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佛心智语悟人生
17125600000012

第12章 不懂得自爱的人,没有能力去爱别人

关心他人并没有错,但不应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南阳慧忠禅师身边有个跟随了他三十多年的侍者,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所以慧忠禅师想对他加以点化,以感谢他平日对自己的照顾。

一天,慧忠禅师像往常一样喊道:“侍者!”

正在煮茶的侍者听到禅师的招呼,以为慧忠禅师有什么事要他帮忙,于是立刻跑来问道:“禅师!有什么事要我做吗?”

禅师说:“也没有什么事。”

侍者以为自己听错了,就又回去煮茶。

过了一会儿,禅师又喊:“侍者!”

侍者又跑来问是什么事。

慧忠禅师还是说:“没什么事要你做!”

这样反复了几次以后,禅师喊道:“佛祖!佛祖!”

侍者听到慧忠禅师这样喊,感到非常不解,走过来问道:“禅师,您这是在叫谁呀?”

禅师双目盯着他,启示他道:“我叫的就是你呀!”

侍者迷惑地问道:“禅师,您在抬举我吗?我哪里是佛祖?我是你的侍者呀!你糊涂了吗?”

慧忠禅师看到他如此不可教化,便说道:“我并不是在抬举你,只不过你太让我失望了!”

侍者感到不安,以为自己有什么事情做的不好,道:“禅师,不管到什么时候,我永远是你最忠实的侍者,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慧忠的目光暗了下去,说道:“虽然你并未辜负我,但你却辜负了你自己!我的良苦用心你完全不明白。你只承认自己是侍者,而不承认自己是佛祖,佛祖与众生哪里有什么区别?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就是因为众生不承认自己是佛祖。实在是太遗憾了!”

佛心悟人生

与人为善,关心他人并没有错,但不应忘记了自己的存在!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个体,如果只是作为别人的附庸而存在,生命又有什么意义?犹如朋友相交:努力并肩站立,相互支撑,共迎风雨,同沐霞晖;勿学藤蔓,只能依附于树木墙壁,攀缘而上,一旦树倒壁塌,自身也就不存在了。

不要总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一个女孩未婚先孕,却又被恋人抛弃。周围的人总是对她指指点点,她成天惊惶不安,无论走到哪里,总觉得有人对她指指点点,这种感觉如影随行,她实在忍受不了这种压力,于是投水自尽,可却被路人救了起来。听完她的遭遇,救她的人指点她投入佛门,以寻求心灵的解脱。

于是,女孩就去拜访禅师,禅师在听完她的叙述之后,只是让她静静打坐,别无所示。

女孩连着静坐三天,非但烦恼不除而羞辱之心反倒愈加强烈,她气愤不过,以为禅师是在欺骗自己,便欲对禅师恶言相加。

“你现在想骂我,是吗?只要你再稍坐一刻,就不会有这样的念头了。”禅师的未卜先知,让她大为吃惊并心生敬意,于是她依照禅师的教示,继续打坐,浑然于物外,进入忘我之境。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禅师轻声问道:“在你尚未怀孕之前,你是谁?”

女孩怔了怔,答道:“还是我啊!”

禅师又问:“现在你是谁?”

女孩心里的某根弦仿佛突然被拨动了一下,泪流满面道:“我就是我啊!”

禅师道:“是啊!你仍然是你。”

佛心悟人生

无论身处在何处,所遇何事,我们都要记得:我就是我,是一个独一无二,绝不雷同的我。因此,我们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只要守住自我,守住本性,就能够活得精彩活得自在。因为,我们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而不是活在别人的眼睛里。永远不要拿别人的看法来惩罚自己,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只会迷失了自我!

求人不如求己

一日,东坡居士前来拜访佛印禅师。

东坡居士看到殿上千手观音菩萨手持念珠,于是问道:“请问禅师,观音既是菩萨,为什么还要数手里的那串念珠呢?”

禅师“哦”了一声说,“她像凡间俗人一样,也在祈祷啊!”

东坡居士不解地问道:“她向谁祷告呢?”

禅师答道:“咦,她向观音菩萨祷告呀!”

东坡居士又追问道:“她自己既然是观音菩萨,为什么要向自己祷告呢!”

佛印微微一笑,说道:“求人不如求己嘛!”

东坡居士也会心地大笑起来。

佛心悟人生

学佛,其实就是学自己,完成自己。智者有绝对的自尊,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所谓“自修自悟”、“自食其力”,那就是禅者的榜样。

世人不知道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不求诸己,但求诸人,希求别人的关爱,别人的提携,稍有不能满足所求,即灰心失望。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怎能担负责任?一个经常流泪的人,怎么把欢喜给人?儒家说:“不患无位,患所以不立。”只要自己条件具备,不求而有。观音菩萨手拿念珠,称念自己名号,不就是说明了这个意思吗?

命运是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有个人一出生就被父母请到家来的算命先生下了定语:“这个孩子的命不好,注定一生频遭挫折。”父母伤心地望着自己的孩子,深信不疑。

于是这个人就在这样的说法中长大,并且也深信关于自己“命运”的说法,他想:“既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那么一切都由命运来安排吧。”

但在他内心深处,每天都在期望着自己的生活会发生奇迹。

然而年复一年,他的生活一直是平庸的,没有辉煌和光明,只有灰暗和贫困。周围的人也说是他的命运使然。

他想:难道是自己命中注定就应该是这样的生活吗?

带着疑问他去拜访禅师,他问禅师:“您说人真的有命运吗?”

“有的,”禅师回答。

他问禅师:“您说真的有命,那么我的命运在哪里?是不是我的命运注定就应该是黯淡和贫穷的呢?”

禅师让他伸出他的左手,指给他看说:“你看清楚了吗?这条横线叫做爱情线,这条斜线叫做事业线.另外一条竖线就是生命线。”

然后禅师让他把手紧紧地攥起来,攥得紧紧地。禅师问:“你回答我,这几根线现在在哪里?”

那人迷惑地说:“在我的手里啊!”

禅师高声喝道:“那么命运呢?命运在哪里?”

那人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命运是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

佛心悟人生

“我命由我不由天!”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外界的条件需要你懂得利用,机会需要你懂得把握,否则一切等于白设。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安排是愚蠢的,命运是可以用自己的双手予以改变的。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有一位商人,把一个装满醋的瓶子和一个装了半瓶醋的瓶子挂在骡车边,到远地去赶市集。

骡车一开始走动,半瓶醋就兴奋得不得了,开始唱起歌来。

半瓶醋的歌喉虽然不好,但唱歌的兴致一来,就唱个不停,而且,愈唱愈起劲。见旁边的满瓶醋一动不动,于是他得意地问满瓶醋:“嘿!哥儿们!我的歌声怎么样啊?”

满瓶醋沉默不语。

“喂!你会不会唱歌呢?你怎么不说话啊?”半瓶醋说。

满瓶醋依然沉默不语。

半瓶醋鄙夷地说:“真是笨呀!自己不会唱歌,又不懂欣赏别人唱歌!”

半瓶醋又继续唱着,这时,骡车经过了一个小山坡,半瓶醋居然一边歌唱一边跳起舞来。

半瓶醋见一旁的满瓶醋仍然一动不动,不甘寂寞地问满瓶醋:“嘿!你会跳舞吗?你看我的舞姿美不美?”

满瓶醋看了看他,还是沉默不语。

半瓶醋长叹一口气:“唉!真是没劲,不懂唱歌也就罢了,连跳舞也不会欣赏,你的人生又有什么意思呢?”

就这样,一路上半瓶醋又跳又唱,一不小心把瓶塞都冲掉了,不但泼洒了许多,还被风刮进了许多尘土。

到了市集,商人把两瓶醋拿下来,他看了看半瓶醋:“糟糕!怎么瓶塞掉了,只剩这么一点点醋,又进了土,干脆倒掉罢!”

于是,他随手把半瓶醋倒在泥地上,正要被尘土吸干时,半瓶醋还猛力地跳了几下,大声向满瓶醋呼救:“嘿!兄弟,救救我呀!”

满瓶醋终于说话了:“做为醋,把调味的事情做好,才是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唱歌跳舞的事应该留给别人做才对啊!”

半瓶醋无言以对,很快消失在尘土中。

佛心悟人生

人也一样,任何时候都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心中都应有一个衡量,做了不适合自己的事情,不但对自己没有好处,反而可能葬送自己的前程。

别人怎样看待你,并不取决于你外在的种种符号

有位禅师德高望众,门下弟子无数,其中有一个小僧的名字叫“恶者”,由于名字不好听,小僧很苦恼,于是他想请禅师为他改一个好听的名字。

禅师听了小僧的诉说,便让他自己到外面找个最吉利的名字。

小僧非常高兴,于是出门走街串巷寻求好名字。

一次,小僧看见亲友正在为一个死者送丧,想到:最好能有个听起来长寿的名字。他于是上前问道:“这死者叫什么名字?”

送丧的人说叫“有命”。他一听,摇了摇头,又问:“名字叫有命,为何却没命了呢?”

送丧的人讥讽他道:“名字仅是一种符号,人都难免一死,叫有命者不一定会长寿,叫无命者也并非会短命,你为何这么糊涂?”

小僧边想边继续往前走,他经过一户富家大庭,却看见大门口跪着一个仆人,主人正在用鞭子抽打他。

小僧见仆人非常可怜,就问主人:“你为何这般打他?”

主人气愤地说:“他借了我的钱不还,我不该打他吗?”

小僧想:若我取名字,定要取个听起来多福的。于是又问:“他叫什么名字?”

主人说:“他叫福来。”

小僧又问:“这名字很吉利啊。为什么无钱还债,还要挨打呢?”

主人听了讥笑他说:“叫福来又怎么样,他还是一个仆人,名字只是符号罢了,它与还不还债有什么关系呢?”

小和尚若有所思,但又不甘心如此便回,于是继续上路。

他又遇到一个迷路人,他问那人叫什么名字,那人说叫“指南”。小僧很是好奇,就问他:“你名为指南,为何也会迷路?”

迷路人哈哈大笑:“名字只不过是符号而已,难道叫指南就不会迷路了吗?”

小僧无言以对。

最后他终于抛弃了对名字的执著和偏见,回到禅师身边。师父问他是否找到了满意的名字,小僧懊悔地说:“我不再找了,我还是叫原来的名字吧,它只不过是一种符号而已。”师父满意地颔首而笑。

佛心悟人生

世上不过是一种符号的又何止名字一种,金钱、财富、头衔等等都又何尝不是?然而却不知有多少人为它欢喜为它忧呢?事实上,别人怎样看待你,并不取决于这些外在的东西,而在于你自身的实力及对社会作出的贡献,而不是那一堆虚妄的符号。

要想证明自己的价值,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

一青年向一禅师求教。“大师,我有一件事不明白,它使我整夜睡不好觉,也使我很迷惘,希望您能帮我指一条出路。”

禅师没有说话,青年继续说:“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您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

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

禅师说道:“譬如同样1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妇眼中,它不过做两三碗米饭而已;在农夫看来,它最多值几个铜板罢了;在卖粽子的眼中,包扎成粽子后,它可卖出三倍的价钱;在酿酒者眼里,它可以酿成好酒,卖出几十倍的价钱;在饥饿的人的眼中,它值一条人命……不过,米还是那斤米。”禅师顿了顿,接着说:“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

青年豁然开朗。

佛心悟人生

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的缺点一样,如此准确地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就看你怎样看待自己,如何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外界的评价只是一个参考,别人认为你绝顶聪明、才华横溢,并不代表你真是这样;同样,别人说你愚蠢透顶、没有出息,也并不代表你就是一无是处。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能正确认识自己,一个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不应只看过去,更重要的是将来

一个强盗跪在禅师面前说:“我作恶太多,虽然现在想罢手从善,但自感罪孽深重,难以摆脱良心的折磨,日日寝食难安,今天来访,请你为我澄清心灵,除去心魔。”

禅师对他说:“你的悔过之心固然可嘉,但你可能找错了人,因为我的罪孽可能比你的更加深重。”

强盗说:“我做过很多坏事,我自己都数不清有多少件。”

禅师说:“我曾经做的坏事肯定比你还要多。”

强盗又说:“我杀过很多人,一闭上眼睛我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禅师回答说:“我也杀过很多人,我不用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他们的鲜血。”

强盗说:“我做的一些事简直没有人性。”

禅师回答:“我都不敢想自己以前所做的那些没有人性的事。”

强盗听禅师这么说,就用一种鄙夷的眼神看了看禅师,说:“既然你是这么一个恶人,为什么还在这里伪称为禅师,做骗人的勾当!”于是他头也不回,轻松地下山去了。

禅师的徒弟站在旁边满脸疑惑,但一直没有插话,等到强盗离去以后,他向师父合十问道:“您为什么要这样说,我很了解您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生中从未杀生。可为什么要把自己说成是十恶不赦的坏人呢?难道您没有从那个强盗的眼中看到他已经对您失去信任了吗?”

禅师说到:“度人不要拘泥于形式!普通的道理并不能让他得到解脱。他现在的确已经不信任我了,可你难道没有从他的眼睛中看到他如释重负的感觉吗?还有什么比这个方法更好,更能让他弃恶从善,脱离苦海呢?这就是佛家的道啊!”

徒弟激动地说:“我终于明白佛法的精义所在了!”

这时,远处传来那个强盗欢乐的叫喊声:“我以后再也不用做坏人了!”这个声音响彻了山谷。

佛心悟人生

一个人一辈子专干好事,不干坏事不容易;一个人一辈子专干坏事,不干好事,更不容易。愚蠢的人觉悟以后,会比聪明的人对愚蠢有更深刻的认识。愚蠢里常常会有智慧的闪光,古人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就是这个道理。世界之所以光怪陆离,五彩斑斓,人类之所以伟大,乃是因为好事坏事交相辉映,互为转换;优缺点猛烈撞击同样精彩。用智慧和愚蠢来界定人的品质,要比用好坏来界定,科学得多。

命运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改过的机会

一大早,寺院门口就吵闹不休,原来是一个屠夫想要进寺烧香拜佛,但是寺里的僧人嫌他满手血腥,不肯让他进殿,于是双方就在那里发生了争执。

玄素禅师前去询问,了解到情况后,立刻阻止了众僧人。

旁边的僧人说道:“这个屠夫每天杀猪宰牛,双手沾满了血腥与罪孽,怎么能让他玷污佛门清净!”旁边的人也附和道:“每天晚上,他家里就会传来猪、狗、牛、羊的哀叫声,让人无法入睡,像他这样的人来这里,岂不是玷污了佛门净地?”

玄素禅师说道:“你们这样说就不对了,他身为屠夫,为了生计被迫屠宰生灵,一定于心不安,有很多罪需要忏悔。佛门为十方善人而开,也为度化十方恶人而开。”

屠户满脸感激,来到禅师面前说:“方丈慈悲,我杀孽太重,于心不安,于是我想请方丈和各位法师到我家里去,我准备在家里办斋供养各位,以安慰我不安的心。我们全家斋戒沐浴三日,恳请方丈光临寒舍,助我完成这个心愿。”

众人听了他的话,纷纷满脸乌云,摇头不止。

玄素禅师却微笑道:“在佛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只要与佛有缘,就会度他,佛门慈悲,不会舍弃任何人。”

佛心悟人生

如果我们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的众生,谁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戚眷属?谁不曾做过我的仇敌冤家?如果说有恩,个个与我有恩;如果说有冤,个个与我有冤。这样子我们还有什么恩怨亲疏之别呢?再就智慧愚笨来说,人人有聪明的时候,也有愚痴的时候,聪明的人可能变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变聪明。最坏的人,也曾做过些许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一定会好。如此我们反复思索,所谓的冤亲、贤愚,这许多差别的概念,自然就会渐渐淡了。这绝对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坏,而是要将我们无始以来的偏私差别之见,以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罢了!

正视别人的批评可以完善自己

一位住在森林里修行的人,心地非常的纯净,也非常的虔诚,常常热心帮助他人,以坦荡无私,严格律己而著称。

一天,他感到百无聊赖,于是起身到林间散步,偶然走到一个莲花池畔,池中莲花正在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十分的美丽。修行人心里升起了一个念头:“这么漂亮的莲花,我如果摘一朵插在书房中,让自己沐浴在莲花的芬芳中,感觉一定会好得多呀!”于是,他俯下身来,在池边选摘了一枝,正当他转身想离开的时候,忽听耳边一个低沉而巨大的声音说:“你是谁?竟敢偷采我的莲花!”

修行人被吓了一跳,但他环视四周,什么人也看不到,只好对着天空发问:“你是谁?凭什么说这里的莲花是你的呢?”

“我乃莲花池神,这池里的莲花都是由我精心照料的,枉你是一个修行人,竟然心起贪念,偷采我的莲花,自己不知道反省、检讨、惭愧,还敢问这莲花是不是我的!”空中的声音说。

修行人瞬间醒悟,内心不禁很是惭愧,于是对着空中躬身忏悔:“多谢你的提醒!我一时迷失了心性,欲将莲花据为己有。从今以后我定会加强心性的修炼,不再贪取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修行人正在自我检讨的时候,又有一个人来到池边,自言自语地说:“这里的莲花多漂亮呀!我可以采来到市镇去卖点钱,再去赌一把,很有可能会把昨天赌输的钱赢回来!”那人说着就跳进莲花池,三下五除二就把池里的莲花摘了个精光,原本漂亮的莲池被践踏得不成样子,池水变得污浊不堪,连池底的污泥也翻了起来。然后,他捧着一大束莲花,大笑着扬长而去。

修行人一直在期待着莲花池神能出来制止、斥责或处罚这个摘莲花的人,但是池畔始终一片静默。看着那人渐渐远去的背影,他心中充满了疑惑,转回身来愤愤不平地对着虚空责道:“莲花池神呀!我刚才只不过虔诚地采了一朵莲花,你就严厉地斥责我,说我的不是。而刚刚那个人采光了所有的莲花,毁了整个莲池,你为何一句话也不说呢?”

空中的声音又出现了,说:“你本来是个修行人,就像一匹洁白的布匹,沾上一点点的污痕就很明显,所以我才来提醒你,赶快除去污浊,回复纯净的本性。而那个人沦陷日久,已无可救药,就像一块抹布,再脏再黑他也无所谓,我即便有心帮忙也起不到作用,所以只能任他沉沦下去,这才保持沉默。你不要因为受到别人的指责就心生愤恨,应该为此感到欢喜,因为你有缺点还能被人看见,看见了还愿意来纠正你、教导你,这表示你的布还很白,值得清洗,这是应该值得庆幸的事呀!”

佛心悟人生

活在别人的掌声中的人,是经不起考验的人。批评不是坏事,我们应感谢别人对我们的批评,因为它可以使我们不断地成熟和上进,更应该感谢批评你的人,他(她)是为你好,才敢于批评你,使你不断地完善自己。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应坦然接受,不要心存偏激和怨恨,只有得到别人批评,你才能真正地看清自己和了解自己。

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纠正自己的缺点。古人曰:“闻过则喜”“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感谢批评,既需要宽阔的胸怀,更需要一种崭新的视角。因为只有心胸坦荡、心底无私、性情耿直的人,才会直言批评,当面刺过。

惟有付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一天,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这时迎面走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没有感到生活的快乐,这是为什么呢?”

无德禅师放下手中的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要想快乐很简单,但你们首先得弄明白自己活着的目的是什么?”

三位信徒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时答不出话来。

沉默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坐着等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我要想尽办法活着。”

乙说:“我现在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衣食无忧、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因为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却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怎会快乐呢?”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名誉!有了名誉,被人崇敬和礼拜,我就会感到快乐。”

乙说:“爱情!花前月下,两情相悦,方能快乐。”

丙说:“没有钱干什么都不行,钱可以买到名誉,就会有美女投怀送抱,所以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微笑着说道:“那我问你们: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

信徒们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佛心悟人生

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我们常常容易被心外的假相所迷惑,明明是假的我们会当作真的,明明短暂却贪恋不舍。应用智慧的眼光来看待世间一切,如此就不会被假相所迷惑了。

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虚无的,而是体现在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质的改变。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意义;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快乐;金钱要用于公益,才有价值,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每一个人,都是一块有待雕琢的璞玉

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是老方丈,每天都在读书念经;一个是小和尚,每天都在砍柴挑水。

小和尚天资聪颖,很有慧心,惟耐不住寂寞。有一天,小和尚耐不住寂寞了,跑去找方丈:“师父,我想下山……”

方丈看了看小和尚,一言不发,回到房间里搬了一块石头出来:“你今天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市集上去卖。但是记住一点:无论别人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想不通:师父居然要我去卖一块石头,而且说,有人买还不给卖?可是,没有办法,小和尚只好硬着头皮拿着石头赶往市集。

在市集里,从清晨到下午,没有一个人来瞧这块石头。快日落的时候,有个书生走了过来,看了看石头,问小和尚:“你这石头卖吗?”

小和尚说:“是啊!”

“这样吧,我出五文钱买你这块石头。因为它的样子很别致,我可以拿回去做个镇纸用。”

小和尚想:一块石头居然能卖五文钱!转念一想,方丈不准他卖啊!于是只好说:“不卖、不卖!”

书生急了:“我再加五文钱,如何?”

“不卖!”

书生没有办法,只好摇摇头,走了。

傍晚的时候,小和尚带着石头回到山上。

方丈问:“怎么样?可有人买?”

小和尚遗憾地说:“今天竟然有个书生愿意出十文钱买这块石头。但你说不让我卖,我只好没卖!”

方丈笑着问:“你明白了吗?”

小和尚奇怪地回答:“明白什么啊?”

方丈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搬着石头就走了。

小和尚没有办法,只好继续砍柴。

又过了一个月,小和尚耐不住寂寞了,又来找方丈:“方丈,方丈,我不想砍柴,我要下山!”方丈看了看小和尚,回到房间里又搬出那块石头,说道:“这次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山下的米铺老板那去卖,但是,还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小和尚仍然想不通,但是无可奈何,只好带着石头下山了。

小和尚来到米铺,说明来意,老板拿着那块石头端详了半天说:“这样吧!我出500两银子买你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了一大跳,一块石头居然值500两银子啊!

米铺老板解释:“其实,它是一块化石,我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

小和尚连忙说:“不卖!不卖!”抱这石头赶忙回去找方丈。

见了方丈,说:“方丈、方丈,米铺老板说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这块石头,说它是一块化石。”

方丈问:“你明白了?”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方丈又是笑笑,什么也没说,把这块石头搬走了。

小和尚又没办法了,只好还去砍柴。

再过了一个月,小和尚实在受不了了,再去找方丈:“方丈,方丈,我想下山去,我不想砍柴,也不想卖石头了!”方丈笑着看小和尚,仍然搬出那块石头:“这次呢,你还是去卖石头。不过,这次是卖给山下珠宝店的老板,还是记住:无论他出多少钱都不要卖!”

可是,看着方丈严肃的样子,小和尚只好小心翼翼地带着石头下山了。来到珠宝店门口,告诉珠宝店的老板来卖石头,老板把石头拿过来端详半天,脸上表情越来越惊奇。

终于,老板叹了口气,说:“这样吧,我有三家珠宝店、两家当铺和一些田产,我愿意拿我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

小和尚惊得“扑通”一声坐倒在地上“这么值钱啊!”

珠宝店老板道:“它不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其实,它只是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的样子,里面是一块无价之宝的宝玉!就好象古代的‘和氏璧’一样,在没开采前只是外面包了一层石头而已。我愿意用我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

小和尚吓得连忙说:“不卖!不卖!”紧紧抱着石头连滚带爬地上山去找方丈。

见到方丈,小和尚就埋怨起来:“师父,你怎么能把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随随便便让我带下山呢?珠宝店老板说他愿意出三家珠宝店、两家当铺和一些田产,就是他所有的财产来换这块石头。他说这里面是一块无价之宝呢。”

方丈笑着问:“你明白了?”

小和尚回答:“不明白!”

方丈微笑着告诉小和尚:“同样一块石头,在一个书生的眼中,只是一块压压纸的石头,值十文钱;到了米铺老板那里,认识到它有一些价值,知道它是一块化石,愿意出500两银子来买;而真正懂得它价值的只有珠宝店的老板,知道它只不过是外面包裹了一层石头的样子,里面是一块无价之宝的宝玉!”

佛心悟人生

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无论是一块石头,还是一个人,他的真正的价值只有最明白的人才能看出来,在发现他的真正的价值所在之前,千万不要轻看了自己,也许你正是那一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

出身没有高下,决定人生高度的是你的心态

无山禅师出身于农耕之家,他一心皈依佛门,但是在当时的日本,耕田的农民被视为贱民,连出家当和尚的资格都没有。无奈,无山法师只好假冒士族之姓,终于如愿以偿。

无山禅师刻苦修行,精通佛理,于是众僧拥戴其为住持。

举行就任仪式的那天,有个人突然从大殿中跳出来,指着法坛上的无山,大声嘲弄道:“出身贱民的和尚如何能当住持?”

就任仪式庄严隆重,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众僧都被眼前发生的事弄得不知所措。仪式被迫中断,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能阻止这个人说话,无不屏息噤声,暗暗为无山禅师担忧。

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难,无山禅师从容地笑着回答:“泥中莲花。”

在场的人愣了一下,马上读懂了其中的禅理,无不喝彩叫好,那个刁难的人也无言以对,不得不佩服无山禅师的深湛佛法。

就任仪式继续进行,这突然的刁难并没有影响到禅师的就任,反而由于禅师的佛禅妙语,更增加了他的威信,众人更加拥护他了。

佛心悟人生

面对他人的刁难,坦然面对,是一个人的修养、风度,也是一种胜利,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境界,它是一个人对生活中忧喜悲欢的从容,也是直面人生困苦的坚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感恩、包容的心面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