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人生的真意
17125200000011

第11章 当时只道是寻常(1)

人最该害怕的不是命运,而是自己那种总想回头的渴望。回头,是一种悔悟、是一种依恋。但有时回头也是一种执迷不悟、是一种沉迷旧事的惰性。回头是容易的,也是困难的。回过头去,伤怀悲痛,是人人皆可做到的事情,但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地回归过去,活在过去。超越过去,就是成长,就是成功。即使这种成长有如切肤之痛,也是积极的,也是振作的。时间看似无情却有情,它助人从怀旧的泥沼中脱身,重新找到了生命的归途。

当时只道是寻常

有些时候人生又不是完全用珍惜即可解读的,太多的东西过于沉重地压在心上。珍惜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断诉说着的真理,然而很少有人说得清楚应该怎么去珍惜。即使一生珍惜的人,待到老时也不可能没有一些遗憾。季老也是如此,即使他在文中不断地提起认认真真过完仅存的生命,珍惜现有的时光,但对于逝去的似水年华,他也有着或多或少的遗憾,他可以负责任地过好剩下的每分每秒,但对于逝去的遗憾除了轻轻地被埋葬在心中,叹息着“当时只道是寻常”,似乎也没有了更好的办法。要想到达“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境界往往需要那么一点机缘、一点慧根,还要给生命一点用来沉淀的时间,“当时只道是寻常”叹息的人生是既定的现实,已经不是珍惜就能够挽回的,那是一种深沉的情感,渺小的人们从最初无力回天的愤怒走过了屈从的无奈,又到了忘我的脱俗。“当时只道是寻常”语出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的一首《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性德被视为和南唐后主一样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的人,虽身为男儿却有着如此清丽婉约的词风。他的这句“当时只道是寻常”常为后人所引用,季老对他的这句词也是情有独钟,因为“当时只道是寻常”道出了很多人的辛酸往事。辽国人向来过着戎马铁蹄下讨生活的日子,在如此的文化传承之下,连辽国的女子们也都被熏陶成一个个擅长骑射的女中豪杰。然而,世事总有例外,辽道宗的皇后萧观音就如是。她不仅对骑马打猎之类的事情不感兴趣,还特别精通诗词,在辽国算得上是一个少有的才女。然而道宗却深谙骑射之术,对萧观音总是劝阻他外出打猎一事很反感。不受辽帝喜欢的萧观音自然尝到了深宫独坐的滋味,每当她辗转难眠时,就起来作诗词歌赋以自娱。作出好词时,萧观音就让宫廷乐师为其谱上合适的乐曲。萧观音的词有不少都是思夫之作,让人听了缠绵悱恻、思绪万千。然而这特殊的词再配上乐师呕心沥血而成的曲子,和萧观音的词一样流传开来的还有有心人士臆测出的绯闻。一时之间萧观音不守妇道,与宫廷乐师赵惟一两情相悦的宫廷丑闻在朝廷中开始肆意蔓延。此事最终还是传到了道宗的耳中,虽然道宗并不特别宠爱萧观音这位皇后,但萧观音绯闻一事终归是让道宗的龙威扫地、颜面无存,道宗勃然大怒。“屋漏偏逢连夜雨”,萧观音本是写来思念道宗的一首《十香词》又被别有居心之人交到了道宗那里,独好打猎、头脑单纯的道宗对此深信不疑,遂下令将皇后赐死,乐师凌迟。甚至连冤屈中的萧观音请求再见道宗最后一面的要求也被驳回了,年仅36岁的萧观音自尽而亡。而她与道宗所生的太子,被贬为庶人后也被害死了。后来道宗辗转得知萧观音一事乃是朝中一位大臣野心夺权而设的陷阱,但除了愤怒的杀死此人之外,一切皆已注定,逝去的人永远也无法再回来了。在经历这些事情之后,道宗有过懊悔,有过愤怒,也有过遗憾,但更多的只能是接受,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国之君,更重要的是即使是一国之君也有无法改变的现实,有必须认可的世间常理。就如同季老所言:“心情是心情,活还是要活下去的。”而心情价值几何,自古至今无人能知。人生如戏,这是老百姓们常说的一句话。而这出戏的导演显然不是凡人,这种被牵着鼻子走的人生不是不好过而是根本无法过下去。即使是当上了统御万人的皇帝,也依旧只是在人生的戏上谋了一个众人瞩目的主角而已,在面对生死之时,也是丝毫没有用武之地。在一切归于平静后,也还不是要和普通人一样独自叹息“当时只道是寻常”。而此时此景,这句话到底叹的是人的无力,还是天的强悍?这其中的意味又可是“珍惜”二字既可一言蔽之的?时光是矢量的,一簇向前,而人的情感却像是一团被淘气的猫咪抓乱的线球,乱如麻。世间的感情有的需要珍惜,而有的则是简单的珍惜无法庇护的,对于这些无力掌控的情感还是少叹些“当时只道是寻常”,及早找回理智,尽快轻装上阵吧。

脚下的路终归要自己走

季老耗尽一生的时间为自己博得了众多荣誉,他精通12国语言,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佛学家、作家和文学翻译家。这一长串荣誉的背后是他一直坚定不移的探索与治学的步伐。季老的家境贫寒,出身于一个世代务农的普通农民家庭。就如同季老自己说的那样,他从山东的一个偏远小山村出发,走到了省会济南,又走到了首都北京,甚至不远万里走到了远在另一块大陆上的德国与瑞士。可以说与现在许多人靠人际关系立世不同,他的这一切都是一个农民之子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出来的。所以到了老年,他才可以坦然地笑对即将走完的人生。每个人从刚出生的几个月,就开始学着在地上爬行、走路了,但事实上很多人到了壮年却依然要依靠别人的力量才能在自己的路上摸索,这倒并不是因为此人身上有什么残疾,而是他习惯了来自各方的援助与提携。现在有不少人的人生成了一种既定的模式,少年时读书,青年时依靠父母的关系,在社会上谋个一官半职,然后就开始等待着垂垂老矣的那一天。对青年来讲,人生之旅遥遥,缺乏经验往往会让其在生活中不断碰壁,在这种时候,老年人站出来从经验的角度帮助青年人渡过眼前的困难,乃是人之常情,这是人伦也是天命。然而这样的帮忙不能存留一世,将帮助变成替代,则会荒废一人的生命,也会消解一个人的价值。未来终归有一天还是要交到后人手中,保险起见,自己的路还是让自己走比较安全。虽然脚下的路异常崎岖,而且有着各色的诱惑或艰难险阻,但只要坚持走自己脚下的路,总有一天那些曾经不可能的事情会变成现实。上海的西北部有一个古镇,名叫南翔,这里因是棉花产地而闻名,还博得了一个“银南翔”的美誉。这里也流传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民间故事。话说在南翔镇曾住着一位姓张的铁匠,他也是镇中唯一的铁匠,出自他手的农具都经久耐用,镇民们都非常爱戴他。他还有一个眉清目秀的儿子,名叫张申,什么都好就是不喜欢打铁的行当。众人都说张铁匠的一副好手艺就要失传了。又是一年的芒种时节,镇上的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但这一年这里遭遇了旱灾,农具用起来也异常频繁,有不少农具都被损坏了,张铁匠的铁匠铺一下子多出了许多生意。由于只有张铁匠一人工作,纵使他每天都早早地起来又到很晚才睡下,但还是不能满足镇民们对农具的需求。年纪大了的张铁匠无法适应这样的工作强度,竟因此生了一场大病。如此一来,制作农具的活儿又被落了下来,张铁匠躺在病床上着急万分。看到这样的情景,年轻力壮的张申坐不住了,他决定要向父亲学习打铁。没想到父亲却说不想让张申学打铁,担心他的身体瘦弱无法承受打铁这份高强度的工作。但张申却毅然决然地要求为镇民们打铁,张铁匠拗不过他,又担心铁匠铺里未完成的工作,于是也就答应了张申的请求。但经验丰富的张铁匠一直担心张申不能领悟打铁的要髓。果然,没有几天,镇民们就纷纷跑到张家反映张申打出来的农具不够结实。于是,张申找到父亲再次请求父亲教他打铁的要诀,父亲自然不会藏私,一一为张申讲解了打铁的步骤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张铁匠还告诫儿子打铁最重要的是坚强的意志,只有不断地打击才能锻造出合格的钢铁……顺利取经的张申回到了铁匠铺中,耳边不断回响着父亲的告诫,张申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打铁这门技术。第一天,由于打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拉扯风箱,张申的双手酸痛不已,但他还是坚持住了。第二天,张申的手掌被摸出了不少的血泡,他咬咬牙还是顶住了。又过了几天,经历了挥不动锤子、双臂被震得发麻发痛等种种痛苦的张申满手结成了层层老茧,手上的血泡也已经慢慢痊愈,渐渐地他感受不到以前那样锥心蚀骨的痛苦了。从此,他开始了以前父亲那样早起晚归的打铁生活,留下的汗水把衣服打湿,他也不去理会,只等它自然风干,然后再一次地被汗水打湿……每当他感到即将到达自己的极限想要放弃的时候,他就会想起父亲对他说过的话,就这样,他一次次挺了过来。热情的乡亲们看到张氏父子两代人都为他们如此辛勤地劳作,就送来各种食物,有的还帮他们洗衣服,甚至帮卧病在床的老铁匠送来补品和药物。在父亲和镇民们的帮助下,张申打铁的手艺越来越娴熟,制作的农具也越来越耐用,他的手艺甚至超越了自己的父亲。镇民们委托制作的农具也如期交付了。不久后,张申的父亲也恢复了健康,回到了铁匠铺中,大家都开玩笑地说以后要是需要定制器具,真不知道是要找老张铁匠还是应该找小张铁匠了。张申的故事意在说明,每个人走在路上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别人的帮助,但究竟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则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努力程度。每当看到别人的成功时,不要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夸夸其谈地讲述自己会如何如何。将时间浪费在无用的地方是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做到的事情,而承受着压力和饱尝生活种种折磨、脚踏实地地走路的人才是值得尊重的。如果一个人总是一事无成,不如思考一下是否是自己努力的不够,还没走到收获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还是说用错了努力的方式,白白浪费了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