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的智慧
17121900000007

第7章 上篇:低调为人,智者之道(6)

有理也要让三分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见没有理就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在批评别人时,很有点“得理不让人”的味道,无论是领导批评下属,还是买卖双方互相质问,他们都自恃得理,气势汹汹地“讨伐”别人,结果,事情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让彼此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升级,不但空费了一番口舌和精力,还闹得一肚子不开心。

很显然,一个人要赢得支持,不能以理压人,而应该以理服人,还要学会让人。

在一个餐馆里,突然响起一阵尖锐的声音:“小姐!你过来!你过来!”一位顾客一边高声喊,一边指着面前的杯子,脸罩寒霜地说:“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红茶都糟蹋了!”

服务小姐看了一下,连忙笑着说:“真对不起!我立即给您换一下。”

新的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和先前的红茶一模一样:碟子里放着新鲜的柠檬,杯子里盛着牛奶。

服务小姐把杯碟轻轻放在那位顾客面前,然后轻声地对他说:“先生,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放牛奶,因为有时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那位顾客听了,脸一下子就红了,他很快喝完茶,匆匆地离开了餐馆。

旁边有人看到这一幕,便笑着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不懂,你为什么不直接说他呢?他那样不礼貌地喊叫,你为什么不还以颜色?”

服务小姐轻轻一笑,说:“正是因为他不礼貌,所以我才要用婉转的方式去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我不用大声叫。”

听了她的话,餐馆的人都点头笑了,对于这个餐馆好感大增,同时也对这个服务员印象深刻。而那位曾经粗鲁待人的客人,也常常来这个餐馆,并且和颜悦色、轻声细气地与服务小姐寒暄。

理不直的人才会常用气壮去压人,而理直的人则用气和来交朋友。在非原则问题上不妨妥协一下,这样才能更容易达到目的,并获得双赢。

得理让人,看似简单,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

唐代名臣郭子仪乃四朝元老,他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手握重兵,一举手、一投足都关系到大唐帝国的存亡,即便是皇帝都敬他三分,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在自己祖坟被人掘了的时候,却气不长出、面不改色。

当时,皇帝身边有一个叫于朝恩的宦官,他为人很势利,虽然没有什么才华,但是由于擅长溜须拍马,所以深得皇帝宠爱。

于朝恩对郭子仪的才干、权势十分妒忌,曾多次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诽谤攻击郭子仪,却没有成功。在愤愤不平之下,他竟然暗中指使人盗挖郭家的祖坟。

身在前线的郭子仪得知自己家的祖坟被掘,非常气愤。满朝公卿也都以为郭子仪必会有所动作,但是,当他从前线返回朝廷时,并没有因此而大张旗鼓地实施报复。不仅如此,郭子仪还平静地对皇帝说:“我多年带兵,并不能完全禁止部下的残暴行为,士兵毁坏别人墓坟的事也发生过不少,而我家祖坟被掘是应得的报应,并不是他人故意破坏。”

很显然,郭子仪要除掉一名奸宦,可谓不费吹灰之力,然而,郭子仪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忍让,选择了稳定与和平。

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让对方变得不择手段,最终拼个鱼死网破,这是不值得的。有的时候,给别人一条生路,就能减少对自己的伤害。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冲突都是由于一方或双方纠缠不清或得理不让人,一定要小事大闹,争个胜负,结果矛盾越闹越大,事情越搞越僵。

《菜根谭》中说:“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有理也让三分,不仅可以化解矛盾,还能够让彼此加深理解、增进友谊,对于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即便得理之时,也不妨让人三分。

别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一个人若是过分表现自己或者做事比较乖张,就很容易把自己推上人们舆论的最前沿,往往使自己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而真正的聪明人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他们会审时度势做出选择,适时远离危险的暴风口,绕过漩涡与暗礁。

唐时名相姚崇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他曾参与了推翻武则天的谋划,同时,他又预感到武则天退位后,宫廷内必定会经历一场腥风血雨。而己方阵营中,李显昏聩懦弱,张柬之等人又强直而缺少变通,思来想去,他决定暂避一时,先保护好自己再说。

可是,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如果贸然提出要退出,恐怕有十个姚崇也不够死的,他不由得苦苦思考起来。后来,姚崇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当中宗和文武百官欢欣鼓舞,相互庆贺时,姚崇突然独自呜咽流涕,哭了起来。张柬之与桓彦范等人很诧异,问他:“如今新君刚刚登基,你却偏偏要哭武则天?你安的是什么心?你不知道这天下是从谁手里夺回来的么?”

姚崇坦然地说:“侍奉则天皇帝年代久了,突然离开她,发自内心的感情实在控制不住啊!昨天参与你们组织的诛杀凶逆之举,是尽做臣子的常道;今天与旧主告辞而悲泣,也是做臣子应有的节操。”

果然,当天姚崇就被调离朝廷,贬为亳州刺史,就这样,他安然走出了朝廷这个是非场。不久,朝廷之中果然爆发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政治风波。

在其他的官员眼中,姚崇的行为是愚蠢的,而事实证明,他所做的选择却是正确的。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名谋士,名叫贾诩。据说此人是比诸葛亮还要聪明的人,因为他一生做了许多聪明事。不过,他所做的聪明事中,最为人佩服的就是他始终都能够低调做人,远离风口浪尖。

贾诩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为防曹操猜疑,他便采取了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时也不攀结权贵。

贾诩是曹丕的老师,与曹植的老师杨修相比较,二人真可说有天壤之别了。杨修才华横溢,喜欢处处显示自己的才能,正所谓“有其师必有其徒”,杨修的学生曹植也一样才华横溢,无时无刻不透露出才华。而贾诩的学生曹丕则与其老师一样,能够做到藏锋内敛,不骄不狂。每当遇到大事,曹丕都会依照贾诩的话,谨慎从事,最终,他成了曹操的接班人。

事实证明,贾诩的为人处世之道确实高明。作为一个从敌人阵营里投降过来的人,贾诩是曹操所有谋士里下场最好的一位。曹操这样一个疑心很重的人,爱将杀将,而贾诩的最后结果是寿终正寝。

欲成事者,必要懂得进退。在行动上不前不后、保持中庸,在生活中就不会被围攻,这样的生存哲学虽然有点保守,却大有可取之处。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殊不知,当一个人成为焦点时,就等于置身于风口浪尖之上。如果你成为人们眼中的明星,你将会失去很多;如果你成为焦点,你需要承受更多,比如流言蜚语、恶言中伤等。在风口浪尖上讨生活,绝不是我们想象中那般容易。

其实,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都无伤大雅,最主要的是你要有一颗低调的心。一个人若是有了低调的心,即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他也能够安然自处,远离狂风与巨浪,也只有那些低调的人,才能够远离风口浪尖,安然平静地生活。

低姿态能为自己保留一席之地初涉世事的年轻人往往个性张扬,率意而为,不会委曲求全,因而处处碰壁,这就要求年轻人要学会内敛,懂得低姿态做人。事实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人若以高姿态来要求,就很难抓到成功的机遇。但如果你换一种方式,以低姿态进入,你就会发现隐藏着的希望,就像地底涌动的岩浆。

有一位商人和朋友一起跑到大西北,准备投资建设一条石板材的生产线。可是,他们到了那里一看,虽然有大好的厂矿资源,但是市场并不见好。因为大西北经济发展水平低,那里的家庭装潢很少用价格昂贵的花岗岩。

那个商人在那里考察了一段时间,最后觉得那里并不是发展事业的好地方,便放弃了最初的想法。

然而,商人的朋友却看中了这个地方,与当地人办起了轧石厂,并把那些石子推荐给附近的农民造屋和铺公路。

商人看到朋友的行动,便连忙劝告朋友,说这并不是赚钱之道,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浪费金钱,但朋友没有听从商人的劝告。

商人看到朋友如此,没有办法,只好一个人回东南沿海投资去。

几年后,开发大西北的号角吹响了,首先就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这时,碎石突然成了抢手货,商人的朋友通过以前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把自己轧石厂生产出的碎石卖给了交通建设部门。

不久,商人的朋友就成了一家大型建材公司的总裁,资产逾亿元,名振西北。

商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后,连忙赶到西北与当地政府谈判,也想投资建设一家大型轧石厂,但最终因为要求比较高被拒绝。

低姿态是成功者的心态。其实,适当放低自己的要求,是低姿态;遭遇艰难,学会低头,也是低姿态。

做错了事情时,敢于承认并接受错误,然后认真地改正错误,也同样是低姿态。

低头认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把成功道路上一切愤怒、误解、仇恨、冤屈、敌意报复融化掉。在良好的认错态度面前,那些斥责、吵闹、吼叫、强词夺理、得理不饶人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愿意接受批评、承认错误的人,不仅能够从烦琐的事务中理清关系,还能得到对方的尊重。

著名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有一次,因为心烦,出手打了小女儿。这一幕恰好被在外屋的次子立雕看见了,他一下子就跑到闻一多与小妹之间,拦住了爸爸的手。

立雕义正词严地批评父亲的野蛮行为,说:“爸,你自己是搞民主运动的,天天讲民主,怎么能在家里动手打人呢?”

闻一多听后,先是一愣,接着就安静地坐了下来。

他沉思了一会儿,走到儿子立雕面前,神情十分严肃认真地说:“我错了,不该打人,我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管教我的,所以我也这样对待你们。但我希望你们记住,将来不要用这样的方法对待你们的孩子。”

一位名人面对孩子尚且如此低姿态,更何况我们作为大众中的普通一员呢?做错了不道歉,造成的就将是永远的过失,而真诚的道歉则能够补救自己的过失。

保持低姿态,能避开无谓的纷争、意外的伤害,能更好地保全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糊涂低调大智慧,心高气傲栽跟头在与人交往中,自卑固然不好,但心高气傲更要不得。这是因为,高傲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强烈不满,不少人都对高傲者有深恶痛绝之感。

心高气傲者最大的毛病,也是人们最难以忍受的一点,就是他们总是喜欢表现自己的优越感,时时处处都要显得高人一等,这会让人感觉不平等。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人都有自尊心,每个人都不愿被人瞧不起,而交往中的高傲态度所表现的却是一副“我鄙视你”的样子,因此就必然给别人的心理造成伤害。

高傲者为人所不喜,自然也就比较容易栽跟头了。

有一个小和尚非常聪明,他能把所有的经文都背诵下来。寺庙中的其他和尚都在念经,而他每天都是背经。因此,每当念经时刻到了,其他和尚都会向这个聪明的小和尚投去羡慕的目光。

为此,小和尚高傲起来。有一天,他走到大师兄面前说:“大师兄,你念经的时候为什么把眼睛瞪得那么大啊?你应该给师弟们带好头啊!”

大师兄听了,微微一笑,并没有反驳他,继续仔细念经。

小和尚一看大师兄没搭他的话,于是又走到二师兄面前说:“二师兄,你怎么也把眼睛瞪得那么大?是不是经文太难懂,你理解不了啊?”

二师兄听了他的话,微微一笑,把头转了过去,继续念经,没有再看小和尚。

小和尚讨了没趣后,又来到三师兄面前说:“其实,经文没有什么难懂的,只要不偷懒,用心去记,一会儿就记熟了。”

三师兄听了,皱了皱眉头,抬起头来对小和尚说:“师弟啊,你多聪明啊!你一定比我们先成佛。”

说完这话,他也不理会小和尚了。

这时,小和尚又想走向四师兄,而四师兄一看到他走过来,立刻就把头转到了另一边。其他的师兄弟也纷纷把头一扭,全都不用正眼看他。

此后一连几天,都没有人和小和尚说话。小和尚突然感觉自己非常孤独,疑惑之下,他便敲开了方丈的门。他把自己的困惑向方丈诉说了一遍。

老方丈听完小和尚的话微微一笑,说:“他们都被你的高傲之心伤害了自尊,我知道你向他们说那些话只不过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排挤别人是绝对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的,这就好比你打了别人一巴掌,还要让对方对你说谢谢一样。”

小和尚听完方丈的话后惭愧地低下了头。

高傲的结果就是孤独,一个人如果处处都想高人一等,就必然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久而久之,自己就会陷入一个相对孤独的境地。高傲和孤独之间有着血缘关系,因此在字典中就有了“孤傲”这个词语。

心高气傲者往往会栽跟头。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做事就必定会掉以轻心,失去谨慎、沉稳的态度,其结果常常是走向失败的。

唐朝人许棠年轻时就开始准备科举考试,但参加了20多次都未考中。当时有个叫汪遵的衙门小吏善于写诗,却从不张扬。

有一天,汪遵突然辞去差事,要去京城赶考,来到京城,恰遇许棠送客。

许棠问:“来京城有什么事吗?”

汪遵说:“参加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