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17116300000027

第27章 主角的亮相——列强登上历史舞台(1)

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一些掌握先进技术的国家的野心被激发出来,他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纷纷将魔爪伸向了其他国家,世界格局由此在不断地变化。

北部巨熊的觉醒——俄罗斯成立

11世纪,苏兹达尔王公尤利占领了莫斯科,一只北部的巨熊——莫斯科的历史自此发端。而当时的莫斯科只占涅格林纳河与莫斯科河之间的一个高地大小。

到13世纪中叶,莫斯科公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迅速崛起。至14世纪初,其领土已扩张至原来的一倍,但不幸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此地又沦为蒙古人的属地。1325年,莫斯科公国的王位传于伊凡·达尼洛维奇。巧于利用各种外交手段的伊凡·达尼洛维奇把大汗的权力窃取到手,并制服其他竞争者,使得莫斯科公国的领土逐步扩大,至伊凡·达尼洛维奇去世时,其领土面积已扩张至原来的数倍。底米特里·伊凡诺维奇统治莫斯科公国后,逐渐将东北俄罗斯统一。

1380年,底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将蒙古人击败,从而保住了莫斯科大公国的名号,并且也巩固了他在公国的统治地位。底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去世后,将莫斯科公国的权力交予其子瓦西里一世掌控。15世纪中叶,在瓦西里二世统治时期,莫斯科公国已在政治上控制了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国。在这一时期,莫斯科公国还击溃了鞑靼人的进犯以及分裂,东北俄罗斯大半的土地已在其控制之中。此时的莫斯科公国已完全拥有了统一东北俄罗斯,并独立建国的能力。

但莫斯科公国的统一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实现统一大业的过程中也遇到层层阻挠,诺夫哥罗德的波雅尔就是其中的一个较大的阻挠力量。只是由于他们尖锐的内部阶级斗争使其在与莫斯科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到1478年,无奈迫于内部斗争以及莫斯科公国施加的压力,诺夫哥罗德终于同莫斯科公国求和,接受莫斯科公国要求取消诺夫哥罗德的独立并将政权移交给莫斯科公国的大公等条件。大一统的俄罗斯国家自此雏形显现,同时因为蒙古已经分裂,摆脱蒙古的统治也指日可待。

莫斯科公国成功脱离蒙古统治后开始大步迈开扩张的步伐,仅不到半个世纪,这期间莫斯科公国的领土就扩张了数倍,由之前的43万平方千米迅速增至280万平方千米,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自此形成。

莫斯科大一统之后,随之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16世纪初期,一些新的国家机构逐渐出现,由于实现了政权以及行政组织的统一,国家大权集中被大公所掌握,随之军队的体制、税收、铸币和邮政也都趋向了统一。

1497年,俄罗斯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法典,确立了国家大事由国家杜马和大公商讨决定的制度。

自此俄罗斯正式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为俄罗斯抵御外来侵略和争取民族独立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同时也为国内经济和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格局。

微服私访的俄国沙皇——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全名彼得·阿列克谢也维奇·罗曼诺夫。生于1672年,死于1725年。彼得4岁时,父亲阿列克谢沙皇去世,异母兄长费多尔继承了皇位,但费多尔在位仅10年就去世了,于是,14岁的彼得和异母兄长伊万同时被立为沙皇,但伊万反应非常迟钝,再加上彼得当时年纪幼小,国家大事就由聪明强干的异母姐姐索菲亚裁决。此后,在王位继承人的问题上索菲亚和彼得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殊死斗争。

索菲亚执政期间,彼得随母亲住在莫斯科近郊。然而,尝试过皇帝梦的索菲亚害怕彼得长大后重新夺回自己的权利,自己做女皇的梦想就会破灭,于是,她于1689年策动叛乱,准备谋害彼得。由于彼得事先得到消息,先发制人捉住了索菲亚,将她关进了修道院。至此彼得的地位才真正稳固。1692年,痴呆的伊万病死,彼得成为俄国唯一的君主。

1689年的沙俄政权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彼得一世在掌握了实权之后,把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综合国力上,他派遣使团到西欧国家学习治理国家的经验,以便在俄国实行全面改革。

1697年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他隐瞒了自己的身份,随使团去了瑞士、荷兰、英国和奥地利等国,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除此之外,彼得一世还改变当初打算进攻土耳其、争夺黑海出海口的计划,将之更改为进攻瑞典、争夺波罗的海的出海口。

1698年8月19日,考察团结束了一年半的学习回到俄国,彼得带着学来的先进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这场改革并未触及根本却也并非原来预料中的一帆风顺。

彼得一世提倡通过贷款的优惠办法,大力发展俄国的工业,冶金、纺织和造船业是发展的重中之重。在他的亲自主持下,乌拉尔建成了俄国第一个冶金工业基地,奠定了俄国的工业基础。

工业得到发展后,俄国实行了征兵制,改组了陆军,建立了庞大的海军队伍。

在政治方面,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于是,彼得剥夺了贵族杜马的会议职能,代之以参政院,下设11个委员会,负责具体事务,把全国划分成50个省,建立起统一的地方行政机构,废除了大教长,设立宗教院,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此外,彼得一世还在文化和教育方面进行了改革,兴办了学校,创立了科学院,并且向外派遣留学生,第一份全俄报纸——《新闻报》也在此时诞生了。

彼得一世的改革不仅加强了俄国的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还使俄国发展成了欧洲列强之一,而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

为权利谋杀亲夫——叶卡捷琳娜二世

1762年6月28日清晨,一辆华贵的马车匆匆驶向彼得堡军营,马车上坐着一位尊贵的德国女人,她的身边有一名近卫军军官。马车一到营房,数百名士兵就从营房里一拥而出,高喊“女皇”,并宣誓永远效忠她。女人微微地笑着,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她就是即将执政俄国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

由于彼得三世执行亲普鲁士方针,损害俄国利益,引起了贵族的不满。6月28日,叶卡捷琳娜发动宫廷政变,废黜丈夫彼得三世。7月6日,彼得三世被处死,彼得死后,叶卡捷琳娜如愿以偿地登上了沙皇宝座。

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都是德国人,关于他们为何会到达俄国,还有一段渊源:当彼得大帝为了攫取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将自己的大女儿嫁给德国的一个亲王,彼得大帝死后,皇位继承权成了最大的问题,为此宫廷中发生了5次政变,最后小女儿取得胜利做了沙皇。但她一生未婚,只好将14岁的彼得从德国接过来,立为皇位继承人,他的未婚妻叶卡捷琳娜也跟着到了俄国。

作为德国公爵之女,叶卡捷琳娜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自幼受到熏陶的她,深谙统治阶级内部的明争暗斗,后来虽然嫁给了彼得三世,但并不受宠。她发誓一定要当上女皇,于是就废寝忘食地学习俄语和俄国的风俗习惯。她还拉拢俄国的贵族和军官们,为自己以后统治俄国打下了基础。

1761年12月,叶丽萨维塔女皇病故,叶卡捷琳娜的丈夫彼得登上皇位,称彼得三世。但彼得一上台就实行了一系列损害贵族阶级利益的政策,导致贵族们的强烈不满,此时的叶卡捷琳娜眼见时机成熟,便利用贵族阶级和彼得的矛盾,发动了宫廷政变,窃取了沙皇之位。

即位后的叶卡捷琳娜深知俄国当时的状况,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维护贵族特权和利益,并加强了贵族专政,巩固农奴制度。

沉重的盘剥和压迫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抗,尤其是农奴们的情绪更加强烈。普加乔夫率领农奴揭竿起义,发动了俄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这次战争强烈震撼了沙俄的农奴制和叶卡捷琳娜的封建统治。气急败坏的她亲自参与制定了镇压计划,由于叛变起义被镇压了,起义的首领普加乔夫也被残暴的女皇处以绞刑。

叶卡捷琳娜在位期间,对外发动了6次大的战争,妄图统治整个欧洲。而沙俄也跨进了世界列强行列,并因积极干预欧洲事务被称作“欧洲宪兵”。

时势造英雄——普加乔夫

18世纪的俄国,在叶卡捷琳娜二世这位提倡“农奴制”的女沙皇的统治下,人民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土地,流离失所,他们被迫沦为农奴,受着贵族们的盘剥。因此,农奴起义频繁地爆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普加乔夫领导的起义,这也是俄国历史上4次农民战争中规模最大和最后的一次。

普加乔夫出生在顿河流域的齐莫维斯克村,他的父亲是一个贫苦的哥萨克人。17岁的时候,普加乔夫就长成了一个体格健壮的青年,他有着黝黑的肤色和深褐色的头发。18岁那年,普加乔夫被征兵攻打波兰。为沙皇当兵是一件很苦的差事,每次打仗,尽管普加乔夫都冲在最前面,然而,他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奖赏,反而受到军官的欺压。普加乔夫忍无可忍,就鼓动士兵逃跑,事情败露后,不幸被捕。后来,凭着超人的智慧和坚强的毅力成功地逃脱了。1773年,普加乔夫聚集了80名哥萨克人起义,揭开了俄国历史上一场反对农奴制压迫的农民战争的序幕。毫无人身自由的农奴们早就恨透了沙俄的残暴统治,对地主阶级和贵族更是恨之入骨,于是纷纷响应普加乔夫的起义号召。

同年9月17日,一支四百多人的起义军在普加乔夫的率领下,一路攻城掠地,仅仅十几天就打到了奥伦堡城下,并将坚固的奥伦堡城池团团围住,他的队伍也迅速增到2500人。直接威胁到了莫斯科。

奥伦堡被围的消息传到了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那里,她慌忙调集了三路大军,日夜兼程赶去支援。

第一批两万人的支援部队在将军卡尔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奥伦堡进发,卡尔丝毫没将普加乔夫放在眼里,他认为起义军不过是乌合之众,自己凭借先进的装备,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起义军打败,却不想中了起义军的埋伏,仓皇应战、大败而逃。

之后,普加乔夫亲自率领军队打退了车尔内合夫上校的第二路援军,将企图混在人群中逃走的车尔内合夫当场处死。

有了前车之鉴,第三路援军不敢正面和起义军交锋,就绕路冲到城边,在守城士兵的接应下悄悄潜进了奥伦堡。1774年3月22日,双方在谢季塔瓦展开激战,起义军遭到失败。7月12日,双方经过激烈战斗,起义军攻破喀山城,政府军仓惶逃走。从此以后,许多省份都相继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奴起义。沙皇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就在此时一位哥萨克首领特沃洛戈夫发动叛变,逮捕了普加乔夫并将其交给了沙皇政府。1775年1月10日,普加乔夫和其他一些起义领袖在莫斯科被杀害,普加乔夫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震撼了沙俄的封建农奴制统治,对沙俄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军事上也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敲响农奴制的丧钟——亚历山大改革

19世纪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自由主义思想也得到广泛传播,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的俄国农奴制度开始动摇。中小贵族中的一些先进分子纷纷参与秘密组织活动,开始了为推翻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亚历山大二世在1855年即位后,面临的是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残局和农民运动持续高涨的双重压力。为了防止革命爆发,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封建统治,他被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2月19日正式签署和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特别宣言》,宣言声称: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无权再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还将得到一份地,但这份地必须出钱赎买。赎金的1/5到1/4,由农奴以现金形式交付地主,剩余部分由政府以有息债券垫付,农民在规定的年限(49年)内逐年计息还清。

随即又颁布了《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法令》,这是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主要法律文件之一。从此次改革的结果可以看出该《法令》的实质:一、这次改革虽然解放了2250万农奴,但是地主土地占有制并未被动摇,因此被保存下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维护的仍然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二、在改革过程中,农民的土地成了地主的财产,农民必须支付一定数量的赎金,才能得到法定数额的份地。赎金主要部分由政府以债务形式付给地主,然后农民需要在49年内偿还政府,所以农奴只是表面上得到了解放。根据粗略统计,改革后,占全国人口极少的贵族拥有土地7150万俄亩,而占全国人口最多的农民却只有3370万俄亩的土地。三、改革改变了旧的徭役制经济,但农民并未真正摆脱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奴役。在签订购买契约前农民还对地主负有“暂时义务”,即为使用份地而对地主暂时负有一定义务,交纳代役租或为地主服徭役。农民为了赎买份地而交纳的赎金大大超过地价,更超出自身的支付能力。这就造成农民经济的破产,使得大多数农民继续受着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