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世上没有笨孩子
17114500000021

第21章 扼杀孩子的IQ测试(3)

家长不应该将分数作为评价孩子学业水平的唯一标准,应该多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品质、道德品质、思想品质等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家长还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考试分数,孩子考好了,可以给予精神奖励;孩子考失利了,不妨帮助查询其中的原因,并且鼓励孩子积极努力,迎头赶上去。这种教育方式才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稳定他们的情绪,促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要看综合素质,别让成绩迷了眼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蕴藏着无穷的潜能,而激发这种潜能的黄金时间就是在孩提时代。孩子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它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而能将这座宝矿全面引爆的人则是家长。能否充分激发孩子的潜能,对孩子的一生来讲都是极其关键的,所以父母必须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孩子的潜在能力。

然而,目前许多家长都步入这样一个教育误区,他们固执地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越好,其能力自然就越高,素质也就越高。在家长看来,成绩与素质、思想品质是相辅相成的,于是,多数家长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孩子多看书、学习,不断地参加考试,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高分,以为这样培养出的孩子在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能胜出,找到好工作。其实则不然,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孩子,因为这些孩子只擅长学习,却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其结果往往得不偿失。

当同龄的孩子都可以起居自理时,李航还沉浸在妈妈为其梳头、叠被、整理书包,爸爸接送上学的幸福生活中。有一天,李航因为某件小事与同学吵架,那时,她才知道自己享受到的这种幸福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同学讽刺她说:“真是个笨丫头,除了会学习之外,什么都不行,既不会梳头发,又不敢自己回家,事事都需要父母帮忙,真不害羞!”

李航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从小都是听着赞誉声长大的,哪里听过如此刻薄的言辞啊!况且一向以成绩为傲的她,又怎么能够忍受同学的欺辱呢!但父母的溺爱和老师的赞誉使她养成了内向、腼腆的性格。一向不善交际和表达的她,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生气之外没有任何办法保护自己,于是,她拿起书包,哭着往家跑,刚跑到校门口就迎面碰上了骑车接她放学的爸爸。

看见泪水涟涟的女儿,爸爸慌了阵脚,连忙下车心疼地问道:“航航,谁欺负你了,快点告诉爸爸,爸爸带你去找他。”李航愤怒地甩开爸爸的手。眼看一向温顺听话的女儿不知为何发这么大的脾气。于是,爸爸将车停在一边,走到她面前说道:“你是爸爸唯一的女儿,你一个人上下学,爸爸妈妈怎么能够放心呢!假如你在路上碰到坏人怎么办……”在爸爸的“威逼利诱”之下,李航只好低着头乖乖地坐上爸爸的自行车,继续演绎父母眼中“乖孩子”的形象。

从小生长在这种环境中,李航只知道一心一意地学习,交际圈子和活动范围都受到父母的限制,几乎没有什么知心朋友,按时上学、放学,按时回家做作业,从来不会因为校方活动耽误回家的时间。她除了成绩好之外,其他能力几乎为零。

这样的生活一直延续到李航大学毕业,当她拿着大学毕业证书来到人才市场谋职时,看到那些手持学士、硕士证书的同龄人滔滔不绝地回答面试官提出的问题时,她明显感觉自己很不自信,甚至没有勇气上前询问招聘条件,此时举止呆板、言语笨拙的她显得孤立无援。

李航好不容易挤进一家面试招聘台前,接待她的面试官是一位严肃的中年职业女性,在询问过基本情况后,面试官让李航做一份与她自己专业对口的卷子。这对于成绩一向优秀的李航来讲根本就不成问题,不到15分钟,李航就将这张本不深奥的试卷做好了。

当李航交上试卷时,那位主考官欣赏地点了点头,然后问道:“你能说说自己对这项计划的见解吗?如果这个计划交给你做,你将如何完成?你从业的原因和目标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李航从未想过的,此时,她不知道如何应对对方的提问,于是,她的脸立刻涨红了,想了许久之后,也没有给对方满意的答案。当主考官看到这种情形时,对李航投以抱歉的微笑,说道:“我不得不承认,你的业务水平确实非常强,但我们单位需要的是业务能力和其他能力都兼备的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所以我们不会录取一个对工作没有主见的年轻人!”主考官的话像一盆凉水一样,彻底激醒了李航。

从招聘会出来,淅沥沥的小雨飘然而至,李航一个人放慢速度走在冷清的大街上,脑海中回想着应聘时的尴尬情形,思索着失败的根源。此时,沉重的声音在她心中响起:“亲爱的爸爸妈妈,既然你们知道女儿的人生是需要自己走完的,既然你们真的爱自己的女儿,可为何不早点让我自己走路呢?形成今天的局面又何止是我一个人的过错呢?”

“爸爸妈妈,为何不早点让我自己走路呢?”时下,这种沉重地呼喊正是许多孩子的心声。类似李航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这种情形在人才市场上随处可见:应聘者戴着厚厚的近视镜,抱着曾经引以为傲的证书,茫然地看着眼前的一切,他们不知怎样与陌生人交谈,更不知如何施展自己的才华,甚至连基本的礼仪常识都一无所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步入了教育误区,使孩子从小除了看书就是学习,除了考试就是培训,因此就造就了诸多“高分低能”的年轻人。

现如今,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还将目光停留在分数教育上,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分数确实能够反映出孩子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可以作为评定孩子的标准之一,但这不证明高分的孩子就拥有高能力。事实证明,那些取得成就的人,并不一定是那些考高分的人。因此,家长不应将目光盯在孩子的成绩单上,更不能把成绩单作为衡量孩子日后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应该让孩子既掌握书本知识,又学会做人的常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所以,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成绩,但不能以为孩子成绩高,自己的教育就非常成功,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但是,有些家长在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就会表现得眉飞色舞;一旦孩子成绩稍微差一点时,就会感到脸上无光,情绪低落。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不能说成绩差的孩子,其社会能力就比其他人差,更不能说分数高的孩子就一定有作为。但是,现如今,有部分家长就是过分地看重分数而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这几乎也是所有家长的通病。

小惠是一名初中生,从小酷爱数学的她,不喜欢按照固定方法解题,总喜欢一题多解。有一次,她用自己的方法解出了一道题,得到的答案与书后的答案相同,但是解法却完全不同,她为自己能想出这么好的解题方法而高兴,于是,就将这一消息告诉正在做饭的妈妈,但妈妈对此却不以为然,她对小惠说:“你不能这么做,可能你在做练习时,老师只看答案就给你分了,但如果到真正考试时,老师就会因你做的方法与书上的过程不一致而扣你的分数,到时候真正吃亏的就是你了。”

家长有辅助孩子提高成绩的义务,但也不应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提高孩子的分数上,明智的家长会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据调查,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压力通常都很大。其实,这些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肯定和赞美,而不仅是分数上的激励。

分数只是一种功能有限的教育工具,它是提醒家长进一步观察孩子的信息,但它并不能包括孩子的所有信息,更不能准确地预测孩子的未来。有些孩子就擅长学习,读起书来比其他孩子省力,不需付出很大的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这只能说明孩子具有得天独厚的读书潜能;反之,如果孩子不擅长读书,也不能证明在其他方面他就会输给别人。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不应该将孩子的成绩与他的人生紧密联系起来,而应该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并且加以正确的引导。部分家长通常错误地认为只有取得卓越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以及艺术家等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其实不然,因为在平凡的岗位上也处处需要普通的人才。所以,家长应该转变错误的观念,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不要以孩子的分数论英雄。

别抱怨孩子脑子笨

“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做不出来,依我看你就是烂泥糊不上墙,真是没有指望啊!”

“孩子,我们相信你,知道你通过努力会取得好成绩的,相信你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听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第一句是家长说得最多,也是最刺耳的声音,正因为经常说,所以家长自然就习以为常,没觉得其中有什么不可。

然而,做父母的是否会想到,长此以往,自己向孩子传递的是一种什么信号呢?又向孩子暗示了什么呢?孩子可能会从家长那得到这样的定论:“我很傻,我很笨,我不行,我只能这样了!”于是,孩子就开始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与家长上演一出对台戏,“你说我笨,我就笨到底,什么都不好好学”;“你说我坏,我就坏到底,坏到让你恨我的地步”。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更不是骇人听闻,事实上就是如此。如果成人经常用固定的词语形容孩子,那么,孩子往往就会顺从你给予的标定,做出相符合的行为标准。尽管你的标定并不准确,也不合理,有时甚至是偏执、错误的,但是,家长经常标定的假身份往往会逐渐成为孩子的真实写照。

这种现象经常会出现在年幼的儿童当中,因为他们较容易受到周围人评论的影响。所以,聪明的家长不会抱怨孩子智商低,更不会说孩子笨,而是多说些鼓励的话,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虽然你的成绩不理想,但是爸爸妈妈认为你已经尽力了。”“我认为你的发展潜质非常大!”“你能学得更好。”“我们为你的进步感到骄傲!”

社会心理学认为,任何人的自我形象,部分取决于自己对他人反应的理解,即通过“我看人,人看我”的方式形成。自我形象一旦形成,就会制约人们、塑造人们、规范人们,进而自我衡量。“说孩子笨,孩子就越来越笨”的心理基础就在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