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宣布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胡惟庸被杀十年之后,罪状竟然上升至“谋反”。朱元璋唆使自己的亲信精心策划了一场无中生有的案件,他唆使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曾经暗中勾结,企图串通谋反。有了这些虚构的证据后,朱元璋才下命令,他说:“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这实质上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在这个莫须有的罪名的迫害下,李善长全家七十多口人同时被杀,当时李善长已经是一个77岁的老人了,念在先前功劳的分上,朱元璋赐死给予全尸,算是对这位功臣的恩赐。这些还不够,朱元璋又精心策划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的罪名。一时间,一场“肃清逆党”的政治运动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竟达三万余人。
这些冤假错案本来已经很是心黑了,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就此罢手,接下来的“蓝玉案”让朱元璋的“心黑”本性更加明显。蓝玉被人称做常胜将军。洪武二十年升为大将军,两年后进封谅国公。皇恩浩荡之下,蓝玉似乎被荣誉冲昏了头脑,变得飞扬跋扈,让朱元璋时时不得安生,他感受到了将权对皇权的威胁,于是也萌生了铲除之意。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蓝玉“谋反”,朱元璋正好以此为由,对武将势力大肆绞杀,其中受牵连的人多达一万五千人,几乎把打天下的武将赶尽杀绝了。当然为了让这场杀戮显得合情合理,朱元璋特地下手诏,颁布《逆臣录》,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一场“胡蓝案”,大明的开国功臣差不多被杀完了。朱元璋试图以此巩固自己的皇位,使大明江山传祚无穷,管它手段黑不黑,目的达到了就是。
感情投资是“厚”,加以利用是“黑”厚黑之人能得千乘之国;苟不厚黑,箪食豆羹不可得。长坂坡一役之后,刘备被曹操打得损失惨重,丢盔卸甲、仓皇逃命,连自己的孩子阿斗也陷落敌阵。当赵子龙冒死救出阿斗来到刘备面前并把阿斗交给他时,刘备却将阿斗丢在一旁骂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听到这话,赵云连忙向地下抱起阿斗,一边哭着一边说:“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刘备摔子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对儿子黑心,对赵云仁厚,换来的是赵云的忠心耿耿,可谓收获颇丰。无独有偶,曹操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
张绣投降之后不久再次谋反,当时幸亏有典韦以死抵抗,曹操才得以脱离危险,保全性命,但是曹操的长子曹昂以及爱侄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脱险之后,曹操专门设祭祭奠典韦,“哭而奠之”,并对自己的将士说:“我失去长子、爱侄,并没有什么特别难过的,但是唯独失去典韦我会难过地哭泣”,说完这话,“众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
刘备的摔子的做法不仅让赵云感到在刘备的心目中,他的位置比阿斗更重要,还让赵云打心底里感动,这就使得赵云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曹操不为失去亲人而难过,独为保护自己的大将的死而痛苦流泪的做法,同样令他的众手下“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在这样的人手下做事,谁还能不安心为之卖命呢?所以为人处世一定要学会感情投资,这样才能给自己带来无法估量的长线收益。
说到感情投资,冯道也是一个感情投资的高手。
冯道一生侍奉过五朝君王,虽然被人骂做不忠之臣,但是从来没有人说过冯道是奸臣,原因就在于他善于感情投资。冯道家中世代耕读,自幼十分好学,善属文,不耻恶衣恶食。当官以后,冯道依然刻苦自励,生活很是淡泊,曾住在茅庵中,与随从人员一同用瓢勺碗盏,在一个锅里吃饭。其父死的时候,冯道归乡丁忧,他亲自耕田砍柴,与当地的农民打成一片。正因为冯道能够与普通民众很好地相处,深知民间疾苦,所以当唐明宗问他如何治国的时候,冯道说:“陛下以至德承天,当日甚一日以答天心!”明宗又问农事,冯道回答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此常理也。”接着冯道就背了一首唐诗给明宗听:“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天下君,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遍照逃亡屋!”明宗听得眼睛一亮,连声说:“此诗甚好”,然后叫身边的侍从记下来,经常念诵自省。明宗运用冯道的治国之术,使得当时的人民减少了很多生活困苦,冯道也不仅得到了君王的赏识,还使底下的民众对他很是爱戴。
对君王如此,那冯道对下面的人如何呢?有一次,一个级别不高的军士跑到衙门前指名辱骂冯道,冯道知道了之后说:“他肯定是醉了!”于是吩咐底下的人把骂他的那个人请进来,好酒好菜招待了那个人一番。
那时是冯道第一次为官,后唐当时还没有亡,也就是说,那时的冯道还从未当过叛徒,所以他实在没有什么把柄是值得被人当街辱骂的,那军士属于无理取闹。但是冯道不恼,还请军士吃喝,尽欢而散。军士的级别如此之小,冯道依然礼遇对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感情投资的方式,冯道能在五个朝代都获得重用,与他这种感情投资不无关系。
有些事,该黑脸时就要黑脸与小人斗争需要黑脸,因为小人毕竟不像君子那般光明磊落,他们很多做事的手段都让人防不胜防,基于此,碰到小人时该黑脸时就要黑脸,没有必要顾及礼仪道德。一只老牛在辛苦地耕田,它弓着腰,拖着沉重的犁杖,四蹄使劲地蹬着坚硬的土地,艰难地向前一步一步地行进。老牛累得吭哧吭哧直喘气,到最后竟然累得口吐鲜血。
站在一边的老鼠说着怪话:“干吗拖这么沉重的东西啊!这么卖力气地拖着的说不定是偷来的元宝,因为怕别人看见,所以才埋在土地里拖着走;你看它头上的两把刺刀多么锋利啊,说不定是为了杀害主人才准备的;它口上沾满鲜血,肯定是因为偷吃了邻居的鸡,这么一头坏老牛,为什么造物主要让它长那么高大?为什么人类那么喜欢它?你看我们老鼠,虽然长得小,但是心地善良,唉!造物主肯定是弄错了!”
听到老鼠的话,老牛不动声色,仍然慢吞吞地拉着犁,等再次经过老鼠旁边时,老牛乘着老鼠不注意,一脚踩死了老鼠,并把它埋在了土里,然后继续拉自己的犁,就当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这则寓言中刻画的老鼠就是一个的小人嘴脸。在生活中,像老鼠这样的小人无处不在,有些人宅心仁厚,碰到这样的小人的时候会心慈手软,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对这样的小人手软,有些事该黑脸的时候就要黑脸,这样才能保全自己或者保全更多人的利益。
大诗人屈原就是因为不懂得与小人“斗”,才落得了不得不自杀的下场。屈原的仕途本来是很顺畅的,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先后任过很多大官职,地位十分显赫。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对应诸侯”,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关键人物,可是最终却因为没有用黑脸对付小人,遭到了小人谗害,过了很多年的流浪生活,最后投江自杀。
屈原一生善良正直、光明磊落、洁身自好,优点确实很多,但他有一个弱点就是缺乏与小人斗争的智慧。与小人斗争确实是需要黑脸的,因为小人毕竟不像君子那般光明磊落,他们很多做事的手段都让人防不胜防,当然,小人最爱做的事情就是陷害忠良,所以当你碰到小人时,如果他的把柄在你的手中,一定要记住,不要顾及什么君子颜面,该黑脸的时候就要黑脸。
乾隆时期的和珅就是个十足的小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私欲,和珅一面伪装自己以讨得皇帝欢心,一面费尽心机地陷害乾隆身边的忠臣君子,在朝廷里为所欲为,但他的阴谋诡计却逃不出两个人的眼睛。这两个人一个是纪晓岚,一个是刘墉。
当嘉庆继位之际,他预感到自己的地位将会受到动摇,就耍了个小心眼:悄悄地到乾隆那儿嘀咕,说嘉庆太年轻,恐怕难有作为,对玉玺很可能难以掌握,乾隆帝听了这话以后,便下了一道“传位不传玺”的圣旨。尽管这种做法暂时逃过了其他大臣的眼睛,却被礼部尚书纪晓岚和刘墉识破了,他们通过一个巧妙的方法最终使得和珅的保身计划破产,难逃一死。
对事要黑,对人要厚上天生人,给人一张脸,而厚即在其中,给人一颗心,而黑即在其中。古语有云:“忠臣不事二主。”但是裴矩一生却经历了3个王朝,侍奉过7个主子,而且深得各位主子的喜爱,无论在北齐,还是在隋唐,他都能混得如鱼得水、官运亨通。难道他有做官的法宝?当然不是,裴矩不过是懂得经营罢了。他明白对事要黑,对人要厚的道理,在依附眼前主子的同时,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从而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靠山,这属于对人厚的体现,在寻得靠山的过程中又不得不做一些有悖常理的事情,这就是对事黑的体现。
当初裴矩看出隋炀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于是就想方设法挑动他拓边扩土的野心。他不辞辛苦地亲自深入西域各国,了解这些国家的风俗习惯、山川状况、民族分布、物产服装等情况,撰写了一本《西域图记》,这一招深得隋炀帝的欢心,隋炀帝便赏赐给他五百匹的绸缎,而且每天将他召到御座旁,详细询问西域状况,还将他升为黄门侍郎,让他到西北地区处理西域各国的事务。裴矩果然不负所望,让这些小国全部归顺了隋朝。有一次,隋炀帝要到西北边地巡视,为了讨得皇帝开心,裴矩不惜花费重金,说服了西域27个国家的酋长盛装拜谒于道旁,又命令当地的百姓浓妆艳抹,纵情围观,欢迎的队伍绵延数十里,简直是盛况空前。这一行为令隋炀帝大为高兴,便将裴矩升为银青光禄大夫。
裴矩的黑心主要表现在为了取悦隋炀帝而大肆铺张浪费上。他为了取悦隋炀帝,将天下四方各种奇技诸如爬高竿、走钢丝、相扑、摔跤以及斗鸡走马等各种杂技玩耍全都集中到都城洛阳,让西域各国酋长使节来观看,以向这些人夸示国威,前后历时一月之久。在这期间,他极尽奢侈地在洛阳街头大设篷帐,盛陈酒食,让外国人免费吃喝。当时很多有识之士也看出这是浮夸,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但是隋炀帝很高兴,对裴矩更加欣赏,说道:“裴矩太了解朕了,凡是他所奏请的,都是朕早已想到的,在朕没有说出来之前他就先提出来了,如果不是对国家的事关心,他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于是隋炀帝又赐钱40万给他,还有各种珍贵的毛皮及西域的宝物。
裴矩想方设法地巴结隋炀帝,在得到宠爱的基础上还达到了既富且贵的目的。然而,隋炀帝的骄纵最终使其慢慢走向了衰亡,连年的战争使得民众怨声四起,义兵满布,隋炀帝困守扬州、一筹莫展的时候,裴矩看出来这个皇帝已是日暮途穷了,再一味地巴结他对自己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于是他就将讨好的目标转向那些躁动不安的军官士卒上,当然在讨好的过程中,他也是极尽脸厚之能事。他见了军官士卒的时候,不管级别高低,总是低头哈腰,即便是对地位低到无以复加的官吏他也是笑脸相迎。在讨好军官士卒的同时,他还向隋炀帝建议:“陛下来扬州已经两年了,士兵们在这里形单影只,没有照顾自己的人,也没有个贴心人,对士兵来说,生活也太过于寂寞了。这不是长久之计,请陛下允许士兵在这里娶妻成家,将扬州城附近的孤女寡妇和女尼道姑发配给这些士兵。对原本就有私情来往的,一律予以承认!”隋炀帝对这一建议十分赞赏,立即批准执行。士兵们在皆大欢喜的同时更对裴矩赞不绝口,都说:“这是裴大人的恩惠啊!”当这些将士们发动政变,绞杀隋炀帝的时候,隋炀帝原来的很多宠臣都被乱兵杀死,唯独留下了裴矩,士兵们异口同声说他是好人,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后来裴矩几经辗转,投降了唐朝,在唐太宗时担任吏部尚书。当然,在唐朝,裴矩依然混得很好,并且得到了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