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儿子,感觉好点了吗?”
儿子:“嗯,好多了。”
从对话中,蓝妈妈能够感觉孩子的情绪已经有所好转了,没有之前的绝望了,同时和妈妈聊天时,蓝轩表现得也很理性。
妈妈:“你感到绝望是不是因为学习的压力太大了?”
儿子:“嗯,是的。”
妈妈:“从现在起到明年中考之前,你可能一直都会处于高压之中,可能到明年下半学期,你连半天的休息时间都没有了。你是男子汉,以后要面对的压力和困难会越来越多,为了不被压力压倒,我们只能存储更多的能力,要知道,压力越大心理承受能力就会越大,只有这样才能抵抗所有外界的压力。因此,你要在心里不断地告诫自己——我可以做到越压越有力。”
蓝轩睁着大眼睛,认真地听妈妈讲话,并不停地朝妈妈点头。
妈妈:“像今天晚上的情况,可能你以后会经常遇到,但是不要怕,妈妈会和你站在一起,你要是想哭就大声地哭出来,因为这是你的房间,你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如果在学校里出现这种情绪也不要紧,你可以在空旷的操场上大喊几声,这也是减压、释压的好办法。总之就是不要忍着,要及时发泄这些不良的情绪。”
蓝轩听完妈妈的话,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妈妈摸了摸他的头,轻轻地松了一口气,并对他说:“那今晚就安心睡觉吧,明天还要早起呢。”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文中的蓝妈妈对饱受压力的儿子使用的是情绪疏导和压力认知教育。“压力”是个负性词,它往往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悲观、焦虑、烦躁的情绪。但是当孩子遇到压力时,家长要学会把这个词转变成正性词,如何转变就是一个技巧问题了。如文中蓝妈妈的做法就是向儿子传递出——“越压越有力”的理念,不但听起来很新鲜,而且具有积极的正向倡导力量,并且还在言谈举止中告诉孩子,这一年是考验你的“高压年”,同时也是对你抗压能力的最好检测,如果你能顺利地度过,说明你的抗风险能力很强,那么你以后再面对任何困难的时候,都不会被压垮。
蓝妈妈是熟悉一点心理学知识的,如果换成一位粗心且不懂心理学知识的家长,就会是另一番情景了,例如:“哦。原来是这样啊,我还以为发生什么大事了呢!学生学习、做作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再说你是男孩子,怎么能随便的哭呢?难道你不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吗?收起你的眼泪,快睡觉吧,也许明天就会好了。”
如此简单的处理孩子向你的求助,无异于从此关闭了与孩子沟通的阀门,即使孩子以后有什么想法,也不会愿意向你透露,因为你没有与孩子产生情感的共鸣,所以孩子会认为你不懂他的处境,即使对你说出目前的困惑或想法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还不如埋藏在心里,如果此时的“想法”比“压力事件”大,导致的后果就会很严重。
事实证明,心理抚慰和情感共鸣,对于孩子迎接新的压力和更大的挑战是有帮助的。如果孩子以后遇到问题情绪低落时,他会直接告诉家长来适当地宣泄和稳定自己的情绪。
孩子遇到挫折,家长应该鼓励
当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家长肯定的眼神、肯定的话语以及动作,都是孩子有效的强心剂。
每个孩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孩子不仅身体慢慢长大,心理上也在一天天地变化。但令人遗憾的是,父母仅仅是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关注孩子的身体上,却忽略了孩子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心理的成长。
当一个孩子真切地告诉父母“我感到难受”、“我很失望”时,粗心的父母往往会对孩子的真情流露一笑了之。他们要么会说:“小孩子能有什么难受的感觉呢?”“别淘气了,你这么幸福,还有什么可失望的。”有的父母干脆不分青红皂白给孩子一顿劈头盖脸的责骂。其实,成年人会有失意的时候,孩子肯定也有。成年人在失意的时候需要别人的支持和鼓励,孩子们当然也需要。
小塞德尔兹不到7岁的时候就完成了小学阶段的教育,这当然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但是,他在学校的经历并不像自己的学习能力那样,相反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一次由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中,小塞德尔兹的名次是倒数第一名。那一次的比赛是同年级中的比赛,也就是说参赛的孩子仅限于一年级,比赛在不同班级之间进行,其他年级也采取相同的比赛办法。这样一来,小塞德尔兹首先就在年龄上吃了亏。小塞德尔兹报名参加了50米短跑的比赛,他肯定不是别人的对手。比赛结束后,小塞德尔兹难过极了。因为他把这件事看得很重。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后,小塞德尔兹仍然郁郁寡欢,看到他这个样子,塞德尔兹认为有必要帮助儿子摆脱这种不良的情绪。
“儿子,你还在为那件事难过吗?”塞德尔兹问道。
“我觉得自己真是太笨了,竟然得了倒数第一名,真是太丢脸了。”小塞德尔兹难过地说。
“是啊!最后一名确实是一件不怎么光彩的事情,但是你想到过其中的原因吗?”塞德尔兹问。
“还能有什么原因呢?我的实力不如人家呗。”
“不是的,因为年龄。你想想看,你对手的年龄都比你大,这个很正常……”
“但是并不能因为我年龄小就必须比他们差呀。”儿子不服气地对他说,“虽然我年龄比他们小,但是我的学习成绩比他们都好,可就是体育拖我的后退,这多丢脸呀。”
“不,你这样说并不正确。智力是可以发展的,但年龄却是固定的,任何人也不能改变它。那些跑得比你快的孩子完全是因为他们年龄大,个子高,力气也比你足。他们的腿都比你的长许多,如果他们这样还跑得没你快,那岂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塞德尔兹说。
“这样说也有道理,但是我毕竟是最后一名。所有的人都在嘲笑我。”儿子仍然很难过。
塞德尔兹知道儿子的性格,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的孩子,从不服输。这样的性格对学习来说固然有好处,但是在生活上他固执得总爱去钻牛角尖,这种性格使他总是陷入失意中不能自拔,作为父亲,不能去打击他,只能慢慢地开导他。于是,塞德尔兹进一步对儿子进行开导:“虽然你现在是最后一名,但是我想这并不能代表你的体育成绩会一直差下去,因为这完全是你的年龄造成的。我敢肯定,等你的年龄和那些孩子们一样的时候,你一定会比那些孩子跑得更快。”
“真的吗?”儿子急切地问。
“当然是真的了。因为那天我专门去问过你们的体育老师。他说你这次的失败完全是因为年龄的缘故,那场比赛对你来说根本就不公平,他还说其实你的体育成绩在同龄的孩子中已经是最好的了,老师还给我看了你们比赛的成绩单,年龄与你差不多的同学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你差,你的表现已经很出色了。”
听到父亲的话,小塞德尔兹心里舒服很多,之前的失意因为父亲的开导顿时得到了化解,小塞德尔兹又重新变得快乐起来。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的自信和自卑感往往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一般来说,孩子受到父母的表扬越多,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就会越高,相应的也就会产生更多的自信;与此相反,孩子受到的表扬越少,他们随之产生的自我期望以及努力程度也就会越低,从而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的实力,这样说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实际上是很大的。
当孩子受到挫折产生失意的情绪时,家长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帮助孩子总结失意的原因,并且提出改进的意见并对孩子加以鼓励。责备和打骂只会加重孩子挫败感的体验,使他变得越来越自卑。
当孩子真正遇到“难关”的时候,父母的陪伴以及鼓励就会变成他唯一的精神动力。一个屡屡受挫的孩子说:“当全世界都放弃了我,连我自己都快要放弃自己的时候,我的父母却还一直陪在我的身边鼓励我,那一刻我就有一个想法:‘为了我的父母,我也绝不放弃自己。’”
如果说得不到鼓励的孩子就如同久旱的秧苗一样,那么那些不但得不到鼓励反而时常受到打击的孩子只会变成渴死的枯草。作为家长,当孩子失意的时候,最好不要雪上加霜,他需要的仅仅是你的鼓励和支持。
良好的决策力是孩子成功的前提
不少家长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遇事缩手缩脚,从小到大从来都不会自己做决定,甚至到大学要不要参加班委竞选,加入什么社团这类的小事,都要打电话与父母商量,如此依赖父母究竟是不是好事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家长的本事再大,也不能代替孩子完成任何事情。然而,孩子不会做决定,又是如何造成的呢?其实,这是父母一手造成的!
家长不想让孩子遭受到哪怕微不足道的挫折与失败,所以总是替孩子打点好一切,小到午饭吃什么,中学选文理班,报哪个特长班;大到上哪所大学,学习什么专业,从事哪种工作……所有需要孩子考虑、选择的事情,都被父母全权包办。可以说,这一切从孩子出生时就被父母一一计划好了,只需孩子按部就班地完成就可以。
别再说你的孩子没有决策能力,其实他们是没有机会去锻炼,所以又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就学会做决策呢?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呢?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每天都要给孩子做决定的机会。比如,下雨天,要拿雨衣还是打雨伞,多穿衣服,还是少穿衣服,诸如此类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对于那些没有主见的孩子,家长可以把他日常生活中最喜欢穿的三到四件衣服按顺序摆在床头,对他说:“外面下雨了,而且温度有些低,你看这几件衣服,你想穿哪件?另外,你是准备穿雨衣骑车上学呢,还是打雨伞乘公交车去学校呢?”
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知道做决定的重要性。首先,家长应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主;其次,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例如,孩子如果不愿意多穿衣服,打伞去学校,那么一旦淋湿了,或是着凉了,都是对自己的决定付出的代价。
如果全家外出郊游,父母可以先征求孩子的意见:是想去香山还是去八大处游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受重视的,从而在整个活动中都会积极主动地配合。寒暑假、周末是否该给孩子报班,报哪种班,都应该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见,让他们自己做决定。
有一次,王蕊和妈妈外出逛街,临近午餐时间,王蕊提议到麦当劳解决中餐,于是,妈妈欣然答应了。点餐的时候,王蕊坚持要吃巨无霸,妈妈则一再要求她吃富含维生素的主食,此时,一直注视王蕊的服务员说:“小朋友,你是想吃巨无霸吗?”
此时,王蕊笑吟吟地说:“是的,叔叔,看来你的确重视我的存在。”
其实,为孩子补充营养不差一顿饭,但是让孩子自由做主,却会影响他的一生。从小事做起,长年累月的积累,孩子脆弱的决断力就会慢慢地增强。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足以让孩子学会抉择,也便于培养他将来遇大事为自己做主的习惯,而不是导致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手足无措。
孩子也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能力,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独当一面,甚至能够撑起自己的一片天。所以,家长要让孩子做好充分利用思考能力的准备,切勿替孩子全权代劳做“决定”。
别嘲笑孩子的梦想
美国篮球巨星乔丹,很小的时候就怀揣篮球明星梦。有一次,他把自己的梦想告诉了母亲,母亲对此大为赞赏,并祝贺他也有自己的梦想了。有了梦想的乔丹更加热爱篮球,母亲为此还专门抽出时间和乔丹一起欣赏篮球的专业报刊和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身姿,那完美的转身、飞跃的跨栏、矫健的步伐和飒爽的英姿,都成为母子眼中的焦点。为了激发小乔丹的篮球梦想,妈妈建议乔丹把那些精彩的图片都剪下来,然后贴到他卧室的墙壁上,让他们与小乔丹朝夕相伴。
每个孩子在儿时都会有自己的梦想,无论这个梦想是大是小,能否实现,都不重要。孩子在谈到自己的理想时,总会神采奕奕地对父母进行描述,但是深受现实熏陶的父母,往往会对孩子的梦想持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有时甚至会大泼冷水。
读四年级的轩城对妈妈说:“我长大想去当飞行员。”本想母亲能鼓励自己几句,但是等来的却是妈妈的奚落声:“就你那糟糕的成绩,还想当飞行员,这辈子有机会能坐上飞机就不错了。”
孩子的梦想被妈妈无情的讽刺给击落了,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如果轩城的妈妈能像乔丹的母亲一样鼓励孩子的梦想,说不定轩城真的能够成为优秀的飞行员呢?
孩子的梦想是世界上最具价值的珍宝,如果孩子以一种认真的态度对家长说出他的梦想,你就要不断地鼓励孩子追求梦想,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无疑会起到巨大的刺激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梦想就是孩子自我形象理想化实现的过程,家长不断地鼓励孩子追求梦想,就会使孩子产生强劲的内驱力,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会想尽办法去克服。
梦想的力量是无限的,能使孩子在学习、工作中创造出卓越的成绩,并且能在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到情感的愉悦。通过对世界知名人士,如爱迪生、毕加索、达尔文等人物的研究表明,这些人的童年都有一个绚丽多彩的梦,也是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