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寿辉虽然有皇帝的名义,但这支义军的实际首领还是彭和尚。这位彭和尚可是大名鼎鼎,金庸先生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明教五散人之一的彭和尚说的就是他。
上一讲我们说到朱元璋招兵买马,整顿军纪,逐渐在元末群雄中崭露头角。可是郭子兴没有大志,心胸也不够开阔,朱元璋在发展军队的同时,还总得帮郭子兴协调跟其他义军首领的关系。他答应让孙德崖部队在和州暂驻,郭子兴就来问罪。朱元璋只得劝孙德崖把部队带走,谁知就在孙德崖部队即将离开的时候,却出事了。什么事情呢?
一、大宋元帅
原来,朱元璋怕孙德崖走了以后孙的部队在和州闹事,就让孙德崖部队先走,他后走,朱元璋亲自去监督部队撤离。谁承想就在这时候,郭子兴让人把孙德崖抓了起来。孙德崖的部下一看主帅被抓,以牙还牙也把朱元璋抓起来做了人质。
见心腹智囊被抓,郭子兴这才着了慌,“忧恚如失左右手”。赶快让徐达等人去换回朱元璋,可是孙德崖手下提出只能用朱元璋换孙德崖。郭子兴没办法,最终只得两边互换人质了事。要说起来,这个郭子兴也真是心胸太过狭窄,他本想抓住孙德崖报复上次被孙抓去的仇恨,谁想为了换回朱元璋,又只好把抓到手的孙德崖给放了,白忙乎一场,又丢了脸面,从此心中郁闷,竟然一病不起,于这一年三月去世了。
虽然说郭子兴的这支军队是朱元璋一手发展起来的,可是朱元璋只是郭子兴的养女婿,郭子兴还有儿子,还有小舅子,哪个都比朱元璋关系近,所以郭子兴死后,军队就由郭子兴儿子郭天叙、小舅子张天祐和朱元璋一同掌管。
一天,朱元璋带着几个随从骑马外出,经过一片田地时,见到一个相貌堂堂英气逼人的壮士带着十几个人,这些人一看到朱元璋,立即前来拜迎。朱元璋一问,才知道这位“带头大哥”是定远人,名叫常遇春,是专门前来投奔自己的。
民间传说中常遇春率人来投奔朱元璋,可不是这么简单。传说常遇春来投奔义军,走得累了,在田间休息,忽然梦见有金甲神呼他起来,说:“你主君来了!”常遇春连忙起身,正好就看到了朱元璋,于是投到了朱元璋部下。
史书中称常遇春“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明史·常遇春传》)。又善于带兵,自言带兵十万,可横行天下。后来他跟徐达两个人成为朱元璋开国的功臣之首,人称“常十万”,死后追封为开平王。
就在郭子兴去世之时,红巾军首领刘福通等人已经拥立韩林儿为大宋皇帝,称小明王,建都亳州,就是今天安徽亳县,建元龙凤。朱元璋他们都是信奉明教的红巾军,当然也就拥奉了龙凤政权。郭子兴不在了,郭天叙就接替郭子兴,被任命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三个人都跟郭子兴有亲戚关系,可是朱元璋关系最远,只能排老三。朱元璋还真有肚量:部队是他发展起来的,下面的人都听从他的命令,又有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将领,李善长等文人相助,可是他甘居三把手的地位,并没有篡权自立的意思。事实上,虽说朱元璋是第三把手,可是郭天叙年少,没有多大本事,张天祐又有勇无谋,一切事情还都得朱元璋拿主意。到这一天为止,朱元璋投到郭子兴部队整整三年时间。三年时间,他从一名小兵,当上了大宋龙凤政权正式任命的左副元帅,成为这一支义军的真正领导人。
我们不知道朱元璋当初投军的时候,有没有一个明确的自我发展规划,比如第一年要达到什么职务,第二年要达到什么地位,反正史书中没有这样的记载。
那么朱元璋凭什么能用短短三年时间,迅速达到这个地位呢?我认为他当士兵和下级军官的时候,靠的是努力,服从命令,执行力强,任务完成得好,并且敢于承担责任,有好处能跟大伙分享。可是当他有了比较高的地位时,他再想有所发展,光靠这些就不够了。这时候更要靠他的胆略和眼光。
既然朱元璋已成为这支军队的灵魂人物,他也就不会去考虑什么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的地位问题,他要考虑的是更宏远的目标。他要承担起这支军队发展的重担。这时候朱元璋就想了,要发展势力,就必须占据富庶之地。虽说和州也在长江边上,但比起江南,可就有天壤之别了。如果能够取得江南富庶之地,那情况将比现在的滁州、和州好很多。他决心渡江攻取集庆,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长江自古就是天堑,那时候又没有长江大桥,要想渡江,就得有船。可是船从哪里来呢?长江边上的巢湖有个彭祖水寨,水寨中的义军有一万多人,一千多条船。因为与庐州,也就是今天安徽合肥的另一支义军有矛盾,双方冲突,总是水寨吃亏,于是来找朱元璋帮忙。朱元璋正发愁渡江没有水军呢,这可真是瞌睡递枕头,送上门来的好事哪能放过?于是他亲自来到水寨联络,劝说两家合作,共同渡江攻取太平,就是今天的安徽当涂。
一切按着朱元璋的设想进行。至正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55年,当时朱元璋用的是小明王龙凤年号,所以也叫龙凤元年。这一年六月,朱元璋率军渡江,直取采石。勇将常遇春挥戈先登,诸军鼓勇而进,一举拿下沿江堡垒。
这一仗不仅大获全胜,还得到了大批的战利品。将士们在和州半饥半饱多日了,一下子得到了这么多粮畜财物,就想带着东西回和州去过好日子了。可是等到他们来到江边一看,全都大惊失色。只见来时的船只,一条也不见了,全都被人砍断缆绳,顺江而去了!
怎么回事呢?
原来,砍断船缆的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他见众人鼠目寸光,只想抢些粮畜财物,然后还回到和州去,于是就来了个“釜底抽薪”,让人砍断船缆,断绝了众人的归路,这在兵法上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看到大伙面面相觑的样子,朱元璋就劝说众人:“成大事者,不觊小利。此去太平甚近,舍此不取,将奚为!”
(《明太祖实录》)
将士们断了回家的念想,只得勇敢向前,于是诸军一鼓作气,一举攻下了太平。
这时候朱元璋让李善长事先写好了一张告诫将士的榜文,在将士们入城之前就让人贴在城墙上,上面写得明明白白:入城之后,谁也不许掳掠,不许杀人。当时有一名士卒违纪,朱元璋立即将他斩首示众。谁敢拿命当儿戏?这样一来,没人再敢违纪了。朱元璋又让人把当地富民犒军的财物分给将士们,军民百姓皆大欢喜。
这是朱元璋整顿军纪以后第一场大仗,也是他率军攻下的第一个比较大的城市,这可以算是朱元璋军队的一次光彩亮相。当时,元军和其他义军,到处抢劫财物,更有甚者,随便杀人,甚至杀人当作军食,只有朱元璋的军队一枝独秀,有纪律,能打仗,有干大事业的样子。当地一些有眼光有身份的人,看出这一点,也就主动到军中来投效。
太平当地有位名儒,叫陶安,他亲率城中父老出迎朱元璋的军队。朱元璋向他请教的时候,他就说:
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
(《明史·陶安传》)
陶安这段话,就是说朱元璋目光远大,关注的不是财物,而是天下,所以不滥杀,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朱元璋知道陶安是知音,于是谦虚求教,对陶安说,我下一步想取金陵,你看怎么样?金陵就是南京,当时叫集庆。陶安说:“金陵,古帝王之都,龙蟠虎踞,限以长江之险,若取而有之,据其形胜,出兵以临四方,则何向不克?”
(《明太祖实录》)
陶安这番话,增强了朱元璋攻取集庆的决心。
二、攻取集庆
可是朱元璋还没去打集庆,元军就来攻打太平了。攻打太平的元军分为水陆两部分,长江江面上是元军的水军,陆地上是元军“义兵”,两面夹攻。朱元璋于是也把军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守城,另一部分派了徐达率领,绕到元军“义兵”背后,也来个两面夹击,把来攻打太平的元军“义兵”打得大败,俘虏了“义兵”元帅陈埜先。
虽说把这支元军“义兵”打败了,可是朱元璋一想,与其消灭这支“义兵”,还不如留下来为己所用,于是他就给陈埜先松了绑,请他喝酒,劝他投降。为了让陈埜先放心,朱元璋还跟他结拜为兄弟。陈埜先倒是好汉不吃眼前亏,已经被朱元璋捉住了,不投降就是死路一条,就答应了。既然已经投降了,张天祐去攻打集庆的时候,这支“义兵”也就一同前往了。
其实陈埜先投降,是兵败被俘无奈之举,并不是真心投降。他率军队到了集庆城下,并不想真的攻城,而是悄悄告诉自己的部下,等他找机会脱身后,还是听命于元朝朝廷。
这样一来,攻城的时候,张天祐带去的军队,人心不齐,结果集庆城没有攻下,还被城里的元军打得大败而归。
到了这一年的九月间,郭天叙和张天祐再次率军攻打集庆,这回又带着陈埜先的队伍一起去,结果陈埜先干脆跟城里元军串通合谋,把郭天叙和张天祐骗去喝酒,席间就把两人捉了起来,送给城里元军杀掉了。义军失去主帅,又一次被陈埜先和城里元军联手打得大败。
陈埜先一心想立功,所以打败义军后,穷追不舍,一直追到溧阳。溧阳当地的元朝民兵只听说过陈投降了朱元璋,可是却并不知道他后来又反水的事。见义军“义兵”你杀我追,来到溧阳,就设下埋伏,把陈埜先捉住,当作投降义军的叛贼杀掉去向朝廷请功了。这个陈埜先本以为卖力气打败义军,还能去当他的“义兵”元帅,谁承想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场误会让他枉送了性命。
朱元璋这支义军中,郭天叙、张天祐两人一死,都元帅、右元帅都没了,这支部队就归朱元璋这个左元帅一个人的了。第二年,也就是龙凤二年,公元1356年,旧历三月,朱元璋率军攻取了集庆。
有人会说,朱元璋运气不错呀!从军就被选为主帅养女婿,主帅死了就当上第三把手。没当几天三把手,老大、老二就都让人杀了。我不这么认为。我们看看朱元璋这几年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经历,那都是凭着出众的才能、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抓住每一个机遇。在他身上,才真正集中体现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机遇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
三月初十那天,朱元璋来到集庆城头上,对身边的徐达等人说道:“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诸公又能同心协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徐达道:“成功立业非偶然,今得此,殆天授也。”
(《明太祖实录》)
于是下令改集庆为应天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