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人生的真意
17125200000017

第17章 人生造化的大小取决于自己(2)

莫要过度自我感觉良好

自我感觉良好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在合理范围内就是自信,不足则称自卑,而过度就成了自负。一般的人,虽自我感觉良好,不表现在外者居多。但总有那么一些人,明明资质一般,却总是自命不凡,自称天才,不用说这就是过度的那种,也就是自负。这种自命不凡之人,做事张扬而丝毫不讲“度”的哲学,用俗话来说就是“招人烦”。就连季老这样看透世事的睿智老人对此也不免要说句公道话:“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10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好。”季老的态度很明确: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明白了自己的斤两、所处的位置,才能懂得居其位、谋其政,为人要实事求是,做事要适可而止。在民间这样的道理也不算深奥,懂得了这个理,自然就会得到大家的尊重与爱戴。南翔镇曾有过着一个査公祠,里面供奉的是一位有着奇怪扮相的官老爷,八字胡,大辫子,头戴红顶官帽,官服外还穿着一件黄马褂,最新潮的是他的鼻梁上还架着一副墨镜。而众人献上的贡品则更奇怪,坐椅上满是草纸。不过最奇怪的还是来供奉他的人,有当地的厨师,还有得了痢疾的人。这个查公祠的主人就是清顺治年间的嘉定知县査逢盛,他本是宫内御膳房中的一名厨子,他做的饭深得年幼的顺治皇帝喜爱,竟然因此和小皇帝成了忘年交。此后,清兵一路南下,打下了江南。顺治皇帝就想起了这位老朋友,想送他一顶“红顶子”作为礼物,于是就下旨册封査逢盛为苏州知府。这天将的洪福,要是换了旁人早就乐开了花,可这査逢盛却犯了愁。原来査逢盛深知自己没有做官的才能,本想一辈子就在宫里当个厨子就算了,可是小皇帝却心疼他的劳苦,赏赐了这么大的一个官当,他生怕自己当了这么大的官会亏待了当地的百姓,误了朝廷的大事。但若不接圣旨,又怕违抗皇命,损及身家性命。后来,此事辗转被顺治帝知道了,于是顺治帝将査逢盛改封为嘉定知县。査逢盛老实忠厚,有自知之明。与一般人不同,他做人为官都不求大,但求一个心安理得,其所作所为深得嘉定百姓的赞赏。话说査老爷上任之后,他从来不对百姓们摆官老爷的架子,而且告诫属下们不可欺负老百姓。他还经常出外体察百姓疾苦,和百姓们一起在小茶馆或客栈中喝茶聊天,兴致来时还常在饭店中与当地的厨子切磋厨艺。平易近人的査逢盛得到了当地百姓们的爱戴。某年的夏天,査逢盛来南翔游古猗园时,因口渴顺势摘了路边一户人家种的黄金瓜来解暑,临走时他还不忘挂上了两串铜板,当做瓜钱。然而这瓜可能是当时吃的时候没有地方洗,不够干净,査老爷吃了这个瓜后没多久就因患痢疾而亡。而南翔的百姓们对于这位少有的朴实而亲切的知县很怀念,于是就集资为他建了一座祠堂。此后当地的厨师们将査逢盛奉为了祖师爷,常来祭拜,而每当有人拉了肚子也会来祠堂拜拜,并奉上一叠草纸,因为他们相信査老爷会保佑患了痢疾的人。可惜的是,这个查公祠在抗战时被日军炸毁,今人已再难见往日查公祠的风采了。要说到政绩,査逢盛在世时可能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更没有倡导过什么政治的改革。但没有政绩的査逢盛依然得到了嘉定百姓们的一致拥戴,说到底原因还是在于他为人平和,不与人争,对人对己讲求一个实事求是、无愧于心的处世态度。可也总有一些人过度自我感觉良好,听不进别人的一句逆耳之言,最后也只是落得个惨痛的教训而已。“自我感觉良好”有时确实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让自己获得高人一等的快感,但久而久之不但会惹来别人的厌烦,也会迷失人心,使人难以省察自身的缺陷,追求更大的进步。“快感”就像短暂的流星,总会有烟消云散的时候。待到那时,可能留下的只能是更多的“感觉不好”。

勤奋,无待绕话

季老曾说世间有3种东西可以助人成功,那就是天资、机遇和勤奋。在谈到前两种时,他说:“天资是靠‘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在谈到勤奋时,他才说:“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通宵达旦的辛勤工作与霜晨雨夜的冥思苦想成就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名人。他们当中有强调逻辑的数学、物理学和化学家,也有讲求灵感与感受力的画家,甚至还有激情洋溢的国际工人运动家、活动家。在谈到自己成功的法门时,他们无一不将成功的原因指向勤奋。他们之中也许不乏许多天资聪颖的奇才,但他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赞扬过辛勤的劳动,对于勤奋的力量他们从来不敢小觑。在成功者看来,勤奋不是一种痛苦,它早已超越了痛苦,成为一种不凡的快乐。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出身寒门,不善交际。但他学习工作很刻苦,平日没事便整天待在家中,勤奋作诗,在别人看来枯燥乏味的生活,他却过得怡然自得。勤奋的学习也经常给他带来意外的乐趣。有一天,他又沉吟在作诗之中,中午时分,妻子给他送来了饭菜,他却丝毫没有察觉。于是,妻子就劝他先将午饭吃了再用功,而左思一边敷衍地嘤嘤称是,随手接过妻子送来的饭菜,一边继续读书作诗。饭刚被送进嘴里,左思就觉得有些不太对劲,心想:今天的饭菜味道有点奇怪。左思抬起头来正想询问妻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时,妻子却先笑了出来。左思不解地看向妻子,妻子一边掩嘴轻笑,一边走到左思身边,从左思手里夺下了他的“筷子”。原来,左思只顾着写诗,根本就没注意自己将毛笔当成到了筷子,将墨汁都吃到了嘴里。嘴边还留着墨黑的痕迹。看着忍俊不禁的妻子,左思自己也哈哈大笑了起来。勤奋有时候是一种面对生活、面对挑战的心态,但更多的时候,勤奋是一种行动、一种自我磨砺的手段。清咸丰、同治年间,有一名武将名叫张曜。张曜年幼时家贫,以为人舂米当雇工为生,并没有上过学,是个目不识丁的粗人。后来,张曜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了投身行伍,通过努力建功立业,一路高升,从一名普通的士兵做到了河南布政使。但此时却有人上奏皇上弹劾他是白丁一个,无力担任文职官员。于是,张曜被改任为河南总兵。张曜对自己大字不识几个感到非常耻辱。不久后,张曜又立新功,他的长官亲王僧格林沁亲自为他做媒,将饱读诗书的县令千金嫁给了张曜。此后,张曜不顾别人的耻笑,坚持拜在妻子门下,让妻子教他习字读书。他还特地让人为他刻了一枚章,上面赫然刻着“目不识丁”4个大字,张曜一直将它戴在身边自省自勉。此后,他勤勉不懈,对于读书习字之事从不懈怠。日积月累之下,张曜竟然也能通文史、工书法了,甚至还能亲自撰写出颇具文采的疏、表。自古以来勤奋好学之人甚多,尤其是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更是为了前程不懈努力,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负薪挂角等成语故事皆来源于此。其中范仲淹父子勤学苦读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年幼时家境贫寒,为了能够向别人那样学习,他每天都跑到附近的寺庙中苦读。为了读书不受打扰,他足不出户,每天学习到深夜还不休息。然而家境贫苦的范仲淹最难解决的还是吃饭问题,为了能更好地读书,他每天晚上煮好糙米稀粥,等到第二天稀粥凝固成冻后,再用刀将粥切成四块。其中两块早上吃,剩下的两块则晚上吃,吃不起新鲜蔬菜的范仲淹每天只能以咸菜佐味。即使如此,范仲淹仍甘之如饴地刻苦读书。后来人们把范仲淹食粥苦读的故事称为“断齑画粥”。然而成名之后的范仲淹即使在朝中身居高位,对儿子范纯仁的教育依旧倡导勤奋节俭。范纯仁自幼聪明伶俐,深得父亲真传。其读书刻苦的程度也与其父相当,范纯仁为了读书,经常深夜不睡,为了不打扰别人,他常将油灯放入帐中,最后他的幔帐竟然被灯烟熏得一片墨黑。成年后的范仁纯也入朝为官,后来还官居北宋宰辅。或许很多人都在期待明天,祈望明天的天空中会有一片绚烂的朝阳,然而美好的朝阳如不融入今天的勤劳汗水,就会被阴沉低垂的乌云所笼罩。 过好日子,自不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