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日看尽长安花
17102800000012

第12章 归去来兮乐天命(2)

在“潘陆”之后,主要讲讲左思。我认为西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就是左思。他小时随亲人一起到了洛阳,刻苦读书。这时候天下文人都想写一篇赋,就是《三都赋》。当时文坛上最有名气的是陆机,他也想写,但认为自己的才华还不够,迟迟没有动笔。这时候,左思正在写《三都赋》。别人就把这个消息告诉陆机,陆机非常瞧不起地说:就让他写吧,写完后,我们用它来盖腌咸菜的坛子。左思对此不为所动。他写的时候是殚精竭虑,在家里不同的地方都放上纸和笔,一旦想到一个好句子,就立即把它记下来。左思写出来之后,经名人张华一赞,洛阳城里富贵人家都以家中有《三都赋》写本为荣。于是纷纷让人买昂贵的纸,用来抄《三都赋》。一时间,洛阳为之纸贵。由此,便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洛阳纸贵”。

左思有《咏史》诗八首,这八首诗奠定了中国咏史诗的基础。我只讲这八首中的一首,这首诗是反对门阀制的很典型的一首。诗这样写道:“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这首诗一共十二句,每四句是一个层次,每四句是个对比。松树很高很高,但却长在涧底,而矮矮的草苗,由于是长在山上,却把山下的百尺青松给遮蔽住了。“涧底松”与“山上苗”是个对比。“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豪门出身的人都占据了高位,有才华的人都沉沦在下僚。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地势”造成的,这揭露了问题的本质。这是不可选择的,这本质是你处的地方,你出身在贫寒人家,他出身在豪门家,这种不合理的现实,已经不是一天了。这是第二个“四句”,第二个对比。最后四句是:“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这又是一个对比。开始带有比兴,上面的说法你不相信,是吗?让我给你举例子好了。金日和张安世是汉代的两个豪门大族,凭借着祖上的业绩,“七叶”就是七代,都是头上插戴着貂尾的大官。冯公就是很有才华的冯唐,他哪里不显示出伟大呢!但是头发都白了,也没有人提拔他,重用他。这首诗歌写得非常好,而且写法上也值得学习。

下面讲东晋。东晋100年,总体的文学成就并不高。但是东晋后期产生了一位伟大诗人,就是陶渊明。渊明是他的字,他应该叫陶潜;自家院子里长有五棵柳树,因自号为五柳先生。他曾经做过彭泽县令,又叫陶彭泽。他死后,给了他一个谥号“靖节”,所以又称叫陶靖节。陶渊明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如果数五个八个中国伟大诗人,都会数到陶渊明。中国第一位的伟大诗人是屈原,这是没问题的。第二位有人说是曹植,这也可以;但是说陶渊明肯定没问题的。下面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再下面是苏东坡、陆游、辛弃疾等等。

陶渊明生在公元365年,死于公元427年,也就是说,东晋灭亡之后,陶渊明还活了7年,活在哪里呢?活在南朝宋、齐、梁、陈的宋,这个宋的皇帝是谁呀?是刘裕。因此大家习惯上叫刘宋王朝,以区别于唐、宋、元、明、清的那个宋,那个宋是赵宋王朝。由于陶渊明活到了刘宋王朝,因此在二十四史中有一史是《晋书》,当中有陶渊明的本传;有一史是《宋书》,当中有陶渊明的本传;南朝有一史是《南史》,当中也有陶渊明的本传。一人入三史,这是非常罕见的,说明他的地位非常突出。

陶渊明是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时期,他自己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其中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当中的“好”读hao(4,第四声),不读hao(3,第三声),汉字是多音字。中国有副对联,上联是“好读书,不好读书”第一个“好”是hao(3),第二个“好”,是hao(4),是说年轻时候,眼睛好,什么都好,但是不好hao(4)读书。下联同样,还是“好读书,不好读书”,说的是到了老年的时候,就成了喜爱读书却读不成了。所以汉字巧妙无比。我再讲个让你们发笑的对联。有一个人家是开豆芽店的,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也是“长长长长长长长”,说的都是豆芽长得越长越好。

陶渊明说自己“不求甚解”,现在这是个贬义词了,实际上,他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不在字句训诂上钻牛角尖的意思,是说读书要抓其大意,抓住文章的主题。他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理解了书中的意思,非常高兴,连吃饭都忘了。第二时期是从29岁到41岁,这首尾13年。他写诗歌时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他写误了,不是“三十年”,而是“十三年”,但人们并不把它改过来。在这当中,他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返归田园,这样仕隐反复了三四次。为什么出来做官呢?他自己说,因为他喜好喝酒,做官就可以有公田,有田就可以种秫,秫就是高粱,可以酿酒。有酒可喝,就出来做官。但是他这个人又性本爱自然,这有两个意思:一是喜欢大自然;二是精神上自由,自然而然,不受束缚。因此,他又受不了官场的束缚,就挂冠回去了。回去后,时间长了,没酒喝也受不了,没办法,又出来做官。一直到他41岁那一年,做彭泽县令。

有一次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下面人说,你是县令,赶紧把官服穿好,戴好官帽去迎接他们。他喟然长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五斗米”,当时有种说法,说是俸禄,但太少了;另一种说是当时的饭量,可这太大了。因此不能这样坐实理解。“五斗米”者,生计也。我哪能为了物质上的生计,低下精神上高贵的头!“向乡里小儿”是指向乡里这样的小子们。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点骨气,否则就成了精神上的软体动物,一辈子只能匍匐在别人的脚下,一辈子只能爬着走。应该教导我们的学生、子孙,人应当有骨气,也就是要有点自信,不要看到台上坐着的人多么高不可攀,伟大得不得了。为什么看别人都那么伟大呢?是因为你自己跪在地上,跪在地上看谁都伟大。站起来,挺起腰,昂起高贵的头,这时你看看,就跟他也差不多高。或者说经过努力,我也可以到那么高。这就是傲骨,有了这傲骨,我们就不会摧眉折腰。这是陶渊明留给后世子孙的精神遗产。他在41岁那年就挂冠而去,一直到63岁去世,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一直过着田园生活。陶渊明最喜欢的性格是真实率真。他后来隐居田园以后,和老乡们在一起生活,并不认为老百姓低贱,跟他们常相往来。有酒的时候,请他们到家里来一起饮酒;没酒的时候,就到人家要酒喝,就是“叩门乞食”。这种率真的性格,是后来的苏东坡晚年最喜欢的性格。我认为苏东坡是中国最有才华的一个人,就才华而言,没有人超过苏东坡,他什么都行,都玩到绝顶,诗、词、文、书法、音乐、绘画,什么都行。他晚年最喜欢的诗人就是陶渊明,他曾和陶诗一百一十多首。陶渊明不会弹琴,但蓄一张无弦琴,高兴的时候,还拨弄无弦琴,琴没有弦,哪会有声音呢!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只要得到弹琴的乐趣,我不需要琴上的声音。这个人非常的天真可爱。

陶渊明的伟大,还在于他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田园诗派。田园是什么?就是当时被人最瞧不起的体力劳动者们劳动的地方,他们生活的地方,他们的茅屋,他们的农田,他们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们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他们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把下层劳动人民所生活的地方,他们劳动的地方,作为诗人描写和歌颂的对象。陶渊明开此先河,功德无量。古往今来,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才华,各种各样的发展,但是他得有个生存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得吃饭。饭是哪来的?是劳动人民种出来的。从陶渊明开始,能够把最普通的劳动人民他们住的茅屋,他们种庄稼的农田,作为描写和歌颂的对象,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另外,陶渊明他自己也参加劳动,这也是难能可贵的。他有组诗歌《归园田居》,第三首说: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个“愿”以前一直讲是“回归田园”之愿。但是我认为,这个“愿”也可以理解为丰收,只要庄稼能够丰收,衣服打湿了,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样解释好像内容更狭小了,但是这样的解释更接近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劳动人民一天干活干得很累,想到什么?只要能丰收,衣服脏了,干活累点儿也就值了。这样的一个文人,能够亲自参加体力劳动,能够有普通老百姓一样的情感,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

我们再讲一首诗,就是《饮酒》20首的第五首,诗写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只要人的心远离了红尘,远离了官场,远离了世俗,那么你住的那个地方就自然显得偏僻起来了。“心远地自偏”这是关键。以前有一副对联,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菊花是陶渊明的化身。他最喜欢喝酒,喜欢菊花。中国古人喜欢什么东西,跟他的性格、志趣、爱好是有关系的。譬如屈原最喜欢橘树,有《橘颂》。橘树说明什么呢?就是我以前讲过的,“受命不迁”、“深固难徙”。陶渊明最喜欢菊花,我们知道菊花是冲秋霜而怒放。陶渊明有很多歌颂菊花的诗句:“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秋霜来时,百花凋谢,菊花盛开。南宋人歌颂菊花是怎么个说法呢?我们说,春天的花是一瓣一瓣地落下,而秋天的花是开了以后,再收起来,以后就一朵一朵地落下。这就是“春花落瓣,秋花落朵”。因此,说菊花是“宁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因此,陶渊明喜欢菊花,菊花也就成了他的化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见”,有人说是同“现”。“采菊”是一俯,“见南山”是一仰,这是在一俯一仰之间。在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南山(就是庐山)不是我在望它,而是它扑进了我的眼睛里。苏东坡认为这个“见”字非常之好,如果改成“悠然望南山”则一篇之神气索然矣,也就是说,诗就没有了神气。当金风送爽的时候,我们经常去赏菊,如果我们看到了菊花,想不起陶渊明来,这就太遗憾了。如果想起陶渊明,却想不起这两句诗,那就是更加遗憾了。

诗歌下面接着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国古人讲究“得意忘言”,有了意趣,用什么语言来表达不是重要的。在很多时候,都是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如果能够言传的东西,往往都不是最精妙的东西了。《庄子》里记载齐桓公在堂上读圣贤书时,他家里的一个工匠轮扁,专门负责造车子的。一个在堂上读书,一个在院子里造车子,斫车轮。轮扁对齐桓公说,你读的那些东西都是糟粕呀。齐桓公说,这都是圣贤书,怎么能说是糟粕呢!轮扁说,我是斫车轮的,用多大力气,倾斜多大的角度,这些我都自己知道。这当中最微妙的地方,做得最好的地方,想告诉儿子也没办法告诉他。由此可见,能够用语言告诉别人的东西,都不是最精妙的东西。最精华的东西得之于心,是没法用言语告诉别人的。你看,你读的东西,不但告诉别人,还写成文字,这可不是糟粕中的糟粕吗!所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写得非常好!

中国的诗歌,如山水诗、送别诗、咏史诗、怀古诗、爱情诗、闺怨诗、宫怨诗等等,都是到了唐朝的时候,才登上了顶峰,取得最高成就。惟独田园诗不是这样。陶渊明以他横溢的才华,开创了田园诗派,一下子就把田园诗推到了它的顶峰。所以唐朝的田园诗人,像王维呀,孟浩然呀,韦应物呀,储光羲呀;宋朝的田园诗人,像杨万里、范成大等等,所有这些田园诗人的成就都没有超过陶渊明,他们的田园诗,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覆盖之下。而且,他们自己都承认这一点。王某某可能得到陶渊明的这一点,张某某可能得到陶渊明的那一点,但没有一个人从整体上超过陶渊明。

陶渊明的诗歌还有另外一面,“金刚怒目”式的一面。鲁迅先生说,你理解陶渊明,不能光看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像整天晕晕糊糊的,悠悠然的样子,好像胸无大志,但不是这样的。他的咏史诗,他的《读山海经》都是写得慷慨激昂的。诗里说: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