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厚黑处世智慧全集
17126300000008

第8章 放宽心境,平和为大智慧(3)

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不把自己太当回事,你才不会产生自满心理,才能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从而缔造完美人生。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被恭维、赞誉、羡慕的时刻,遇到这种时刻,有些人会泰然处之,报之以淡淡的微笑,有些人却会飘飘然,仿佛自己真的就高人一等而变得自命不凡。然而,每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做得出色,时时处处都做得比别人漂亮,你可能在某些方面是十分出色的,但如果由此而认为自己时时处处都会出色,那就离愚蠢相去不远了。所以,不要太看重自己。

不把自己太当回事,你才不会产生自满心理,才能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从而缔造完美人生。

孟子反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被孔子称赞为“了不起的人”。

鲁哀公十一年,鲁国遭遇战争,孟子反是带兵出战的将领之一。战争开始以后,鲁国军队虽然奋力征战,可最终还是被打败了。在战败后撤退过程中,很多将军和士兵一样,都拼命地向后方跑,生怕跑慢一步就丢掉性命,军队已经溃不成军。孟子反看到这种情况后,毅然决定让前方败下来的人先撤退,而他自己一个人挡在后面拒敌以掩护大家撤退,鲁国的溃败之师因此得以安全撤退。

回到京城后,人们都称赞他的勇敢,孟子反却抽着马,沮丧地说:“并非我勇敢,只是我的马不肯走。”孟子反的谦逊态度,让人们更加敬重他了。

其实,不把自己太当回事,坦诚而平淡地生活,没有人会因此把你看成是卑微、怯懦和无能的人,但如果你总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危险。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并问自己一句:“我是谁?”

人人都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不喜欢被别人忽略,而绝大多数人不仅喜欢别人的关注,还会错误地以为自己与众不同、胜人一筹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其结果往往是在迷雾散尽、真相大白时,才发现自己与人无异而使情绪跌落至低谷。

为了少些失落,少些尴尬,还是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不要让自己的心“绷”得太紧。如果你太把自己当回事,即使心不累,也难免遭遇尴尬。

北宋年间,有个叫苗振的人进士考试及第,做了几年地方官后,回到京师应试文职类职位。丞相晏殊对他说:“你长期从事吏治,笔墨可能荒疏,应当温习一下。”

苗振脱口就答道:“哪有做了三十年接生婆,却把婴儿裹倒了的呢?”

晏殊听了,低头哂笑。

等到考试时,考试题目是《译宫选士赋》,要求押韵“王”字,苗振随手把《诗经》里“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句子拈来,把“臣”字省掉,以求押韵,结果意思大变,因此没有考中。

晏殊知道了这件事,便笑着说:“苗振果然倒裹婴儿了。”

自命不凡,就难免失败。谨慎从事,谦逊为人,才能更上一层楼。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因为别人的几句恭维而飘飘然,不要以为自己是那朵最美的花朵,更不要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顾及他人。

一个人要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在人世间安稳行走,而高调地自以为是,带来的将是挫折。要以谦让为礼,以宽容待人,对于自己的才能不必过分自矜,你要知道,只有低调做人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敬。

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格直率,表现不够谦虚,孔子常常因此教训他。

有一次,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闲坐,孔子说:“你们平时总是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假如有人知道了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外有邻国军队的侵犯、内有灾荒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只需用三年的工夫,我就可以使该国人人勇敢善战,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说:“治理国家和做人都要会礼让,可是你说话时却一点不谦让,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无论本事有多大,才华有多高,都要谦恭知礼,才能被别人认可。“才不自矜方为远,静以修身有人传”,太把自己当回事,则会惹人讨厌甚至妒忌。高傲自大的人就常常使自己孤立于群体之外,让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如果一味地强调突出自我,恃才傲物,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仅人生道路不得平稳,在事业上也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与人交往中,若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忽略了别人的能力,只会给自己树立更多的对手,即使自己真是一个天才,也不容于他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别人,其结果只能是自毁前程,让人笑话。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晚年的文学造诣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从不恃才傲世,仍一遍遍地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怕他累坏了身体,劝他说:“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又不是小学生,难道还怕先生生气吗?”

欧阳修回答说:“不是怕先生生气,而是怕后生笑话!”

人生在世,总是谦虚一些、谨慎一些、多一点自知之明为好。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自己有无本事,本事有多大,别人都看得见,心里都有数,不用自吹,更不能狂妄。

谦逊是使你终生受益的美德做人要虚怀若谷,对人对事不要骄狂,否则就会使自己处于四面楚歌之中,被世人讥笑和瞧不起。一句话,谦逊是通往成功和赢得人们尊重的桥梁。古之成大业者,无不谦逊处世、虚心待人。谦逊的人懂得积蓄力量,因此,在他们的周围总是聚集着许多朋友,而他们往往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这是因为谦逊能够避免给别人造成太张扬的印象,可以超脱浅薄的虚荣,使人们乐意接受。

时时标榜自己的才干、掩饰自己过失的人是遭人厌恶的,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人更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而一个有功绩又十分谦逊的人,他的身价定会倍增。

做人要虚怀若谷,对人对事不要骄狂,否则就会使自己处于四面楚歌之中,被世人讥笑和瞧不起。一句话,谦逊是通往成功和赢得人们尊重的桥梁。

春秋时期,晏婴任齐国国相。一天他乘车出门,只见车上遮着大伞,车夫赶着四匹马驾着车子,意气扬扬,非常自得。

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看到了车夫趾高气扬的样子。

不久,车夫回家,妻子请求离去。

车夫问:“你为什么要走?”

妻子说:“晏子高不过六尺,而位居国相,名显诸侯。今天我看见他出去时意志深沉,谦虚谨慎,而你身高八尺,只是给人驾车,却自以为了不起,所以我要离去。”

听了妻子的话,车夫惭愧不已,自此以后,车夫变得谦恭退让。

晏子对于他的改变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车夫如实相告,于是,晏子举荐他做了大夫。

获得别人尊重和得人心的要诀之一就是练好“谦”功,养成谦虚的习惯。周公身居高位,却从来不自矜地位高而高调为人。他唯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见客;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周朝由此变得更加兴盛。对于周公的事迹,曹操以诗为赞:“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没有别人的支持,自己将什么也不是,但生活中就有一部分人,认为只有高调做人、大开大阖,才能担当重任,而畏首畏尾、不敢得罪人就会沦于平庸,因此,他们总是趾高气扬,对人满不在乎,总是与人争执不休,因而失去了他人的信任与好感,有时还会为自己招致灾难。

秦朝嬴政当政时,吕不韦为相国。吕不韦原来是一个商人,曾经帮助嬴政之父庄襄王子楚登基,后来,又迎质子嬴政回国,有护国之功。当嬴政刚登基时,自恃功高的吕不韦一手把持朝政,对于幼主嬴政常有不敬,甚至不施君臣之礼。这让嬴政很恼火,更让嬴政愤怒的是,吕不韦甚至提出要国君尊自己为“父”。

但是,嬴政由于当时根基未稳,对于吕不韦的势力有所忌惮,所以不得不下诏,尊吕不韦为“仲父”。对于嬴政的屈服,狂妄的吕不韦心中很得意,然而,他不知道自己已经祸根深种,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随着嬴政的长大,其势力也渐渐得到了加强,终于有一天,嬴政逮住一个机会,把吕不韦赶回老家反省去了。可是,回到自己领地的吕不韦依然不知道低调为人,他精神焕发地接待、拜访当地豪杰、父老,兴致勃勃地研究政治、军事局势,热情洋溢地招纳外来的宾客,不断同东方各国派来的神秘人物频繁交往。

在嬴政的眼中,吕不韦的所作所为让他觉得吕不韦不是失宠待罪的大臣,而是雄踞一方的领主,更让嬴政嫉恨的是,吕不韦在极短的时间内招集了一批宾客。吕不韦的招摇令嬴政的疑心越来越重了,有人向嬴政报告:“关东各国诸侯不断派宾客、使者和吕不韦联系”、“吕不韦家中宾客盈门,有不少人为其歌功颂德”、“各诸侯与吕不韦信使相望于道,往来密切”。

开始,秦王嬴政对这些消息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他暂时不想和吕不韦闹翻,但吕不韦似乎迫不及待地要让世人知道自己的威望胜过秦王,又抛出了一本《吕氏春秋》,并以千金求错。

终于,秦王嬴政动怒了。

有一天,吕不韦正在领地的邸宅内与众宾客闲谈,忽然门卫报告:秦王自咸阳派人传令已至府门。吕不韦慌忙至门前迎接,双手捧过三尺竹简,拆开封泥,只见简上写道:“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蜀!”诏令的意思是说:你有什么功劳,被封为文信侯,还食十万户?你与秦王有什么亲属关系,敢称自己是仲父?

于是,吕不韦及家人都被流放到蜀地去了。不久,秦王嬴政又给吕不韦送了一杯毒酒,彻底结束了吕不韦的生命。

无论身份高低,功劳大小,都不能过分骄傲,而应该低调为人,学会谦逊,这样才能安然处世。

当然,为人处世并不能一味谦逊,谦逊要把握好度,过度的谦逊则会变成虚伪。自毁功绩是不必要的,真正谦逊之人能正视自己的功绩,只不过他们不会常把功绩挂在嘴边,放在心上。从这个意义上讲,谦逊其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低调做人的风度。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事实上,鲜有人能够做到不争和淡泊,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他们往往喜欢与人争。他们不仅仅喜欢争名夺利,还喜欢彰显自己的能耐。一般来说,胸怀壮志者必然思想激越,思想激越者必然容易触怒世俗和所谓的权威,而淡泊名利者却受人尊敬。

秦孝公时,秦国任用了一位强硬的铁血宰相——商鞅。为了快速地提升秦国国力,商鞅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他制定了苛刻的刑罚制度,改变了秦国的民风,也使秦国国力大幅提升。

然而,商鞅虽为治世之能臣,但由于过于严苛的法治,他得罪了不少人。更为糟糕的是,功成名就的商鞅并没有想过自己的归宿,也没有看破名利,而是被国富兵强的业绩所陶醉。得意之余,他还问赵良:“你看我治理秦国,与五毂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贤?”赵良没有回答,而是述说了五毂大夫的事情,并分析了商鞅所处的情形。他劝商鞅见好就收,可是,商鞅根本就听不进去。

秦孝公死后,太子秦惠王即位。秦惠王的老师公子虔为了报商鞅刖鼻之仇,告商鞅意图谋反,并请求秦惠王下令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不料魏国人因为曾经中过商鞅的计策吃了败仗,把商鞅当成了仇人,因而拒而不纳。商鞅没办法,只好再次回到秦国,最终被五马分尸,家人也全部被杀。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是一种胸怀宽广、志向高远的表现,是以大局为重的心态,个人得失在大义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而人一旦有了非分之想,即使曾经值得称赞的人最终也会被人唾弃。

李斯曾经辅佐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国家的大功臣。

李斯是秦朝的丞相,家世显赫,儿子娶了公主,女儿嫁给了秦朝皇室子孙,他的权力可比君主,可谓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百官对他也都趋之若鹜。

可是李斯在大义面前没有禁住名利的诱惑。秦始皇刚死,赵高就对李斯说:“假如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为皇帝,一定会让蒙恬做丞相,那样不仅你的官位不保,还可能遭灭门之灾。”李斯听了有点害怕,后来,赵高又利诱他:“假如改立幼子胡亥为帝,一定让你‘长有封侯,世世称孤’。”李斯听后,虽明知胡亥是个残暴的人,并不是做皇帝的料,保他会给国家带来很大灾难,但是面对可能被害和封侯的抉择,他选择了后者。“生逢乱世之中,既然不能坚守臣节而死,也只好听天由命了”,于是他和赵高把残暴的胡亥扶上了帝王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