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心智语悟人生
17125600000002

第2章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

地里种上庄稼,就不易长草;

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

弟子们团坐在禅师周围,聆听师父讲解人生的内涵。

禅师环顾众弟子,突然问:“怎么才能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弟子们目瞪口呆,没想到禅师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一个弟子说道:“用铲子把杂草全部铲掉!”禅师微笑着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说:“把石灰撒在草上就能除掉杂草!”禅师还是点头微笑。

第三个弟子说:“不用那么麻烦,只要一把火就可以将草烧掉!”禅师依然微笑。

第四个弟子说:“他们的方法都不行,那样不长的时间草就又会再长出来的,斩草就要除根,必须把草根全部挖出来。”

待弟子们讲完,禅师说:“你们讲得都很好。这样吧,寺庙后面的那块地已经荒芜了很久,杂草丛生。我现在把这块地分成几块,我们每个人都将分得一小块地。从明天起,你们就按照自己的方法除去地上的杂草,而我也将同样运用我的方法。等到秋天的时候我们再去看看结果是什么样的。”

于是弟子们纷纷开始行动起来,用自己的方法斩锄那些杂草。

秋天到了,弟子们随禅师来到地里,却见自己辛辛苦苦劳作的地里又长出了一片片的杂草。而禅师所分的那块地,取而代之的是金灿灿的庄稼。

佛心悟人生

人的坏习惯有时就像是杂草,去除的最好方法就是养成一个新的好习惯。只有在杂草地里种上庄稼才是除去杂草最好的方法。人的心灵亦是如此,要想让心灵不荒芜,只有修养自己的美德,不断完善自身,才能让心灵更纯净。

捡去心中的落叶,追求心灵的泰然

鼎州禅师在庭院里向沙弥讲示佛理,突然刮起一阵风,从树上落下了好多树叶,禅师便停下讲授,弯着腰将树叶一片片地捡起来,放在口袋里,在旁的沙弥劝说道:“师父!不要捡了,反正明天天一早,我们都会打扫的。”

鼎州禅师不以为然地道:“话不能这样讲,打扫,当然会变得干净,但是我这样拣,终有一日也会变得干净的,多捡一片,就会使地上多一分干净啊!”

沙弥又劝道:“师父,落叶那么多,您前面捡,它后面又落下来,您怎么捡得完呢?”

鼎州禅师边捡边说道:“落叶不光是在地面上,落叶也在我们心地上,我捡我心地上的落叶,终有捡完的时候。”

佛心悟人生

捡拾地上的落叶,不如说是捡心里的妄想和烦恼,大地山河有多少落叶不去管它,心里的落叶捡一片少一片,禅者,只要当下安心,就立刻拥有了大千世界的一切。禅者要求随其心净则国土净,故人人应随时随地除去自己心上的落叶,追求心灵的泰然。

宁静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

有一位妇人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她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当她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对她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那妇人回答道:“虽然我每次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地纯洁,但一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请问,如何才能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妇人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给它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你我的心亦是如此,欲要保持心境清静纯洁,惟有不断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妇人听后,欢喜地作礼感谢禅师:“多谢禅师开示,弟子还想追随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一定要到寺院中生活呢?

妇人终于大悟。

佛心悟人生

古人说:“热闹场中做道场”,宁静,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持,禅者重视“当下”,何必明天呢?“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即此之谓也。

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心无妄念,即便身在恶人堆中,亦是修行;心有杂念,即便身坐三尺莲台,亦是无功。只有排除心头杂念,心灵才能得到净化。

我们很少想到自己所拥有的,

却总是想到自己所没有的

从前,有位老婆婆整天悲悲切切,郁郁寡欢,她雨天发愁,晴天也发愁。一个云游的僧人问她为何如此。

她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小女儿嫁给了卖伞的。天晴的时候,我想到小女儿家的伞一定没有人要,便高兴不起来;下雨的时候,我想到大女儿家的鞋一定没有人去买,我怎么能不伤心呢?”

僧人听后笑着说:“你应该这样想:晴天的时候,卖鞋子的大女儿生意会很好,可以赚很多钱!雨天的时候,卖雨伞的小女儿生意会很好,也可以赚很多钱!”

老婆婆若有所悟地说:“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道理呢?”

从此以后,老婆婆晴天的时候笑嘻嘻,雨天的时候也笑嘻嘻,变成了一个快乐的人。

佛心悟人生

一位哲人说过,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欲望满足后便无聊。在现实中,我们很少去想自己已有的一切,往往竭尽全力去追寻得不到的东西,好像那里有幸福和快乐在等着我们,而在力不从心地追寻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眼下的快乐。《内经》有言:“老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少一分欲望便多一分快乐。

人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往往感觉非常迟钝,而对痛苦、忧虑、恐惧则十分敏感。例如,当你平安无事、无病无灾时,对周围毫无感觉;反之,当健康一旦丧失,其感觉便十分强烈。平时,对于日光、空气、水,人们并不特别在意它们存在的意义,可是一旦失去它们,便会感觉痛苦非常。看来,我们生活的所谓幸福,常常是一些我们最不能感觉到的事情。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有很多。乐观的人,整日笑呵呵的,内心充满欢悦和满足;悲观的人,整天悲悲切切,内心充满抑郁与烦恼。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观察生活的角度不同。对此,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萧伯纳说,假如桌上有半瓶酒,有人高喊:“太好了,还有半瓶。”他看到的是剩下的半瓶酒,这个人便是乐观主义者。有人惋惜地叹道:“糟糕!只剩下一半了”。他看到的是半个空瓶子,这个人便是悲观主义者。同样是半瓶酒,只是观察它的角度不同,便有了乐观与悲观之分,这足以说明观察生活的角度是多么重要。

世间人性本来洁净,可以染上清新的馨香,也可以熏成污秽的腥臭

几个渔人相约出海捕鱼,不料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他们的船刮得偏离了航向,避风来到了普陀山。

傍晚风暴仍在肆虐,渔船不能继续航行,渔人们只好上岛过夜。但由于上普陀山礼佛的人很多,客店人满为患,几个渔人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正当他们走投无路、要露宿街头之时,寺院的住持命人接纳了他们。住持让弟子们把禅堂里的禅凳拼成床,供他们歇息。

渔人们住进禅堂之后,不知为什么,个个辗转反侧,人人难以成眠。要是在以往,他们头一挨床便会酣然大睡,可是今天他们在床上折腾来折腾去,就是无法入睡。

琢磨了半天,他们终于明白了,原来他们整日与鱼为伍,早已习惯了鱼腥味,即便是晚上睡觉也是夜夜闻着鱼腥味入睡的,而禅堂里弥漫的檀香气味,让他们十分不习惯,所以难以入眠。于是,他们熄灭了香炉里燃烧着的盘香,并且打开门窗通风。但禅堂里的香气并未消失。原来,由于僧人们长年在这里坐禅,整天烧香,檀香之气早已渗透进禅床、墙壁、房顶和地板之中。

一个机灵的渔人想到了一个妙法。他跑到门外,将他们平常装鱼用的麻袋抱了进来,用它代替枕头。大伙嗅着臭烘烘的鱼腥气味,很快便酣然入睡,做起了美梦……

第二天早晨,住持关切地询问他们的休息情况。渔人们七嘴八舌,将夜间的情况告诉了住持。住持摇摇头,叹了一口气,什么也没说,默默地走了。

佛心悟人生

试想,倘若一个整日嗅着檀香味道的僧人突然有一天住进了鱼腥刺鼻的船舱,是不是也会难以入睡?习惯,就是这样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的命运。人心本来洁净,可以染上清新的馨香,也可以熏成污浊的腥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关键在于自己的选择。

只要心地清明,就不难发现人生的美好;心地不纯净,眼中万物都会充满杂色

大学士黄山谷心绪烦乱,于是去拜访祖心禅师,见禅师日日轻松安稳,处处安详自在,黄山谷自忖不能做到,便觉得禅师有处世秘术,一心想找机会向禅师讨教。每次问禅师,禅师都微微一笑,摇头不语。

一日,他们一起走在山坡上,道路两旁开满了各种鲜花,姹紫嫣红,散发着香气。

学士又提及此事,禅师仍旧不语,只向黄山谷问道:“你闻到花香了吗?”

黄山谷怔了一下,望了望山路两旁盛开的栀子、茉莉和百合,再望望崖顶寺院周围绽放的桂花,方才忍不住称赞:“当然闻到了,太香了!”

祖心禅师点点头,笑着说:“所以我并没有对你隐瞒什么呀!”

黄山谷又一怔,忽然领悟了禅师的意思。

佛心悟人生

禅,不是言语,不是观念,而是眼前每一时刻的洒脱,是当下每一个地方的自在。

虽然我们身处喧嚣的尘世,但是只要心地清明,就不难发现人生的美好;寻找生活的乐趣,才会发现人生的真谛。否则即使身在花丛中也嗅不出花香,还要经别人提醒才能闻到。我们生命中的许多美好的东西,就是这样被错过的。

身能不贪钱财,口能不说恶言,

意能不起邪念,才是真善美

从前有个大财主,他有三个女儿,个个都是花容月貌,美艳无比。财主十分得意,每当家里来了宾客,他总要把女儿叫出来向客人们展示一番。他最喜欢听的就是客人们的赞美声。

有一天来一位客人,财主照样让他看自己的女儿,然后问他:“我的女儿美吗?”

那个人说:“这样吧,你将女儿披上盛装,去各地街上行走,如果每个人都说她们美,那她们就是真的美,只要有一个人说她们不美,那她们就不是真的美丽。”

财主欣然同意。

他带着女儿在各地游走,每个人都说他的女儿漂亮。这天,财主又带女儿们去见佛祖,他得意洋洋地问:“佛祖,你说我的女儿漂亮吗?”

佛祖平静地答道:“不漂亮!”

财主听后非常不高兴,问道:“每一个见到她们的人都说她们漂亮,怎么就你一个人说她们不漂亮呢?”

佛祖回答说:“世人看的是面容,而我看的是心灵。在我看来,身能不贪钱财,口能不说恶言,意能不起邪念,这样才是美!”

财主听了佛祖的话,灰溜溜地走了。

佛心悟人生

一个人的外表长得如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要有一颗美丽的心灵。这就是所谓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心灵之美更胜过肢体之美。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拥有美丽却不炫耀,才是真正的美丽,靠炫耀美丽来让别人认同,就算外表再美,心灵终是丑陋的。

不断地净化心灵,才能让我们的心地更加纯净平和

有位画师在路上遇见了一位久未谋面的老朋友,两人亲切地互致问候。

那位朋友看着画师的脸,非常讶异地说:“恕我直言,你现在的相貌,怎么跟以前大不一样?一脸凶恶暴戾之气,你要多保重啊!”

画师听后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待回到家后,他揽镜自照,一看果然如朋友所说,令他甚感震惊!他开始反省,为什么我的相貌会变得这么凶恶呢?他抬眼看到自己近来的作品,心里顿时有些明白了。原来他受人之托,画了许多驱鬼用的夜叉和罗刹的画和面具。为了画出夜叉、罗剎青面獠牙的凶恶模样,他不断地想象各种难看的面貌,甚至在睡觉的时候也在想,无形中自己的相貌也因之变得凶恶且丑陋起来,真是相由心生,实在太可怕了。画师想到这里,下了决定:“我不应再画那些丑陋的东西了,我应该开始学习画佛像。”

当画师开始画佛像的时候,就日日夜夜研究佛陀、菩萨那慈悲、亲切的面容,他愈画心里愈是欢喜。

过了一段时间,画师又在路上遇见那位朋友,朋友禁不住问他:“咦!你现在的相貌是如此慈悲、祥和,怎么与上次见面时的差别如此明显呢?”

画师微笑地说:“只因为我现在天天都在想着佛的慈悲啊!

佛心悟人生

佛家有句偈语:“有心无相,相由心生;有相无心,相由心灭。”相是一副皮囊,也是人的外在形象;心是一种境界,也是操控情绪的源泉。要想自己成为什么样子,一切的取舍都在于自己。当我们心中常常欢喜、慈悲地待人,无形中我们的相貌也会随之祥和;但当我们常常生气,相对地相貌也会呈现一副凶相。

我们常说要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那样自己留给人的印像就会良好,这个道理大多数人是懂得的。可是当你刻意地修饰外在门面,而不留意良好心态的养成,那么再堂皇的外表也会烟消玉殒。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净化心灵,让我们的心地更纯净、善良。

剔除身上的不良习性,才会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有个弟子问禅师:“人身上最大的、通常自己不能发现的缺点是什么?”

禅师说:“愚昧、残忍、怯懦。”

禅师随后进行了解释:第一是愚昧:有一个老太太八十岁得了一个孙子,她自然欢喜得不得了。儿媳妇请老太太不要抱他,一切都由她来照顾,可是老太太不答应,硬要喂饭给孩子吃。结果不久以后,孩子患肺病死掉了。经大夫检查,原来是老太太将肺病传染给了自己的孙子。这就是愚昧的结果!

第二是残忍:看到别人家失火了,有的人却围着看热闹,还有的人居然会感觉扫兴、失望,抱怨火灭得太快,高潮还没有出现就被扑灭了。这就是残忍!

第三是怯懦:有人怕丢了面子,有人怕受伤害,有人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这些人实在是可怜,他们整天提心吊胆地生活,没有一天轻松的时候。这就是怯懦!

佛心悟人生

显而易见的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身上有缺点,自己却不能够发现,即便发现了也不愿改正。而愚昧、残忍、怯懦是人最大的缺点,每个人都应该远离它们。怎样远离?愚昧要学知识,残忍要学良善,怯懦则须变得勇敢。

如果你的心灵污秽阴暗,那么你的世界也不会光明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方外之交,两人经常在一起畅谈佛学。令苏东坡不服气的是,自己的文才与好友佛印禅师不相上下,并且自己的佛学功底亦不浅,怎么老是被禅师占了上风。所以他百般用心,总琢磨着怎么才能赢过禅师。

一天,两人对坐默默坐禅,东坡脑筋一转,突然诘难佛印禅师曰:

“请问禅师,你看我此时坐禅的样子像什么?”

佛印禅师心平气和地答道:“依我观之,居士好比一尊清净无染的佛啊!”

东坡听后,现出满怀得意的样子。

此时,佛印禅师反问道:“居士看我此时坐禅的样子像什么?”

苏东坡正在忘形之时,看到佛印一身褐色僧服,便挪揄道:“和尚活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不怒反笑,默然不语,然后怡然自得地闭目养神。

东坡很是得意,回家后迫不及待地向妹妹苏小妹炫耀了一番,并且说:“今天总算占了佛印禅师的上风。”

苏小妹听后,首先禁不住“呸”了一声,问他:“且问哥哥,是佛名贵呢,还是牛屎名贵?”

苏东坡瞪大眼睛,不明白妹妹的话是什么意思。

苏小妹笑道:“哥哥!你今天输得最惨啊!佛说“相由心生”,因为佛印禅师内心清净,心里想的是佛,不杂妄念,所以禅师视一切众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妄念纷飞,全是污秽不净的念头,所以你把六根清净的佛印禅师,竟然看成了一堆牛粪,难道你这还不算输得很惨吗?”

东坡听得瞠目结舌,方才恍然大悟。

佛心悟人生

语言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心灵的图画,正所谓言为心声。人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在语言方面,言语不端,往往表明修养不好。言语有时虽然可以掩盖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但最终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流露心机。

万法唯心造,一个人的修养有多高,境界有多高,看出来的境物就有多高。拥有一颗澄明宽容的心,就会拥有一个澄明宽容的世界,如果你看人都是不好的地方,那么你的心灵也是阴暗的。如果你的心灵是污秽阴暗的,那你眼中的世界也不会是光明的。

去除心中妄念,心性就不会散乱

慧能禅师见弟子整日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

“参禅与打坐是两回事啊。”

“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终日坐禅不可躺卧吗?”

“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

弟子迷茫了。

慧能禅师又说道:“禅定,不是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一种身心极度宁静、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定不散乱,是定。如果执着人间的物相,内心即散乱,即使终日打坐亦是徒劳;如果心中离开一切物象的诱惑及困扰,去除心中妄念,心灵就不会散乱了,即便不打坐亦是禅定。”

弟子躬身问:“那么,怎么去除妄念,不被世间物相迷惑呢?”

慧能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心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理愚痴,处处都是苦海。”弟子终于醒悟。

佛心悟人生

尘世间的一切妄念,一切物象——财富、成就、名利和功勋对于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生命的灰尘与飞烟。心乱只是因为心在尘世,心静只是因为心在禅中。决定人生的不是别的,只是心境。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的物相所迷惑困扰,如同明镜蒙尘,就活得愚昧迷失了。”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小沙弥问禅师:“师父,你整天说‘境由心生,一切唯心造,心为人之灵。’那么,人的心究竟有多大?”

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你先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座大山。”

小沙弥真的闭上了眼睛,在心里描绘起大山来,过了一会儿,他睁开眼睛说:“师父,我的大山造好了。”

禅师又说:“你再造一根小草吧。”

小沙弥再闭目在心里造起了小草,又过了一会儿,他告诉师父小草造好了。

禅师说:“你心里想着到寺院门口去一下。”

小沙弥闭了眼,立刻就说:“师父,我已经到了。”

禅师道:“那再让你的心到天边去一次吧。”

小沙弥同样立刻就回答:“师父,我已经到了。”

禅师问他:“你到寺院门口用的时间长,还是到天边用的时间长?”

小沙弥毫不犹豫地说:“一样长。”

禅师第三次发问:“大山很大,小草很小,大山上还长着无数小草。那么,你造大山时,是不是用全部的心思?而造小草时,是不是只用一部分的心思?”

小沙弥摇摇头,说道:“不管是造长满小草的大山,还是单单造一根小草,都得用全部的心。”

于是,禅师开示说:“在心中到天边与到门口用的时间一样长,可见我们的心无快无慢。制造一座大山,是用一个心;制造一株小草,也得用一个心,可见心亦大亦小,能大能小。”

佛心悟人生

心中的世界的大小,完全在于心的大小。如果你的心胸很狭窄,那么世界也就很狭小;如果你的心胸很宽广,就能包容宇宙。所谓三千大千世界尽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如果能把心扩大到无穷无尽的时间、空间里面,那么世界也就很宽广,即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不要给自己的心灵设限

智常和尚带领几个弟子到菜园割菜。他在一棵菜周围画了一个圆圈,然后对僧徒们说:“你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动这个!”然后转身离去。

众徒弟把菜园里的菜几乎割光了,惟有那棵菜没有动。有一个后来的小和尚见了,就问众师兄是何缘故。师兄据实相告,小和尚听了,感觉这样做没有任何道理,于是他心想:菜就是用来吃的,这么好的一棵菜再不收就烂在这里了,多可惜呀!于是二话不说便把那颗菜割了下来。

师兄们大惊失色,纷纷斥责其违逆师命,于是告知智常禅师,谁知禅师听了,非但没有加以斥责,反而大为赞赏。他扫视了座下弟子一眼,缓缓道:“圈不是圈菜的,是圈住你们心的。”

佛心悟人生

很多时候,周围的环境并没有给我们过多的限制,往往是我们自己被自己圈住了,只要跳出心中的圆圈,你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真正限制住一个人,但是前提是:不要自己给自己设限。

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一个囚犯被关在监狱里面,关他的那间牢房空间非常狭小,连腿脚都伸展不开,住在里面很是难受。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恨与不平,备感委曲和难过,认为住在这么小的囚牢里面,简直是人间炼狱。他每天就这么骂天恨地,不停地抱怨着。

一天,从窗外突然飞进一只苍蝇,嗡嗡叫个不停,到处乱飞乱撞。囚犯心想:我已经够烦的了,这个讨厌的家伙又来烦我,实在气死人了,我非捉到你不可!他小心翼翼地捕捉,无奈苍蝇比他更机灵,每当快要捉到它时,它就敏捷地飞走了。他手脚并用,东扑一下,西扑一下,苍蝇来回躲闪,捉了很久,还是无法捉到它,直累得他气喘吁吁,于是他感慨地说,看来我的囚房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可见这里还是蛮大的嘛!此时他悟出一个道理,即:“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佛心悟人生

心外世界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胸襟宽阔的人,纵然住在一个小小的囚房里,亦能转境,把小囚房变成大千世界;而一个气量狭小、不满现实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楼里,也会感到事事不能称心如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要总是计较环境的好与坏,而应注重内心的力量与宽容,所以内心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正如无门禅师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不管世间的变化如何,只要我们的内心不为外界所动,则一切荣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们,居室虽小,内心的世界却无限宽广。

多给自己的心灵一些呵护,

才是真正的智者

禅师向众信徒阐述人生的意义:

一个人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深得丈夫的喜爱,和丈夫形影不离,每天在她梳洗更衣时,都能得到丈夫的照顾,不论丈夫去哪里,都会偕她同行;第二个老婆是他从别人手里抢来的,平时对她呵护有加,只有当她在家时,他才会感到生活的充实和安定;第三个老婆和丈夫常常谈天说地,推心置腹,他们并不常见面,但相互间的每一次见面,都会令他们高兴万分;第四个老婆爱操心,常常为丈夫的事情殚精竭虑,而无暇与丈夫卿卿我我,使得丈夫几乎忘记了她的存在。

一次,这个人要出趟远门,考虑到长途跋涉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自己同行。他问第一个老婆是否愿意陪伴自己,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不喜欢走远路!”他感到很失望,于是问第二个老婆:“我当初为了得到你,花费了不少的心血!为你流血流汗,甚至不惜与人争斗,遇见强盗也不退缩,你应该会陪我去吧!”

第二个老婆说:“我本来就不情愿做你的老婆,是被你强抢来的,为什么要陪你出去受苦呢?”

更加失望的丈夫转头看第三个老婆,第三个老婆却说:“尽管我们感情不错,但我可不愿陪你去受风霜之苦,不过我可以送你一程!”

无奈之下,丈夫又问第四个老婆是否愿意与他为伴。

第四个老婆说:“我离开父母做你的妻子,就一生一世都属于你,无论你到哪里我都不会离开你的身边,就让我陪你上路吧!”

于是丈夫带着第四个老婆踏上了旅途。

故事讲罢,禅师问众信徒:“故事里的这个人是谁呢?”

信徒们纷纷摇头,表示不解。

禅师说:“就是你们自己啊!”

佛心悟人生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着时两个人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则是指我们的心灵而言,它一直无声无息地陪伴在我们左右,以致我们常常忽视了它的存在。

心灵和我们形影相随,生死不离。但我们却常常将它忽略,反而全神贯注于物质上的东西。其实它才是永生永世与我们同在的。

人一旦没有了心灵的陪护,就会感到生活的空虚。如果我们能够少关注物质的东西,而多给自己的心灵一些温馨的呵护,才能成为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