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和孩子进行良好而有效的沟通,必须先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很多妈妈在欣喜之余也会隐隐感到一些无奈和紧张,因为她们慢慢发现,孩子开始变得不好管教了,行为也越来越叛逆。比如,喜欢奇装异服、出现早恋倾向、喜欢泡在网吧里打游戏、狂热地追星等,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仿佛变了个人,什么事都喜欢自作主张,不听妈妈的劝告,故意和妈妈对抗。这时候,如果妈妈不注意引导,与孩子“硬碰硬”,因看不惯孩子的某些做法就胡乱打骂,很可能就会成了孩子“最讨厌”的家长。
一个孩子因为好奇心把爸爸花不少钱买来的玩具坦克车拆掉了,妈妈看到后,可以有两种做法,一种就是暴打一顿,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好奇心和创造力的泯灭,严重的甚至会引发孩子更强烈的反叛;另一种就是妈妈蹲下来,询问孩子这样做的原因,然后和孩子一起探讨如何将坦克车拼装回去。这种做法不仅可以获得孩子的信任,还促进了孩子智力的发展。
其实,很多妈妈都明白上述道理,只不过在暴怒时,仍然有很多妈妈不能控制自己的怒气,一不小心就发展成了打骂。
所以,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所想,才能明白他们做出一些“奇怪”行为或“出格”行为的原因。在这里,妈妈不妨借鉴一下斯宾塞的方法,利用12张卡片纸牌来走进孩子的内心。
斯宾塞曾被许多科学家、教育学家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他的一生都在倡导一种快乐教育方法。如今,他的教育方法已成为欧美许多家庭培养孩子的指南。一位名叫艾利奥特的哈佛大学校长曾这样评价他:“很少有人像斯宾塞一样,对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人民有那样大的吸引力。他像闪电一样冲击着美国和英国的学校教育。在美国,他的思想统治着美国大学达30年之久。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
斯宾塞天性善良,他收养了远房兄弟的孩子也就是小斯宾塞,并且为了能够教育好小斯宾塞而终身未婚。在他的精心培养下,小斯宾塞获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
斯宾塞一直想要了解小斯宾塞的内心世界,因为这是他对孩子进行快乐教育的第一步。
一天晚上,斯宾塞准备了一种12张纸牌的游戏和小斯宾塞在家里玩,这不是一般的纸牌,而是12张斯宾塞事先写好的卡片。他们两个轮流掷骰子,掷到哪个数,就可以取出写有这个数字的卡片,然后回答上面的问题。
斯宾塞设计的这12个问题是:
1。讲讲你最不快乐的事情。
2。讲一件你觉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事情。
3。评价一个你周围的人。
4。你今年最希望得到哪三件东西?
5。你对自己有什么不满意的?
6。哪一件事,你努力了,但成效不大?
7。深呼吸3次。
8。拥抱一下你喜欢的人。
……
小斯宾塞显然很喜欢这个游戏,他和斯宾塞轮流掷着骰子,然后抽取卡片。当小斯宾塞抽到一张纸牌,上面写着“讲讲你最不快乐的事”时,他想了想,说:“我最不快乐的是常常在夜里梦见一个巨大的怪物,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我非常害怕,白天的时候我都常常会想到它。”
当小斯宾塞抽到一张写着“评价一个你周围的人”时,他说:“我很讨厌凯勒太太,她总是在很多人都在场时讽刺我,说我是斯宾塞家的书呆子。”
当轮到斯宾塞的时候,他抽到了一张纸牌,上面写着“今年你最希望得到哪三件东西?”斯宾塞严肃地说:“我最希望的是小斯宾塞能够懂得快乐学习的秘密,懂得自助教育是人生中最有益的,并且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智。”
尽管斯宾塞知道小斯宾塞还不能完全听懂这些话,但他认为,父母郑重地阐述一些道理给孩子听,这其实和给孩子讲故事、跟他玩游戏是同等重要的,孩子也许听不懂,但他会因此受到感染。
于是,通过这12张卡片游戏,斯宾塞了解了小斯宾塞内心的一些秘密。
对于小斯宾塞抽到的那两张卡片,斯宾塞是这样解释的:“亲爱的小斯宾塞,梦境是白天身体和意识的反映,你梦中的怪物一定是白天遇到过的使你恐惧的人或者事。是谁呢?是疯子劳尔吗?他看见孩子就追,已经有好几个孩子被他吓哭了。”小斯宾塞回答说:“不是,我反而有些可怜他。倒是铜匠巴斯特的儿子,每次我路过时他都凶狠地盯着我,还向我吐口水,我不敢和他说话,总是害怕地走开。”
于是,斯宾塞知道小斯宾塞梦里的怪物是怎么回事了,他说:“孩子,你从来没跟我说过这件事,现在好了,你一旦说出了你心里害怕的事,就不会再害怕了。其实,这个孩子也是很可怜的,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怪病,家里的钱都拿去给他妈妈看病了,以致他已经8岁多了,还不能去上学。他是因为内心害怕其他孩子瞧不起他,才装出凶狠的样子。要不我们周末去看看他,顺便给他的妈妈送点药去,你说好吗?”小斯宾塞点点头。
“至于你对凯勒太太的评价,我认为是没错的。她这样做的确是错误的,下次她再这样说你时,你就告诉她,恶言和恶行一样都是有罪的。”
晚上,斯宾塞把小斯宾塞的卧室打扫了一番,给他换上了干净的床单。第二天,小斯宾塞说,昨晚,他梦里的怪物不见了,他睡得很香、很甜。
后来,这个12张卡片的游戏逐渐流行,除了斯宾塞和小斯宾塞,有时还有一些邻居的小孩参与进来。再后来,许多英国的家庭都开始流行做这种12张卡片的游戏,有的家长还在里面加进了讲笑话、表演节目等内容,让这个游戏更加有趣了。甚至连美国、瑞典、德国和法国的家庭也在玩这个游戏。这个游戏受到了孩子和家长的一致欢迎,通过玩这个游戏,亲子和教育的目的都达到了。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游戏命名为“斯宾塞纸牌”。
妈妈如果有兴趣,不妨也在家里和孩子玩玩这个游戏,或许你会因此认识到孩子不为人知的一面。
用鼓励的话语代替棍棒
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妈妈们去唤醒它。
——罗宾
这是一个感动了很多人的故事。
有个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他说:“您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您最好带他去医院看看。”
孩子太调皮,妈妈知道,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老师表现出的不屑,让她差点掉下眼泪。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没有打孩子,她只是不说话,儿子问她老师说了什么,她却这样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你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呢,因为全班只有你进步了。”
那天晚上,她的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对她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您的儿子排第40名,我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带他去查一查。”
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细心些,一定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听了这句温柔的话,儿子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来,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亮光,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儿子上了初中。在一次家长会上,妈妈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开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老师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意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她有些不习惯,临别时去问老师,老师说:“以您儿子现在的成绩,要考重点高中还是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发现儿子在等她,此时她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只要你肯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儿子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来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去学校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儿子肯定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上这所学校。
果然,儿子把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交到她的手上后,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个故事正好印证了心理学上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皮革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一位王子,他一人独居,性情孤僻,酷爱艺术,擅长雕刻。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雕刻了一座女神像,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她。天长日久,雕像竟然被他的爱感动,神奇地复活了,并成了他的妻子。
后来,心理学家经过试验证明:“热切的期待有一种力量,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鼓励、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人际期待,会使教育对象发生符合教育者期望的转变,这就是‘皮革马利翁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期待成真的故事。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因为脑子太笨被学校开除,她的妈妈却鼓励他说:“你肯定比别人聪明,我对此深信不疑。”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还是个孩子时,他的祖母就常常把他抱在膝盖上说:“你将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你不久就会明白的。”
当美好的期望通过一种鼓励性的语言脱口而出时,会对孩子年幼的心灵产生惊人的影响,爱迪生和帕瓦罗蒂的成功故事就生动地印证了这一点。
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推崇的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励孩子去相信自己”。鼓励的话语和积极的暗示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灵的营养”,可以激发出孩子身上蕴藏的能量,成功学家罗宾曾说过:“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妈妈们去唤醒它。”可以这样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天才,他们的身上蕴藏着惊人的能量,如果在小时候就被妈妈们发现和培育,他将会取得出色的成就。
因此,作为妈妈,请抛弃手中的棍棒和脱口而出的斥责,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当孩子不小心做错事时,不再只盯着他的错误和缺点不放,而是用鼓励的话告诉她“妈妈相信你”“你完全可以出色地完成任务”,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更要及时地肯定他的努力。
控制让孩子的内心更灰暗
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
——爱德华
“硬汉”海明威是20世纪文坛里最优秀的美国作家之一,他的著作《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都是极负盛名的作品。他荣获过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享受过让所有人羡慕的荣誉与财富,但令人遗憾的是他的结局——1961年7月2日,海明威把猎枪的枪口放进嘴里,扣下了扳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海明威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
海明威曾写下励志名言“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他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硬汉”,历经多次战争,即使身体里留有子弹碎片仍顽强地活了下来。因为曾经遭遇的两次飞机失事事故给身体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在62岁的时候,海明威已经不能正常行走了,而且记忆力也急剧下降。身体的疼痛和病变让他感到极度的恐惧和悲伤,最终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但是身体的疾病只是表面原因,如果我们深度剖析,就会发现海明威的心理疾病。
在病痛中,比身体疾病更折磨海明威的是他悲观厌世的情绪,这种情绪扰乱了他的生活,使他失去了自信,“既然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活着,还不如死掉”的想法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无奈之下,他只有选择用自杀来获得解脱,海明威的这种心理疾病是与生俱来的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其实与海明威幼时的生活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他的家庭环境,尤其是与他母亲息息相关。
海明威的一生结过4次婚,但对他的人生起着决定性影响的人并不是他的4个妻子,而是他教师出身的母亲格蕾丝。
格蕾丝是一个富家女,从小过着公主式的生活,她在生活上很懒散,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嫁给海明威的父亲时,格蕾丝就与他约法三章,其中有一项就是婚后不做家务。结婚后,海明威的父亲一直遵守着这个约定,从来不让格蕾丝做家务,家里的事无论大小全由他自己处理。甚至在有了孩子之后,他还亲自为孩子准备早饭,然后再把妻子的早饭送到床上。这样更纵容了格蕾丝的自私与任性,这位大小姐非常厌恶肮脏的尿布、生病的孩子,像打扫房间、洗碗、做菜这类事她一次也没有做过。
除此之外,格蕾丝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非常强势,她为海明威制定了必须严格遵守的日程计划表,并随时检查海明威的遵守情况,格蕾丝常常对海明威说:“你不能辜负妈妈对你的期望,一定要成为功成名就的人!”这句话在年幼的海明威看来几乎成了一种逼迫,他还非常讨厌母亲总是强迫他保持端庄、整洁的形象。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海明威的父亲没有过多地干涉,这也导致格蕾丝对孩子管教得越发严格。
为了反抗母亲的控制,海明威曾经尝试过连续10天不吃蔬菜,因为这件事情,海明威遭到了母亲的责打,最后还患上了便秘,饱受痔疮之苦,但他一直都没有低头。
在即将踏入成人阶段时,海明威还选择了连夜离家出走。母亲曾写了一封措辞异常严厉的信给他,可是这封信却起到了反作用,成了海明威选择远离母亲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