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三十六国,那差事可不那么好干。汉代时期,这片鬼地方可没有“高速公路”、“国道公路”。而跋山涉水之艰辛,风餐露宿之困厄,又比不上纵横捭阖之充满杀机,险象环生。从至今哈萨克人平素都不用马车、牛车的情况看,那时的乌孙人远行,也只可能是骑马、乘骆驼。而三十六国国情之复杂,宫廷之诡谲,也非常人所能应付。
但这一切,似乎没在冯嫽的话下。她不辞艰辛地奔波往返于天山南北、大漠戈壁。说来也奇,她所到之处,人们无不远远相迎,前呼后拥。“冯夫人”的昵称,响彻诸国,响彻西域。她,有什么高招吗?有。那就是——真诚,真情!
没错,只凭清醒的头脑,丰富的学识,机敏的判断,果断的决定,往往是不够的。冯嫽正是充满了对西域各国各地的真挚感情,用自己的眼睛平视他人,积极给他们解难题,出对策,高度而深情地赞扬、鼓励他们抗击匈奴的思路和行动,才赢得三十六国的信赖和拥戴。
解忧晚年,积劳多病,一切政务全都委托给了冯嫽。公元前60年,乌孙国发生内乱,匈奴夫人所生的王子乌就屠篡夺了昆莫之位,乌孙人心浮动。而正是冯嫽,奔波于长安、赤谷,利用了她右大将丈夫的人望,恩威并施,巧妙周旋,终于迫使乌就屠让出了大昆莫之位,而扶解忧的长子元贵靡,登上了王位,稳定了乌孙政局。
公元前51年,解忧公主要求回归故里的报告被汉宣帝批准,冯嫽也跟从回到了阔别40多年的长安。但是好景不长,解忧之孙星糜年幼而登王位,位置摇摇晃晃。冯嫽不顾年迈体衰,主动请求返回乌孙调停。冯夫人依然持汉节,乘锦车,胸有成竹回到乌孙。大臣们一看,他们敬仰而倚重的“冯夫人”回来当家做主了,无不拍手称快,无不诺诺听命。乌孙政局又一次得以稳固。而冯嫽,就再也没能够返回长安,她的忠骨,永远安葬在了伊犁河谷的青山绿水之间……
后人赞誉冯嫽是中国第一位杰出的女外交家。当之无愧!但同时,她还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
清代伊犁之城·《中俄伊犁条约》
伊犁河谷,古往今来到底有过多少座城,恐怕已难以回答。乌孙国都称作“赤谷城”,恐怕却是只有谷而无“城”,乌孙是“行国”,逐水草而居,以牧猎为生,凭险而守山谷,搭建毡房为家也就行了。唐代,今伊宁县境内曾有过一座“弓月城”,扼守交通要道,倒也名噪一时,至今遗址尚存。元代时,阿力麻里城号称“中央帝国都城”,史籍多有载述,许多名人都曾到过这座名城。位于霍城县西北的这座城垣遗址,周长仍有25公里。可见当年规模宏大。
说起来,古代活跃在这片大草原上的,多是游牧人群落,至多造个“土围子”防侵扰,防野兽即可。造房子?倘若一旦又要“逐水草而居”,那家伙咋搬得走?划不来!
真正在伊犁河谷大规模建城,是在乾隆年间彻底平息了准噶尔贵族叛乱,“总统伊犁等处将军”之军政长官设立前后开始的。从1761年到1777年,在现在的伊宁市附近,建造了著名的“伊犁九城”。分别称作:塔勒奇城、惠远城、宁远城、广仁城、詹德城、惠宁城、熙春城、拱宸城、绥定城。1762年“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设置后,将军府就设在惠远城。而宁远城,就是今天伊宁市的前身。当年为何要建这么多城池?其实说穿了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屯垦戍边。清代把从汉代开始的“屯垦戍边”战略方针继续发展。这九城中,分别驻扎着八旗兵、绿营兵。城外,则分别布置了锡伯营、索伦营、厄鲁特营、察哈尔营等,屯驻布防,开荒种田。附近,还建了一些小城。九城的每城周边,直至今日,仍然是肥田沃土。九城之城,今多已废弃颓圮。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那座当年雄矗边陲,声势赫赫,伊犁将军府所在地的——惠远城。
如今,惠远城中钟鼓楼依然高耸,规模宏大的伊犁将军府依旧保留,林则徐手植的大树枝繁叶茂,被称为“林公树”。还有的,就是周围犹余夯土城垣,但已非最早所建,而是在1881年沙俄归还伊犁河谷后,迁址重筑的。伊犁将军府所在地,也在彼时,迁到了宁远城(今天的伊宁市所在地)……
众所周知,从19世纪中期开始,腐败的清政府国力愈加不济,外国列强纷纷乘机而入,肆无忌惮地瓜分中国。而清政府屡战屡败,不平等条约签了一个又一个,国家主权丢了一桩又一桩。1881年所签订的《中俄伊犁条约》,却又是一个闪烁着“虎口夺食”之光的——不平等条约!
1876年,威名赫赫的左宗棠,以64岁高龄,亲率大军西进收复新疆。左大帅坐镇肃州(酒泉),麾下大军仅用一年半时间,便从11年前入侵新疆的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手中,全面收复南疆失地。
但是,1864年便侵占了我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余平方公里土地的沙俄,依然贼心不死,1871年5月,悍然攻打惠远城、宁远城,入侵伊犁河谷。而此后,做贼心虚的沙俄政府却涂脂抹粉地向清廷辩解,称自己是为清政府收复、“代为管理”伊犁的。为了抗击“老毛子”侵略者,我各族军民英勇捐躯,死伤无数。据记载:大批大批参加抵抗的除正规军人外,还有“塔兰奇人”(伊犁河谷维吾尔农民)、蒙古人、锡伯人、汉人、吉尔吉斯人(柯尔克孜人)、“东干人”(回族)等等,军民们“表现出罕见的顽强”。但终因武器落后,割据政府首脑投降,抗击失利,伊犁河谷被侵占。
清政府几次三番向沙俄索还伊犁都无结果,只好选派代表赴圣彼得堡谈判,但是,千不该万不该,太后老佛爷却看中了昏聩糊涂、鼠目寸光的盛京将军崇厚作为谈判代表。这位投降派代表一不听劝告走陆路西行掌握新疆情况,而恣意舒舒服服乘船赴俄国;二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在俄国政府外交流氓的威逼利诱下,乖乖落入圈套,最终竟然擅自做主,私签了丧权辱国的《里瓦机亚条约》!
按照这个条约,清廷只收回伊犁九城,伊犁河谷大片土地尽数丧失,边防从此再无天险可凭。同时还有赔款、允许俄商人免税通商等一系列苛刻条款……消息传来,举国震怒,太后老佛爷也怒了,把个灰溜溜回国的崇厚关起来准备杀头,却又有洋大人干预而无可下手,只好判了个“斩监候”耍了番威风敷衍了一番民心了事。
那么伊犁呢?全国上下一片呼声誓死夺回,清政府腰杆子也硬了一把,致书沙俄,表示崇厚私签条约不算数,必须重新开议。尽管沙俄恼羞成怒,在边界增兵数万,还把黑海舰队开到我国黄海来威胁,但清廷未予理睬。主战的左宗棠及其麾下先锋将军刘锦棠纷纷拿出方略,主张以外交、军事两种手段,力争挽回损失。
而清政府西太后和光绪皇帝,此番总算是选对了谈判代表。谁呀?曾纪泽——曾国藩长子,当时著名的外交家。
1880年6月,68岁的左宗棠,让部下抬着一口黑漆棺材,以表视死如归的豪壮之气,把自己的“总司令部”移到了哈密,运筹帷幄;刘锦棠部署大军强行进入伊犁河谷,作出对俄军三面包围的态势。而在圣彼得堡,曾纪泽沉着冷静,不畏威逼利诱,折冲樽俎,寸土必争。恰好此时的俄国佬也正在走“背字儿”,西线和土耳其斗得焦头烂额,自家的前院后院也时不时冒点烟迸出点火星儿……外交谈判相持良久,想来也不大敢恋战,最终只好强忍着馋涎,把已吞进血盆大口中的肥肉,给吐了出来……
尽管还要赔款500万两白银,尽管还要承认俄商人免税通商,尽管丢失了霍尔果斯河以西70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但在“弱国无外交”的晚清时代,一文一武,配合默契,还是奇迹般地夺回了伊犁河谷这块风水宝地!
彪炳千古的大战·优美动人的传说
伊犁河谷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古往今来,伊犁河谷发生了多少英雄的故事,发生过多少壮烈的激战,同样是无从考证。
乌孙英雄猎骄靡、翁归靡,汉代常罗侯——常惠,共抵匈奴,屡建战功;大唐战将程咬金、苏定方,征讨背信弃义的西突厥阿史那贺鲁,捷报频传;明初,信仰了伊斯兰教的蒙古人秃黑鲁帖木儿,一登汗位,就以武力统一所辖区域;清代平息准噶尔叛乱的定北将军班第,连战告捷,却丧于身边的暗算……
而伊犁河谷发生的诸多战事中,最值得张扬的,就是1755年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决定性一战——格登山之战。
那场激战发生在1755年5月14日,已经大败的叛乱头领达瓦齐,拥兵万余,退守昭苏草原西侧的格登山,企图负隅顽抗。定北将军班第,冷静部署兵力,分兵两路,包围了格登山。当天晚上,英雄阿玉锡横枪纵马,奋勇当先,率领精壮骑兵22人,乘虚踹营夜袭叛军。瞬间,呐喊声,枪炮声,惊天动地。人困马乏的叛军,连吃败仗,本已军心涣散,此时慌忙顾自逃命,互相践踏,鬼哭狼嚎。达瓦齐一看大事不妙,着急忙慌地只顾带上几名亲随,连滚带爬仓皇逃命。他们翻越天山,逃到南疆乌什县。结果是,立即被该县阿奇木伯克(执政官)霍集斯生擒活捉,解往北京。闹腾了70余年的准噶尔贵族分裂祖国的叛乱活动,就此而告“寿终正寝”。乾隆万岁爷闻讯,大喜过望,欣然亲笔题写了《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文字。
今天,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格登山碑依然雄矗在中哈边界格登山上,汉、满、蒙古、藏四种文字的碑文,向每一位瞻仰者默默讲述着当年的那一场壮烈激战……
“啊,伊犁河,伊犁河,弹起冬不拉,唱起赞美你的歌——母亲河……”伴着优美的旋律,游人们陶醉在青山绿水间,遐思却已徜徉到了天上、神界……
没错,如此饱经风霜、美不胜收、童话世界般的伊犁河谷,岂可没有传说,没有故事。
哈萨克老“祖母”(始祖)的传说、哈萨克民族英雄喀班巴依的故事、勇士怒斩恶魔的经历、英俊青年和漂亮姑娘战胜恶魔喜结良缘的浪漫爱情……呵呵,三天三夜也道不完!
伊犁河谷自东向西,横亘着雄伟的那拉提山。13世纪之初,成吉思汗西征时,一支大军从丝绸之路“天山道”西进。头几天,天朗气清,和风习习,水草丰茂,行进非常顺利。突然有一天,乌云滚滚,狂风大作,刹那间,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飘落,气温顿时骤降。蒙古大军举步维艰,伤病无数,前进受到极大阻碍。但是,顽强的蒙古骑兵顶风冒雪、互相协助。当他们费尽力气翻上一座陡峭的达坂后,却见山下阳光灿烂,鲜花盛开,芳草如茵……将士们精神大振,齐声忘情高呼着“那拉提、那拉提”冲下山去……全军战胜了征途艰险,克服了暴风雪的困扰,继续前行了。而一个地名,便永久流传了下来——“那拉提”,蒙古语,“有太阳”!
如今,在那拉提风景区,任何一位导游都会向游客娓娓讲述这个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