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17113700000038

第38章 美味语言,为孩子筑起心灵防护墙(2)

刘女士的儿子东东3岁了,刚上幼儿园不久,孩子只去了几天却再也不想去了。刘女士问原因,东东只说是幼儿园的老师不好。刘女士以为儿子太任性,就没在意。可又过了一段时间,东东的情绪很不佳,晚上睡觉也会被噩梦惊醒,时常无故大喊大叫。刘女士意识到了严重性,就在东东的衣服口袋里放了一支录音笔,等东东从幼儿园回来,刘女士打开录音笔,竟听到了这样的话:“你是猪啊?什么都不会!”“你这么笨,活着干嘛,死了算了!”“你还是不是男孩啊?动不动就哭,你去死吧!”……恶言恶语中间,隐隐夹杂着东东的哭声。

“我真没想到,这些话出自幼儿园教师的口,我听一遍录音就要哭一次,我的孩子遭受了什么样的痛苦啊!”刘女士写到。

我既难过又震惊,那位老师根本没想到她的一时口舌之快深深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样的“教育方式”绝对不可取,严重影响了孩子正常成长,甚至他的一生都会有阴影。孩子们在成长阶段是需要良好的指引的,而不是用斥责、打骂等方式。

家长和老师曾经对孩子的体罚引起高度重视,当体罚的势头渐渐消减,“语言暴力”却有所抬头。如果说体罚是对孩子身体的摧残,那么“语言暴力”就是对孩子精神的摧残。孩子虽然年幼,但是自尊心比成人还要敏感。“语言暴力”不仅侮辱了孩子的人格,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丧失生活信念,心智失常,引发逃学、厌世、犯罪等一系列后果。

父母的几句话,有时比肢体行为更让孩子刻骨铭心,切记不要对孩子出口成“伤”。

我的一个亲戚最头疼去幼儿园接儿子乔乔,老师不止一次说过乔乔尿床,亲戚觉得很丢脸。她告诉乔乔,想上厕所要跟老师说,每次乔乔都是满口答应,可依旧尿床。时间一长,不光同住的小朋友,连老师和其他孩子家长都很不高兴,亲戚恨铁不成钢,跟别人闲谈,自然把话题扯到乔乔身上:“这个孩子烦死了,尿床的毛病就是改不掉。”亲戚跟我讲起乔乔,也是同样的话,说乔乔让她很失望。旁边的乔乔羞红了脸,眼里露出怨恨的神情。

我知道亲戚没经考虑,无意间就说出了乔乔的“秘密”,但在乔乔看来,也许认为妈妈在故意羞辱他,当众让他出丑。尿床的毛病随着年龄的成长自然会改掉,乔乔却有了很重的心理负担,他会认为自己比别人差,产生严重的自卑感,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勇气。

孩子尿床不是大问题,不要抱怨和指责孩子,更不要到处宣扬,保护好孩子的隐私也就是保护了孩子的尊严,孩子会感激家长的。

孩子的成长坏境对他们很重要,好的语言坏境更重要,在孩子面前说话要“忌讳”。

邻居家4岁的圆圆是个很讨人喜欢的孩子,有一次妈妈带她去公园,正巧我们都在楼下乘凉聊天,邻居就带她过来打招呼。我们都夸圆圆可爱,宋奶奶给了她一把糖果,然后问圆圆在哪个学校上学,谁知道圆圆不耐烦地说:“你怎么那么多事儿啊?我还要去公园呢。”搞得我们很尴尬。

原来,每次圆圆要妈妈帮她弄这弄那,妈妈都会回一句:“你怎么那么多事儿啊。”慢慢地,圆圆也学会了,虽然她可能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受妈妈影响,这句话已经成了她的口头禅了。

所以,在对孩子说话前一定要认真组织好语言,想想哪些是应该说的,哪些不该说,不该说的绝对不要说。

一个学生家长对我说,他和儿子正处于“冷战期”,不知道有什么办法能缓和他们的矛盾。这个“望子成龙”的父亲总是随口斥责儿子,说儿子“笨得要命”“什么都不会”,儿子成绩不好、东西摆错了位置、房间没整理干净统统都是他发火的理由。

“我也知道这么做不对,就是控制不了自己。”他说,“我想跟他好好聊聊,可没说上几句,儿子就烦了,我看到他的样子更是上火,就和他争吵起来,急了就打他几巴掌。”他拿出一本日记,孩子在上面写:“我恨透爸爸了,他经常打我骂我,我真想去死,下辈子再也不当他儿子。”

这位父亲深深叹气,一脸的无奈和伤感。

我告诉他,孩子的自尊心很强,家长爱孩子,却弄错了方式,以为打骂才能让孩子长记性,其实是严重打击了他的自信。爱孩子,也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犯了和这位父亲一样的错误,一时生气口不择言,爱和尊重同样重要,不要口出恶语,使孩子因爱生怨。

人生从幼年开始逐步走向成年,孩子小时候,家长的话语对他们影响尤其深,温柔的语言能把孩子变得优秀,恶言恶语也会毁掉孩子一生。

我有个开儿童心理问题咨询诊所的朋友,他叫鹏宇,他跟我讲起他的童年经历,让我倍感沉重。

鹏宇4岁时,爸爸因为他不听话,便恼怒地咒骂道:“你真是不争气,长大非坐牢不可……”小鹏宇并不知道坐牢是什么意思,只知道爸爸很生气。以前的“问题儿童”,现在已经三十多岁的鹏宇回忆起他的童年,表情凝重,爸爸那句“非坐牢不可”一直伴随了他十几年。每当鹏宇又淘气了,爸爸就会用这句话来教训他,还毒打他。

这种“棍棒教育”持续到鹏宇18岁,鹏宇有力量和父母对抗了,父母已经“打”不赢他。于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又转变成了“废弃式”,鹏宇便经常听到父母骂他:“真后悔生你这个儿子,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类似的话听得多了,鹏宇变得麻木不仁。他已经对这个家不留恋了,怀着对父母满满的仇恨,鹏宇盗窃了4万块钱离家出走,也因此犯盗窃罪被判刑10年。

铁窗生涯结束后,身心饱受创伤的鹏宇开始从事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的工作,他对我说,他做过一项调查,几乎九成以上的罪犯都有个扭曲的童年,都承受过家长过分的斥责和咒骂。父母咒骂的次数多了,使孩子的心理发生质变,深深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自尊,很可能变得自暴自弃、委靡不振,因此步入歧途。所以,家长的“恶语”等于在摧残孩子的生命。

要想做到和孩子的关系和谐,应该以鼓励为主、指引为辅,家长必须走出教育的误区。

首先,家长要科学地爱孩子,而不是溺爱或是不爱。孩子感受到了我们的爱,心中自然会充满阳光,变得开朗乐观,也会学会爱别人。

其次,我们要常问问自己,家庭的氛围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我们是不是孩子的好榜样?家庭成员之间相处和睦,家中少争吵也是对孩子有利的。

再次,我们要摆正与孩子的关系,是朋友,是伙伴,而不是居高临下的“上下级”。多跟孩子互动、多沟通交流,关系会亲密得多。

最后,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多挖掘他们的优点,哪怕只是细微的进步,多鼓励,而不是多咒骂。

“恶语”要不得,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态,用乐观向上的情绪迎接成长路上的挫折与挑战。

用语言架起平等的桥梁

一位从澳大利亚旅游归来的朋友跟我说起她的旅游见闻:“澳大利亚的家长跟孩子说话都是蹲下来的,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第一次见到这种情景是在朋友家。周末朋友请客吃饭,客人中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带着孩子,孩子吃完饭要出去玩,这时她妈妈蹲下来跟他说话。我当时很惊讶,还以为是这个妈妈独特的教育方式,就没有多问。又一个周末,另一个朋友珍妮邀请我去她家共度周末,在她家我又见到了温馨的情景。”

珍妮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大家一起外出购物时,4岁的儿子杰克因为姐姐先进了汽车而闹情绪。珍妮在车门旁蹲下,对杰克说:“你和姐姐谁先进汽车并不重要,对吗?”杰克会意地点点头,乖乖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下。

第二天上午,珍妮一家去公园玩,杰克又蹦又跳,不小心摔了一跤,他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时,珍妮又蹲下来,温柔地对儿子说:“你已经是个大男孩了,这点小伤不算什么,是不是?”姐姐也学着珍妮的样子蹲下来看着弟弟,说:“你是个小男子汉了,不能哭鼻子。”杰克马上收住了眼泪,重新高兴地去玩了。

朋友不禁和珍妮谈起了教育孩子的方式,珍妮说:“我小时候,父母就是跟我这样说话的,孩子的个子比较矮,我们就应该蹲下来跟他们对话,这样才平等。”

家长跟孩子处在同一个高度,保持视线的水平,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家长对待孩子问题的亲切和认真的态度。

这种教育模式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和家长拥有平等地位,也是受到尊重的,有助于孩子从小培养独立自尊的性格,也有助于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及时纠正错误。

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具体的教育方法,体现了家长的智慧和教育水平,也增进了和孩子的关系。

父母都为孩子的将来着想,可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是“过来人”,要求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然而,这种不平等的交流方式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学生蒙蒙跟我倾诉苦恼,说她的家长很“强权”,还给我讲了几个和父母之间发生的小事情:母亲节那天,蒙蒙用零花钱给妈妈买了一支康乃馨,本以为妈妈会很高兴,可谁知妈妈把她骂了一顿:“你买这个干嘛?就知道乱花钱,太不懂事了!”说着,把花扔在了一边,蒙蒙很伤心。

上中学的蒙蒙喜欢写作,她在课余时间经常看散文集或者一些名家写的书,被爸爸发现以后,全部没收了,还说她看这些没用的书影响学习。

“我根本没法跟他们沟通。”蒙蒙说,“他们不懂得顾及我的感受,把我当个机器一样,拼命让我学习,逼着我吃营养品,说是补脑,我都快疯了。”

和蒙蒙一样困惑的孩子其实有很多,我喜欢上网浏览一些教育网页和论坛,有一次在浏览网页时,我无意间在某个中学论坛上看到有个孩子这样写:“我每天回家都要跟爸妈详细报告今天学习了哪些课程,在学校的表现怎么样,然后才可以回房间。爸妈从不关心我的生活,只关心我的成绩,除了问问我的学习情况,其他的一概不管。昨天高年级的学生把我的钱抢走了,我根本不敢跟他们说,他们只会很生气地骂我没用。我受够这样的日子了,为什么我有这样的父母?”

显然,以上的家长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没有平等地对待孩子,没有平等地用语言跟孩子交流。家长的“权威”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慢慢地对家长的积怨很深。

孩子需要我们更多的关爱,需要我们把他们当成朋友一样平等对待。如果我们能多对孩子表达出亲情,孩子也会尊重和信任我们。

有的父母事无巨细,大事小事都替孩子办好;有的父母在孩子追求独立时妄加责骂,批评孩子任性、不懂事,这不仅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伤害和父母的感情,更压抑了孩子的独立性格,变得依赖性很强。

这里要说说父母的语言技巧,在跟孩子说话时,要尽量避免“你为什么”“你必须”等口气强硬的句子,应该多用温婉的词语,比如“如果”“试一试”“或者”等。

我们同学聚餐的时候,有个同学讲起了她认识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跟孩子说话的态度让她大为称赞。

这位父亲周末要和妻子单独外出,说服年幼的儿子安心在家等候很困难,于是父亲蹲下身,对儿子说:“亲爱的先生,妈妈陪了你一周,很辛苦,她是不是应该休息一下呢?”

“是的。”儿子点了点头。

父亲笑着说:“那我可以有这个荣幸让妈妈陪陪我吗?顺便也让妈妈轻松一下。”

儿子说:“那好吧,你什么时候把妈妈还给我呢?”

“如果你听话,睡觉之前妈妈就回来了。”父亲思考了一下说。

“嗯,你把她带走吧,要照顾好妈妈。”

“我会照顾好她的,谢谢你,乖宝贝,你真是懂事的好孩子。”

孩子和父亲交流中,父亲用委婉的、鼓励的话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个大人了,有和父母同等的地位,因此控制住情绪,不想让父母失望。

平等的语言交流能在孩子和父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观察我发现,给孩子更多的主动权也是增进亲子交流的好方法。

鑫鑫放暑假了,他坐到正看书的我身边,说:“不知道能不能过一个自己心目中的暑假。”我心里暗笑,儿子肯定话里有话。

我问:“你心目中的暑假是什么样子的呢?”

“当然是好好放松了,每天学习那么累,好不容易放假了,先玩个几天几夜再说,不过——”儿子把话题一转,“我统计了一下,大多数同学都要补课,家长还给报了辅导班。”说完,他试探地看着我。

我放下书:“你认真安排一下暑假时间吧,最好做个表格,我帮你研究研究。”

“妈妈,你是说我可以自己安排暑假?”儿子掩藏不住惊喜。

“当然了。”我笑,“你长大了,我相信你能安排好的。”

儿子给我敬了一个军礼:“妈妈万岁!”

我希望鑫鑫过一个自由的暑假来缓解学习压力,让他自己安排时间,能锻炼他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分的束缚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当然,这种自主不是说什么事都要孩子去面对,而是让他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是平等对待他的,是尊重他的。

有个专家说:“要做孩子的玩伴、知己、智囊。”这3项都是基于平等的地位上的。

怎样做孩子的玩伴呢?例如在送孩子去学校的途中,可以找一些不同的话题与他聊天;休息时间可以跟孩子一起看书、看电视等;赶上节假日,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允许孩子自主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