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
17132900000032

第32章 塔吉克族饮食文化(4)

用餐前,主人用壶提水让客人洗手。用餐时,主人先铺上餐单,摆上馕、阿尔孜克、奶疙瘩、酥油、奶皮子、水果糖等食品,请客人先喝点茶,吃点馕,稍休息一下。肉煮好后,主人先敬客人一碗羊肉汤,再端上大盘的手抓羊肉。客人若先从盘中取一块献给忙碌的女主人,主人将更加高兴。接着,主人要先将羊头献给席间最尊贵的客人,待客人割下一块肉时,再把夹着羊尾油的羊肝分别献给各位客人,以示敬重。这种食品叫“冬巴吉格尔”。之后,大家开始蘸盐水吃肉。席间有的年轻人为了增加欢乐气氛,常常要举行折羊骨比赛,即用双手握住的羊腿骨用力折,一般的人是无法将羊腿骨折断的,但是塔吉克族中有许多大力士,他们会轻而易举地将羊腿骨折断,折断者会受到大家称赞和喝彩。有时人们还利用羊骨做一些游戏,现场气氛很是活跃、轻松。吃完肉后,主人还要为客人倒水洗手,递毛巾擦手,整个待客的过程,都是十分周到和热情的。

塔吉克族对外来游客也非常热情,在路上遇到游客会问候,帮助客人拎包、拿东西,并义务为客人带路,直到送到目的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婚丧饮食

塔吉克族的婚俗饮食十分讲究,一般的情况都要宰羊,条件好的还要宰牦牛和牛,并要用牛羊肉、奶茶、酸奶、大馕、“阿尔孜克”(油馃子)招待客人。在婚礼具体程序中还有一些用食品表达意思的内容,如新郎来到女方家,女伴代表新娘向新郎敬上两碗高原上最纯洁、最富有营养的放了奶油的牛奶,新郎当众喝光,表示接受了女方的盛情和甜蜜的爱情。

新郎下马后,新娘的奶奶要向孙女婿的肩上撒些面粉,表示祝福,愿两个年轻人互敬互爱,白头偕老。进屋后,新郎要向蒙着面纱的新娘赠送礼品,并和新娘交换系有红、白布条的戒指。之后,新娘的父母拿出丰盛的食品招待新郎和迎亲的人们。人们用餐之后,便开始举行高原上特有的赛马、叼羊等娱乐活动。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吹起鹰笛,打起手鼓,欢乐的气氛进入高潮。

第三天早晨,新郎和新娘要同骑一匹马回到男方的家。路上,送亲的青年男女弹起各种乐器,边歌边舞。马到门前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婆婆要亲自给骑在马背上的儿媳妇端上两碗放有酥油的牛奶,儿媳妇喝完后才能下马。从下马的地方到洞房早已铺好了红毯子,新娘子踏着红毯子进新房,表示幸福甜蜜的新生活的开始。在路上,还会遇到亲友们的“拦驾”,亲友们准备好了羊肉、“阿尔孜克”、糖果在路边等候,新郎和新娘及迎娶的客人,都要下马品尝这些食品,才能离开。这一天,在拦驾中,男女欢歌起舞,尽情娱乐,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娘家人要到男方家赠送礼物和饭食,表示还惦记着女儿。男方也要给娘家人每人送一份礼物表示感谢。同时,女方家还要拿出面粉、油、肉等食品,要让新娘和面学会做饭,并把做饭的权利交给新娘,这些礼节结束后,“拜德尔汗”(婚姻之父)才能揭去新娘脸上的面纱,新娘正式成为这个家庭的成员,开始正常的家庭生活。

在丧俗上也有一些食俗。在死者埋葬的当天晚上,死者的家里要宰一只绵羊,供来参加灯祭的亲友们食用,而自己家里的人则不允许食用。吃完肉的骨头不允许乱扔,要在指定的地方埋掉。据说,这只羊可以把死者带到天堂。灯祭时由海里派(宗教人士)在灯前念经祈祷。灯捻是用棉花和羊毛做成,据说这种灯捻可以照亮死者去阴间的道路,希望死者早日进入天堂,灵魂得到安息。在死者逝去的第7天、第40天和周年都要举行祭祀仪式,主人也要准备馕、茶、抓饭等食品招待客人。

四、主要节日

古尔邦节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兰教,古尔邦节是塔吉克族的盛大节日。节日这天清晨,几乎家家都要宰羊,塔吉克人宰羊的地点和其他穆斯林不一样,他们是在房顶上宰羊。天蒙蒙亮就要开始宰羊,等太阳出来之前,要结束宰羊的工作。所宰的羊也是有选择的,是在去年刚生下来不久就选定了,选择的标准是要白色,眼睛要大,长得要健康匀称,不得有残疾。选好后要做好记号,在放牧时也特别关照。他们说,这样做是为了表达对安拉的忠诚。在宰杀之前,还要给羊洗脸、洗脚、洗臀部、擦眼睛,让这只白羊干干净净地上天堂。如今塔吉克族选择在房顶上宰羊,大概是效仿或纪念当年先知易卜拉欣在密那山谷宰羊献祭的情景,也是表达对安拉忠诚的一种方式,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宰杀羊后,从房顶上取下来,老人用手指蘸上羊脖子上的血,点在自己的孙子的脸上和额头上。据说,把这只向安拉献祭过的羊的血点在孩子的脸上,会给孩子带来好运和吉祥,孩子能健康地成长。

羊肉要整个煮,煮好后,要原封不动地送到宗教活动场所“加玛艾提哈纳”(相当于清真寺)。没有条件宰羊的人,也要把“阿尔孜克”、大馕、素抓饭等好吃的东西送到那里,在“加玛艾提哈纳”进行“团拜”。这种活动不论穷富任何人都可以参加,都享受一样的待遇。等在那里念完经和祈祷完毕之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前面铺上餐布,由宗教人士把大家拿来的肉、馕等食品再分发给大家,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肉,边吃馕,回顾一年来的生活,展望未来的美好的前景,并相互祝贺节日。过去有成见的人,今天也言归于好,在安拉面前都成了兄弟。集体“团拜”之后,可以把吃不完的羊肉、馕等食品带回家,但要给穷苦的人分一些食品,让他们也高高兴兴过节。

信徒们从“加玛艾提哈纳”出来之后,便开始相互走动拜节,其他非穆斯林群众也可以到塔吉克族人家去祝贺节日。节日期间,妇女不动针线。没有加玛艾提哈纳的边远的山区,人们约定一个地方,要祈祷做礼拜,同吃为节日宰杀的羊,相互祝福。古尔邦节的第二天,每一家都要带上食品到墓地缅怀亲人。

肉孜节

肉孜节是开斋节,塔吉克人并不封斋,然而他们同样过这个节日。节日前夕,一片繁忙,每家开始炸“阿尔孜克”、做点心,准备丰盛的美食。家家户户要打扫卫生、洗衣服和拆洗被褥,把房子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节日的到来。节日里人们身穿盛装,走亲访友,相互拜节,相互祝福。一般在“加玛艾提哈纳”做完祈祷礼拜后,要带上食品去墓地缅怀亡灵,祝愿他们的灵魂得到安息。

肖贡巴哈尔节

肖贡巴哈尔节是塔吉克族的盛大节日,塔吉克族群众十分重视,一般要过3天。肖贡巴哈尔节,塔吉克族群众也称作“诺鲁孜”节,其意思是“新日”“新年”或“新春”。过节这一天,恰是农历的春分,塔吉克族群众将这一天看做是祝愿和实现新的一年美好愿望的日子。

肖贡巴哈尔节是节气的节日,没有宗教色彩。据说,过这个节,不一定要宰杀牲畜,而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来定。但是一定要做“库姆齐”馕(一种又厚又大的馕)和“艾依喀开西”馕(妇女给自己父母拜节用的小馕),妇女们还要做“阿尔孜克”。这些都是过节必备的食品,无论走到哪个塔吉克族人家里,主人都会拿出这些食品来招待客人。在节日前一天,塔吉克族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就是要往家里的墙壁上撒面粉,以求吉祥和好运。妇女从手指缝里往墙上撒面粉,墙上会留下三条面粉的痕迹,撒多了就会形成一个图案。有的地方塔吉克族群众在一根指头粗的细棍上等距离地缠上布条,然后蘸上面粉,再印在墙上,使墙上形成一个正方形带花点的图案。再用一把剪刀缠上布条,蘸上面粉,印在墙上,构成花卉的图案,这种绘制图案的方法,恐怕也是塔吉克族的一绝。节日的上午,人们随一位“肖贡”(被大家推举的一位带领大家去拜节的人)的带领去各家拜节。“肖贡”无论到谁家去拜节,都会受到欢迎,因为他代表福气,给大家送去祝愿和带来幸福。拜节时,女主人左手端一碗面粉,右手往每个客人的右肩上撒面粉,表示祝福和吉祥。坐定之后,面对丰富的食品和糖果,大家并不动手。这时,“肖贡”拿起餐桌上的“库姆齐”大馕,说道:“我以真主的名义,祝大家节日快乐,家家幸福。”说完,把大馕掰成一块一块的,自己先吃一口,这时大家才开始吃被掰成小块的馕。主人端来茶水,大家又说又笑,品尝各种美味的食品。在一个村子里,有许多“肖贡”,大家轮流去拜节,显得十分和睦。

第二天,是妇女们走动的日子,她们要带上自己做的“艾依喀开西”小馕,看望自己的父母,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家里有去世的亲人的,还要带上祭品,去墓地吊唁和缅怀亲人。

在节日中,人们还常常聚在一起载歌载舞,进行庆贺,大家都是那样友好,那样虔诚,那样充满激情地去庆贺自己的节日,迎接新的一年的开始。

引水节和播种节

引水节和播种节是塔吉克族的农事节日,过节的日期定在春分后的一周内,选择在星期四、六、日三天中的一天,日期不固定,由村里的老人根据气候的变化来定。这两个节日是连在一起的,第一天过引水节,第二天就过播种节。塔吉克语称引水节为“祖吾尔”节,意为“引水”。塔吉克语称播种节为“铁合木祖瓦斯”节,意为“播种或是开始播种”。

引水节临近时,要组织人到水渠上撒些土,加速冰雪融化,利于破冰引水。同时,各家要准备两个节日大馕,一个留在家里,另一个带到工地。引水节这天,全村出动,带上劳动工具,在“米拉甫”(水官)的带领下骑马来到引水点,参加义务破冰修渠劳动。水引入水渠后,人们聚在一起共吃节日大馕。之后,人们开始祈祷,祈求风调雨顺,有个好年景。接着,吹起鹰笛,打起手鼓,跳起鹰舞,庆祝引水成功。小伙子还开展赛马、叼羊等活动,全村呈现出一片节日景象。

引水节的第二天便是播种节。过节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准备大馕,并要做一种叫“代力亚”的饭(用大麦或青稞为原料,将其碾碎,成粒状,并加入适量的干奶酪,加水煮成粥)。人们相互拜节,吃馕喝粥,祝贺节日。

当客人出门时,妇女将早已准备好的水洒在客人的身上。年轻人还相互追逐泼水,十分热闹,其含义是祈求丰收。之后,人们将耕牛套上农具,拉到地里,举行节日仪式。仪式中要给牛头撒面粉,给牛喂用豌豆粉捏成的牛头、农具状食物,给播种的老人肩上撒面粉,以求吉祥和企盼丰收。这一天,人们相互分发口袋里的种子,这对缺少种子的农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整个播种期间,充满了团结互助的气氛。播完种以后,人们还要载歌载舞,庆祝节日。

灯节

塔吉克族称“灯节”为“皮里克”节,具体的日期在伊斯兰教历的8月14~15日,也就是在开斋节前的半个月,节期为两天。

节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灯烛和一支特大的灯烛。它们是用一种高原上特有的“卡乌日”草的草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扎成火把状,蘸上酥油或羊油制成的。

节日之夜,全家人围坐在炕上,中间摆放着一个供插灯烛用的沙盘。这时,家长按辈分和年龄高低呼叫每个人的名字,叫一个答应一个,并在应者面前插一支点燃的灯烛,以示吉祥。全家人的灯烛都点亮后,各自伸出双手在自己前面的灯烛上烤一下,然后手掌合在一起搓搓手,再做祈祷,愿真主降福保佑平安。大家都凝望着燃烧的灯火,相互拜节祝福。仪式结束后,全家在灯光下共享丰盛的佳肴。第二天,人们要互相拜节祝福,同时,各家各户还要宰杀牲畜,做各种食物,为晚间上坟作准备。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带着食品来到亲人的墓地,在墓地的坟头上点起油灯,向死去的亲人祈祷和祷告。晚辈们在悼词中表示会铭记逝去长辈的恩德,不会忘记长辈的遗愿,希望长辈安息。长辈们则在悼词中表达对逝去晚辈的思念之情和对晚辈的期望,希望他安息。黑夜中闪动星星点点灯火,不时也传来阵阵的哭泣声。这项仪式结束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打开带来的食品,希望死去的亲人也能同他们共享这丰富的食物,这项活动是灯节的重要内容。接着,人们回到家里,便把家中扎好的那支最大的灯烛火把点燃后插到屋顶上,它被称为“天灯”。全家人要出来肃立屋前,仰望“天灯”,默默祈颂。与此同时,各家门前要点火堆驱邪。青少年们则在烛光下、火堆前欢歌跳舞,尽情戏耍,彻夜不眠。

关于塔吉克族过灯节,在民间有许多传说,但传说不是节日的主要依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塔吉克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曾信仰过拜火教,许多迹象表明,在灯节的一些活动中,有着拜火教的遗存。他们膜拜火,赞美火,视火为神,火成为主宰他们命运的上帝,因而祈求火神给他们降临平安和幸福。如今在塔什库尔干的县城石头城的附近还保留着拜火教的遗址。除此以外,在他们的许多习俗中,也有拜火教的痕迹。如在牲畜转场时,要在棚圈的四周点起烟火,以求人畜平安;人去世的当天的晚上,要搞灯祭;送葬时要点一堆火,希望死者平安到达天堂。在其他一些生产、生活活动中也有点烟火的习俗,都表明希望火神能保佑他们平安,避免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