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世界史
17116300000026

第26章 苏醒的大象——欧洲的复兴(5)

音乐神童——莫扎特

18世纪,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在奥地利降生了。从小就有惊人作曲天赋的他,7岁就在巴黎出版了一部模范曲,8岁在伦敦出版了小提琴和竖琴的模范曲,并开始写交响乐,11岁写出了咏史乐和歌剧,12岁时就登台成为乐队指挥。这位被世人称为“神童”的音乐天才就是莫扎特。

1756年1月16日,莫扎特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个音乐世家出生了,他的父亲里奥波德是萨尔茨堡宫廷大主教乐团里著名的小提琴手,并且创作了很多曲子。很小的时候,莫扎特就经常认真地听父亲教姐姐安娜弹钢琴。有一天,父亲很好奇莫扎特在聚精会神地写着什么,于是走近一看,竟然是钢琴协奏曲。更让人惊奇的是,莫扎特的创作既符合规则和要求,内容充实,而且还运用了各种艰深的演奏技巧。这让父亲惊喜万分,决定开始教莫扎特拉小提琴。

里奥波德家里经常出入一些音乐大师,他们聚集在一起演奏乐曲。一次,年幼的莫扎特闹着要拉小提琴,父亲只好让他小声地跟着拉第二提琴的人一起演奏。令人没想到的是,在拉第二提琴的人惊讶地停止了演奏之后,小莫扎特一个人把6支曲子全部拉完。他成功的演奏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为了不辜负莫扎特的音乐天赋,里奥波德决定带着安娜和莫扎特进行一次旅游演出。自然,小莫扎特的演出赢得满堂喝彩。

返回时路过巴黎,莫扎特被一个歌女悠扬的歌声吸引了,并且答应为她伴奏的请求。莫扎特先让歌女唱一遍歌词,在她演唱的过程中,曲子谱就被写出来了。等到歌女第二次唱的时候,莫扎特已经能够轻松自如地帮她伴奏了。除此之外,莫扎特还创作了一个新的曲子和声,歌女连续唱了10遍,莫扎特每一次的伴奏都有不同的变化,引得在场之人连声赞叹。1762年,里奥波德带着儿女来到德国的慕尼黑,在那里举办了一场精彩的演出。同年九月,他们到达维也纳,认识了后来为莫扎特写了很多曲子的音乐家瓦根塞尔。13岁的莫扎特旅居维也纳时写下了一部非常著名的歌剧——《拉·芬塔·赛普理渤》。但是,此剧上演后,立刻招来了很多人的嫉恨,莫扎特只能无奈地离开意大利。

只活了35岁便离开了人世的音乐天才有着短暂却不平凡的一生。在短短的35年里,莫扎特一共创作了17部歌剧、49部交响乐以及许多其他类型的曲子。他的曲子轻快活泼、优雅典丽、内涵丰富,让人充满无限的遐思和回味,也因此莫扎特被称为“十八世纪的奇迹”。

交响乐之父——贝多芬

1770年12月15日,被称为“乐圣”的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出生在波恩。贝多芬的父亲是宫廷里的一个男高音歌手,母亲则是一个女仆。因为拮据的生活条件,他以唱歌为生的父亲从来不曾在家中唱歌,而是通过酗酒来排遣生活中的不愉快,但是热爱音乐的他总想让儿子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因此,4岁的贝多芬就在父亲的严厉教导下学习弹钢琴了。

11岁的贝多芬拜大音乐家倪富为师,潜心学习音乐。一段时间后,贝多芬就已经小有名气了。1787年春天,贝多芬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拜访了音乐大师莫扎特。1792年,贝多芬离开家乡正式移居音乐之都维也纳,跟随作曲家海顿学习作曲。但是,活泼好动、不拘一格的贝多芬并不怎么讨传统音乐家海顿的喜欢,没法让自己“安分守己”的贝多芬在无奈之下终止了跟海顿的学习。之后的那段时间里,贝多芬不耻下问,依靠自己顽强的意志,最终成为维也纳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1800年,他在维也纳举办了公开演奏会,第一次让人们领略了他出众的音乐才华,后来每隔两三年,贝多芬就有新的音乐作品问世。

命运似乎和这个天才音乐家开了一个大玩笑,就在贝多芬在音乐领域表现不凡、硕果累累的时候,年仅27岁的他竟然患了耳聋症,这对热爱音乐的贝多芬来说简直是夺命之痛。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贝多芬到中年时便什么也听不到了,这种痛苦和无奈曾让他发出了这样的呼喊:“上帝啊,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后来的十余年里,贝多芬又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月光奏鸣曲》、《第二交响乐》、《克莱策奏鸣曲》、《第三交响乐》、《曙光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等。其中,1808年创作的《第五交响乐》成为最受听众欢迎的交响乐。此后,创作交响乐就成了贝多芬的主要发展方向。很快,贝多芬成了公认的交响乐之王。贝多芬一生桀骜不驯,对贵族更是不屑一顾。1812年,贝多芬和大作家歌德在著名的避暑胜地波希米亚遇到了奥地利的太子,歌德连忙整理衣襟,毕恭毕敬地向太子行礼,但贝多芬却大摇大摆地走过去,装作没看见。名声大噪后,贝多芬对希望和自己结交的贵族嗤之以鼻,因此遭到了贵族们的冷落。尽管贝多芬是个出色的音乐家,但实际生活中,他却一贫如洗,甚至因为没钱更换靴子而减少外出。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带着他未完成的作品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世界因你而疯狂——诺贝尔

1833年10月21日,素有“炸药大王”之称的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出生于瑞典。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的斯德哥尔摩是他的家乡,诺贝尔一家就住在那里一条偏僻的小巷中。诺贝尔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一位机械师,母亲则是一位勤劳的农妇,一家人在并不富裕的日子中享受融洽的家庭氛围。诺贝尔8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到一所小学里上学,他惊人的接受能力使他成为同龄人当中学习成绩最好的。

从来没有接触过化学的父亲为了工程的需要,在自己摸索研究的过程中不幸引发了炸药爆炸,把自己和邻居家的房子全烧掉了。原本幸福的家在这场大火中变得一无所有,邻居们的恶意攻击更是让伊曼纽尔无处容身,他只好只身前往芬兰找事做。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这方面的研究,不久之后,他发明了一种水雷。这件事被俄国公使知道后,将他请到了俄国,伊曼纽尔安顿下来之后,便把一家人都接到了俄国。

语言不通对年幼的诺贝尔来说大概是最大的障碍了,即使在俄国那片新天地中依旧让他感到无比的陌生,生活乏味。为了改变这个状况,父亲特地为他请了一位俄国教师,这位老师除了教授俄语之外,还教给诺贝尔一些关于科学技术的知识,这让他十分感兴趣。

17岁的时候,诺贝尔离开俄国,前往欧洲学习造船工程,之后又留在欧洲考察。21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回到俄国,利用闲暇时间帮父亲研究炸药。1847年,意大利人苏伯诺研制出一种名为硝化甘油的液体,这种具有强烈爆炸性的东西对振动非常敏感,一不小心就会发生爆炸。诺贝尔从中受到启发,开始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研究,耗费4年时间终于研制出了引爆药雷酸汞。但是,接下来的研究对诺贝尔而言却是一场灾难。在一次实验中,药物突然发生了猛烈爆炸。当众人都认为诺贝尔必死无疑时,他却奇迹般地从破碎的瓦砾堆里爬了出来。

1876年9月3日,不幸再次降临,意外的大爆炸发生在海伦坡实验所,炸死了正在做实验的诺贝尔的弟弟埃密·诺贝尔,而他的父亲伊曼纽尔也被炸得半身瘫痪。诺贝尔承受着失去亲人的打击和众人的嘲笑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祖国瑞典,开始了新的实验。

在无数次失败的打击之下,始终没有放弃的诺贝尔终于在一次实验后灵光一现,研制出了硝化甘油和硅藻土结合的产物——“黄色炸药”,解决了经常发生爆炸的问题。不久之后,诺贝尔又发明了胶质炸药,炸药的研究在这个时候被推向了高峰。

诺贝尔曾拥有Bofors军工厂和一座钢铁厂,主要生产军火。虽然他的事业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却也让他拥有难以估量的财富。在他的遗嘱中,他利用自己的巨大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将部分遗产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奖或医学奖、文学奖及和平奖(后添加了经济奖)5个奖项,各种诺贝尔奖项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不分国籍地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