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日看尽长安花
17102800000026

第26章 霜叶红于二月花(3)

它的句式结构是“七七三三七”。他一共写了五首,而且最后的一个“七”中倒数第三个字都是“不”字。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格式,后人写《渔歌子》都按这样的格式,趋向稳定和成熟。特别是40多年以后,日本嵯峨天皇和他的两个女儿(即公主),一共写了12首《渔歌子》,都是完全按照张志和写的格式,时在公元820年前后。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而且中国的影响非常大。我曾编写了一本小书《百首渔歌子》。我觉得许多词牌,例如《念奴娇》,本来是写念奴这位女子长得非常漂亮,“娇”就是娇美。但是后来的人再写这类词的时候,只用这个词名,也就是用该词的外壳,内容却可以写“大江东去”之类。在这类800多个词牌中,惟独有两个词牌,其内容基本上一直不变。第一个就是《渔歌子》,从唐朝,到宋元明清,一般写《渔歌子》都是写隐逸生活,写渔父生活,写隐逸情怀。没有人用《渔歌子》来写谈恋爱的。而且风格都是清新明快,内容风格相当稳定。另外一种词牌就是《长相思》,我已选了160首,拟以《百首长相思》成书。当中的“百”谐音相关“白”。我将所有《长相思》都找出来,只有几首是例外,绝大多数都是写男女爱情。

白居易的小词也写得很好。如《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写一个女子对远方恋人的怀念,希望心上人早点回来。这种写法在古代叫“代言体”,男人用女子口吻,替女子抒情,望月怀远。你在北京,在月下把情感发射到月球上去;你的心上人在广州,同样在月下,就可以借月光收到你发的信息。这就是“望月怀远”。此外,白居易的《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在写江南那么多的诗歌当中,这首写得最好,很少有人超过这首。

往下讲刘禹锡。他晚年与白居易一起在洛阳,两人是好朋友。刘敢于提意见,就被贬到下面去。若干年后把他召回来,对此他写了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样就又没有重用他,再将他放下去。后来提上来后,他又写道:“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因此,又没有重用他,让他到东都洛阳做闲官太子宾客,正好和白居易一起在洛阳。刘禹锡看到白居易的《忆江南》以后就和了两首。这首词一般人不大知道。他是这样写的:“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袂是衣袖。这当中“弱柳从风”写得很好,让我想起相传的苏小妹的一个故事。她对她哥哥苏东坡说,近日里我写两句诗,但拿不准,你帮忙看一看。诗是这样写的:“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我们写诗歌在锤炼字句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名词不要锤炼。如“梅花”,李白写也是“梅花”,我们写也是“梅花”。主要是锤炼动词,虚词。苏东坡听苏小妹说了之后说,这很好办:“轻风动细柳,淡月照梅花”这不挺好吗!苏小妹说,这不好。苏东坡又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映梅花”。不很好吗?苏小妹还说这不好。当时黄庭坚在一边,也不敢吭声了。这时,苏小妹说,我想写的是:“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把轻风拟人化,多情化,写得多好!而且在皎洁的月光下面,白白的梅花与皎洁的月光融为一体了,没有了。这正如《春江花月夜》里的“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一样,在皎洁的月光下,白沙也看不见了,与月色浑然一体了。

我们总结一下这个时期的词,第一,写词的人主要是诗人。第二,所有的词,其体制都很短小,没有长篇。第三,这时候词的题材内容都非常多样。不像后来,如从晚唐开始,词主要用来写男女爱情。

接下来讲词的成熟时期:晚唐和五代。这时,出现了很多词人,词的体式开始成熟。在公元940年,五代赵崇祚把这个时期的词编成词集《花间集》,他收集了500首词共18家。在这当中有两个人最突出,一个是温庭筠,他有66首;一个是韦庄,有48首。

温庭筠的诗写得很好,流传下来大约有360多首。他的词66首,大都词风秾艳。如《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首句描写一个女子起床以后,她头上插的钗子,阳光一照,明灭闪烁。另一种认为女子在闺房还没有起来,床前屏风上面金碧辉煌,阳光从窗子照进来,屏风上画的山水重叠明灭。对这两种说法,我倾向第一种,因为,接着下面几句:“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太阳老高了还不起来,懒洋洋的。这是“花间派”的开始。

他也有写得比较清新的,让我们来看他一首词《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写女子在江边从早到晚盼望着心上人归来,写得非常好。而且是梳洗罢,打扮得漂漂亮亮,司马迁说“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一定在梳洗以后才上楼,说明她对丈夫回来,充满希望。大家知道词中的“独”不是说只有一个人在望江楼上,而是说自己的心上人不在身边。毛主席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也不是说,只毛主席一个人在江边。词中的“千帆”是汉语的表达方法,用事物的局部来代表事物的整体,“千帆”就是“千船”。一只船老远来了又去,另一只来了又去,一个,两个,三个,……一直多至“千帆”,形容很多。从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女子的心情是,从一次次的希望,到一次次地失望,从早一直到晚。词写得很深刻,很好。像这种“怀人望远”,后来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颙望(抬着头向远处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温庭筠的词中,像这样的词是很少的,他的很多词都是秾艳的。

韦庄的词正好与温庭筠的相反,写得很疏朗,清淡。如《女冠子》: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徉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词句像说话一样,但写女子与心上人分别的情态,写得很生动。

五代词人中有两个人值得说一下,一个是冯延巳,有人说是冯延己:开口“己”,半口“已”,闭口“巳”,我看还是巳对。他一共有120多首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做词最多的人,有个专集叫《阳春集》。而且他是专门写词的,没有诗流传下来。他的词很好,不多说了。

另是南唐二主: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李璟只有四首词,不讲了。这里只讲讲后主李煜,他前半生做皇帝,因此那时的词都是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例如他与小周后相好,有词句:“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刬袜”是脱鞋后光穿袜子,怕走路出声音,她就这样去约会。公元960年宋朝成立,大约在公元976年,他成为赵匡胤手下的阶下囚。从帝王到阶下囚,人生的遭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而他的感情与他的词作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他有切身的亡国之痛,他把这种深切的痛苦写到词里,使中国的词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词不再只是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的内容,而写亡国之痛。例如他写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江有很多特色,最基本的特色是什么呢?就是滚滚不尽,永远不停。因此,词末二句比喻愁多无尽。后来宋代词人秦观(秦少游)有句说:“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这是以海喻愁。海的最大特点,就是浩瀚无边。以水喻愁,以江喻愁,以海喻愁,都是以一个东西来比喻事物,用有形的物质比喻无形的情思,这叫单喻。宋代贺铸还有博喻:“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川烟草”是写愁思茂盛;“满城风絮”是写愁思缭乱;“梅子黄时雨”是写愁思绵绵不尽。这里是用三个意象描述一种情思。李清照写愁思却又别开生面:“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哪有重量?写得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