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
17105000000037

第37章 战国时代(4)

银行当然不是傻子[14],2000年以后随着信息产业泡沫的破裂,很多资金流入地产行业使得美国的房价一直持续稳步上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次贷客户能还款自然就是银行的优质资产,如果有朝一日还不了,那把作为抵押的房子收回了,因为房子是一直增值的,所以银行也照样赚了。而“两房”放贷的钱又从哪来了?通俗说就是“借”,好听点就是发行房贷抵押债券(MBS),让各个投资机构来购买。借的越多,贷出的也就越多,那么银行赚的也就越多。

为了吸纳更多投资者购买MBS债券(或者说借钱给银行),这些债券被分类(金融机构叫它是“结构化”)成了从AAA、AA、A、BBB……一直到B若干风险等级,风险逐次升高,当然,债券利率也就逐次升高。一旦房贷里有违约的情况出现,那么首先受损的是高风险债券购买者,但低风险债券的购买者依然可以兑现。这样一来,最“安全”的AAA级债券被社保等机构投资者买下,其余高风险债券被对冲基金吃下,大伙各取所需。

持有两房债券的投资人往往还会购买一份保险[15]以保护他们的投资——理论上如果最后赔了,那保险公司就会赔付客户的本钱。而保险机构同样会像“两房”一样把手里的这些保险合同“结构化”成不同风险级别的债券[16],然后卖出去迅速变现,而购买者也不会让这些金融衍生债券留在手里,而是转手再把它们“打包、结构化”之后卖出去……

其中的细节其实读者们无需细究,只要明白一个问题就行:一颗豆子进入一个“黑箱子”里面,一转眼出来的时候就有西瓜那么大。这显然是不符合物理常识——除非这颗“西瓜”里面是“虚”的。同样的道理,一笔最初风险颇高的贷款业务,在一个击鼓传花式的游戏下让人人都赚钱,那显而易见,只能是泡沫化,如果一直发展下去,最终的结果和当初日本地产泡沫比并不会有多大区别。

2008年美联储持续加息,本质上是在主动挑破这个泡沫。虽然由此在美国国内导致大量金融机构融资困难最终破产倒闭,连带实体经济由于需求不足导致就业形势困难。但经济泡沫化毕竟就此而至了。最重要的是,美元依旧是世界通行的货币。

美联储以救市的名义连续狂印钞票(量化宽松),而这些印出来的票子多数并没有在美国国内流通,而是被投资者拿去投资海外市场。这样一来美国国内始终没有出现大幅度的通胀,但其他国家由于大量美元涌入,导致物价暴涨,虚拟经济泡沫化严重。这其实也就等于是让其他国家为美国的经济衰退买单。而日后一旦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海外的资本赚足了钱开始回流,也就解决了美国国内经济发展的资金问题,而由于大量外资被抽离,相关国家的经济泡沫就会破裂,这样美国资本返回头又可以去抄底——低价收购这些国家的企业,如此一来,日本“平成不况”的局面就将在这些国家重演。

这中间唯一的麻烦就是这一切的前提是这只是站在美国精英阶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由于国内就业形势紧张,美国的老百姓们肯定会被波及,所以后来会有占领华尔街运动。好在对此其实在小布什时代就已经有了应对的布局:“9·11事件”后借助反恐这个旗号,美国情报机构在国内的权限大幅扩张,实力大大增强,对基层的管控能力也就大大强化了。举个例子,如果认为某个公民对国家有威胁,那么就可以直接拘押他,而拘押他的理由由于涉及国家安全,所以是保密的。著名的“棱镜门”事件所反应的其实就是美国对基层的监管能力——全民的网上活动都在情报机构的监控之下。这种情况下,出现威胁政权稳定的乱局的可能性也就微乎其微了。

本·拉登之死

2011年5月1日,美国政府突然宣布那个原本快被中国老百姓忘掉的本·拉登被击毙了。

消息被放出来以后,网上曾出现大量疑惑的声音:迄今为止没有一张拉登尸体的照片被公布;在被击毙后,拉登的尸体被直升机直接运到了部署在印度洋的美军航母上,随即进行了海葬。这简直就是《变形金刚》里最后处理威震天的现实翻版,而报道中击毙拉登的地方距离海岸线有一千多公里。如此大费周章之后,本·拉登从物理状态上说已经彻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通俗点说就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的消失就和他的出现一样,从头到尾都是国外媒体在“告诉”我们。

其实更应该让人感觉疑惑的是,拉登死得的确有点太是时候了。奥巴马第一个任期即将届满,在他一连串颇具吸引力的演说背后,细琢磨会发现这位总统当初承诺的各种“change”到现在为止其实没有一件真正落实了下来,前段时间轰轰烈烈的医改在和利益集团的几番博弈之后事实上已经无果而终了,现在也不知道还有谁记得这件事。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如此辉煌的一个政绩出来了。

而且拉登之死还很可能促使奥巴马的另一件事情落到实处——按照奥巴马此前宣称的时间表,美军应该在2011年7月开始撤出阿富汗。前段时期五角大楼和中情局的一系列人事变动其实已经在为撤军阿富汗预先铺路了。然而反对撤军的美国保守派还有一张牌可以打,那就是“9·11事件”的“元凶”本·拉登至今仍未伏诛。

大伙清楚这不过是一个托词,“9·11”之后塔利班曾经很快就服软了,当时头几天的新闻报道里,塔利班和拉登本人最初都极力声称和“9·11事件”无关,而不是像一般的恐怖组织那样在宣布对此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政治上的收益),之后塔利班又表示如果美国政府可以提供相关证据,他们愿意把拉登引渡到一个穆斯林国家接受审判,可是美国政府拒绝了,再之后所有媒体就把拉登是“9·11”元凶,美国出兵阿富汗是为了“反恐”作为了一个默认值。阿富汗地处中亚、东亚、南亚和西亚四个区域的交叉点上,且地势高耸,是这一区域的“制高点”,即便不考虑当地的矿产资源,仅是这个地缘位置就可以说是一件无价之宝。占据这里,向北可以渗透中亚五国进而影响俄罗斯的南北高加索地区,向东可以威胁中国西部,向南可以压制印度。当然,这个无价之宝要想发挥作用也是要有前提的,阿富汗地处内陆,美国要对驻阿美军进行后勤补给非常困难,现阶段在那里的美军数量其实根本不足以同俄罗斯或中国进行一场局部战争。按照小布什政府在2000年之后制定的战略部署,进军阿富汗其实是一个大战略的组成部分,兵进阿富汗是“中心开花”,之后占领伊拉克,然后东西夹击打败伊朗,进而再兵进利比亚和叙利亚——大伙或许还记得当初美国开列的流氓国家名单(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朝鲜)。这样一来,北非、西亚、中亚将在美国人手里连成一片,东亚和西欧的能源命脉将完全掌握在美国手中,两个经济圈之间的陆路联系也将被美国所截断……

然而不走运的是,美国这一战略的头两步就走不下去了,从打进阿富汗算起到现在已经近十年,阿富汗和伊拉克依然无法平定,而经济危机却来了,由此美国在全球的战略性收缩几成定局,那样一来以前的“宏伟战略”也就只能被废止,而作为这一战略组成部分的阿富汗和伊拉克也就成了“不良资产”。阿富汗战场差不多每星期要花掉美国纳税人20亿美元,但即使剩下这笔钱,也远远填补不了华尔街留下的亏空。但是长达十年的战事使得美国军方事实上的权限大大增强,因为是外线作战,美国的海外战区司令部一直拥有一定范围内的外交权限,这就等于是分割掉了白宫的权力,这才是奥巴马一直以来所在意的问题——所以奥巴马与军方的关系一直不怎么好。而拉登一死,无疑给了奥巴马一个处理麻烦的绝佳时机,至于前面提到的那几点疑惑,重要吗?不重要。

很快,2011年6月22日奥巴马宣布[17]:“18个月前增援阿富汗的33000美军将在未来15个月内逐步撤出,其中10000在2011年年底前撤出,其余的在2012年9月前分批撤出。”由此美军开始逐步撤离阿富汗。但事情到此远没有完,同一时间众议院发言人伯纳则宣称:“美军撤出会按照战场实际情况调整,不排除重新考虑任何步骤的可能。”这其实等于是为美国政府后面可能的出尔反尔提前埋下了伏笔。

3·11地震与日本局势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会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个点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使其周围的事物也相应地发生改变,就像一块石头落到水里会产生一系列水波一样。而“水波”的大小、形状,除了取决于“石块”的大小之外,同样还取决于它落下的位置与时间……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公海海域的那次里氏9.0级地震就是这样一块“石头”。一般而言,自然力所产生的地震和海啸虽然破坏力惊人[18],但尚不足以动摇如日本这样庞大的经济基础——除了经济总量很大之外,日本的国土面积在世界范围内看其实也不小,比英国大的多,差不多是韩国的四倍。但是这次的情况和过去日本所面临的情况却是完全不同的,由地震和海啸所引发的核事故使得此前的灾难变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此次核危机所带来的冲击,完全可能动摇日本的经济基础。除了实质性的损害之外,这种影响更主要的是体现在对人心理的冲击上,普通人是无论如何不可能不能接受在距自己XX公里之外有一处强辐射源这样一个现实的,专家学者们云山雾罩般的“专业解释”(且不论这里面有多少水分)对缓解这种情绪而言其实没太大作用。

这种状况下,有钱人肯定是不会留下,不但人要走,手里的产业也必须一起搬走,即便他们本人有“信心”也没什么意义。如果继续留下来,未来几年内“核污染”这个标签将成国外对其产品搞贸易壁垒的最佳理由,不要说是和吃喝相关的东西,即便是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如果有人告诉消费者那上面可能沾染有放射性尘埃,那多数普通人肯定也要退避三舍的。企业没了,那这些企业的从业者也就不能留下了,即使辐射没事,没饭吃照样也得饿死,不但这些人要饿死,周边一圈的相关产业的从业者也都得饿死……要消化一场可能超过切尔诺贝利规模的核事故所产生的链式反应,日本的国土面积就显得太狭小了,更何况在有限的国土范围内他都形不成有效的合力。

更加不妙的是这块“石头”落下的时间正好是在一个全球生产力普遍过剩的年代,日本是一个外向型经济国家,如此重大的变故虽然惨烈,但对产业与日本重合的国家而言,这却可能是一个好消息,既然已经有一块生产力被“消灭”了,那其他的也就不用再被“消灭”了。日本的钢铁、汽车等产业要恢复产能至少需要等到半年以后,如果再考虑生产必需的电力、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恢复的话,时间将可能更加漫长。在此期间,其他国家的企业完全可以占有这块市场——日本制造业在众多领域具有垄断地位,但要看到的是,这种垄断其实是一种基于市场的垄断,而非完全基于技术的垄断。

拿电子元器件来说,某个技术指标,日本产品能达到的,中国产品其实一样可以达到,两者之间的差距其实是成品率,一个成品率高,一个成品率低,要么平均下来国产元器件的成本就被拉高,要么用国产原件组装的产品技术稳定性就要下来。对于军工这样的特殊行业来说,以几十乃至几百、几千选一的方式来做原件是可以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用产品领域,这么做是不行的。而成品率高低决定生产工艺,这个除了管理流程监管和生产设备这些软硬件要素外,还有一点就是经验积累,很多生产中的问题单靠技术资料是解决不了的,必须要靠长时间、大规模的摸索。日本企业因为起步早,所以早已渡过了摸索的阶段,因此他们现在可以提供低成本且性能稳定的产品,且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销售网络,如果有后来者,那么他们的摸索阶段将要面对的是日本人的先发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必然是稳赔不赚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打破日企的垄断是非常困难的。而这一次的连环灾害恰恰打断了日本企业的生产,为其他国家留出了一个时间窗口,如果在这段时期能够加大投入,消化摸索阶段的成本高的问题的话——这个时期所要承受的代价要远小于平时,那么在一些领域取代日本产品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而把目光再放的长远一些看,如前文所述,这次灾害对日本国力的影响可能将会达到“伤筋动骨”的级别。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虽然超过了日本,但这个差距毕竟还是有限的,中日的势头虽然不一样,但光就实力而言,“均势”的成分还是占了大头。在国际政治中,“稳定”和“均势”往往是无法共存的两个词,但凡是实力差距不是很明显,鲜有哪个国家会心甘情愿地去选择“稳定”的“和平共处”而放弃“更上一层楼”的潜在机会。2010年发生在东亚的一系列事件背后明显有美国的影子,但日本在东亚地区几方实力对比还存在一定变数的情况下,其决策层在主观上也未必就没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