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络拔罐使用手册
17108000000013

第13章 妇科病拔罐疗法(1)

痛 经

妇女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下腹疼痛或伴有腹胀、乳房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日常生活,即为痛经。痛经分继发与原发两种。继发性痛经已婚妇女多见,常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所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黏膜下肌瘤引起,中医认为是因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亦称“痛经”或“经行腹痛”。原发痛经以未婚女青年多见,大部分为先天因素如子宫过度前倾、后屈、子宫发育不良等引起。

方法一

〔选  穴〕 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八髎、气海、关元、血海、曲泉、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法。每次15~20分钟。经行前3天施治,连治7日为1疗程。

方法二

〔选  穴〕 气海、血海、关元、中极、三阴交。

〔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法。拔罐后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经前3日施治,连治7日为1疗程。

方法三

〔选  穴〕 三阴交、关元、归来。

〔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法。拔罐后留罐15~20分钟。行经前后痛,起罐后加隔姜片温灸关元、归来2穴。经期痛用刺络拔罐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经期停止治疗。

注意事项

①拔罐治疗痛经效果较好,但疗程较长,一般要连续治疗2~3个月经周期,患者要有信心配合治疗。

②治疗期间要注意饮食的调节,忌食生冷、辛辣食物,戒烟酒,保暖防寒,保持心情舒畅,消除紧张和压力,经期不宜洗冷水浴和游泳,忌过性生活。

闭 经

闭经亦叫经闭,有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两种类型。年满18周岁无月经初潮者,称原发性闭经。已有月经周期后,又连续停经3个月以上者,称继发性闭经。妊娠期、哺乳期及绝经后停经不属闭经。

现代医学认为,闭经多与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内分泌失调及某些疾病有关。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经闭”、“月水不通”范畴,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肝气郁结、外感寒邪,导致血虚、气滞、血淤、寒凝,使冲任两脉失调,胞络受阻所引发。

方法一

〔选  穴〕 关元、气海、归来、中极、肾俞、腰阳关。

〔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法。用闪火法将罐具吸拔在上述各穴上,留罐15~20分钟。若属气血虚弱型闭经要加拔足三里、合谷、中脘、神阙4穴,留罐15分钟,起罐后用艾条温灸5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2个疗程间隔5天。治疗期间月经来潮时停止拔罐,经后3日继续疗程。

方法二

〔选  穴〕 陵后。

〔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隔1~2日一次。

注意事项

①拔罐治疗闭经有较好的效果,但疗程较长,患者要有信心配合治疗。

②育龄妇女要将闭经和妊娠停经进行鉴别,不可冒失行事。

③治疗期间要注意饮食调节,忌食生、冷、辛、辣食物,戒烟酒,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身体。

④要积极查治可能引发闭经的其他病症。

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月经的周期或经期长短异常、流血量的异常或伴发某些异常症状。临床上常见的月经不调可见于功能失调性月经紊乱、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经期不定、经量时多时少,经水淋漓不尽、心烦易怒,食欲不振、夜寐不安、小腹胀满、头晕眼花、大便时秘时溏。

方法一

〔选  穴〕 ①气海、关元、三阴交;②脾俞、肾俞、隐白。

〔操作方法〕 灸罐法。主穴每日拔罐1次,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用艾条温灸5分钟。配穴隔日拔罐1次,每次留罐15~20分钟。5次为1疗程。

方法二

〔选  穴〕 照海。

〔操作方法〕 取白芥子、甘遂、地龙、麻黄根(苎麻根/麻黄)、细辛各60克,威灵仙、急性子、透骨草各75克,乌梅肉、穿山甲各120克,血竭、僵蚕、全蝎、水煎取药液,用药罐蘸液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隔1~2日1次。

方法三

〔选  穴〕 关元、三阴交。

〔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法。经行先期配归来、行间、中封;经行后期配天枢、气海、足三里;经行先后无定期配期门、肝俞、血海;经量过多配子宫、隐白、华佗夹脊穴;经量过少配肾俞。华佗夹脊穴采用走罐法,以皮肤潮红为度。行间、隐白2穴只点刺放血,不拔罐。其他穴位都拔火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方法四

〔选  穴〕 ①膈俞、八髎、期门、关元;②肝俞、脾俞、肾俞、三阴交。

〔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法。上述2组穴位,每次选用1组,2组交替使用。拔罐后留罐15~20分钟。月经干净后5日施术,月经来潮时停止。每日1次。

崩 漏

崩漏是指妇女月经后期下血,淋漓不断者,或不在行经期阴道大出血者。经血量多而阵下,为崩;量少且持续不断,或止而又来,淋漓不断,为漏。崩与漏的临床表现虽然不同,但发病机理相似,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常可相互转化。

现代医学认为,崩漏是多种妇科疾病所表现的共有症状,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引发的阴道出血,都属于崩漏范畴。

方法一

〔选  穴〕 气海、关元、中极、天枢。

〔操作方法〕 主穴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加艾条温灸,以皮肤有温热感为度。肝郁气滞配大敦;心脾气虚配隐白;肝脾失调配大敦、隐白。配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2~3滴为度,不拔罐。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方法二

〔选  穴〕 脾俞、肾俞、命门、气海、神阙。

〔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法。用闪火法将罐具吸定在各穴上,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用温灸法隔盐灸神阙5~10分钟。取食盐20克、生地炭20克,共研成细末备用。每次拔罐后,取5克填入患者脐孔内,略高于皮肤表面,点燃艾条,隔盐温灸,以脐孔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温灸时间至阴道停止出血为止。

方法三

〔选  穴〕 石门、关元。

〔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法,每次留罐15~20分钟,每3~5天1次。

带下病

带下病是指白带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并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的一种病症。病理性白带多由异物刺激、炎症、肿瘤、尿瘘或粪瘘刺激所致,亦可由盆腔肿瘤、子宫后屈、慢性疾病,如心力衰竭、肺结核、糖尿病、贫血等以及身体虚弱或精神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以白带增多为主要症状。非炎症性白带多呈蛋清样或白色水样;炎性白带多为脓性;异物刺激性白带可有恶臭;肿瘤性白带为血性水样伴有恶臭,同时常伴有少腹坠痛,乏力等症状。

方法一

〔选  穴〕 中极、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

〔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法。用闪火法将罐具吸定在各穴上,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2个疗程间隔5天。

方法二

〔选  穴〕 ①脾俞、气海俞、次醪;③带脉、白环俞、三阴交;②关元、中极、归来。

〔操作方法〕 温灸拔罐法。上述3组穴位,每次选用1组,3组交替使用。用闪罐法将罐具吸定在各穴上,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用点燃的艾条温灸各穴,以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法三

〔选  穴〕 肝俞、肾俞、小肠俞、命门。

〔操作方法〕 闪罐法。选用中号罐具,用闪火法将罐具吸定在上述穴位上后,再立即向上提拉拔下,发出“啪”的响声。如此重复操作,每穴闪拔5~6下,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法四

〔选  穴〕 带脉、三阴交。

〔操作方法〕 针刺后拔罐法。根据辨证分型选配主穴和配穴。白带配关元、阴陵泉、隐白、次髎;黄带配阴谷、隐白、大赫、气海;赤带配气海、关元、上髎。先用毫针刺激各穴,待有针感后出针。出针后拔罐,留罐15~20分钟。隐白穴只针刺不拔罐。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方法五

〔选  穴〕 肾俞、次髎、白环俞、三阴交穴以及腰骶部位。

〔操作方法〕 施用留针罐法或皮肤针罐法,先用毫针针刺穴位或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罐吸拔在该穴位上。阴痒者,加曲泉穴;便秘者,加丰隆穴;神疲体倦者,加足三里穴。若病久,带下稀薄,色白气腥,伴腰酸软和头晕体倦者,宜选用各种灸罐法(用艾灸、隔姜灸等灸穴,然后施罐),留罐10~15分钟,每1~3日1次。亦可在腰骶部寻找显露的络脉(小血管),施行刺络罐法,留罐10~15分钟,隔1~3日施术1次。

注意事项

①拔罐疗法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但要坚持多疗程治疗,以巩固疗效。

②嘱患者精神上保持乐观,要积极查治导致本病的其他病症。

③不吃生冷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戒烟酒,注意阴部卫生,节制房事。积极治疗阴道炎、盆腔炎等原发病症。

妊娠呕吐

妊娠呕吐,属于中医“妊娠恶阻”的范畴,又叫“阻病”、“子病”、“病食”等。孕妇在早孕时出现择食、食欲不振,轻度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等症状,称为早孕反应。因恶心呕吐多在清晨空腹较严重,故又叫“晨吐”。早孕反应可在停经后即开始出现,以后逐渐明显,但对生活和工作影响不大,不需特殊治疗,一般在妊娠12周前后自动停止。偶有少数孕妇反应严重,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以致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威胁生命。

方法一

〔选  穴〕 ①胃俞、厥阴俞、大椎、中脘;②脾俞、三焦俞、期门、章门、意舍、建里。

〔操作方法〕 单纯拔罐法。上述2组穴位,每次选用1组,2组交替使用。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各穴位上,留罐15~20分钟。每日1次,5次为1疗程,一般1个疗程即愈。

方法二

〔选  穴〕 大椎、肝俞、脾俞、身柱、胃俞、中脘。

〔操作方法〕 采用刺络拔罐法,以三棱针轻刺穴位,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分钟,每日1次。连续使用本法数天后,若疗效有所降低,可用棉球蘸75%酒精或白酒塞入双耳孔,或于足三里穴施行单纯罐法或敷姜罐法。

方法三

〔选  穴〕 大椎、足三里。

〔操作方法〕 以梅花针叩刺此两穴,反复刺激,以皮肤出现浅出血点为度,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隔1~2日1次。

注意事项

①妊娠反应期要注意饮食调配,多吃新鲜的瓜果和蔬菜,食物宜清淡、易消化、少油腻。

②调适情志,保持恬静的心境和愉快的心情,多做户外活动,阅读一些孕期保健书籍。

③对身体虚弱又呕吐剧烈的患者,应考虑用药物止吐。

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是指产妇分娩后,由于不协调的局部子宫收缩而引起的下腹部疼痛。产后腹痛以经产妇,特别是急产后多见。一般于产后1~2天即可出现。腹痛轻者,可逐渐自行消失。重者疼痛多为阵发性,哺乳时疼痛加重。

方法一

〔选  穴〕 大椎、肺俞、神阙、足三里。

〔操作方法〕 灸罐法。先拔火罐,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用艾条温灸各穴,每穴10分钟。每日1次,痛止即止,一般1~2次即愈。

方法一

〔选  穴〕 大椎、肺俞、神阙、足三里。

〔操作方法〕 灸罐法。先拔火罐,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用艾条温灸各穴,每穴10分钟。每日1次,痛止即止,一般1~2次即愈。

方法三

〔选  穴〕 神阙、关元、下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