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日看尽长安花
17102800000032

第32章 青山几度夕阳红(1)

——明代文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临江仙》(选自作者的《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由汉族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以结束元蒙古族的统治为开始,以被满族统治取代而灭亡,从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首尾长达277年,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中第四个长命王朝。

元末朱元璋先扫平北方,又灭掉了南方的各派割据势力,建立了明王朝,自称明太祖。明朝建国后,先后废除了有千余年历史的丞相制和有七百余年的三省制(中书、门下、尚书),实行了封建的中央集权制,皇帝独揽军政大权于一身。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皇权,大肆杀戮功臣,排除异己,并设锦衣卫,对朝廷内外实行恐怖统治。这些对于明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明代历史可大致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开始一百年左右为前期。建国之初,统治阶级慑于农民起义的力量,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如鼓励垦荒、减轻赋税、抑制豪强、恢复工商业和手工业等,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但在思想领域里却加强了控制,一方面采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笼络和荼毒知识分子;另一方面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规定:“士大夫不为君用者罪该抄杀。”所以在前期近百年中,文坛可以说是一片沉寂,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实际上是成书在元末,最多延到明初。明代中期一百年左右,在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呈现出繁荣局面的同时,各种矛盾日益激化,主要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上层集团内部党争激烈,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日益腐朽。明代后期七八十年,各种矛盾更加尖锐复杂;到明亡前二三十年,宦官擅权,政治黑暗,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起爆发,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立脚未稳,很快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满清靠武力占领天下,明王朝随之灭亡。

明代文学中最有成就的是小说,其次是戏剧;诗词散文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已经不能超越唐宋时期。下面我们以此为序,对明代文学作一个提要和概述,主要讲一讲明代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是上古神话和先秦史传文学,雏形是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成熟是唐代的传奇小说和宋元的话本小说,成熟的标志是唐人传奇“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即开始了有意识的创作小说。古典小说发展到明清两代,则进入了全面繁荣期。无论是创作规模之大、题材领域之广、反映现实之深,还是思想内容之丰富、人物形象之丰满、艺术技巧之精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从宏观方面来看,明代小说有以下几个新特色:

1. 小说的地位得以提高。

在传统儒家“文以载道”的思想统治下,诗文是正宗,词曲是小道,而小说则更是街谈巷议、不登大雅之堂的“末学”。到了明代,在新兴市民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小说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社会价值,都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如思想家李卓吾大胆推崇《水浒传》是“发愤之所作也”,是“天下之至文”。文学家袁宏道则称赞《水浒传》:“明白晓畅,语语家常”,使人“捧玩不能释手”。这些都对于提高小说的地位,起到了大声疾呼、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2. 白话小说有了新进展。

唐末变文和宋人话本,开始用白话写作,但那时的文人是不用白话写作的。而明代文人小说家开始有意识地用白话来创作小说。这种文体形式上的改革,由文言转变到白话的文学形式上的新进展,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是一大变革。《三国演义》还夹用比较通俗的文言,而《水浒传》,特别是《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等长篇小说,以及拟话本“三言”、“二拍”短篇小说,则基本上全是用纯熟流利的白话文写成,这标志着我国白话文学的成熟,给明代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从此以后,白话成了写作小说的最好工具,对于小说的繁荣和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

3. 由加工向独创的飞跃。

到宋元的话本小说为止,小说创作基本上都是在民间流传的基础上由文人演义加工而成,明代前期的情况也没有根本的变化。《三国演义》是在历史著作《三国志》和《三国志平话》,以及种种有关三国故事的说书和戏曲作品的基础上,加工编撰而成,所谓“七实三虚”,不离史实。《水浒传》则是在《大宋宣和遗事》和一系列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加工编撰而成。到了明代中后期,虽然加工编撰的作品仍然存在,如《封神演义》和拟话本中根据宋元话本改编的白话小说等,但此时出现了《金瓶梅》这样一部文人独创的长篇小说,以及拟话本中一定数量的文人独创的白话短篇小说,还有《西游补》、《水浒后传》等小说,这些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大飞跃。《金瓶梅》仅仅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故事作为一个引子,独创了洋洋洒洒一百回,开始了小说独立创作的新阶段。正如明代无碍居士在《警世通言序》中所言:“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附着)其人。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慨之意。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不害于风化,不谬于圣贤,不戾于诗书经史。”认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等,都不必尽真,也不必尽假,可真则真,不宜于据实叙写的则可以加以虚构,只要理可信即可。

4. 小说形式上章回体的产生。

宋代的讲史话本,因为比较长,说话人开始把故事分成若干讲,每讲一次,等于后来小说的一回;每一次讲说之前,编一个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的起源。《三国演义》是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已经不再是说话人的底本,而是供人们案头阅读的读本。开始时只是分为若干卷,每卷若干节,每一节有一个单句的题目。到了明代中后期,章回体形式更加成熟,开始明确分回,回目也由单句变成了长短不齐的双句,不久又发展成工整的对仗句。这种章回体小说,不但成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唯一形式,而且相对于外国小说而言,也是特有的一种民族形式,因为只有单音节、方块字的汉字能组成对仗句。优秀的长篇小说中的回目,既是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本身也是一组组独特的艺术品。如《红楼梦》中“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蒋玉函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林黛玉焚稿断痴情”等等。

《三国演义》

我认为,《三国演义》是历史通俗演义创作的一个崭新的开始,迄今为止,在我国战争题材的小说中无出其右,是最伟大的一部。它是以正史陈寿的《三国志》为创作基础,以魏、蜀、吴三国的史实为主要依据,汲取了历代有关三国历史的诗文创作和种种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再加上作者罗贯中的大胆而又智慧的艺术创作而成的一部巨著。

《三国演义》的主要倾向,毫无疑问是“拥刘反曹”,或曰“尊刘抑曹”。这一倾向,首先,体现在全书的总体结构上。魏、蜀、吴三方,以蜀为主、以刘备为正面,以魏为对立面、以曹操为反面,以孙权的吴为盟友。全书120回,描写了100年左右的历史,其中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诸葛亮星陨五丈原这51年间的事,就贯穿了104回的篇幅,而其后46年只用了16回就草草收场。这是笼罩全书的一张网。

其次,体现在对史料的取舍处理上。作者从正统观念出发,以“拥刘反曹”为尺度,凡是对曹操不利的史料,作者尽量采入小说,甚至不惜夸大描写(如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相反,凡是有损于正面形象的事情,作者一概不取(如《三国志》中记载刘备纨绔子弟的放荡行为);作者在对曹操和刘备人物形象的对比刻画上,憎爱十分分明。总之,“拥刘反曹”的倾向既有历史因素、时代因素,又有思想因素、阶级因素,正像有的文学史解释这种历史现象时所说的那样:“历代史家拥刘拥曹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拥刘反曹思想之流行,确有为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地位的历史背景。”

《三国演义》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诸如:在艺术结构上,既宏伟壮阔又不失严密和精巧;在故事情节上,既错综复杂又不失曲折和清晰;在语言艺术上,既通俗明快又往往细腻和生动;等等。我们这里就讲一点:丰富生动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而以军事斗争为主。作者充分吸取了《左传》、《史记》等古代史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经验,将战争描写得丰富多彩。全书写了大大小小一系列战争,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出人意料,扣人心弦。这些战争在作者的笔下千变万化,不重复,不雷同,不呆板,各具特色,充分表现出战争的复杂性、丰富性、多样性。作者不把主要笔墨用在“一声炮响,两阵对圆,战马厮杀,胜追败窜”的简单描写上,也不把主要笔墨用在单纯的军事实力和个人武艺的较量上,而是精心策划和描写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上,把着眼点放在了智慧的较量上。世上任何事物都是千差万别的,作者又以他那千变万化的生花妙笔,使得《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同中求异——战争的情节虽然大体相仿佛,但因为战争自身的特点不同,具体当事人的思想性格有异,所以呈现出来的面貌也就大不相同。如第53回关羽义释黄忠,表现了关羽高傲自负;而第63回写张飞义释严颜,则表现了张飞粗中有细。

虚实相生——对于某一事物有时正面描写固然可能很精彩,如第25回描写关羽斩颜良、第26回描写关羽诛文丑,便是正面描写,惊心动魄。但有时虚处着笔、侧面烘托,效果反而会更好。如第5回描写“关羽温酒斩华雄”一节,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小说先写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接着写潘凤去不多时,又被华雄斩了。有此两人铺垫,可见华雄十分厉害。接下来写关羽当着曹操的面,自告奋勇去斩华雄:

……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作者避开了正面描写,写关羽在“其酒尚温”的短暂时间里,就将连杀曹操二将的华雄人头提来,可见关羽是如何的神勇无敌。“其酒尚温”,神来之笔!

张弛相间——《三国演义》既善于渲染战争的紧张、惊险、激烈的氛围,又善于描写特殊情况下的从容不迫,安详自如;闲中点染,相映成趣;把战争描写得时疾时缓,妙趣横生。如第35回写刘备跃马过檀溪,惊魂未定,眼前出现的场景却是“牧童跨于牛背上,口吹短笛而来”,“琴声甚美”。又如赤壁大战那让人都不敢喘气的紧张气氛中,却出现了庞统于荒山草舍、挑灯夜读的静谧场景。大战将临之际,江平浪静,皓月当空,出现了曹操踌躇满志、横槊赋诗的雅致场景。这些场景的穿插,避免了战争的平板单调,从头到尾都是金戈铁马的杀伐之声,让人有张有弛。而且这些描写都不是游离于战争之外,它们或者是战争的前奏,或者是战争的辅助手段,或者是推动战争发展的某一因素。因为有了这些描写的巧妙穿插,使得紧张激烈的战争,更富有诗情画意,更增加了一种节奏旋律之美。

《三国演义》写到的关键性的重大战役有三场:一是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二是赤壁之战,开始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是彝陵之战,三分天下的局面开始向统一转化。这三大战役彼此关联照应,其间又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战争分布点缀其中,或作为铺垫,或作为余波,或是前因,或是后果,一起组成了一个既匀称和谐,又波澜起伏、宏伟壮丽的战争画卷,在中国小说史上清辉独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