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沟通要懂心理学
17109700000030

第30章 周全做人,消除不良印象(2)

社交中的病态心理

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就必然要参与一些社交活动,社交的范围与每个人的工作、喜好、生活方式及所处位置有很大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之所以有些人在社交活动中总是无功而返,而有些人总交不上朋友,有些人是交了朋友没多久,朋友又离他而去,有些人平时和同事的关系都相处得很不融洽,就是因为这些人在社交活动中心理状态不佳,从而阻碍了其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这种不佳的心理状态其实是社交中的病态心理,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自卑心理

有些人在社交场合中容易产生自卑感,有时候甚至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与交际对象谈话时,容易给交际对象留下缺乏自信、办事没有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主见的不良印象。这种心理如果不加以克服的话,就会慢慢磨损人的独特个性。其实自卑的人并不一定就能力很差,主要是这类人对自己期望值过高,甚至有些不切实际,从而导致交际活动的失败。

怯懦心理

这种交际个体主要是一些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表达的人,他们由于性格比较怯懦,在社交场合中即使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也没有勇气表达出来。这种心理有时候交际对象能观察出来,导致交际对象对这类人产生看法,进而不愿与之成为好朋友。

猜疑心理

有些人在社交场合中或是托朋友办事的时候,往往总是用不信任的态度审视对方,无端地进行猜疑,捕风捉影,说三道四,比如有些人托朋友办事的时候,却又向其他人打听朋友办事的时候说了些什么,有什么进展没有,这种做法会直接影响朋友之间的关系。在交际活动中,这种人应抛弃一些成见,多与朋友交流感情,树立正确的交往观,这样才能克服交往中的“无端愁绪”。

逆反心理

有些人在交际场合中,总喜欢和别人抬杠,以此证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待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如果你说好,他就认为坏;你说对,他就说它错。这样的做法不久就会使交际对象产生不好的印象,比如反感同你交往等。

作戏心理

在交际场合中,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逢场作戏的事情,他们朝秦暮楚、见异思迁、处处应付,总喜欢吹牛,漂亮话说得头头是道,如与某位著名人士见过一面后,就会说自己与这个人的交往有多深。这种人与人交往只是在做表面文章,会给交际中的其他个体留下虚伪的印象,因而他们没有感情深厚的朋友。

贪财心理

有的人把交际场合中交朋友的目的简单地看作“互相利用”,只有见到某个交际个体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利益,他们才去交往,而且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交际行为往往会给人留下贪图财利、爱沾光的不良印象,因此这也是应该消除的不良心理。

冷漠心理

在一些交际场合中,有些人面对一些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他们就冷漠看待、不闻不问,有时候他们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一种“人格魅力”,但这样会致使别的交际对象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一些朋友。

现代交际已经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上这些不良的交际心理如果不加以克服,就会在交际活动中给自己的交际对象留下不良的印象,从而阻碍个人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想成为交际能手,就要尽快消除这些不良现象。

弹性自尊的“度”

可能在初中学物理时,老师就曾讲到了弹性的问题:所有具有弹性的物体其实都具有一个弹性区间,无论伸张还是压缩,这个物体都要在这个区间之内,否则人们看到的只会是变形后的物体!在交际活动中,交际个体的自尊也是如此。在心理学中,人们把自尊定义成为一种精神需要,它其实就是人格的内核。维护自尊是每个人的本能和天性,当然维护自尊也要有一个“度”,也就是要有一个弹性区间。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为人处世若毫无自尊,就会给人留下脸皮太厚的不良印象;反过来,如果自尊过盛,脸皮太薄,给人留下的印象也不是很好。正确的原则是,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让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这样才能给自己的交际对象留下良好的印象。

谈到自尊的问题,交际主体必须从思想上认清自尊存在的必要性和交际的必要性,辨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有一些人总是把自尊看得很重,专家建议这类型的人应该把自己的立足点改变一下,凡事不要光想着自己的面子,有些东西是比面子更为重要的,比如事业、爱情、友情等。值得注意的是,交际个体应让自己的自尊服从自己交际的需要。这样交际个体对自尊才会有自控力,即使受到某种刺激,也不至于脸红心跳,反而会表现出不急不恼、哈哈一笑的心态,这样照样可以与对手周旋,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姿态,最终一定可以成为交际的赢家。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个体必须审时度势,准确地把握自尊的弹性,才会留给交际对象一个良好的印象,从而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当你在交际场上受到冷遇时,你的自尊心就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时你千万不能发作,不妨多想一想此次你肩负的使命以及职责,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你应该迅速加大自尊的承受力度。如果单方面地发脾气,你肯定会留给你的交际对象一个承受力弱的印象,那么你的交际目的也就不能如期完成了。

其次,有时候,你满心期望他人可以肯定你花了不少心血做的那件自己很满意的事情,得到的答案偏偏是全盘的否定。这时你肯定会受不了,你有可能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与对方辩解甚至争吵。如果这样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种维护自尊的做法只能给交际对象留下一个固执的印象,你的反应只会使事情更糟,与其这样,还不如接受眼前的事实,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最后,当你受到批评时,特别是在人多的场合挨批评的时候,你会觉得难为情。此时,你可以采取虚心学习的态度,这不但不会丢面子,反而会让他人改变对你的看法,给对方留下一个较好的印象。有些时候,别人批评的内容可能不实或有失偏颇,而批评你的人处在特别的地位,如果此时你受自尊心的驱使当场予以反击,影响肯定非常恶劣。这个时候最好的做法是理智一些,不要当场反驳,等事情过去后再进行说明。

给人好处切莫自居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觉得有恩于人,就心怀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给人好处切莫自居,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这样才有利于两个人关系的发展。

有个农夫与村里的富翁是道义之交。一年,农夫田地的收成不好,到了年尾,不得不借钱才能过年。

农夫找到了富翁,希望他可以帮助自己。过年那天,富翁兴致很高,非常爽快地掏出钱借给了农夫,还大方地说:“拿去用吧,不用还了!”

农夫小心翼翼地接过钱,谢过了富翁之后,就匆匆往家里赶。

大年初一的早上,富翁很早就起来了,当他打开院门时,发现自家门前的积雪已被人扫过,院子里干干净净。一打听,才知道是农夫一大早做的。富翁蓦然间明白了:给别人一份施舍,就把别人当成了乞丐。想到这里,他立刻去找农夫写了一份借契。

当对方有困难时,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会使对方倍感温暖。而有时候恰如其分地请求对方帮助,还会加深朋友之间的友情。但是,千万不要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帮助别人,这样只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其实没有朋友会因为你不说就忘记你送的人情,所以多说反倒无益。如果你总是以给人好处而自居的话,人家可能会尽快地还你一个人情,之后敬而远之,即使你再有能耐,以后他们也不愿意再与你接触了。

因此要让帮助成为自自然然、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样对方才会乐意接受并体会到你的关心。帮助别人之后,千万不要总是把事情挂在嘴边。人际往来,帮忙是互相的,不是做生意。人人都爱面子的,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

西汉年间,有个人与他人结怨,为了息事宁人,他多次央求当地有名望的人士出面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了当时名满天下的大侠郭解门下,希望郭解帮忙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对方,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按照常理,郭解不负所托,可以走人了。但是郭解并没有一去了之。

他对事情的双方说:“我听说你们这个事情由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是都没有达成协议。我很幸运,你们都这么给我面子,让我了结了这件事。但是,我毕竟是外乡人,虽然做成了这件事情,传出去未免使本地人丢面子。所以,现在请你们两位帮我一个忙。”

二人对郭解的为人已经有了了解,因此,连忙说道:“郭大侠,你请说。”

郭解说:“你们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还会上门,到时你们把面子给他们,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拜托了。”

二人听后,对郭解佩服得五体投地。

每个人都有颜面问题,人们为了保存自己的面子甚至会做出常理之外的事。所以当你与人交往的时候,无论是帮助别人,还是给人好处,都应该避免在公众的场合内使人难堪。只要你有心,处处留意给人面子,你就会获得天大的面子。

人情世故的微妙有时候很耐人寻味,真正的交际高手对自己的施恩于人会不介怀,甚至不认账。记住,虽然你不认为自己曾经帮助对方,但是不等于对方不清楚。

强出风头易成众矢之的

认识的人多了,得人心,日积月累之下,言行举止之间就多了几分不时闪烁的锋芒。但是,千万不要锋芒太露。事实上,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别人尤其是你的朋友、同事的观察之中。对于你的作风行事,人们有赞美也有批评。可是,如果你锋芒过露,常常强出风头,即便你有再大的成就,在别人的眼中你也有失宽厚。

你有能耐,别人自会欣赏,用不着拿出来显摆,强出风头只会让人反感。因为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没有人会喜欢强出风头的人,因为强出风头往往会显得别人不重要。

真正聪明的人常常被误以为傻子,能够酿出甘甜花蜜的花朵往往没有浓香,很多有才能的人喜欢深藏不露。尽管这些道理绝大多数人都懂,但是,越是平常的道理,人们就越容易忽略,以至于无意间触犯了别人的心理禁忌。

有个女大学毕业生刚刚进入一个广播站工作,她的内心充满了激情。当时,与她一起工作的是一个有三年播音经历的同事。

在一次播音前,女大学生进行播音练习。她将稿读了一遍,感觉还不错,但为了让自己有所提高,她就找到搭档,希望得到他的指点。

“这个,嗯,呵呵,看来你认真了。”他看了看那篇文章,一脸笃定地继续说,“我猜啊,这篇文章你看过不下三遍!”

“没有,就一遍啊。”女大学生这才毫不犹疑地说,心中非常高兴:看来自己确实不错。

然而,话一出口,她搭档脸上的笑容凝滞了一下,有些尴尬地笑了笑:“是吗?那行了,你已经很出色了。”

说完,他马上把稿子还给了她。

不久,广播站里的人都知道,新来的一个女大学生非常骄傲,常常目中无人。女大学生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了。

也许你不通世故,那就要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也许你才气逼人,但是不要陷入了风头主义,求功求名之心过切就会使自己受到种种丑评。所以无论一个人有多大的能耐,都不要锋芒毕露,更不要装腔作势,这样必然招人反感。大部分时候,要想让人买你的账,就要谦虚一点,不要锋芒毕露。也许,有时锋芒毕露会让你受到上司的赏识,得到难得的机遇。但是,同时你将会树敌无数,危机四伏。常言道:枪打出头鸟。锋芒毕露固然会因耀眼的光芒而让人崇拜,但也免不了遭人暗算。

所以人要像刀一样适时地处理自己的锋芒,静时收敛锋芒,战时锋芒毕露。

无论拥有再多的真才实学,表现得再好,都要懂得适度地收敛。如果骄傲自大,就容易成为孤芳自赏的人。如果你没有把别人放在眼中,别人也不会把你放在心上。

凡是高明的人都很平实,跟普通人一般无二。他们从来不肯脱离大众,也不会让自己独特。当然,不强出风头,并不是要你畏首畏尾,只是凡事都该有个度,张扬与内敛之间,就看你如何把握。如果遭遇严重的侵犯,施展反击也是理所应当的。

自吹自擂没好处

在生活中,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自吹自擂的癖好,好像不吹一吹,别人就看不起自己,心里那种痒痒的感觉也无法止息。事实上,自戴“高帽”并不高明,自吹自擂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习惯,尤其是在交际场合。

有句俗话说:“面子是自己挣的,不是别人给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荣誉都是靠自己努力去争取来的,然而,这些东西得别人承认才行,一个人不可能想当然地为自己加冕。也许自吹自擂可以蒙别人一时,甚至捞到好处,让你得到满足,可是,从长远来看,这就等于给自己的人生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自吹自擂的人就如同跳梁小丑,只能给人一时之乐,不会得到别人长久的真诚。任你吹得天花乱坠,周围的听众哈哈大笑之后也不会当真。在那些正经人的眼中,自吹自擂的人丑态百出、愚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