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呼揭人、塞种人、大月氏人、匈奴人、乌孙人等草原部族就在巴里坤湖周围的广大草原上游牧。据《汉书》记载,东天山与阿尔泰山夹角的谷地中建有西域三十六国中的蒲类国。这是“蒲类国”一名最早见于中国典籍。清代,从康熙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屯田活动,移民大量增加,人口繁衍很快。至道光末年,镇西(巴里坤)常住人口已达30000余人。
美丽而神奇的巴里坤,造就了山岳奇伟、林莽葱茏、草地辽阔的雄浑壮美风光。几千年里塞种、呼揭、大月氏、匈奴、乌孙、高车、柔然、突厥、蒙古人在这里策马扬鞭;张骞、班超、姜行本、岳钟琪在这里挥戈征战。月氏攻占了匈奴的王帐,匈奴后来砍下月氏王的头颅做了溺器;乌孙与汉朝和亲,细君辞宫下嫁;樊梨花沙山藏营;丘处机夤夜谈兵。金戈铁马的勇猛厮杀,如丝如缕的文化滋润,“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幕幕历史悲喜剧在这里上演。
巴里坤有大小山峰数以千计,沟壑纵横。有称谓的山沟就有229条,这些山沟多数有泉水和溪流。盆地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溪水西流的壮丽景观。盆地内土地肥沃,良田万亩,自古以来就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有哈密地区的“粮仓”之称。盆地中部地下水源极为丰富,沼泽众多,有100多万亩的草甸草场,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湿地之一。巴里坤草原水草丰美,有草场2866.4万亩。巴里坤寒冷多雪,“巴里坤的冷”,名列“西域三绝”之一。巴里坤还是动植物的乐园,有不少属珍稀动植物。有大量的灌木,总面积达450多万亩。林木主要品种有梭梭、红柳、琵琶柴、沙拐枣、红沙秧、麻黄、白刺、锦鸡儿及黄芪、党参、当归、大黄、麻黄、益母草、草鸟、锁阳、雪莲等中草药。雪莲、催生草、蘑菇被誉为“草原三宝”。野生动物有天山马鹿、黄羊、盘羊、野猪、雪豹、狼、沙狐、松貂、雪鸡等;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油菜、青稞、马铃薯等;家禽家畜有鸡、鸭、马、牛、羊等。水产品有鱼、卤虫等。在草原上还有蘑菇、发菜等菌类植物,是馈赠亲友的首选绿色食品。巴里坤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豌豆、蚕豆、扁豆、马铃薯、哈密瓜、白皮大蒜等。家畜、家禽饲养历史悠久,主要有马、牛、羊、骆驼等。
巴里坤有“驼乡”和“万驼县”之称,2000多年前就饲牧着大量的骆驼。骆驼是古代的重要交通工具,在汉、唐和清代,当巴里坤成为丝路重镇时,饲牧骆驼的事业也就同时兴起。到了民国初期,当时的镇西有60多家驼商,拥有骆驼1.2万多峰。随着社会的发展,骆驼在交通上的作用越来越小,饲牧的数量也在逐步减少,到2004年时,全县只有不到5000峰骆驼了。
巴里坤湖中有大量的卤虫,卤虫所产的卵,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其卵经孵化后的幼虫是鱼类优质的饵料。有时1公斤售价达几百元之多,当地人称之为“金沙子”。
巴里坤马以矫健有力、善于爬山越岭和吃苦耐劳而驰名,巴里坤马是在蒙古马的基础上,混入了哈萨克马的血液,并长期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经过草原人民多年辛勤选育而形成的优良畜种。巴里坤马与伊犁马、焉耆马并列为新疆三大名马之一。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蒲类国出好马。”据清代《新疆图志》卷二十八中记述:“巴里坤是清朝重要的战马培训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伊吾军马场先后用伊犁马和阿勒泰的哈萨克马培育出以驮为主、驮乘兼用的新巴里坤马。新巴里坤马装备了部队,支援了农业,曾在全军军马选种会议上被列为中国良种马。
景点概览
巴里坤古城 历名文化名城的标志
巴里坤历史厚重,文化底蕴深邃。2006年,巴里坤古城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新疆历史文化名城”。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日本、韩国、美国、英国考古界的专家学者多次来巴里坤,实地考察兰州湾子、南湾古墓葬等上古遗存和大河唐城等古代遗迹。特别是2000年之后,岳公台—西黑沟、东黑沟一批古游牧部落居住群落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考古,引起了欧亚考古专家的极大兴趣。
巴里坤文物众多,分布广泛,东起松树塘、马场,西到下涝坝,南自天山,北至老爷庙,墓葬、岩画、烽燧、城郭、庙宇遗迹较多。
就巴里坤古城而言,它的主要遗存是清代文化。
古城由两座城池构成,西面的是汉城,于1731年由岳钟琪主持修筑。东面的是满城,建于1771年。汉、满两城为长方形,民间有“汉城九里半,满城七里半”之说,是指它们的周长。城墙夯筑而成,墙高6.8米,底宽6米,顶宽4米,上筑女墙,高0.5米,厚0.6米,并设有墙垛。四面城墙的正中都开有城门,汉城东门——承恩门,南门——沛泽门,北门——拱极门,西门——得胜门。门宽6.2米,城门上有门楼,门外是半圆形瓮城,半径35.4米,瓮城亦有城门与箭楼。门外是护城河,河上平时有吊桥,战时吊桥悬起。
四个城门形势大体相似。巨大的木质双扇城门,天明开启,天黑关闭。除防盗匪之外,城门主要是防止入夜后野狼进城危害人畜。上世纪50年代之前,草原上狼多,夜里牲畜都被赶进城中,狼在野外找不到食物,会窜进城中觅食。巴里坤人有句俗话:“着啥急呢,还能把你关到城外?”或者说:“早呢,城门还没关。”这是说时间尚早不必着急。
自上世纪50年代后,东、南、北门均被拆除,连门墙、瓮城一并不复存在。唯西门因城内这一隅驻有军队,城墙作了驻军营房的围墙,加上西门经常不通,到西城墙附近的人极少,城门楼虽被拆除,可门墙、瓮城、城墙基本完好。此外,南城墙和北城墙西段、东城墙南端仍有大部分保存着。
满城的形制与汉城相同,呈长方形,东西1306米,南北501米,周长3600米。四门同样有瓮城,其名称分别是:东为宣泽,西叫导丰,南曰光被,北称威畅。当年城内驻有满族旗兵2000余人,住房3729间,其中有满洲贵族王公府邸18座。城内有领队大臣衙门,衙门坐南望北。城内亦有玉皇阁、满族先祖庙、关帝庙、观音阁等大型庙宇,建筑气势恢宏,香火旺盛。1888年,新疆建省后,满族官兵迁往奇台,城内失火被烧为一片废墟,但城墙完好。
1970年之后,一些单位和居民迁居城内,在修建过程中拆除了西城墙,其它三面城墙基本完整,三座城门及瓮城都被破坏。这些在一般人眼里看似无益的土墙,其实是极珍贵的文物,它是历史的见证,受到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和国际友人的高度评价。1992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几名学者来巴里坤,登上城墙后赞叹不已。他们说,巴里坤古城是西安以西保存最好的城池,登上城头,仿佛看到了那金戈铁马的一幕幕历史活剧正在上演。
近年来在古城内外又先后建起了湖滨生态园、蒲类大观园、阳光乐园、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园、哈萨克文化展馆、哈萨克民族风情园等一批景区点,基本实现“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目标。蒲类海酒店、巴里坤宾馆、幻想湖酒店等一批旅游接待设施逐步完善。最重要的是保护、修复了地藏寺、仙姑庙、得胜门楼、清代粮仓、古民居,使它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标志展现给世人。
目前古城已晋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蒲类大观园 展示巴里坤悠久的历史文化
蒲类大观园位于巴里坤县城,南靠清代满城城墙,北临巴里坤大草原,用于展示巴里坤悠久的历史文化。全园分为三个文化区:清代汉文化展示区、古游牧文化展示区、当代哈萨克文化展示区。
第一展区:清代汉文化展示区
人物塑像:这些塑像人物包括班超、裴岑、姜行本、丘处机、富宁安、岳钟琪等,都是曾经在巴里坤建立了功勋或者祖籍是巴里坤的人物代表,通过对他们的了解,既可以了解巴里坤历史文化,也能激发人们为社会建功立业的热情。
碑林:巴里坤是中原与西域交接的咽喉要地,古往今来都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汉唐到明清,无数次重大的战役在这里进行。其中一些大的战役之后,胜利者勒石纪功,因而留下重要的碑刻。著名的有汉代的任尚碑、裴岑碑,唐代的姜行本纪功碑,清代的富宁安碑、保安碑、田竣碑、多凌告示碑等。大观园里仿刻的这些石碑能够让人们了解到一系列重大的军事斗争和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的过程。
八大商户:巴里坤自清代中叶始商业兴盛、贸易兴隆,被誉为“新疆三大商都”之一(另有当时的伊犁和迪化)。应运而出的商家一时云集,城中店铺林立,街衢行人如织。先后有上百家商行买卖兴隆,财源广进。清末民国初年仍然兴盛的八大商号是“仁和兴”“魁顺祥”“魁顺和”“兴盛昌”“义兴诚”“万顺荣”“裕祥厚”“田德全”。“八”在汉民看来是吉祥数字,一则其与“发”谐音,二则表示“多、广”。所以古往今来从内地到关外,许多地方在总结其景观、商号、人物、人文风俗时都喜欢用“八”,往往看似“实”指,实为“虚”指,生意兴盛的商家不只是此八家,而且商家的盛衰亦是此盛彼落。
四大宅院:四大宅院指官宅、民宅、商宅、驼宅。巴里坤清代民宅是指自康乾到民国期间各类各阶层人士的居住宅院,是清代丝路北新道上新疆段最具特色的民俗建筑,它反映了当时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包括生活水平、生活习俗、生存环境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等,成为清代人文状态的具体遗存,具有很大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归结其类型大致应分为官宅和民宅两种,若略作细化,民宅中有一般人家宅院和商家宅院的区别,而商宅中因巴里坤商行中“驼商”的特殊经营方式造成其宅院门庭的特殊造型,成为有别于一般商宅构建的院落。
第二展区:古游牧文化展示区,以张骞出使西域为线索,展现大月氏、匈奴、乌孙文化。
张骞出使西域: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张骞出使西域出陇西即被匈奴截留下来,匈奴单于逼迫他娶匈奴女为妻,并且生子。可他十年里始终持汉特使符节,不忘使命。(有学者考证认为张骞被匈奴羁留的地方就在蒲类。)后来张骞终于找到机会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到达大月氏。他在返回中原时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一年后逃回长安,虽无功而返,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等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又带回了汗血宝马,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道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了解到乌孙到伊犁河谷后与匈奴多次冲突的具体情况,决心联合乌孙对匈奴进行最大规模的打击。这促成了张骞的第二次西行。张骞这一次的出使非前次所比,人马众多,车仗威仪,表现出汉朝泱泱大国风范。此次出使重要的是从此打通了东土与西域的商贸之路,史称“凿空”,此路名曰“丝绸之路”。
匈奴王帐:匈奴是自春秋到隋唐时期我国北方最为强悍的游牧民族之一。其善于骑射,剽悍勇猛,兵民一体,极具攻击性。匈奴单于鼓励部民掠夺其它民族群众的财物,因而经常引发战争,可其人以战死为荣。为激励斗志,通常在战前要以斩杀奴隶或俘虏作“牺牲”祭旗。大观园里仿建的匈奴王帐,其造型怪异,正是匈奴习俗的另一种写照。
公元前105年,乌孙王以良马千匹为聘礼向汉室求亲,汉武帝把江都王的女儿细君嫁给乌孙王。细君之后,汉又以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嫁给乌孙王军须靡。解忧及其使女冯缭在乌孙五十多年的活动,巩固和发展了汉同乌孙的关系。公元前60年,匈奴内部分裂,匈奴对西域的控制瓦解。汉宣帝在西域设都护府。
乌孙祭祀坛:乌孙人祭祀天地神灵的地方。
汗血宝马:马的速度、冲击力为游牧民族插上腾飞的翅膀。汗血宝马是因为该马的汗液如血色而得名,该马体格健壮,奔跑如飞,被誉为“宝马”。如今的巴里坤马就是汗血宝马的后裔。
大月氏王庭:大月氏曾居住在“敦煌祁连间”,即东天山一带。他们先于匈奴、乌孙强大起来,奴役匈奴、乌孙。后来大月氏被匈奴打败,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溺器”。月氏被迫前往伊犁河谷,后来又被乌孙、匈奴联军打败,被迫二次迁往中亚,在那里建立了贵霜王朝,对亚欧大陆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1984年新疆考古研究所、2005年西北大学考古所先后在巴里坤兰州湾子进行了考古发掘,初步断定当年的大月氏王庭就建在此地。
第三展区:哈萨克风情观光区,以毡房、牛、羊、驼、马和草原为背景,展示哈萨克人恬淡静谧祥和的生活,给人以如诗如画的感觉。
得胜门 旗开得胜之城门
得胜门,也叫昨胜门。昨者,已也。既已取胜,自当由此门入。老百姓叫它(汉城)西门,这是以方位称之,对于平民而言这样叫更便于记忆,叫起来也顺口。
西门取名得胜门的寓意在于清代平定的叛军——准噶尔部在巴里坤之西。每次征讨大军出征由西门出,百姓祝愿他们旗开得胜;战斗结束他们又从西门入,城内官民在此迎接得胜之师。准噶尔之乱被平定之后,局势稳定,西门不再出入兵丁,西门外又无居民,行人极少,此门便在大多时间内紧闭。于是把罪之至死者的行刑场放到西门外,只在处决死囚时才开西门,久之,老百姓说西门是“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