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雪球专刊第039期:我们的故事
16385700000004

第4章 雪球故事篇(2)

知乎创始人周源喜欢将一个社区比喻成一个城市,管理一个社区,其实就是在管理一座逐渐变大的城市。在一座城市里,肯定很多人在丢垃圾,有人迷路,社区管理员不可能顾及到每一部分,不可能给每一个新来的人指路,而是要靠这个城市里完善的交通指示牌,以及社区已有的文化和氛围。

雪球的解决方案首先在于个性化,社区里所采取的“follow”机制决定了用户看到的内容都是不同的,且都由自己选择,他可以对自己不喜欢的内容进行删除、拉黑某一个人、只允许某一类人评论他的帖子,这样就将管理权交还给用户。“我们希望用户通过自己的管理获得他喜欢的世界”,方三文告诉极客公园。

从交流到交易,颠覆媒体商业模式的关键一步

早在雪球刚上线时,方三文就明确表示未来不会走媒体的商业模式。

媒体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卖注意力——靠内容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再将注意力卖给广告主。方三文深刻体会到它的荒谬之处,他向极客公园这样形容,“我明明上的新闻频道想看看国家大事,你告诉我奥迪汽车很好,希望我过了一年想买车的时候就买奥迪汽车,这是荒谬的,荒谬带来的转换化非常低,商业价值的变现能力很低。”

雪球也是靠内容和社区气质吸引用户,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在这里看什么、说什么最后就要买什么,并且完全可以在雪球里面实现,而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内容和交易完全分离。“我们希望把交流和交易融合起来,而且交流和交易要在同一个地方实现。”方三文说。

雪球在下一个版本里将会加入“与券商合作的新方式”,这很可能就是补全从交流到交易的链条,未来用户讨论某一只股票之后就能无跳转地购买。

相对传统理财产品销售,这是一种全新方式。证券、理财产品的传统交易方式是销售与用户交流,然后发生交易,销售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用户对他的信任,方三文将他称为“人肉增信”。在雪球中,这个过程变成了用户讨论股票和金融产品,其他人看到了或者被信服或者加入讨论,在交流过程中便会产生社交关系,社交关系产生信用,方三文将这种信任称为“社交增信”。

在这过程中,雪球还获得了数据,不仅是2万多只股票的数据,还有几百万用户的数据。雪球要将这两种数据匹配起来。

对于未来的使用场景,方三文这样形容:你在雪球点开每个投资产品的页面,都可以看到投资者围绕它产生的海量内容,这些内容能够把投资产品的收益、风险等特征提炼出来;你在雪球点开每个投资者的页面,都可以看到他关注哪些股票,喜欢讨论什么行业,交易风格是怎样的。如果投资产品的特征和投资者的偏好能够匹配,则交易有可能撮合成功。

至此雪球一直想做的个性化越来越清晰,通过关注体系和技术手段让每位用户选择一个自己想要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他感兴趣的股票和信任的人组成,以内容的方式呈现出来,未来在这个世界里,他所看到的产品和发生的交易也是个性化的。

可以推测,未来雪球中的投资者可以影响其他用户的购买决策,甚至可以从中获得额外收益。这个过程的核心是信任,建立信任的关键是透明,即投资者对利益的披露。披露自己能如何从这件事中获益,披露自己的投资和收益,相信他的人就可以跟随。这样,雪球里的每一个投资者其实都可以是一位投资经理。

雪球仍然不会在里面做人工干预,仍然相信“社区的自我净化能力”。

这种“社区的自我净化能力”一旦形成,雪球不需要扮演警察,那些动机不良的“骗子”也没有生存空间。比如著名的“东南亚神秘大财团”雪球现形记。两位自称“25岁的东南亚神秘大财团首席掌舵人&;操盘手”和20世纪90年代全家移民英国的“广西籍”在港英国女的用户被发现其实一位在上海,一位在东莞,是僖凤阁的2名内地员工。雪球用户@文艺小散发帖揭发了他们。@文艺小散说,这两个人“可能买了点华谊兄弟,想在雪球造势,多赚点钱过年吧!”

骗子之于雪球就像感冒之于人一样,每一次感冒其实都锻炼了人体的免疫系统。不干预的雪球其实一直在锻炼自己的免疫能力,当有一天终于走到交易这一步时,能依然抵抗得住。

在之前的4年里,雪球一直为交易准备。打造社区气质,吸引用户,增强自我净化能力,产生信任,现在它终于要迈出下一个关键一步,接近最初雪球诞生的目的。在方三文眼里,这只剩一步之遥。

没有“人”的雪球要如何滚下去?

作者:诸神之黄昏,极客公园|记者/编辑发表于2013-07-30,原文链接:http://www.geekpark.net/topics/185573

“满足投资者需求的互联网一站式解决方案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交流,产品社区功能;查询,产品数据功能;交易,产品增值功能。而雪球选择社区作为这种解决方案的切入点。”方三文如此解释自己创办的社交投资网站雪球。今年6月,雪球获得了来自晨兴资本、红杉中国基金1000万美元B 轮投资。

资讯站没有了内容团队

7月22日,雪球财经旗下的美股资讯网站i 美股上线新版,网站页面从原来的门户型改成瀑布流型;i 美股页面上的内容链接都指向雪球。i 美股和雪球原是雪球财经旗下不同定位的两款产品。i 美股在2010年5月上线,而专注于投资者社交的雪球则到2011年底方才发表。雪球的前期用户积累不少来自于i 美股的导入。

i 美股页面的改变只是此次重大改版的表象。在这背后更为深刻的变化是,作为资讯网站的i 美股彻底放弃了自己的内容生产(包括转载和原创),原本负责i 美股采编工作的内容团队转入新成立的i 美股资产管理公司。此后的日常内容更新将完全采用类似搜索引擎爬虫的工作机制——由雪球机器人每天从指定的资讯网站上抓取新闻,按照一定的分词规则分配到各只股票下面。这其中的一些热点或者被用户讨论较多的新闻会被推荐到i 美股的页面上。也就是说,改版后的i 美股其实就是雪球里面美股相关内容的聚合。

“让机器替代人,用户替代雇员。”这是方三文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在创办雪球之前,方三文曾担任《南方周末》头版编辑、参与创办《东方早报》、担任过《南方都市报》编委以及网易副总编,可谓是一个标准的媒体人样板。然而方三文落实到雪球的产品实践却与他过去丰富的传统媒体从业经历相去甚远。像雪球这样大刀阔斧地将内容的生产与推荐交给用户和机器来完成,在国内各类UGC 网站或社区中尚属首个。

雪球不靠人来推

如果说Web1.0是一个内容匮乏的时代(需要编辑或者专业人士来创造内容),那么Web2.0就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UGC 形式的涌现让任何人都能成为内容的生产者。而随着互联网信息的飞速膨胀,Web2.0的一个重大问题出现了:信息过载。在Web1.0时代,信息的生产和流通需要先经过编辑的审查和过滤。而在Web2.0时代,内容则是“先发表后过滤”,而且实施过滤的机构由人转变为机器算法。

然而由于现有技术所限,基于算法筛选的个性化内容推荐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消除掉信息过载的问题。于是在基于语义搜索、数据挖掘和智能匹配的Web3.0完全个性化时代到来之前,诸多互联网产品迎来了编辑力的回归,进一步扩大内容编辑队伍,并增大人工筛选的比例。这样的情况在阅读、电商、旅游等领域尤为突出。

但不可否认的是,以人为核心的编辑方式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两方面问题:

1.专业性:人工编辑并不能确保一定具备比用户更高的专业水平,而人的介入也等于对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了价值判断,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内容取舍的公正性;

2.时效性:机器人或爬虫可以不分昼夜不间断地扫描和抓取整个互联网上的信息,但人必须要休息,而且关注的范围相比机器来说极为有限。

这两个问题在以专业投资者为主的雪球里表现得尤为明显。“让一群一个月拿几千块钱的编辑去指导一天就能亏几百万的投资者是极其荒谬的。”早在去年8月的极客公园活动上,方三文就曾以新东方被浑水做空为例讲述了雪球用户在事件发生以及发酵过程中所进行的信息传播、资料翻译、行情分析等完全自动自发的行为。这是传统编辑无论在传播速度还是在专业解读上都难以企及的。

权威倒下去,用户站起来

培根说“知识即权力”,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掌握知识传播渠道的人才真正拥有权力。早在中世纪的时候,教士的权力来自对圣经的解读权。然而在古腾堡印刷术出现后,大众能够自行解读圣经,教士的权力受到挑战。现代社会同样如此,我们平时阅读的报刊、收看的电视,其实都是经由职业化的媒体工作者生产内容再加上编辑的重构才得以呈现。传统媒体过去基于渠道垄断而存在,如今被互联网所颠破,任何有所见地的人都能通过互联网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原有的金字塔形话语结构变得扁平化,意见领袖在高速的信息流通中不断被树立,同时不断被消解。

其实在雪球里面,传统投资分析师的权威已经受到不小的挑战。以往大牌机构的金牌分析师可以长久地垄断话语权,左右普通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然而在雪球里他的观点却并不一定会得到其他用户的支持。方三文自己也是雪球里的活跃用户,经常可以看到这个“不明真相的群众”乐此不疲地在跟别人打着嘴仗。

“除了明显违法犯罪信息和垃圾广告,雪球不会对内容做任何审核。”这是雪球在审查社区内容时所遵循的原则。就像市场经济依靠“看不见的手”来担负市场调节的主要任务,具备专业知识的用户拥有足够的判断力和自觉性来筛选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所谓优质内容只是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言,评判内容是否具有价值的权力掌握在用户而不是权威人士或是编辑手中。在以机器算法为基础的充分信息流动状态下,充当裁判员角色的编辑逐渐淡化乃至离场成为UGC 网站未来变革的必然趋势。

人的价值在哪里

i 美股撤销内容团队是整个雪球产品技术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去年被雅虎以3000万美元收购的自动新闻摘要应用Summly 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通过算法推荐内容所蕴藏的巨大价值。编辑力以前没有、未来也不可能完全离开内容阵地,只不过是将重复和机械性的工作交由更为高效的机器来完成而已。另外,UGC 的内容生产方式与脱离了裁判员机制的机器算法互为裨益,UGC 的价值挖掘和释放不再受制于编辑的专业水平,这反过来也能够促进更多优质内容的产出——人的价值在产品设计者以及内容生产者的创造力中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