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据新闻媒体报道,在意大利米兰市近郊的一个叫因扎戈小镇的教堂内,工人们在修复该教堂时,发现了一幅壁画,引起世人关注,因为这幅壁画与达·芬奇的那幅举世名作——《最后的晚餐》有惊人相似之处,有人认为该画可能也是出自这位大师之笔,由此而引出一系列的不解之谜。
一是米兰近郊因扎戈小镇的教堂建于何年?有人猜测建于1530年左右,但据该教堂的一位神甫说,教堂建造的年代尚无定论。如果前一说法成立,则那时达·芬奇已作古10多年了,他不可能作此壁画,至多是一幅临摹作品;如果后一说法成立,这就不排斥该画有可能是达·芬奇的另一幅作品,举世有双了。
二是达·芬奇是否到过因扎戈小镇。有证据表明,达·芬奇确曾到过因扎戈。他曾作为该镇的工程师贝尔托利诺·达诺瓦特的客人而前去访问。因扎戈小镇位于米兰东北20多千米处。而达·芬奇生前曾多次居留米兰,第一次自1482年起,至1500年;第二次他应法国驻米兰总督之邀,于1507年以法王路易十二之宫廷画师身份,再赴米兰工作,直至1516年,前前后后在米兰生活和工作共达20余年,其间到因扎戈小镇教堂作画是有可能的;但也有人认为,目前下此结论尚为时过早。
三是达·芬奇存世的《最后的晚餐》到底是一幅还是两幅。由于在因扎戈小镇教堂内发现的这幅壁画,其题材也是描绘耶稣进最后一顿晚餐的情景,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非常熟知的一个传统题材,也有些画家画过类似的题材。由于该画与达·芬奇的那幅举世名作十分相似,有人认为它很可能是大师的另一幅同题材的作品。
众所周知,达·芬奇创作《最后的晚餐》是在1495~1497年(一说1498年)间,费时约3年。他是为米兰圣马利亚·德烈·格拉契修道院所作,是为该修道院食堂所作的壁画。取材于《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设立圣餐”的一节)中的内容。该画主要描绘耶稣在受刑前和他的12个门徒在一起共进最后晚餐的情景。达·芬奇创作此画的构思是这样的:画面中共13人,耶稣居中,在其左右两边各有6个门徒,他们以3人为一组,共4组,靠近耶稣右边(中右)一组是多马、老耶各、腓力;最右边一组是马太、达太和西门。左边(中)一组是彼得、约翰和犹大;最左边一组是巴多罗米奥、安德烈和小雅各。画面中的这12个门徒坐着站着都有,姿态各异,表情不一,但个个栩栩如生。整幅画面的构思和主旨是由耶稣在进餐时对其门徒所讲的一句话引起的。耶稣说:“我老实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此语一出,在座的诸门徒为之惊慌失措,顿时各自作出不同的反响:震惊、恐惧、愕然和忿恨。有的门徒当即站起来向耶稣发问:“主,是我么?”耶稣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同我蘸手在盘子里的,就是他要出卖我。”这时坐在耶稣左边的犹大听到此话后,惊恐万状,脸色灰暗,他一面身体向后迅速仰去,做贼心虚地问道:“拉比,是我么?”一面用那只痉挛的手紧紧地抓住那个装有30块银币的钱袋不放,他的这一神色慌张的动作,碰翻了餐桌上的盐罐,见到他的这副狼狈相,耶稣回答说:“你说的是。”此时,画面中的人物都照射在阳光下,唯独犹大的脸及其部分身体处在黑暗的阴影里。达·芬奇采用这种象征性的暗喻笔法,将一个卖主求荣、利欲熏心、无耻叛徒的丑恶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达·芬奇为创作此画,广泛搜集有关资料和人物造型。一次教堂的主持人嫌他画得太慢,竟向教皇告状。达·芬奇知道后坦率地对教皇讲,犹大这一形象实在难找,万一找不到合适的,他打算把这位教堂主持人的头像画上去了。从此吓得那位主持人再也不敢说他坏话了。
达·芬奇的这幅举世之作,由于年久空气腐蚀,颜料剥落,画面破损严重,虽已进行抢救修复,但能否再现昔日风姿,还有待世人评赏。现在在因扎戈小镇教堂内又发现此画,究竟是历史再现,还是出于他人之临摹,尚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