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17113700000025

第25章 不做孩子依赖的大树,习惯的养成来自信任(1)

因为有爱,所以信任;因为信任,世界才会这般从容和美丽。信任是来自父母最朴实的温暖,它能融化孩子心中的坚冰;信任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宝贵的财富,能让彼此的人生丰盈美满。一句信任的话语,听上去微不足道,却足以改变一切。

溺爱出逆子——被爱的孩子为何悲哀

最近,我在杂志上看到王晓春教授的一句话:“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

是孩子生下来就不会爱别人吗?当然不是,可以说,是一些父母过分地娇惯把爱心扭曲了,孩子为所欲为地挥霍父母的爱,渐渐地把爱丢失,不会爱自己,不会爱别人。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过一篇报道:一个下岗女工平时非常溺爱孩子,她知道女儿很爱吃虾,虽然家里不富裕,但在女儿过生日那天,她还是咬牙买了一斤虾做给女儿吃,而她自己没舍得动筷子。后来女儿吃完饭,她忍不住刚想夹一只虾来吃,没想到女儿立刻高声说:“你不许吃,那是我的!”

看到这则故事的我,不禁为之心寒。这不正是母亲教给女儿的自私吗?因为太宠爱孩子,让孩子变得冷漠无情。

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希望给孩子最富足的生活,希望能替他们承受苦难,抵挡所有的痛苦,斩断所有的荆棘,但是成长在溺爱环境中的孩子,如同走进迷宫的迷失者,茫然不知方向。过度的爱让他们丧失了生存本能,不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在家里,他们是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走上社会后,他们往往忽略别人的感受,变得自私自利、独断专行,承担不起属于他们的责任。

我们小区里有个8岁的小男孩,每天都是他妈妈接他放学,替他背书包,回到家以后,奶奶早就准备好了果汁和水果,他的任务就是坐在沙发上,安然地享受这一切。一次他的奶奶生病了,家里人忙着照顾奶奶而忽略了他,因为没人给他剥香蕉,他就把香蕉扔得满地都是。

我认识的很多人都有溺爱孩子的心理,唯恐孩子得到的爱不够多,想要给他们最好的,孩子想要“星星”,父母绝对不去摘“月亮”。然而他们却经常向我抱怨,为什么自己节衣缩食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却还是让孩子对自己充满敌意呢?

我有个朋友,她离婚后带着儿子生活,为了弥补单亲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她总是尽全力满足儿子的一切要求。一天,她找到我对我说:“平时我对儿子关怀得无微不至,可是他对我却非常冷淡,我过生日那天,同事往我家里打电话,恰好我不在家,是儿子接的电话,同事告诉他今天是我的生日,没想到儿子却冷冷地说:‘她过生日关我什么事?’听了这话,我很伤心,每次他过生日我都给他买这买那,他怎么都忘了?”

说到这儿,我面前的这位母亲掩面而泣。

邓颖超女士曾经说过:“母亲的心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好,如果用不好,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我们给孩子过分的关心溺爱,等于剥夺了孩子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面对困难,只会知难而退,不会迎难而上。这样的孩子永远是被“隔离”的,既不能接受别人,又不能被别人接受。

“假如你将所有困难都关在门外,那么成功也将被你关在门外了。”黑格尔的这句名言提醒我们,适当地让孩子尝试困难不是一件坏事,人要在磨炼中成长,付出才有回报。

关爱孩子,不应该是一味地填充爱,我的孩子也像很多小朋友一样,喜欢要这要那,我不是单纯地依着他们的性子,而是有自己独特的方法。

有一次我带着女儿妮妮去逛街,她看中了玻璃橱窗里的泰迪熊,玩具标价880元,妮妮扬起小脸问我:“妈妈,我可以要这个熊宝宝吗?”

她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我微笑地看着她,问:“这个熊很可爱,但是你想不想自己做出这么可爱的熊宝宝呢?”

妮妮显得很兴奋,说:“我当然想啊,不过自己做不好。”我说:“没关系,妈妈可以帮你。”妮妮欣然同意了。于是她打消了买泰迪熊的念头,回家以后我找来碎布和棉花,和妮妮一起做了一个小熊模样的布娃娃,妮妮很开心。

和妮妮制作娃娃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增加了和她的互动与沟通,最重要的是,她觉得很快乐。如果给她买了那个玩具熊,她可能会产生一种念头:我想要什么直接跟妈妈说就好了,根本不用费力气。

有时,换一种爱的方式或许会更好。父母和老师总是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孩子的一种体贴入微的爱,他们的本意也是如此。但是,当这种爱成为孩子成长的一种阻碍和负担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考虑换一种爱的方式。放手让孩子大胆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在他们不清楚的时候点醒他们,这样就足够了。如果事事包办,那么他们就自然地养成了惰性,离开了父母和老师,就不可能很好地生存。

我的儿子鑫鑫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有时候会突发奇想搞一些“发明创造”,也会和其他男孩一样喜欢探险,我很鼓励他的实践精神。

一天吃晚饭的时候,鑫鑫看似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这个暑假学校要举办一次野外生存训练活动。”我说:“那很好啊,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我支持你参加。”儿子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说:“知道吗?我们班很多同学的家长都不让他们参加呢,说是很危险,妈妈你真好。”

我为鑫鑫感到自豪,因为我愿意让他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强硬地把孩子保护在羽翼之下,对他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现在大部分家长都被动地让小孩去学习很多知识,但学习知识的同时,孩子丧失了很多宝贵的品质,变得十分被动。

孩子在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舒适环境中,他自己会摸索着找到一切可以发展自己的机会和学习的途径。通过对各种感官的探索,孩子可以获得很多感觉,然后他会把接触到的各种事物综合认知,从而得到对事物的判断。

在对待孩子成长的问题上,我一直认为外国的教育方式很可取。在国外,很多家长都采取“狮子育子法”,即使孩子从楼梯上滚了下去,也没人会搀扶他,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让他自己去上药。如果过分保护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孩子太信任家长会给他完美的保护,则不具备自我保护意识。

另外,爱是要有节制的,掌握好爱的尺度是教育的一种艺术。爱孩子并不意味着无限制地溺爱他们,而是要把握一个度。适当地爱,适当地放手,更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爱要给出多少才合适呢?

有时候,我们过分溺爱孩子,就使孩子少了份勇气和毅力;有时候,让孩子承受一些苦难,才能让他们变得更坚强,才会懂得光明的珍贵。优越的生活往往滋生出丑恶,只有经历过黑暗的洗礼,才能坚强地面对未来。我们经常赞美那些付出爱心的人,却忽略有时过度的爱反而是一种心灵摧残。

被人疼爱是很幸福的,但溺爱却是一份相当沉重的负担。不要让我们的孩子成长于溺爱的温床,我们需要给孩子爱,但这份爱绝不能泛滥,否则将会成灾!

出让空间,让孩子学习成长

我经常会问自己:应该如何与孩子和平相处,并且相处得愉快呢?

其实和孩子相处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我想,为人父母的我们除了需要爱孩子之外,更需要理解孩子,懂得如何与孩子做朋友,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待他们,给予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和时间。

如果说孩子的未来是一片蓝天,那么对待孩子应该像放风筝一样,给他飞翔的机会,而不是把孩子禁锢在自己的身边,要求孩子完全服从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这样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抗争。

我听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母亲十分热衷于偷窥孩子的日记,有一次她趁孩子上学的机会,又把孩子的日记本拿出来看,可是当她翻开日记时,纸页上赫然写着一句话:“亲爱的妈妈,我在这一页夹了一根头发,如果我发现头发不见了,就说明你偷看了我的日记。”惊慌的母亲赶紧拔下一根头发夹在日记本里,并若无其事地等待孩子放学。孩子回来后,先是查看了一下日记本,然后一脸沮丧地对妈妈说:“真遗憾,你果然偷看我的日记了,因为我根本就没有夹什么头发。”

这则故事在让人哑然失笑的同时也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父母太喜欢干涉孩子的生活,却从未认识到这种侵犯隐私的行为是不合理、不合法的,同时也是最伤感情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当孩子拥有了自己的秘密,表示他已经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当孩子意识到要为他人保守秘密的时候,表示他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责任感。

谁都不希望自己的隐私被别人窥视,我们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尊重和保护孩子的秘密十分重要,互相信任更是分享秘密的基础。平时,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会让孩子卸下防备,愿意主动说出自己的秘密。

自从给鑫鑫买了电脑以后,他很喜欢上网聊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还神秘兮兮地关上门,不想让我和他爸爸打扰。

爱人不禁担心地说:“儿子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瞒着咱们啊?现在沉迷网络的孩子可不少,这样下去可不行。”

我决定问问儿子,于是等他再上网的时候,我敲门进了他的房间。我说:“儿子,QQ里怎么加网友啊?”

鑫鑫顿时很好奇地问:“妈妈也想上网吗?”

我笑了:“那当然,网络时代嘛,我也不想落后啊,再说跟朋友联系起来也很方便。”

“有道理,”儿子说:“我加入了一个英语学习的社区,有些哥哥姐姐给了我很大帮助,我也经常在网上跟他们交流,觉得提高英语成绩还是很快的。”

过了一会儿,儿子又说:“先别让爸爸知道好吗?等我英语水平提高了,给他一个惊喜。”我同意了。

后来一次英语测验,鑫鑫的分数排在全班第二名,要知道他原来对英语并不感兴趣,成绩也很普通。爱人高兴极了,在饭桌上追问鑫鑫怎么一下子进步这么多,我说:“这可是我们的秘密哦,不告诉你。”鑫鑫顽皮地朝我眨了一下眼睛。

从此,我和儿子有了共同的秘密,他乐于将心里话说给我听,我想,是我对他的尊重换来了他对我的信任。

对孩子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周围却总有一些家长为了掌握孩子的秘密,屡次查看孩子的日记、信件、短信、聊天记录、邮件等。

想要了解孩子的秘密,是每个家长的通病,孩子的一切信息,父母都想掌握,以便能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心理。

我看过一个专访,就父母侵犯孩子隐私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她表示,在曾经向他咨询过教育问题的家长中,有很多极端例子。比如,一位母亲发现儿子好像有早恋迹象,就打算在网上匿名和儿子聊天,以了解其思想动态;还有的父母竟然花高价雇私人侦探,跟踪子女的行踪。“家长对孩子的爱,特别需要尊重与理解,没有了信任的爱,将是非常可怕的!”孙云晓说。

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虽然很强调爱,但往往忽略了要以平等和信任为前提。家长和孩子平等,对他们信任,就要给他们自主的发展空间。

我认识这样一位父亲,从孩子出生后,他就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

当孩子与伙伴玩耍的时候,他就在旁边看着孩子怎么玩;当孩子学习的时候,他就停下工作,坐在孩子旁边陪着孩子写作业;当孩子吃饭的时候,他就把孩子喜欢吃的菜夹到孩子的面前,看着孩子吃完;他还给孩子规定了固定的睡眠时间,催促孩子按时上床睡觉、按时起床,一分钟都不差。在这位父亲的努力“陪伴”下,孩子并没有让他失望,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是父亲的骄傲。

然而,这个孩子在参加中考之际却失踪了。

孩子被找到以后这样说:“我感觉自己总是被爸爸监视着,很担心自己考不了好成绩。”

多么沉重的回答,那位父亲自以为给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却让孩子倍感压力而选择逃避。

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但拒绝被监视;需要鼓励,但拒绝唠叨;需要动力,但拒绝压力;需要自由的时间,但拒绝为他安排时间。

由这件事情我想到了不久前在杂志上看过的一则小故事:

从前有个人在井边想提一桶水,他从上面弯着腰使劲往上拉,可是拉上来一些,水桶又落下去一点,如此反反复复。这个人觉得很累,但是又不想松手,他可不想眼睁睁看着好不容易打的水重新洒在井里。他又累又急,看着水桶,无奈地问:“桶啊,你为什么不肯上来呢?”水桶说:“你也不看看有多重,我哪能上得去?”这个人很委屈,说:“我只是想让你快点上来啊。”水桶也很委屈地说:“我装了这么多水,晃晃荡荡的太不稳了,怎么能怪我呢?”

这个人想想确实有道理,于是他只给水桶装了一半的水,这次他很轻松地拉上来了,这样,人不累,水桶也为不再有太重的负担而高兴。

我们的孩子就像这个水桶,不能给他盛太多的“水”,否则他会累,家长也会累,孩子和家长的关系就会因此变得不和谐。扔掉一些包袱,让孩子轻松快乐地成长,对双方都有好处。

孩子的成长如果没有了自己的空间,就会很难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甚至还会感觉到,身上背负太多的压力,总是没有尽头地努力、奋斗,不知道目标在哪里,也自然享受不到成功的快感。事实上,学习不只是为了一个完美的成绩,更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该让孩子们懂得,荣誉、表扬、物质奖励等这些外在的东西不应占据人生的全部。

孩子自己安排时间和空间,对他们的发展有很大益处。他们能很快知道前进的方向在什么地方,信心也会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