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老鬼”话新疆
17132600000031

第31章 “赛力斯国”“传丝公主”“艾得莱斯绸”

“丝绸之路”在古西域纵横交错有14条干线和支线,“丝绸”的故事可就太多了。

公元前4世纪建国的安息帕提雅王国(今伊朗及土库曼斯坦的一部分),当年曾与罗马帝国的大军交战。帕提雅人屡战屡败,几乎溃不成军,他们准备拼命了。而当残兵败将们换上了全新的装束,突然出现在敌军面前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骁勇善战的罗马军团一下子给弄糊涂了——哎呀,哪来的这么鲜艳夺目的战袍和军旗呀,让人眼花缭乱,别不是神兵下界了吧,于是四散奔逃,大败亏输。安息大军反败为胜了,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赢在哪里?就赢在经丝绸之路运来的中国丝绸上!

公元1世纪时一个晚上,当罗马恺撒大帝身着丝绸袍服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也引起了一阵惊呼,引发了一场轰动。于是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地销往了罗马、希腊。但那里的人当时对丝绸产地的称呼,却令人莫名其妙——“赛力斯国”。并且还纷纷传说丝是生长在树叶上,得先用水弄湿后,才能梳理出丝来……

这是怎么回事儿?中国的丝绸怎么也挨不上叫“赛力斯”啊!

原来,古丝绸之路的贸易是“接力棒”式进行,因为从长安到罗马,有7000公里之遥,以那时的条件,任何一支负重的骆驼队,在较短时间内也都走不完全程。从中原出发的商队经长途跋涉,只能把货物运到一处“中转站”——往往是一座地处交通枢纽的、有“市列”的城邦,交换成西来的货物,作一番休整后便返回;下一支商队接到货物后,继续往西进发,再到下一处“中转站”,进行下一轮交易……这样,出自中原的丝绸,到了欧洲就没人能说得清其产地,及养蚕抽丝的来龙去脉,甚至连名字也都变成了“中转站”的名字啦!“赛力斯国”是哪里?西域三十六国的“疏勒国”——今天的喀什、克州一带呀!希腊、罗马人只要在“疏勒”之后加一个他们习惯夹带的“S”,不就“赛利斯”了吗!疏勒国那时根本还“不事蚕桑”,那里的西行商人哪里懂丝绸,免不了就“忽悠”人呗……

后来,蚕桑传入西域了。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还记下了一个“传丝公主”的优美传说。

玄奘说的是古于阗国。那时只见丝绸却没有蚕桑,而“东国”有,于阗国王用尽了办法想把蚕种和桑树引进来,但东国防范十分严密,绝不允许蚕桑西传。于阗国王伤透了脑筋。有大臣献了一个良策:为王子向东国求婚,请东国公主设法私带蚕种来。国王听罢,抚掌称“妙”。而东国国王哪知是计,况且他还有“怀远之志”呢,可就大大方方应允了婚事啦!出嫁前,聪明的公主便在自己华贵的帽絮里夹带了蚕种。守关士兵哪里敢搜公主的帽子呢!自此,蚕种先传了进来,渐渐地,于阗国遍地蚕桑喽……类似的传说,连《新唐书·西域传》也都收了进去。

说来凑巧,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于田县丹丹乌里克佛寺遗址中,盗挖走了两块木版画。其中之一,便被不少学者认为是《传丝公主图》。

那么,蚕桑是何时传入于阗国的呢?多位中外学者说了个非常准确的时间:公元419年。但是根据近年出土的文物看,蚕桑传入于阗国至晚可能在公元3世纪。而“东国”,会是中原吗?不会。专家分析,“东国”只可能是东边的邻国。蚕桑也必然像“接力赛”一样,是一步步由东向西传来的。因为古代从长安到于阗国,一走就要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蚕种可熬不了那么久!况且没有任何记载说,中原哪个朝代有公主嫁到于阗国。

后来,蚕桑又经丝路,传到了疏勒国,中亚、西亚诸国……

直到今天,古于阗国属地——今和田地区的和田县、洛浦县,古疏勒国属地——今喀什地区的喀什市、莎车县,蚕桑依然兴旺。维吾尔族女同胞喜爱的“艾得莱斯绸”就出产在这些地方。

艾得莱斯绸——新疆的真丝名牌。据专家分析,这一名牌的出现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而这又同清代的“屯垦戍边”、左宗棠收复失地、新疆建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新疆于十九世纪后期平定之初,百业凋敝,塔里木盆地周边的蚕桑业也一蹶不振。为了边疆巩固,也为了新疆的重新振兴,便从内地招募了各行各业的汉族能工巧匠,其中的蚕桑高手再次带来了桑苗、蚕种、养蚕器具,帮助维吾尔蚕农再兴蚕桑。很快,和田、喀什一带的生丝质量大大提高,不仅满足了本地所需,还出口中亚、西亚、英、俄等地。艾得莱斯绸——纯手工织作的扎染绸,也就由维吾尔族能工巧匠所创造,应运而生了。今天,尤其是在洛浦县吉亚乡,仍然是“家家有织机,人人会织绸”。

扎经染色法,这种古老的传统工艺在艾得莱斯绸的染织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远观近看,艾得莱斯绸的图案所表现出的特殊艺术魅力,都会让人心动。有人说,这是抽象派艺术作品,激发人的想象;还有人说,它的图案效果堪与任何一位大师之作相媲美。

不管怎么说,不仅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喜爱它,如今很多中外游人到了和田,也都要买一匹幅宽只有40公分的、家庭土机织作的艾得莱斯绸,而一匹,刚好够一位身材适中的女同胞做一身裙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