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聪慧女人一定要懂得的舍与得
17122600000032

第32章 舍身无我,不执著方成正觉(4)

圣者悉达多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叫做和默的国家,是个野蛮又落后的地方,尚没有得到佛的教化,只知道奉行一些奇异的邪法。每当举行祭祀的时候,他们都要杀死大量的生灵,以做祭典的牺牲品。

有一次,这个国家的太后生病了,国王召集国内所有的巫婆和神汉,进行祈福大会。但尽管国王劳师动众,弄出如此大的排场,却没有能够治好太后的病。

这样拖了好几年,太后的病不仅没有丝毫转机,反而越来越严重了。国王慌了,招来二百位婆罗门,供上山珍海味,席间对他们说:“我的母亲病了很长时间了,虽然我想尽了办法为她医治,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什么起色。我想诸位都是饱学之士,智慧卓越,通达事理,甚至知道宇宙之奥妙。那么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我的母亲患病至今毫无起色?到底该如何才能治好呢?”

众婆罗门听出国王话语中难以平抑的怒气,都不敢言语。过了一会儿,有人故弄玄虚说:“我们详察宇宙变化的道理,发觉是星辰的循环已经混乱,阴阳不能互相调和。这种怪异现象是前所未有的,就是导致太后生病的原因。”

国王自来相信这些玄妙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通常无法验证,因此更能迷惑他。他听了婆罗门的说法,有几分相信,便问:“那么应该怎样才能让星辰循环恢复正常,调整阴阳,医好母后的重病呢?”

婆罗门便胡乱说道:“如果大王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遵循婆罗门的方法来办理。首先要在郊外找块干净的土地,群山围绕,面向日月星辰建造一座祭坛,杀一百头不同的畜牲,和一个小孩来祭天,大王和太后必要亲临祭拜,太后的病才能痊愈。”

国王将信将疑,但他决定照婆罗门所说试一试。他立刻命令卫士们搭建祭坛,并找来小孩及象、牛、马和羊等百头畜牲。那些即将被杀死的生灵似乎知道自己的命运遭遇,发出伤心刺耳的哀号声。

圣者悉达多听说了这件事,心中震动。为了救一个人,竟然要牺牲这么多无辜的生命,这是多么愚蠢、残暴的行为啊!然而要让国王放弃这样的愚昧行动,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说不定国王会因为自己的威严被冒犯,而杀掉多管闲事的人。但是悉达多并没有因此放下悲悯的心,他决定出手挽救那些无辜的生命。

悉达多率领一群弟子匆匆赶来了。当他抵达东城门的时候,正好碰见众婆罗门和国王。国王乍见悉达多庄严正直的形象,心中生起一丝好感,便下车取下头盖,向悉达多顶礼。

悉达多问国王:“大王,你要到哪里去呢?”

国王回答:“我的母亲长年患病,曾向诸神祈愿,竭尽一切所能,仍然没有效果。现在得到婆罗门圣贤的指点,得知患病的原因以及疗治的办法。我准备了百十牺牲,要向三山五岳祈祷,希望让我的母亲得到日月星辰之神的保佑,恢复健康。”

悉达多听了国王的答复,同情地说道:“大王,你应该知道这样的道理,在富贵之家的人,不愿意吃贫贱的食物。诸天之上的神灵,住在七宝的宫殿里,有甘露般的山珍海味,怎么会跑来食用你所供奉的人间饮食呢?所以你的祭品不是神灵喜欢的东西。而且,大王,你虽然诚心要祭天,但你舍本逐末,妄杀人畜,只为使一个人得到安康,这样的事情绝不能让太后恢复健康,反而会给她带来困扰和恶报。大王,这是十分不妥的行为,你一定要注意啊。我听说神灵都喜欢善良的事情,如果想延寿百岁,与其屠杀牲畜,来祭拜天上诸神,远不如做一件善事来得好。”

国王听了这些话,觉得很有道理,但他不能深信。悉达多看出国王的疑虑,便对他说:“这样吧,我跟你回去看看太后,也许我有办法让她恢复健康。”

悉达多对罹患重病的太后说:“太后啊,我们的苦痛原本都是从自己的造作中来的,不能责怪别人。如果希求用其他生命的痛苦来缔造我们的快乐,这样做的结果,只会使我们的罪孽更重。太后要解除病痛,就应该放下一些执著,而不是增加自己的罪孽。”

接着悉达多向太后说放下身心、解脱生死烦恼的法门,太后听了之后,身心舒畅,倍感喜悦。她嘱咐国王不得残害生灵,加深自己的罪孽,而应该多做善事。善心开发的太后得到了臣民们的拥护,不久之后,有名医为太后治好了疾患。

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想到自己的快乐与痛苦,而不能体会其他生命的快乐与痛苦。我们常常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在自己痛苦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别人的快乐是那么的刺眼。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过于执著自己所致。

如果我们能够放下自己的执著,心中想着众生的利乐,慈悲的力量也就产生了。当我们拥有了这种慈悲,人生的旅途也就会变得开阔和光明。

心中只有自己的看法的人,是有眼无珠的

佛经上说:“固执是把我们与痛苦系在一块儿的枷锁。”太自以为是的人,很难听取别人的意见。当然,一个骄傲的人自然有他骄傲的资本,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若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必将会裹足不前。

有一天,佛光禅师讲法完毕后,有学僧提问,学僧甲向禅师禀告说:“师父,生死事大,要了生脱死,唯有念佛往生净土,故弟子想要到灵岩念佛道场去学念佛法门。”

禅师听后,很高兴地回答说:“不错,非常好,你去学净土念佛法门,回来之后能让此地佛声不断,使我们的道场真正成为莲华世界。功德无量啊!”

佛光禅师话刚说完,学僧乙起立合掌禀告说:“师父,戒住则法住,佛门没有比戒律更重要的事了,因此我想到宝华山学戒堂学律法。”

禅师听后,也很高兴,说:“很好!你学律回来,能让我们众人都具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真正成为一个六和僧团,那样就太好了。”

佛光禅师话音刚落,学僧丙也整衣顶礼说道:“师父,学道莫如能即身成就,弟子思索再三,决定还是到西藏学密宗去好。”

禅师听后淡淡一笑,答道:“很好!密宗讲究即身成佛,等你学密回来,影响所及,我们这里一定有许多人最后也能成就金刚不坏身。”

听了佛光禅师和众学僧的对话,一旁的侍者很不以为然,不满地问道:“师父,您才是当今一代禅师,禅是当初佛陀留下的以心印心的法门,成佛作祖,没有比学道参禅更重要的事,他们应该留下来跟您学禅才对,您老怎可鼓励他们都走呢?”

佛光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我不是还有你吗!”

佛光禅师为什么可以做到大肚能容天下之事?我们都知道,倾听和宽容使我们更富有智慧,同时让我们在生活中显得更轻松——固执地否定他人很不可取。要努力地创造自己成功的生活,就应学会照顾他人。此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才会发现很难。例如,为我们一致的看法找根据总是很容易,而要照顾乃至捍卫与我们相反或不同的意见时,就十分困难。

有一位师父在蒲团上静坐,身旁站立一位侍者。门外,比丘的两个徒弟在辩论佛法。佛法是要人离我执的,他们争论着说自己所了解到的佛法才是正确的。争论的结果,彼此不肯认输,师兄一气之下走进房内请问静坐着的师父:“师父!修行的人要心无挂碍,不分是非好坏,没有荣辱取舍,这才是功夫,师弟偏说我不对,请问师父,我的说法究竟对不对?”

“你的对!”师父轻轻地温和地回答。

师兄得意扬扬地走到门外,向师弟现出得胜者的姿态。

师弟不服气,他也跑进房中请问师父:“师父!修行的人要心有主宰,分清是非,知道取舍,这才是修行,师兄向我唱反调,怎么师父说他的对?”

“你的对!”师父告诉他后,他也欢欢喜喜地出来了。

师父身旁的侍者心中真不解,他对师父问道:“怎么这个来问你说对,那个来问你又说对,究竟哪个对呢?”

师父对侍者说:“你也对!”

真正放下的人既没有傲慢,也没有偏见,自然也没有我执和好胜的心,也就不会去争执、辩解。

与人争论的目的无非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而别人的对错与否又与自己有何干呢?实际上,任何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偏见。其中,最明显的偏见就是对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感到怀疑,甚至害怕。然而,随着人们渐渐地成熟,慢慢地可能会发现:其实,宽容他人会带给我们更多好处。对观点不同的看法做到宽容,意味着要有很大的灵活性,要用更开阔和更合理的认识来改变或修正我们的心灵。

我们如何像佛光禅师那样有宽阔的胸怀,从容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同利益追求、意见和看法呢?

一个心中装着自己的看法的人,不懂得倾听别人的心声,不懂得宽容与大度,与人相处自然就会很难。而真正的与人相处之道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允许和肯定别人是一种睿智,更是一种非凡的度量,容纳别人的不同观点,实际上是在充实自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取人所长补己所短,一味地否定别人,永远不会是好事,最后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