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16496900000039

第39章 告子下(2)

孟子说:“去做官有三种情况,辞去官职有三种情况。君主恭敬礼貌地迎接他,并将按他所说的去实行,那就去做官。礼貌没有衰减,却不再按他说的去做了,那就辞去官职。其次,虽然没有按他说的去做,但也恭敬礼貌地迎接他去,那就去做官。一旦礼貌也衰减了,那就辞去官职。最差的是,早上没饭吃,晚上也没饭吃,饿得出不了门;君主知道后说,‘我在大政方针上不能实行他的主张,又不能听取他的言论,致使他在我的国土上又饥又饿,对此我感到耻辱。’于是周济他。这也是可以接受的,是为了免于饿死罢了。”

孟子说:“舜在田野中兴起,傅说从筑墙的苦役中提拔出来,胶鬲从鱼盐贩子中提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提拔出来,百里奚从买卖场所提拔出来。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一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饥饿,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扰、被打乱,以此来使他心理受振动,性格变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一个人常有过失,才能改正;心志遭困苦,思虑被阻塞,才能发愤有为;表露在脸色上,抒发在言语中,才能使人了解。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士人,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威胁,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就能明白忧患中能获得生存、安乐中会遭致灭亡的道理了。”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我不屑去教诲某个人。这也是教诲他的一种方式罢了。”

任人有问屋庐子日:“礼与食孰重?”

日:“礼重。”

“色与礼孰重?”

日:“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日:“于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应之日:‘胗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给,则不得食,则将殄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任是春秋时国名,故址在今山东济宁;屋庐子,姓屋庐,名连,孟子弟子。

这一部分的基本思想是摒斥形而上学的态度。礼仪与饮食、性欲相比固然有轻重之分,但它们各自内部还有大小轻重的区分,不能因为不恰当的对比而怀疑礼仪的重要性,在具体情况下要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曹交问日:“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日:“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日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日:“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日:“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关于曹交,赵歧认为是曹君的弟弟,名交,但孟子的时代曹国已亡,所以也不确切;乌获是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

“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孟子基于“性善”说提出的著名论题。孟子认为,是否能达到这个境界,关键不在于能够不能够,而在于有没有决心去做。为善为恶都在于自身的所作所为。

公孙丑问日:“高子日:《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日:“何以言之?”

曰:“怨。”

日:“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日:“《凯风》何以不怨?”

日:“《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日:‘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小弁》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旧说是指责周幽王的诗。周幽王先娶申后,生宜臼,立为太子;后宠褒姒,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废申后及太子宜臼。此诗述说的就是宜臼的哀伤、怨恨之情。传说是宜臼的老师所作。《凯风》则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旧说卫国有个已有七个儿子的母亲想改嫁,于是七个儿子作此诗来自责不孝,以使母亲感悟。

这一部分是孟子“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的治《诗》方法的具体例证。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日:“先生将何之?”

日:“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日:“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日:“我将言其不利也。”

日:“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日利?”

宋桎是宋国人,也叫宋妍、宋荣,战国时著名学者;石丘是地名,其址不详。

同样的实际效果,可能出于不同的目的。孟子认为,作为君子来说,更要注意到动机的纯正性。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日:“连得间矣。”问日:“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日:“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日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

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日:“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季任是任国国君的弟弟;平陆是齐国地名,即今山东省汶上县;连是屋庐子的名。

季子与储子同样送礼物去与孟子结交。孟子认为季子礼数到了,而储子的礼数不齐备,因为储子可以亲自去见孟子,故而他的礼节的规格够不上礼物的规格。从此文中,也可窥见当时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方法。

老师除了讲课之外。更多的是以身教来熏陶学生,学生不仅在上课时学理论。更要通过老师的行为举止去体会,而且还要善于思考,举一反三地向老师询问。哪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好,他学到的东西相对也多。

淳于髡日:“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日:“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日,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日:“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日:“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日:“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公仪子就是公仪休,曾任鲁国的相;柳,即泄柳,曾任鲁缪公的卿:王豹是卫国人,善于唱歌;淇水,卫国河流;绵驹是一位善于唱歌的人:高唐是齐国邑名;华周、杞梁都是齐国大夫,在齐国攻打莒国时战死。传说他们的妻子闻讯后,对着城墙痛哭,把城墙都哭塌了,齐国人受到感染,以至善哭成风。

淳于髡觉得,孟子在齐国任职无益于国政,可见贤者对于治国没有多大好处。孟子认为,治国必须要任用贤者是不容怀疑的;在如何界定仁、贤的问题上,则要看大的行为,君子的某些用心、处事,不是常人所能完全理解的。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日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人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人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日,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日,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再命日,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日,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日,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五命日,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日,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日,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日,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五霸指的是春秋时代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具体哪五个诸侯,说法不一。据《孟子》一书考察,可能是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吴王阖闾。孟子对于三王、五霸及现今的诸侯、大夫的不同看法。

与其王道、仁政的主张有很大关系,大道的崩坏,是从上到下逐步而行的。要纠正这股风气。也就必须自上而下逐步进行。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孟子日:“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悦日:“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日:“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慎子,名滑厘,据说是一个善于用兵的人;南阳是地名,在泰山西南面,本属于鲁,后被齐侵夺。

慎子自以为,能夺城拓地就有功于国家了。孟子对他提出批评,告诫他以礼事奉君主,重要的是引导君主施行大道、仁义,而不是一味穷兵黩武。

孟子日:“今之事君者皆日:‘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白圭日:“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日:“子之道,貉道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日:“不可,器不足用也。”

日:“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白圭,姓白,名丹,字圭,曾任魏相;貉是北方的一个小国名。

孟子认为,“什一而税”的税率是恰当的,过高和过低都是不对的,高了会损害民众的利益,低了国家就无法具备应有的礼仪。

白圭日:“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日:“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丹之治水”就是白圭治水的方法,据《韩非子·喻老篇》记载,主要在于筑堤塞穴,所以孟子指责他“以邻国为壑”。

当时各国竞相在河流上筑堤防,据记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 (《汉书·沟恤志》)。孟子对白圭的批评,正是对这种“以邻为壑”的恶劣做法进行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