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穴按摩使用手册
17108100000022

第22章 附录

按摩常用的穴位

1.面部常用穴位

穴位名称 位  置 功  效

神 庭 头正中线,前发际后0.5寸处。 主治头痛、目眩、鼻炎、癫痫。

百 会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 主治头痛、头晕、昏迷。

人 中 人中沟,上、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主治昏迷、急性腰损伤。

太 阳 眉梢与外眼角向外约1寸凹陷处。 主治头痛、感冒、眼疾。

印 堂 两眉头连续中点。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鼻疾。

印 堂 两眉头连续中点。 主治头痛、头晕、失眠、鼻疾。

鱼 腰 眉腰正中之凹陷中。 主治近视、远视、目赤肿胀。

睛 明 内眼角内上方0.1寸之凹陷中。 主治眼疾。

丝竹空 眉外侧端。 主治眼疾、头痛。

攒 竹 眉内侧端,眶上切迹处。 主治头痛、目眩、流泪、眼睑抽动。

迎 香 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主治鼻炎、感冒、面神经麻痹。

风 池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平耳垂。主治头痛、头晕、颈痛、耳鸣。

听 宫 耳屏正中,张口时前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中耳炎、牙痛。

颊 车下 额角前上方约1横指,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牙痛、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

2.胸腹部常用穴位

穴位名称 位  置 功  效

上 脘 前正中线,脐上5寸处。  主治急性胃炎、胃胀、胃痉挛、心烦、腹胀。

中 脘 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主治胃病、呕吐。

下 脘 前正中线,脐上2寸处。 主治腹部,消化不良、胃下垂、胃痛、腹泻、呕吐、腹痛。

中 府 锁骨外端下1寸处。  主治支气管炎、肺部疾患、肩背痛。

膻 中 两乳之中,胸骨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痛。

天 枢 腹部,肚脐旁开2寸。  主治胃炎、痢疾、便秘。

气 海 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主治腹胀、腹痛、气虚体弱。

关 元 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 主治腹痛、痢疾、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

华 盖 前正中线,胸骨柄与胸骨体结合处。  主治咽喉炎、支气管炎、胸痛。

阴 交 前正中线,脐下1寸处。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水肿、子宫脱垂。

中 极 前正中线,脐下4寸。  主治遗精、阳痿、尿路感染、痛经、盆腔炎。

3.背腰部常用穴位

穴位名称 位  置 功  效

肩外俞  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肩背痛、上肢痛、颈痛。

肺 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支气管炎、自汗、哮喘、肺炎、背痛。

心 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神经衰弱、冠心病、肋间神经痛。

膈 俞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慢性出血性疾患、荨麻疹、贫血、神经性呕吐。

肝 俞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肝炎、胃痛、月经不调、眼痛、神经衰弱。

脾 俞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痛、贫血、肠炎、浮肿、背腰痛。

胃 俞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呕吐、肠鸣、恶心。

肾 俞  第2腰腰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肾炎。

大 椎  在背部第7颈椎与第1胸椎棘突之间。 主治发热、中暑、呼吸道疾病、精神分裂症、颈背痛。

命 门  第2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痛、遗精、遗尿、血尿。

小肠俞  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小腹胀痛、遗精、遗尿、血尿。

大肠俞  第4、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肠炎。

八 髎  上、次、中、下髎共八穴,合称八髎。上髎有第1骶后孔中,次髎在第2骶后孔中,中髎在第3骶后孔中,下髎在第4骶后孔中。  主治腰骶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月经紊乱、白带多、盆腔炎、睾丸炎、痔疮、神经衰弱。

4.上肢常用穴位

穴位名称 位  置 功  效

肩 髃  肱骨大结节与肩峰之间。  主治肩臂痛、上肢功能障碍。

肩 贞  后侧腋缘上1寸处。  主治肩周炎、肩背酸痛。

尺 泽  上肢肘窝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外侧处。  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肿痛、皮肤病。

曲 池  半屈肘,肘横纹尽头与肱骨外上髁之间。  主治肩臂痛、发热、上肢功能障碍。

内 关  腕掌侧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昏迷、上腹痛、胸痛、肘腕指痛。

外 关  腕背侧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  主治腕痛、落枕、上肢功能障碍、头痛、牙痛。

列 缺  两手虎口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治头痛、颈强痛、咳嗽、哮喘。

合 谷  第1、2掌骨之间,靠近第二掌骨体的中点。  主治牙痛、上肢痛、头痛。

神 门  仰掌,腕横纹尺侧稍上方凹陷处。  主治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心悸。

劳 宫  掌中央,第2、3掌骨之间,当屈指握拳时,中指所点处。主治肋痛、中风昏迷、中暑、手指麻木。

落 枕  手背第2、3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0.5寸处。  主治落枕、偏头痛。

十 宣  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1分处。  主治中暑、休克。

5.下肢常用穴位

穴位名称 位  置 功  效

环 跳  侧卧、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主治腰痛、坐骨神经痛、髋痛。

风 市  股部外侧,膝上7寸处(立正,两手下垂,中指尖到达处)。 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血 海  正坐屈膝,在髌骨内上缘2寸,在股骨内侧肌上。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皮肤病、贫血。

膝 眼  屈膝,髌骨下缘,髌韧带两侧的凹陷处。  主治膝痛。

委 中  腘窝正中,腘窝横纹中央。  主治腰背痛、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痛、中暑。

足三里  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腹痛、膝痛。

承 山  腓肠肌肌腹下方人字纹处正中。  主治腰痛、腓肠肌痉挛、坐骨神经痛、足跟痛。

三阴交  内踝直上3寸,胫骨后缘。  主治泌尿系统疾病、偏瘫、腹胀、腹痛、神经衰弱。

悬 钟  外踝直上3寸,腓骨后缘。  主治踝扭伤、落枕。

昆 仑  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主治腰痛、痛经、坐骨神经痛、踝痛。

涌 泉  脚底心凹陷处,在脚底正中线上前1/3与后2/3交界处。 主治中暑、昏迷。

按摩时取穴方法

俞穴的定位方法有骨度分寸取穴法、体表标志取穴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和简便取穴法4种。

(1)骨度分寸取穴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量度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俞穴定位的方法。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都可按这一标准在其自身测量。

(2)体表标志取穴法:这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穴位的方法。有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种。

①固定标志:指各部由骨骼和肌肉所形成的凸起、凹陷、发际、五官轮廓、指(趾)甲、乳头、肚脐等。如鼻尖取素髎;两乳中间取膻中;两眉中间取印堂;腓骨小头前下方取阳陵泉;脐中旁开2寸取天枢等。

②活动标志:指各部的肌腱、关节、肌肉、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如下关应闭口取穴;耳门、听宫、听会应张口取穴;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阳溪在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等。这些都是在动态情况下作为取穴定位的标志。

(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是指以患者本人手指的一些部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比量俞穴位置的方法,常用有以下3种:

①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取穴。

②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关节的横向宽度作为1寸,可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一夫法):令患者将食、中、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适用于四肢和下腹部的直寸及背部的横寸取穴。

(4)简便取穴法:是按摩时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垂手中指端取风市;垂肩屈肘取章门;两手虎口自然垂直交叉在食指尽端到达处取列缺;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

常用骨度分寸表

头 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直寸 如果前后发际不明,可从眉心量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寸。

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9寸横寸 用于量头部的横寸。

胸腹部

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9寸

歧骨至脐中8寸直寸

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5寸

胁部与胸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骨折作1寸6分。

两乳头之间8寸横寸 胸腹部取穴的横寸,可根据两乳头之间的距离折量。女性也可用左右缺盆穴之间的宽度来代替两乳头之间的横寸。

侧胸部 腋以下至季肋12寸直寸 “季肋”指11肋端。

侧腹部 季肋以下至髀枢9寸直寸 “髀枢”指股骨大转子。

背腰部

大椎以下至膂骶21椎直寸

两肩肋骨脊柱缘之间6寸横寸

背部俞穴根据脊椎定穴。一般按摩时取穴,肩肋骨下角相当第七(胸)椎,髂嵴相当第16椎(第4腰椎棘突)。

上肢部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9椎

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直寸

用于手三阳、手三阴经的骨度分寸。

下肢部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股骨内髁上缘)18寸

内辅骨下廉(胫骨内髁下缘)至内踝高点13寸

直寸 用于足三阴经的骨度分寸。

髀枢至膝中19寸 臀横纹至膝中14寸 膝中至外踝高点16寸 外踝高点至足底3寸

直寸 1.用于足三阳经的骨度分寸。

2.“膝中”的水平线:前面相当于犊鼻穴,后面相当于委中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