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经络拔罐使用手册
17108000000001

第1章 概论(1)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具有民间特色的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拔罐疗法是以一系列特制的罐具,采用燃烧或抽吸等方法,使罐内空气排出而形成负压,从而吸附在人体表面的穴位或治疗部位上,对局部皮肤形成吸拔刺激,造成体表局部充血或淤血,达到用物理方式治疗疾病的一种自然疗法。

拔罐疗法具有器具简单、操作简便、易懂易学、无痛无毒、疗效迅速、适用面广等特点,深受临床医生和民间百姓的欢迎,特别适合家庭医疗保健和自我保健者自学自用。

拔罐疗法的发展

拔罐疗法起源于中国,早期被称为“角法”或“角吸法”,最早记载于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中。晋代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也有角法治疗的论述。角法是用兽角为工具(如牛角、羊角等),即将兽角磨成有孔的筒状,再用制成罐状的兽角拔脓血以治疗疮脓肿的方法。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中,记载了用竹筒煮罐治病和用刺血拔罐等疗法治疗痈疮。其后,宋代的苏轼和沈括所著《苏沈良方》,描述了“火筒”法治疗久咳的方法。明代陈实功著《外科正宗》中有煮筒拔罐疗法。刘渊然著《济急仙方》中记载有竹筒吸毒法。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拔罐疗法的出处、适应证、使用方法和器具形状等都有描述:“火罐,在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或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巅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合于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患者自觉有一股暖气,从毛孔渗入,少顷火力尽则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水汽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特别是《医宗金鉴》中,记载了拔罐配合针、药的综合疗法。《理瀹骈文》中更记载了用拔罐治疗风寒、头痛、破伤风、黄疸、眩晕等病症的方法。从此,拔罐疗法就被广泛用于治疗人体各系统的常见疾病。

拔罐疗法的治病机理

拔罐疗法的保健和治病作用,主要通过拔罐疗法的治病机理和其他保健机理来实现的,总结起来有以下三方面:

1.物理刺激

拔罐疗法通过排气使罐内形成负压而吸附体表,这种强大的负压吸拔力属于一种物理刺激。吸拔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人体体表接受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的大小。这种物理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感知,经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大脑皮层,反射性地调节兴奋和抑制兴奋的过程,使人体整个神经系统趋于平衡。轻而缓慢的拔罐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重而迅急的拔罐手法对神经系统却有兴奋作用。这种兴奋和抑制兴奋的过程,加强了对人体五脏六腑和各组织器官的调节功能。有实验证实,当在胃俞穴拔罐时,胃蠕动呈亢进表现;当在足三里穴拔罐时,胃蠕动则呈减缓状态。同时,由于吸拔力的物理刺激,牵拉了皮肤、肌肉、神经、血管及皮下腺体,可引起一系列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和管壁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温热刺激

拔罐疗法产生的局部温热刺激(特别是竹罐、药罐和火罐)可使人体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和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从而引起机体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例如疼痛症状,主要是皮肤的游离神经末梢受到伤害性刺激后,释放出一系列致痛物质所引起的。拔罐疗法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加快,及时排出代谢产物,直接改善了局部内环境,减少或消除了致痛物质的刺激,从而缓解痉挛,减轻疼痛。除此之外,拔罐的温热作用还可使局部血管紧张度和黏膜渗透性发生改变,淋巴液循环加速,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加强,形成一个抗病的良好环境。

3.负压效应

拔罐产生的负压使局部体表迅速充血、形成淤血,使毛细血管破裂,红细胞破坏,发生溶血现象。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释放,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它通过神经系统对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进行双向调节,同时能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皮肤对外界变化的耐受力,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由于负压的吸拔力迫使皮肤毛孔充分张开,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促进体内毒素的外排,从而达到除病祛邪,邪去正安的目的。

拔罐疗法的功能

拔罐疗法的保健和治病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发汗解表

通过吸附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扩张以及良性刺激的神经反射作用,达到发汗,祛除风寒、湿邪的目的。这就是传统中医学所说的“风寒邪气随气出”。临床证明,拔罐后汗液排泄增加,可以排泄出体内的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乳酸、肌酐等,使外入之病邪从外而解;同时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和有害物质的排出。

2.舒经活络

通过拔罐的吸附作用,加上良性刺激对神经反射的作用,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甚至破裂,局部和相应脏器组织的血流量(气血)加速而得以畅通,这就是中医学所称的“活血化淤,舒筋活络”功能。拔罐疗法还能增强关节、肌腱弹性和活动性以及周围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畅通,起到舒筋活络、通络止痛的作用。

3.消肿止痛

拔罐疗法由于能祛除病邪,吸拔出有害物质,增强血流量,故可使邪去而肿消、络通而痛止,从而达到了“消肿止痛”的目的。实践证明,缓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迅急而重的手法则有兴奋作用。

4.吸毒排脓

拔罐疗法所产生的负压吸力很强,用以治疗痈疖疮疡、恶血淤滞、邪毒淤结等外证有特效。未化脓时,采用针、罐,可使毒邪排出,气血畅通,淤阻消散。已化脓时,可吸毒排脓,清创解痛,促进疮口愈合。

5.温经散寒

由于火罐吸附皮肤形成温热刺激,通过经络传导给相应的内脏器官组织,使体内寒邪得以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温经散寒通络”的治疗效果。

6.行气活血

寒则气凝,淤则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由于寒、气、血互为因果,从而形成气滞血淤的病变。拔罐的“吸拔”、“温通”和良性刺激的神经反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人体气血畅通,从而达到行气活血的目的。

7.增强皮肤渗透性

拔罐可以使表皮角质层断裂,部分细胞间隔破坏,故能提高皮肤的渗透作用。这样既有利于驱除外邪,又可为皮肤局部用药打下基础。由于拔罐使真皮各级血管扩张、渗出使细胞吞噬活动增强,故明显有利于药物吸收并起到增强药物疗效的作用。

8.愈合伤口,减轻瘢痕

拔罐可促进局部皮脂分泌、加快皮下组织酸性产物的渗出及汗腺中溶菌物质的排出。同时皮脂分解、脂肪酸形成可使皮肤局部酸度增加,使皮肤局部自洁、抗感染能力增强,刺激生发层细胞生成,有丝分裂速度加快有助于伤口愈合,并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肉萎缩,恢复人体活力。

9.调节体温

通过较大面积施用拔罐,可使血管扩张,达到降温作用,这就是中医所谓的“清热泻火”功效。这是因为皮肤的温热感受器接受刺激,通过调节人体体温中枢,使产热和散热维持平衡。反之,阳虚病人的体温低于正常,拔罐后随着组织分解产物进入血液,血细胞分解产物的刺激可使代谢加快,产热增加,体温升高,这就是中医所说的“温补阳气”的功能。

10.调节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阴阳失调,百病丛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由此可说明保持和调整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是防病治病的基础。拔罐可刺激皮肤神经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使其通过反射途径传导到神经中枢,提高兴奋或抑制兴奋,使之阴阳趋于平衡,从而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与管制功能,使局部皮肤相对应的内脏及组织代谢旺盛。

11.增强免疫功能

拔罐可使表皮淤血出现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胺的物质。它可以随体液(气血)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机体正常功能,使机体代谢旺盛,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提高机体的整体素质和抗病能力,从而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

根据拔罐施治方法不同,其作用强度亦有差异。如用火力、水煮或水蒸气排气法拔罐,对局部皮肤温热刺激作用强,尤以大火罐或竹罐疗法显著。特别是拔出大水疱后,通过渗液的再吸收过程,可以明显地增强人体免疫力和人体的活力。

拔罐疗法的特点

1.经济方便,实用安全

拔罐疗法治疗疾病不需要用特殊的设备、仪器和器材,只要有专用罐具即可操作。如无专用罐具,居家使用的茶杯、酒杯或罐头瓶也可操作。拔罐的操作方法也十分简单,即便不懂医学知识,只要按图索骥,掌握好要领,同样可以疗疾治病,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拔罐疗法一般不会出现医疗危险和毒副作用,只要把握好注意事项和禁忌证,病人可在无任何痛苦的情况下获得治疗,实用安全。

2.罐法灵活,运用自如

拔罐疗法用具简单方便,操作方法及治疗罐法多种多样,而且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施治时可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闪罐法:祛风镇痛;

留罐法:散寒袪湿;

走罐法:活血理气;

水罐法:温经散寒;

刺络拔罐法:袪淤化滞,消肿散结;

药罐法(须对症下药):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活血化淤、安神镇痛等。

3.操作简便,应用广泛

拔罐疗法操作简便,易学易懂,特别适合家庭保健和自我保健。此外,由于拔罐疗法来自民间,经过医家和百姓长期防病治病的实践和总结,其适用范围不断扩大,能治愈的疾病日益增多。

4.作用迅速疗效显著

拔罐疗法无论是对于急性病还是慢性病都有较好的疗效,有时只需拔1~2次就能治好病,即便是慢性顽固性疾病,治疗1~2个疗程也可缓解症状,所以,拔罐疗法的疗效是被认可的,是一种百姓喜爱、医生喜用、作用迅速、疗效显著的中医外治法。

拔罐疗法的禁忌证

(1)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白血病、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管脆性试验阳性等。

(2)精神失常、精神病发作期、狂躁不安及破伤风、狂犬病等痉挛抽搐不能配合者。

(3)身体极度虚弱,形体消瘦,皮肤失去了弹性而松弛者不宜拔罐。

(4)皮肤病皮损部位,传染性皮肤病,皮肤严重过敏,局部破损溃烂者不宜拔罐。

(5)恶性肿瘤患者不宜拔罐。

(6)有重度水肿,病情严重,中度或重度心脏病、心衰、肾衰、肝硬化腹水者。

(7)妊娠期妇女的下腹部,腰骶部、乳房,合谷、三阴交、昆仑等穴不宜拔罐,其他部位刺激不宜强烈。

(8)五官及二阴处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拔罐。

(9)外伤、骨折、静脉曲张、大血管体表投影处、心尖搏动处及瘢痕处不宜拔罐。

(10)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不宜拔罐。

(11)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尤其是其胸腹部不宜施行真空拔罐。

(12)醉酒、过饥、过饱、过渴、过度疲劳者不宜拔罐。

拔罐常用的器具

常见的拔罐器具分大、中、小三种规格,常见的拔罐器具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1.竹罐:由竹管制成,一端以竹节为底,另一端为罐口。罐口必须打磨平整光滑。竹罐有轻巧、价廉、不易破碎、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等优点,但易爆裂漏气。

2.玻璃罐:由玻璃制成,形如球状,质地透明,便于观察出血量和在治疗过程中皮肤的变化。

3.陶罐:形如腰鼓,用陶土烧制而成。

4.药罐:把配制好的中药煎沸,然后把竹罐浸于药液中,用时取出。使用药罐具有火罐与药物治疗的双重作用。

5.负压罐:用青、链霉素药瓶或类似的小药瓶,将瓶底切去磨平,切口须光洁,瓶口的橡皮塞须保留完整,便于抽气时应用。

竹罐、玻璃罐、陶土罐

6.真空罐

(1)真空罐构造:真空罐包括罐体、抽气枪与附件等部件。附件主要是指拔罐方便软管、外盒与托盘。罐体构造包括罐口、罐底、排气口、排气阀门杆、胶塞等。抽气枪构造包括抽气柄、抽气枪枪嘴套、抽气内胶环等。

(2)整体规格:罐体产品规格有8种,1号罐罐口外径36毫米,罐口内径25毫米;2号罐罐口外径42毫米,罐口内径30毫米;3号罐罐口外径46毫米,罐口内径35毫米;4号罐罐口外径50.5毫米,罐口内径40毫米;5号罐罐口外径56毫米,罐口内径44毫米;6号罐罐口外径66毫米,罐口内径55.5毫米;7号罐罐口外径86毫米,罐口内径75毫米;8号罐罐口外径92毫米,罐口内径83毫米。

(3)真空罐具有罐体透明,重量轻,又可通过橡皮球(阀门)调整罐内负压大小,且无玻璃罐容易破碎、不便携带的缺点,无需用水,操作方便。缺点是无温热感、不能行走罐。

拔罐的辅助器具

1.燃料

拔罐时通常用95%的乙醇棉球(乙醇燃烧迅速,无油烟,形成的负压大,吸力强)作为拔罐时的燃料,可装于酒精灯或小口瓶内,以便点火时方便。

2.点火工具

(1)准备好火柴或打火机,拔火罐时用于点火。

(2)准备好镊子,拔火罐时夹持乙醇棉球。蘸乙醇时以不滴为度,过多则易滴到病人身上而烫伤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