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日看尽长安花
17102800000005

第5章 百家争鸣写春秋(2)

庄子的想象非常恢弘瑰丽,最有名的如《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没有人能想象到这样丰富。他讽刺那种为了物质上的利益而争,说有两个国家,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蜗牛的角上,一个左边,一个右边。这两个国家互相打仗,流血千里,死了很多很多人。你看庄子这么夸张!后来我们有个成语,叫做“蜗角之争”,为了一点点物质利益,争,争,争,争什么!

庄子和老子一样,都主张顺乎自然。他在《骈拇》篇中讲:“凫胫虽短,续之则忧。”凫就是小野鸭,它的腿就那么一点,太短了,我给你接上一截吧,这对它说来就是很痛苦的事情。“鹤胫虽长,断之则悲”,白鹤的腿很长,太长了,给断掉一点,这样它就痛苦了。他说“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一切顺其自然。

第三讲讲孟子,他是儒家的第二大圣人。孔子是大圣人,孟子是亚圣。孟子的老师叫孔伋,是孔子的孙子。这有个笑话,孔子在鲁国,他生了个儿子的消息传到鲁王那里,鲁王很高兴,就派人送条大鲤鱼给孔子家,孔子很高兴,就给儿子取名为孔鲤。孔鲤又生了个儿子,叫孔伋。孔伋是著名的儒学思想家,而孔鲤则是个非常平庸的人,但是他有一句话很不平庸。孔鲤对他爸爸说,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你子不如我子”;而他对自己的儿子说,“你父不如我父”,很谦虚的,就他不行。

孟子的文章,从形式上说,已经摆脱了语录体,不再是一句句话,而是一篇篇文章。孔子的文章像一个老人娓娓而谈,迂曲从容。孟子的文章则是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具有一种内在的让你不得不服的力量。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强调人和的作用。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的战争思想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攻心才是大家,战争主要不是决定于物质力量。虽然现代技术在发展,但是人心向背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孟子这篇文章正说明了这样的道理。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接着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同“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一种是亲戚都背叛他,一种是天下的人都跟着他。然后他的结论是:“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要么不打仗,一打仗肯定胜利。他的这一思想是非常好的思想。另外他的文章很有气势。你看,他的文章首先说出结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个结论。然后对结论分两个层次来论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又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先说结论,然后分两层去说,然后再总的说,“故曰”,所以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就是威风天下,称霸天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并不是划一条线,里面的老百姓就接受你管。你要用心来征服,老百姓自然受你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你要巩固国防,不要以为有崇山峻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能把国守住了,不是这样的。“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然后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朋友们看一看,你读孟子文章的时候,他是一步步地把你引向这个地方去,最后你不得不信服!所以,孟子的文章很有气势。孟子生卒年是公元前372年到公元前289年,活了84岁,比孔子多活11岁。

中国历史上有三位伟大的母亲,其故事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第一是孟母三迁。“文革”中批判孟母是逃跑主义,她不是积极去改造环境、改造客观世界,而是选择逃避。这样说真令人哭笑不得。第二是北宋欧阳修的母亲。欧阳修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当时家贫如洗,空有四壁,没有钱买笔买纸,他母亲就到河边折芦苇的杆,在沙子上教欧阳修写字,这是“欧母画荻”。欧阳修在北宋时官做到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时北宋的首都是开封,欧阳修是江西庐陵(今吉安)人。他母亲在京城去世了,他携扶母亲的灵柩回老家安葬。走到江苏的清江要停下来,烧香燃烛祷告祷告,祭奠一下。清江的县令很会拍马屁,写了个祭文,一共只有二十个字。开始时,有人认为写得太简单了,县令说,不,就这样。结果在祭奠时一读,欧阳修果然大加赞赏。祭文是这样说的:“昔孟轲亚圣,母之教也。今有子如轲,虽死何憾!尚飨。”你老人家有儿子像孟轲一样,你还有什么遗憾呢!“尚飨”是祭文的惯语,是说,请你受用吧。读了之后,欧阳修特别赞扬,基于两点:一个是欧阳修喜欢写文章要精练;另一个是把欧阳修比作孟轲,这在封建社会已经到顶了。你看这人多会拍马屁,而且拍马屁不露痕迹,把人拍得非常舒服。这是一文双赞,不露痕迹,表面上是赞欧母,实际上是赞欧阳修。这是千古最精彩的拍马之文。另外一个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岳飞的母亲,故事叫“岳母刺字”。

第四讲荀子,叫荀况。他的思想比较复杂,是介于儒家和法家之间的人物。他的两个著名学生都是法家人物,即韩非子和李斯。荀子的文章完全是长篇大论,一点没有语录体。荀子说一件事,要反复地比喻、反复地说理,一定要淋漓尽致然后止——“必淋漓尽致而后止”。大家都知道他的《劝学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他用了很多比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爪子,也没有牙齿,但可以在地下自由地走,在于它进取不息,始终如一。“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蟹实际上有八条腿和两个大钳子,但在河里它却没有自己的窝,因为它不好好地干活,浮躁得很。因此,他劝人学习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今天刻一点,明天刻一点……哪怕是金属、石头,也可以将它刻折。他用大量的比喻来说明一个道理,令人折服。

先秦散文,一种是历史散文,一种是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对后来的说理散文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它的发展轨迹非常明显:第一是短小的语录体;第二是专题文章;第三是著作。先秦的文学就讲到这里。

下面讲秦代文学。秦代是非常短的一个王朝,只有十多年的时间,但是历史地位非常重要。秦并六国,成为一统天下,这是一。秦朝很短暂,后面跟着的是一个大的封建王朝汉朝,400多年,汉是我们中国最长命的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有很多制度,自己还没来得及实施,就灭亡了。汉朝很多的社会制度都继承了秦朝,如“书同文、车同轨”等等,这就是“汉承秦制”。往下魏晋南北朝,然后是隋代,它也很短暂,它之后是强大的唐朝。隋代也有很多制度没来得及实施就灭亡了,可是唐代继承了隋代的制度。所以历史往往是惊人的相似。《三国演义》一开头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很有道理的。从文学上说,秦代几乎是一张白纸,我们要说的是一本书,和一篇文章,都是秦统一之前的:书是《吕氏春秋》,传说是吕不韦组织门下学者集体编写的。当年吕把他的著作挂在城楼上,说谁要是能够增减一个字,就赏给他千金。《吕氏春秋》是很不错的书,例如《察今》,“察今则可以知古”,你看到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从古代就可以知道今天。他举例子说“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要看太阳月亮走不走,只要量一下地上的影子就知道了。“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只要尝一块肉,就可以知道整锅肉的味道以及好坏。他特别具有这样一个思想,认为治理天下的法,要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客观环境变化了,若还用原来的法的话就不管用了。他比喻道:“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如果“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就是说,以前这药对病有好处,这次再用这种药就没有好处了。为什么呢?因为身体变化了,药也要跟着变;时代变化了,统治时代的法也要随着变。这个比喻非常好。

这是一本书。另外一篇文章是李斯的《谏逐客书》,曾经有人说:“秦无文章,唯李斯《谏逐客书》一篇而已。”李斯这个人很有本事。他是楚人,小时候开始不学好。有一次上厕所,看见老鼠又小又脏,一看见人就走了。可是他在仓库里,看见老鼠吃得胖乎乎的,人来了也不惊慌。他忽然有所悟:同样是老鼠,一个在仓库里,一个在厕所里,就看你把自己放在什么地方!他就发愤努力,一定要做仓库里的老鼠。终于,他很有作为。李斯是楚人,到秦国来,因他有才华,秦国很重用他。突然之间发生了一件事情,韩国有一个叫郑国的人到秦国来,给秦国出了一个主意,说:你看,天下万顷良田没水灌溉,应该开一条渠。秦王认为不错,果真修了一条渠,后来命名叫郑国渠。渠修好之后果然是五谷丰登。可是到后来,秦要吞并六国。在打韩国时,这条渠成了天然屏障,不好进兵了。于是,秦王手下的人说,外国人到我们这里做事情没有一个是好心眼的,他们出的主意全是为他们国家设想的。你看,这条渠表面上为我们好,实际上我们没法打他们了。秦王一听,认为有道理,便下令逐客。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逐之列。他在离开秦国的路上给秦王写了这封信。秦王看了这封信,果然下令停止逐客,并立即派人把李斯追回来,可见这封信多有力量!

这篇文章写得好。一开始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说我听到人们都在议论逐客的事,我以为是很不对的,错误的。他举例说,秦朝的宝马不是秦朝的,可是认为宝马有好处,也弄来了。很多珍珠宝贝不是你秦国的,因为你喜欢就弄来了。很多美女不是秦国的,因为你喜欢,所以弄到后宫里来了。为什么有才能的人你不要呢?外国来的人,曾经帮秦国做了许多许多事情,要是没有这些人,你秦国不会有今天。这是第二层意思。第三,最主要是他抓住了想称霸天下这件秦王最关心的事情。李斯认为,你把这些有才能的人都驱逐走了,你就没法称霸天下。这个打中了秦王的要害。他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做文章经常引用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你看,巧妙在哪里?“臣”就是我,我听说大家都在议论要逐客,他只是说这是传说,从而给秦王改正错误留有余地。我只是听说,也许不实;但有一点是不留余地的,斩钉截铁的,那就是“这是错的”!丝毫不动摇。然后李斯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什么样的土壤都来了,都不推辞,所以泰山才能巍峨高耸。古代人认为泰山是最高大的:第一,泰山是孔子这个大圣人家乡的山,登泰山而小天下;另外,泰山在齐鲁广阔大平原,一下子高起来,就显得高得不得了,实际上海拔才1540多米。从汉武帝开始,一直到唐玄宗,都一直去泰山“封禅”,就是认为自己的政绩好,到最高的山上去,告诉上天。因此,泰山一直是中国人高大的形象,最重,最大。如“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李斯接着说:“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大海不选择,不论什么流水,来了我都要,这样才能非常深。这两句含了“成”和“就”,即“成就”。他用两个比喻逼出下面一个比喻:“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要想成为天下霸主,那天下的人到你这里来,就不要把他们推掉了,才能表明你的德行好,人们才能跟着你。最后,终于打动了秦王,下令停止逐客,派人把李斯追回来,复其官职。当然,秦朝统一天下之后,李斯也没有好结果。“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被秦二世腰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