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健身理论指导
17098400000003

第3章 人体的发展与体育健身(3)

体育锻炼的基本功效,在于它是一个消耗体力的过程(即促进体内物质的分解和能量的消耗),由此引起异化作用的加强,它破坏了人体内原有的同化与异化的平衡,导致了体质水平的暂时减弱。然而身体锻炼造成人体的这种消耗并不是到此为止,而是对机体产生一种新的刺激,促使体内同化作用的加强(即同化作用适应异化作用的加强而加强),导致体内组织细胞内物质的补充、增加和积累。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提高。

除此以外,人体还要与周围世界进行多方面的信息交换,如人们在感受到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信息时,随即通过体内的体温调节系统对其加以中和、缓解,如通过排汗、呼吸来降低身体的温度,通过体表肌肉收缩来抵抗严寒的侵袭。人体在食入对身体有害有毒的物质时,也会通过消化和排泄系统的作用将其危害性降至最低限度。人体只有不断地与外界交换信息,才能有效地保持机体的有序和正常。信息的交换是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神经中枢、肌肉的生理生化功能来实现的。体育锻炼使人体物质、能量和信息密切结合,三位一体,促进着人的整体优化。

4.体育健身的生长发育机制

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遗传过程的控制,其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心理特点直至寿命等各方面都要受到遗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靠遗传程序来制约的。它为个体的生长发育确定了大致的方向和水平。但这种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环境可以使这种程序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体育健身就是调节这种程序的基本手段。

人体的生长发育发展过程不同于遗传过程,它不是发生在世代的衔接上的,而是发生在个体身上。每一个生长发育过程都是人类生命史上的一个周期,而每一个周期都为遗传变异产生累积,因而促进了人类的进化过程。

人体的生长发育发展过程具有如下特点:

(1)波浪性和阶段性。不同民族、地区、性别、时代的人,在身高、体重及身体各部分的长度、围径、宽度的年增长率、年增长值等方面,都随年龄增加而变化,变化曲线呈波浪形,并有明显的阶段性。

(2)非等比性。人体在其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均是一个统一完整的有机体,因而,人体各部分的生长发育有着相应的比例。但各部分在同一时期及整个发育过程中又有先后之分,具有非等比性。

(3)统一性。同一种族、同一地区的人在形态机能、运动能力、生长发育速度、寿命长短等方面具有比较相近的共同规律。

人的生长发育发展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规律对指导身体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指明了不同年龄的个体从事身体锻炼的必要性,而且也说明了身体锻炼必须经常、全面和因人而异。

体育健身的心理学基础

人的感觉、知觉、记忆、判断、思维等心理过程,以及兴趣、性格、意志等个性心理特征,都与人们的健身锻炼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它们直接影响着人们参加健身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健身锻炼的效果,又不断提高、改善和调节着人们的心理水平,诸如人的智力、意志品质和精神情绪。健身锻炼的心理学基础是一个相当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1.体育健身与心理健康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丰盈充实、和谐安宁的态度,并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的状态。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具体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可见,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指一种积极的、适应良好的、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的精神状态。判断正常人的心理健康程度,目前尚无统一的测量指标。马斯洛等心理学家曾提出几项指标,可作量化评价心理健康的参考,即安全感、稳定感、信任感、自主感、归属感、幸福感、适应感和认同感(自我、家庭、社会)。这些指标的分值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竞争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使人们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出现了上升趋势。因此新的时期,人们也更加注意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说,体育健身运动能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体育健身运动能够使人获得乐趣并感到愉快,从而有效地缓解社会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和挫折心理,保持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体育健身运动能够使运动者在运动中保持良好的心境,并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心理满足感。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传统的东方健身术,如太极、气功等项目,能起到一定的“心理按摩”作用;有氧练习与心境改变和应激减少有关;慢跑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提高应激忍受力。

2.体育健身与情绪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研究表明,无论是坚持长期锻炼,还是一次性体育健身活动,都能对人的情绪产生良好的影响。人们早已注意到,身体锻炼能够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观察也表明,在许多体育健身活动中,会出现一种类似“跑步者高潮”那样的“体育锻炼快感”,当它出现时,往往会使运动者感觉到自身与情境融为一体,身体轻松,忘却自我,充满活力。也有研究证实,心理自我良好感与体育健身运动呈正相关关系,积极参加锻炼者比不锻炼者的自我感受和评价更积极,其中女子比男子的相关程度更高。这种良好情绪的产生,可能是体育锻炼对人产生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3.体育健身与动机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其基本意义是能够引起人的活动,并使活动导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个体需要等。这就说明,动机是人的内在过程,而行为正是这内在过程的结果。

动机和行为既可以由需要引起,也可以由环境因素引起。比如有的人参加健身锻炼,既可能是出于维护个人健康的需要,也可能是由于周围朋友或同事的带动而起,还可能是上述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自身需要是活动的内因,环境因素则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一般来说,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的动机,而最强的动机则推动着人们的行为。人们带着不同的心理需要投身于健身锻炼,因此,人们的锻炼动机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指向,也具有不同的深广度。

人们参加健身锻炼有着社会动机和个人动机之分。前者如“为祖国健康工作而锻炼”等,这些动机较为高远,对人们的锻炼行为起着长期而稳定的作用。但是,光有社会动机是不够的。个人动机对人们锻炼行为的影响更为直接。在个人动机中,“增强体质,保持健康,防治疾病”是大多数人所共有的主要动机。同时,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而言,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健身锻炼动机。

当然,人们参加健身锻炼的动机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常常是各种动机综合在一起发挥共同作用。其动机的主次顺序也会不断地交替更迭,它们直接受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要所制约。

人们的研究认为,对社会各种群体而言,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的动机至少有以下6个方面:

(1)为丰富社会经验而锻炼。这里,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满足某些锻炼者的社会需要。许多锻炼项目可以使人结交新朋友或维护和扩大现存的友谊关系。

(2)为强身健体而锻炼。这是大多数人进行体育健身锻炼的首要动因,它建立在个体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和对身体健康的强烈需求的基础上。

(3)为消遣和寻求刺激而锻炼。如某些体育娱乐项目的勃兴,往往能使人精神愉快,充满朝气。

(4)为丰富审美经验而锻炼。许多人参加锻炼是为了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或出于减肥需要,他们往往追求雅致的美、匀称的美,热衷于韵律操、体育舞蹈等项目。

(5)为精神发泄而锻炼。许多人参加锻炼是为了排解精神情绪上的紧张和压抑。

(6)为磨炼意志而锻炼。许多人自愿参加长时间的、枯燥的甚至十分艰苦的锻炼,或者在较恶劣的气候地理条件下锻炼,正是出于磨炼意志的需要。

与动机密切相关的是兴趣。参加体育健身运动的兴趣,是人们对身体锻炼活动所形成的一种个性意识倾向,它是产生参加健身锻炼动机的重要的主观原因。活动兴趣的产生,既与人们对活动目的的认识直接相关,也与活动所具的外部特征有联系。对于青少年和儿童来说,活动本身的趣味性是引起兴趣的直接因素,而兴趣又是他们保持健身锻炼热情的促进因素;老年人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兴趣,则更多地建立在对活动目的的本质认识上。国内外的心理调查表明,大中小学生对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对抗性较强的体育活动具有较高的倾向性。即使是成年人、老年人的健身锻炼,亦不能忽视培养兴趣这个因素。

4.体育健身与习惯

良好的生活方式的确立需要靠习惯来维持。参加健身锻炼必须从小养成习惯,这是形成终身体育的重要前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健身锻炼的习惯可以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促使机体的内分泌腺准时地参与活动,使人产生参加健身锻炼的生理需求。

在我国的中青年人中,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数在该年龄层次总人口中的比例,比其他年龄组相对要少。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和参加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发现其健康状况偏差和体育活动偏少这一严峻事实。分析认为,产生这种社会现象,除了其他各种社会因素以外,从小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则是一个重要原因。这首先说明,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并着力向学生传授一些可供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锻炼的活动方法,为其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指导各类社会成员的体育锻炼时,不仅要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而且也要注意培养和保持经常进行锻炼的良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良习惯。

5.体育健身与意志品质

健身锻炼对于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诸如勇敢、顽强、坚毅、果断、自信心、自制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意志品质的培养,需要两个极其必要的条件,即“明确目的”和“克服困难”,而健身锻炼活动则同时具备上述两个条件。人们在具有明确目的的健身锻炼活动中,常常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如恶劣的气候条件、疲劳、疼痛、社会偏见,以及来自自身的心理障碍、负荷引起的身体不适等,这就需要足够的意志力量,特别是自制力来加以克服。只有不断地克服这些困难,才能逐步养成坚持身体锻炼的习惯。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健身锻炼是对其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但是,在体育健身活动中的良好意志和道德品质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它们是有意识培养和训练的结果,因此,要促进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有目的的教育和引导是极其必要的。

体育健身的美学基础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美是可以追求的。身体锻炼的美学意义是人所共知和不容忽视的,而其基本功能则是塑造人体美。

1.人体美的基本涵义

人类的审美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以及人体美。人体美是审美对象中最深刻、最动人的一种美。美学家认为人体美是世界万物中最协调、最均衡的一种美。人体美是一种自然美与社会美高度综合的美,可谓集自然美与社会美之大成。

人体美包括健康美、自然美、体型美、动作美和姿态美等五种:(1)人体的健康美

健康是人体最本质的特征。可以说,健康就是一种美。人类要生存繁衍,需要从事两类生产,即物质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这两类生产都要求人类具有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因而形成了对人体自身提出的要求,终于形成了人类以健康为标准的一种审美观。

健康是人体的常态,疾病则是非常态。在自然界中,一般生物的常态都是健康而富于生机的,只有常态的事物才是美的。人体只有健康,才会有生命力,才使人感觉美。健康是内在的本质的美,是外形美的基础。然而,纯粹生理意义的健康还不等于美,对于人体的美,还应在美学的水准上做更深的评价。

(2)人体的自然美

人的形体就其形成方式而言,可分为自然美和修饰美。对美的追求应以自然美为主、修饰美为辅。

人体的自然美是最具普遍意义的美,应该重视人体自然的美。所谓重视人体自然的美,就是按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特征所特具的不同生理和心理特点,让人体的美不加附带条件地显露出来。这种美带有质朴的、纯真的特点,因而也是最感人的。

修饰美是自然美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补充。比如通过服饰、化妆、美容、饰缀、整形等多种途径,可以起到丰富色泽、滋润光亮、遮掩生理缺陷、改变年龄对外观的影响等作用。但是,服装的设计不应妨碍肢体的运动和健康的要求,缀饰、化妆、整容应以身体的卫生健康为前提,过分地强调修饰美,容易造成矫揉造作而影响人体的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