.”(跳舞是横向欲望的纵向表达。)
大家一跳完就坐下来放松聊天。在这种场合听到的带有喜怒哀乐感情色彩的英语,跟平时上课大家正儿八经时说的口语感觉完全不一样,非常人性化。我总觉得其中有很多可以模仿的新鲜用语,从玩中学到很多。如果只是天天坐在教室里听老外讲课,英语其实不会收获多少的,因为我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经常是放在吸收这些英语传达的信息上,并没用多少时间注意英语的本身。
二、Mixtology(调酒)
我建议大家在国外过了21岁可以去一些Social Drink的场合。因为喝酒作为国外主要的社交方式你没有办法避免,除非你呆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在美国大学里,酒更是文化。很多学生还专门去上调酒课。
大家只要知道一下如下一些基本的喝法就可以入门了:
1.用Absolute,Grey Goose或者SKYY的伏特加兑上橙汁或者葡萄汁;
2.把Bombay牌的Gin和Tonic水调在一起;
3.将Johnny Walker或Jack Daniels的威士忌兑可乐;
4.把Barcardi的Rum和可乐混在一起就是“Rum and Coke”。
除了你自己调,如果你在酒吧,可以点鸡尾酒。Cocktails基本上分五大类:(偏女生)装在高脚杯里的Martinis,像Cosmopolitan,Apple Martini;装在高大开口杯(tallballs)的Tall Drinks,像Long Island Ice Tea,Tequila Sunrise,Flaming Lambogini,Sex on the Beach;(偏男生)装在矮大开口杯(lowballs)的On the Rocks(Rock实际上是大冰块,融化后来稀释酒精很重的酒),像Godfather,Rusty Nail,Black Russian有热带情调的Tropical Drinks,比如Malibu,Ma Tai,Mojito,Margarita,Pina Colada还有就是酒精很浓的小杯叫Shooter,比如B-52,Orgasm,Purple Hooter,Redheaded Slut,Slippery Nipple等。
三、为提高你的社会地位Work-out(健身)
不幸的是,西方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个以貌取人的社会。我们大多中国男人的身材不美观,这让很多其他国家的同龄人看不起。与美国人的差距不要说,有时候我和几个亚洲、欧洲的学生去踢球,一队穿着衣服,一队打赤膊,我刚扒下衣服,一个浑身结实的韩裔同学鬼笑说:“哈哈,CHINESE MAN光膀。”我回了一句:“So,what about it,son?Stop showing off your chest.(小子,那有怎么样?你有两块胸肌又怎么了?)”笑归笑,但过后想想确实我们大陆男生体型都不是很好。很多小伙子个头是蛮高,但衣服底下都很cut,二十几岁就开始有小腹部。一到成年更不行了,脑袋大、肩膀窄、肚子大,皮肤白白软软的。
说来惭愧,我们国内很多男孩还不一定比得上外国小女生。我在健身房里看美国女孩在跑步机上跑都是我们中国人标准中的“狂奔”,而且一跑都是半个小时。可想而知和外国女孩在一起幸福是要很有体力的。
一个香港女生朋友曾经很坦白地对我说,你想想看,如果你在美国搞金融是多郁闷的一件事。不要说你英语不正宗,你跟那些身材健壮、自我感觉超好的白人同事往那儿一站,你自己都觉得矮人一等。
我对此很不服气。但有一件事情让我相信了她的话。在社交圈中,白人男孩一般不太和亚洲小孩在一起,所以我对他们圈子里是什么样一直很好奇。有一次我知道一个白人同学圈子开的一个party,自己头脑发热,就“冒访”了那个白人同学聚集的酒吧。我在一个个大块头里穿来穿去感受到的都是冷漠的目光,跟他们打个招呼再想多说几句话他们都不回应我。我叫了一杯Vodka,转到酒吧中间。就看到长得超hot(身材火辣)的ladies(女士)。这些只跟白人男生在一起的一般都是那种身材呼之欲出的白妞,欧亚混血儿,还有从小在美国长大、已经完全和自己祖先划清界限的亚洲女生,还有中国那些很有身份像什么著名导演的女儿。我想和她们搭话,她们马上都侧过身往其他方向逃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中国女孩居高临下地看了我一眼,似乎奇怪我怎么会在这里。极品的亚洲女孩往往人高马大,攒着啤酒瓶的big white puppet投怀送抱。我切身地体会到身体是本,想在国外上层社会立足,我们大陆生要锻炼身体。
不少人会有一个观念,体型不好会不会是因为我们亚洲人种的问题?我观察到不少华裔、印度、阿拉伯、土尔其的男孩身材都很魁梧。因此外国人高大的形象不是神话,也不是我们没有白人那个种的问题,饮食结构也不一定是主导因素。我们怕个子不高,现在喝牛奶也不成问题,我们觉得皮肤白不够男人,也能到户外晒晒,这些都不是问题。
我们和外国人在体质上的差距,本质是我们中国人观念中没有把从小锻炼作为一种标准的问题。在美国家庭里经常会看见父母喜欢在家里摆个橄榄球,让小男孩经常扔,并以此衡量自己的孩子几岁能扔出几米发育就没问题。美国小孩三点放学以后整个下午都在外面的大太阳底下运动。我在和邻居打篮球时,看见个头才1米4、六七岁的小男孩都可以把球从罚球线投出去,这令我非常吃惊。所以我们亚洲男生一定要有忧患意识,本身就落后那么多了,到了大学就一定要去work-out(健身)。
一些同学可能会说,我们学习那么忙哪儿还有时间去什么健身房?非也。美国前国务卿莱斯工作到半夜,一大早6点钟起来都要到健身房活动半小时。在华尔街压力负担那么大的地方,我看到很多中年人都是身材挺拔,精神抖擞。在常春藤大学这种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下,每个人都有安排自己去健身房锻炼的计划。运动和工作是绝对可以分配好的。
其实去健身房锻炼不单单是锻炼,它是一个community(社区),也是一个social scene(社交场合),对于年轻人来讲,work-out能让你交上很多外国朋友。大家在一起可以互相请教切搓什么部位要用什么器材锻炼,一个姿势要做几个set,bench press怎么做,seated dumbbell,seated rowling,shoulder press,parbell curl,Cable Tricep Press down是什么,锻炼完饮食应该注意哪些,protein shake应该吃什么牌子等等。而且在work-out的时候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其他的事情,比如我在Treadmill上跑步的同时就看秀、看篮球赛、橄榄球赛(这些都是平常和外国人在一起时可以聊的话题),骑自行车的时候看“人物”、看“GQ”“Vogue—Men”(《品味男士》)(看看最近男装的时尚,培养自己的品味)。这种multi-task(多任务)一方面让我吸取了很多其他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转移了我在做锻炼时的痛苦,增加了锻炼的时间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