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沟通要懂心理学
17109700000029

第29章 周全做人,消除不良印象(1)

一些心理或其他外在原因导致很多人在社交活动中给自己的交际对象留下了不良印象,而这种不良的印象又会直接导致社交活动的失败。只有消除这些不良印象,周全做人,才能在交际活动中应付自如,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近因效应及其负面影响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卢钦斯用两段编撰的文字作为自己的实验材料研究了首因效应的现象。他编写的文字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名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在第一段文字里,卢钦斯将吉姆描写成一个热情外向的人,但是另一段文字则相反,卢钦斯把吉姆描写成了一个冷淡而内向的人。比如,在第一段材料中作者说吉姆与朋友一起开心地去上学,他们一起走在撒满阳光的马路上,吉姆与店铺里的熟人说一些开心的话题,他还与新结识的女孩子礼貌地打招呼等;但是在第二则材料中作者说吉姆放学后总是一个人默默地步行回家,他孤单地走在马路的背阴一侧,他没有同遇见的任何人打招呼,对于新近结识的女孩子他也是爱答不理的等。在这个实验中,卢钦斯把这两段文字进行组合:

在第一组中,卢钦斯让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而冷淡内向的文字在后面出现。

在第二组中,卢钦斯让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而热情外向的文字在后面出现。

在第三组中,卢钦斯只是显示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

在第四组中,卢钦斯只是显示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

卢钦斯让四组参加实验的人分别阅读这四组文字材料,随后让参加实验的人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结果是这样的:第一组参加实验的人有将近80%的人认为吉姆是个友好的人,第二组中只有20%左右的参加实验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者有95%以上,第四组只有3%左右的被试者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卢钦斯的这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交际个体的认知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先呈现在交际个体大脑中的信息要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但是,经过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一些其他活动,比如说做数学题、听故事等活动,那么大部分被试者就会根据自己后来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新最近获得的信息对这些交际个体的认知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这种现象的名称就叫做“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与首因效应相反的,它指的是交际个体在多种刺激一起出现的时候,其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最后面出现的那个刺激,也就是说在交往过程中,交际个体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据了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有人也把这个现象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好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其实就是两人在临分别时的情景;如果你的一个朋友总是惹你生气,但是如果在谈起你生气的原因时,你却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而已,其实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也就是还比较生疏的阶段,以及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交际双方都已经很熟悉的时期,近因效应对交际个体的影响都同样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心理现象相当普遍。

普辉与张文从小就是同学,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两个人就是很好的朋友,互相也非常了解。两人的友谊已经保持了很多年了,可是最近一段时间,普辉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时张文与他说话,普辉动不动就发火,不给张文好脸色看。在一个十分偶然的情况下,普辉被卷入了一宗盗窃案,张文认为普辉过去一直都是在欺骗他,于是张文便与普辉断绝了友谊。十几年的友谊竟然抵不过这一个小小的过失,造成这样的结果其实就是近因效应在起副作用。

在交际过程中,近因效应通常产生于交往中交际双方遇到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自己的愿望不遂或者感觉自己受到委屈、自己的善意被对方误解时,此时交际个体的情绪多处于激动的状态。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交际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这个时候最容易说错话、办错事,并因此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交际个体必须凡事忍让在先,以防止事情的激化。等到交际双方都心平气和的时候,双方再进行理论,明辨是非,这样交际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双方才不会受到伤害。

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晕轮效应”又被称做“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指的是在人际关系中,交际双方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被夸大的社会印象。“晕轮效应”常表现在一个交际个体对其交际对象(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对该交际对象的总体看法,这样的后果使交际个体看不到自己的交际对象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这样说来,晕轮效应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是一种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比较片面,也过于主观。对“晕轮效应”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交际个体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的特征,从而造成了人际认知的障碍。

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交际主体对交际对象的认知以及评价。比如很多老年人在看到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者另类的衣着打扮、奇特的生活习惯时,就会感觉很不顺眼,就认为这些年轻人将来肯定没有出息;有些青年人由于倾慕某个异性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这个异性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其实这都是“晕轮效应”的作用。

“晕轮效应”事实上是一种以点概面的主观心理臆测,它的错误机理在于:首先,它总是容易关注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然后将这些个别推及一般的层面上,就仿佛盲人摸象一样,以偏概全;其次,它经常会把并无一丝内在联系的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并且肯定如果这个人有这种特征,那么他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最后,具有“晕轮效应”的交际个体往往是说好就全都肯定,说讨厌就全部予以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很不利于交往活动的进行。

“晕轮效应”在人际交往中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认知障碍,因此,人们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产生的副作用。

一位名叫凯利的美国专家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他将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作为实验的对象。在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参加实验的学生宣布,这节课将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然后把这个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告知了参加实验的学生。其中,他向其中一个班的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的内容是:他具有热情、聪明、务实、果断等各项优秀的品质;向另一班参加实验的学生介绍信息时则将“热情”换成了“冷漠”,而其余各项都是相同的。当然,参加实验的学生们并不知道这一点。最终这两种介绍产生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相处得十分融洽,一见如故,并且亲密地进行攀谈;而另一个班的学生对研究生却敬而远之,抱着敌意的态度,故意冷淡回避。由此可见,仅仅是一词之别,就会影响到交际主体的整体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眼镜去观察这位研究生,而这位研究生就被学生们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歌德曾经说过:“人们所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晕轮效应”往往是悄悄地却又强有力地影响着交际主体对交际对象的知觉和评价。有些人因为看到某人的字写得很好看,于是就认为这个人思路清晰、办事果断、既认真又有条理等。

晕轮效应的极端化会推人及物,从喜爱某个人的某个特征推及喜欢他整个人,又进而从喜爱他这个人扩大到喜欢所有与他有关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爱屋及乌”。

“晕轮效应”的这些特征给交际主体的认知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交际主体对自己的交际对象会产生偏见。偏见的产生是以一些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一个走进“晕轮效应”迷宫的交际个体势必会产生偏见。

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为避免“晕轮效应”影响他人对自己或自己对他人的认知,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过早地对刚刚认识的人做出评价,要尽可能地与自己的交际对象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以此促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

(2)及时反省自己是否全面地看待了自己的交际对象,特别是对有一些突出优点或缺点的交际个体。

(3)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不要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要坚信自己一定会获得他人的认可以及理解。

(4)注意做好自己生活中应该做好的每一件小事,特别是一些可能给自己带来较大影响的事情,更要谨慎处之。

(5)要敢于在交际场合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要尽可能多地创造一些机会,以便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特点。

避免不利的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讲的是交际主体对最初获得的原始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这些最初的印象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实验证明,在交际活动中,交际主体给交际个体所留下的第—印象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交际个体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对方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第一印象的形成往往是交际个体依靠性别、年龄、体态、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方面的特点来判断的。“首因效应”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新官上任三把火”“早来晚走”“恶人先告状”“先发制人”“下马威”等,其实都是利用“首因效应”占得先机的例子。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在急着找工作。有一天,他到某报社应聘,看到面试的总编时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都没有了。”“哦,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自己的文件包里拿出了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招聘”。总编看了看这个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先到我们的广告部工作。”

这个毕业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聪明以及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并且深刻的“第一印象”,从而成功地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有发展前途的工作。这其实就是“首因效应”在起作用。

同样,另外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两个参加实验的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不同的是他让学生甲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道题里,而让学生乙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中,然后让一些被试者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通过两相比较之后,两个学生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者都认为学生甲更聪明一些。

类似的事情在人际交往中是很常见的,林肯就曾因为对相貌的偏见而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特别生气地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容貌负责时,林肯回答道:“一个人年龄过了40岁,他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确实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但是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巨大影响却不能忽视,因为这种巨大的影响,交际个体就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修养来使自己的形象得到美化,为自己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交际个体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它是交际心理中重要的名词。人们经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先入为主”等,一般指的就是第一印象,其中也存在“首因效应”的作用。如果你在第一次和别人进行交际时没有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那么以后的交际之路也会走得十分辛苦,就像林肯总统拒绝的那个才智过人的阁员一样,尽管才识过人,但是由于第一印象太差而失去了获得工作的良好机会。

“首因效应”在交际过程中虽会扮演负面的角色,但是你如果把握好其规则,就会对你的交际活动有帮助。在交友、招聘、求职等一些常见的人际社交活动中,人们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你的交际对象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首因效应”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性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你的各项努力付出,否则就可能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那就是“近因效应”。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交际个体应该注重自己的仪表风度,一般情况下人们都喜欢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

第二,交际个体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言辞的幽默度,要侃侃而谈并且不卑不亢,举止优雅,这样肯定会给交际对象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首因效应”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并且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你就可以给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顺利到达事业成功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