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络拔罐使用手册
17108000000015

第15章 儿科病拔罐疗法(1)

小儿惊风

惊风,是儿科常见的危重病,好发于16岁以下儿童,尤以婴幼儿为多见。中医学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以惊风之病,与小儿之“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有关。此病多因外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或遭受惊恐等所致,临床表现为“搐、颤、反、引、窜、视”等。在中医学中属“惊风”、“抽风”的范畴,治当辨证,随证而施治。

方法一

〔选  穴〕 大椎、曲池、合谷、少商、足三里、阳陵泉、太冲、人中。

〔操作方法〕 刺络拔罐法。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各穴,至微出血。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具吸拔在大椎、曲池、足三里、阳陵泉4穴上,留罐15~20分钟。少商、合谷、太冲、人中4穴只点刺放血,不拔罐。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注意事项

①情况紧急时,先掐人中穴,用三棱针点刺少商穴,至出血2~3滴为止,一般可缓解症状,同时为小儿保暖,防止受凉加重病情。

②小儿惊风发作时不要慌乱,首先将患儿仰卧,解开衣扣,保持呼吸畅通,并同时打开门窗,让空气流通。

③惊风过后要进一步查明致病原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2岁以下婴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病,但以夏秋两季最为多见。

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一日数次至十数次,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有黏液及尚未消化的乳汁。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饮食卫生、病毒感染、气候突变及免疫功能减弱有关。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泄泻”范围,多为外感邪毒,内伤乳食,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导致脾胃运化失司而引发。

方法一

〔选  穴〕 大肠俞。

〔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法。取中号玻璃罐,用闪火法将罐具吸拔在穴位上,左右各拔1罐,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泻止即止。

方法二

〔选  穴〕 ①大肠俞、天枢;②气海、中脘、足三里。

〔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法或快速针刺后拔罐法。上述2组穴位,每次选用1组,2组交替使用。用闪火法将罐具吸拔在穴位上,留罐5~10分钟。若用针刺法,神阙穴不针刺。每日1次,5次为1疗程,一般1~3次即见效或痊愈。

方法三

〔选  穴〕 神阙。

〔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法、隔盐灸法或熨脐疗法。单纯拔罐法:用闪火法在神阙穴上吸拔罐具,留罐5~10分钟。隔盐灸法:在脐中填食盐1~2克,用艾条点燃隔盐温灸5~10分钟。熨脐疗法:在脐中填入0.5克川椒粉,外用胶布固定,再用200克食盐炒热,用布包好,隔着胶布热熨肚脐及下腹部5~10分钟。

小儿便秘

小儿便秘是指小儿不能按时排便,大便干燥、坚硬、排出困难。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热之物,郁久化热,致使胃肠积热,造成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或因先天不足,气血不充,气虚则大肠传导无力,血虚则肠失滋润,肠道干涩而引发便秘。

中医学把小儿便秘分虚秘和实秘两种。

方法一

〔选  穴〕 大肠俞、天枢、腹结、支沟、足三里。

〔操作方法〕 刮痧后拔罐法。在上述各穴涂抹活血剂刮痧,每穴刮拭30次。刮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通便后再拔治2次即止。

注意事项

①引导小儿多做户外活动,增强肠蠕动功能。

②调整小儿饮食,少吃油腻多脂食品,多吃水果和蔬菜,饮水时适当加入蜂蜜。

小儿遗尿

遗尿又称遗溺或尿床,是指5岁以上幼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入睡后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5岁以下小儿由于脏腑未坚,智力未全,对排尿的自控能力较差,排尿习惯尚未养成,或较大儿童由于睡前多饮、精神激动、或疲劳酣睡亦可偶然发生遗尿,这些都不属于病态。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遗尿”、“遗溺”等范畴。

方法一

〔选  穴〕 肾俞、百会、命门、关元。

〔操作方法〕 灸罐法。先用艾条点燃温灸各穴,以局部有灼热感为度。灸后拔罐(百会穴只灸不拔),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愈。

方法二

〔选  穴〕 ①大椎、肾俞、膀胱俞、中极;②身柱、白环俞、大肠俞、八髎。

〔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法。上述2组穴位,每次选用1组,2组交替使用。用闪火法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2~3次见效,1个疗程可痊愈。

方法三

〔选  穴〕 ①肾俞、膀胱俞、气海。②命门、关元俞、腰阳关、关元穴。

〔操作方法〕 每次取1组穴,采用单纯罐法或出针罐法。若属虚寒,症见面色无华、精神不振、少气倦怠、尿频、尿色清而量多、肢体欠温喜暖、腰膝酸软等,宜选用艾灸罐或姜艾灸罐法,将罐吸拔于穴位上,留罐15分钟,l~2日1次。待有明显疗效后,改为3~4日1次。亦可只取神阙穴,采用单纯罐法,留罐3~5分钟,1~2日1次。

注意事项

小儿日常生活要有规律,从小养成按时排尿习惯,白天玩耍不要太疲劳。不要打骂和恐吓小儿,睡前让小儿排空小便,并注意夜间保暖,而且要积极查治其发病原因。

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又称小儿营养不良症,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病症。本病多发于3周岁以下儿童,主要是因为喂养不当或寄生虫病、各种急慢性传染病而引起。临床主要症状有:初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腹胀腹泻;继而烦躁哭闹、睡眠不实、且喜俯卧、手足心发热、口渴、午后两颧骨发红、大便时干时溏、乳尿;最后则见患儿面黄肌瘦、头发稀疏、头大颈细、肚脐突出、精神萎靡。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疳积”范畴,多因饮食失调,喂养不足,或脾胃虚损,脾失健运而引发。

方法一

〔选  穴〕 身柱、中脘、天枢、脾俞、足三里。

〔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法。根据病情选配穴,脾胃虚弱配胃俞、章门;感染虫疾配百虫窝。用闪火法吸拔火罐,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注意事项

①带小儿多做户外活动,增加运动量,增加饭量,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②重点调理小儿饮食,多种营养成分合理调配,克服患儿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并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

小儿消化不良

小儿消化不良是指由非感染性的饮食因素引起的胃肠疾患,表现为大便每日5~6次,多至10余次,蛋花样或水样,黄色或黄绿色,有白色小块,大便酸臭,不思乳食,腹满胀痛,可有低热、溢奶、精神饮食尚可或略减,体重不增或略降,无脱水。中医属“积滞”、“泄泻”范畴,主要病理特点是食滞中脘,气滞不行等。

方法一

〔选  穴〕 大横、腹结。

〔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或刺络拔罐法。每次15~20分钟,3~5天1次。

方法二

〔选  穴〕 神阙、中脘、脾俞、胃俞、肾俞、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