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疆穆斯林饮食文化
17132900000011

第11章 维吾尔族饮食文化(10)

吃完饭,主人还会端出茶水、点心、干果及瓜果,让客人轻松地喝茶吃点心、水果,述说友情。有时,主人还会安排维吾尔族的“麦西热甫”(集歌舞、玩耍、说笑、魔术、诗歌朗诵等为一体的活动)让客人欣赏维吾尔族的音乐和舞蹈,有时也让客人同歌同舞,一起享受生活的快乐。有的在客人离开时,还会赠送一些干果、馕等土特产和食品,让客人的家人也尝尝维吾尔族的土特产和食品。这种吃、喝、娱乐为一体的待客习俗和礼仪,充分表达了维吾尔族热情好客的性格。

(四)婚庆食俗

在维吾尔族的婚俗中,除了要做好饭外,还有许多和食俗有关的内容,如在提亲时,礼品中的盐和馕都含有深刻的意义。维吾尔族把这种提亲的程序称为“拜西馕塔西拉西”(意为试探)。在“克奇克恰依”(定亲)、“琼恰依”(送彩礼)以及举行“尼卡”(宗教婚礼)时,女方家都要准备丰富的食品,招待男方家人及客人。在举行“尼卡”时,新郎和新娘要吃蘸盐水的小馕块,以此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举行婚宴时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瓜果、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等。

四、主要节日

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维吾尔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新疆其他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盛大传统节日。

“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作“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据说,很久以前,阿拉伯北部人民的祖先、先知易卜拉欣,夜里梦见安拉,并受到安拉的启示,要他到密那山谷宰掉自己的儿子为安拉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当易卜拉欣带着自己的儿子伊司玛义到了密那山谷,正要把儿子杀死时,安拉看到了易卜拉欣对他的虔诚和敬畏,派天使送下一只羊,代替了伊司玛义的牺牲。这就是宰牲节的来历。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阿拉伯人民便根据这一传说宰羊献祭,相沿成俗。伊斯兰教创立后,承认先知易卜拉欣为圣祖,并把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定为古尔邦节。公历与伊斯兰教历每年有11天的日差,故每年古尔邦节的公历日期不固定。

按照传统的规矩,节前,穆斯林家家户户打扫得干干净净,赶制各种糕点,炸油馓子、打馕,做新衣裳,进行节日的充分准备。穆斯林在节日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礼拜、诵经、上坟、缅怀先人。穆斯林从清真寺做完礼拜和上完坟之后,便回到家里开始杀牛宰羊、煮肉做饭,对穷人进行施舍,对来宾进行招待。身着节日盛装的维吾尔族人要相互拜节,互相问候,平日有成见的人,在节日里见面时也要互相问候,并消除隔阂,从此言归于好。青年男女又说又笑,载歌载舞,开展各种庆祝活动,使整个节日期间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肉孜节

肉孜节是维吾尔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新疆其他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主要传统节日。肉孜节也叫“开斋节”。伊斯兰教规定,每个穆斯林每年必须封一个月的斋,也是教徒们所要履行的一项重要“功修”。封斋期间白天不吃不喝,甚至连喝水也不允许。到了太阳落山之后,才能进食。所以这个节日也是宗教上沿袭下来的习俗。

斋戒日期在伊斯兰教历的9月,这个月称为“斋月”。“斋月”可以出现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原因是伊斯兰教历是纯阴历,以月亮出现的那天为月首,单月30天,双月29天,全年12个月,不置闰月,计354或355天,这样就比太阳历少10天或11天。它的月份和季节没有固定关系,所以“肉孜节”便会在一年四季中轮流出现。

封斋满1个月,到了10月1日改为正常生活,举行礼拜和庆祝活动,称为“开斋节”。新疆地区称为“肉孜节”。其实“肉孜”在阿拉伯语中也是“斋戒”的意思。

关于“肉孜节”的来历有许多说法。传说,古时候人们为了躲避异族的侵犯,白天躲进深山里不生火、不做饭,到了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才开始做饭。

其实,这个节日完全是宗教上的活动,之后逐渐成为民族习俗。斋戒被伊斯兰教称为五大功修之一。穆罕默德曾说过,“斋戒,一半是忍耐”。根据伊斯兰教的说法,斋戒不仅是不吃不喝,而且是为了杜绝一切不良行为。宗教上说人是污秽的,从广义上讲,封斋可以使眼不观邪,口不道邪,耳不听邪,脑不思邪等,这便是真正全身的斋。完满了斋戒便是立下了善功,超额完成便是多立善功;破坏了斋戒即是犯下了罪过。所以对穆斯林教徒来说,斋戒既是忍耐也是考验,同时也是“洗刷罪过”的机会。

如今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已不封斋,而是将开斋节作为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进行庆祝。在节日到来之前,人们就进行各种各样的准备,把房子院落打扫整修一新,并要赶制斋月盛装。妇女们还要炸馓子、做点心、熬果酱,购买各种水果和干果,准备招待拜节的客人。节日的清晨,穆斯林聚集在清真寺做礼拜,然后开始庆祝活动。这天人们摒弃过去的“疙瘩”和“摩擦”,握手言和,兴高采烈地相互拜节问候,聚居在新疆的十几个民族的同胞你来我往,非常热闹。

“诺鲁孜”节

“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新疆和中亚一些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共同的节日。虽然都过这个节日,但过法有些区别,这一天,各民族按照自己的风俗习惯举行庆贺活动。

“诺鲁孜”一词,来自波斯语,意为“春雨日”,即波斯古太阳历每年3月21日。相传这一天白天和黑夜一样长,正值我国农历的“春分”。每到这一天,人们要举行祭祀仪式,向祖先和神灵供献祭品,并举行庆祝活动。

关于“诺鲁孜”节,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据说人们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崇拜天地等神,这个节日的来历和天上的星座有密切的联系。他们认为,白羊星座是造福人类的主神,而双鱼星座则是人畜的病源。“春分”这一天恰好是双鱼星座降落,白羊星座升起的时候,人们选择这个时辰过节,将会带来幸福和吉祥。所以诺鲁孜也含有“送旧迎新”的含义。

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过节的时间有长有短,不尽相同。传统的过法为两个星期,即15天,近似汉族人过春节,但也有过9天、3天和1天的。

按照传统习惯,维吾尔族在“诺鲁孜”节这天要穿上节日盛装,相互拜节。各家各户都要做“诺鲁孜”饭。做这种饭时,不宰杀牲畜,而是用往年剩余的食品,并要求做得丰盛些,以示年年富足有余。

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传统的文娱活动,如野游、麦西热甫、拔河、摔跤、诗歌朗诵、唱歌、赛歌、猜谜语等活动。在哈密地区民间有一种“阔克麦西热甫”是专门在“诺鲁孜”节举行的。

“巴拉提”节

“巴拉提”,为阿拉伯语,意为赦免。时间在回历8月1日至15日。

传说凡是在8月15日夜晚诚心悔罪求饶者,均可得到赦免,因在这一晚将换用新文卷来纪录,因此此夜又称“换文卷夜”。这个机会备受穆斯林的重视,以至于从8月1日就开始了准备工作:各家备上糖果、点心,并在8月1日早晨到15日下午期间,择日请阿訇到家中念诵巴拉提经。

8月15日,穆斯林须行斋戒、谨言慎行、用心念经,无论男女老幼均需沐浴更衣,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并向清真寺布施财物;晚上,是最关键的时刻,因此穆斯林在0点以前均不入睡,祈祷安拉恕罪赐福,儿童们则聚在一起,挨家挨户去附近各家大门口,高唱巴拉提歌,这时,这家就会有人出来施舍财物,以此博取安拉喜悦,使自己及家人多受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