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太祖朱元璋
16182200000072

第72章 风雨钟山(2)

十六个女儿当中,除了十公主和十三公主幼年早逝,还有一个三公主崇宁公主,洪武十七年出嫁后不久去世。九公主是寿春公主,朱元璋最喜欢的一个女儿,别的女儿出嫁,给一处田庄,每年收租一千五百石。这个女儿出嫁,朱元璋给她最好的吴江县良田一百二十顷,每年收租八千石,比别的公主多好几倍。可是这个公主也在洪武二十一年去世了。

四公主安庆公主,下嫁给了驸马欧阳伦。洪武末年,朱元璋为了防御蒙古北元,严禁向蒙古地区卖茶。因为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平时饮食主要是肉类和奶类,没有什么青菜、水果,所以饮茶对蒙古族来说很重要。那时候朝廷的官员们认为,要想控制蒙古,只要不给他茶,他就没办法生存了。所以茶就成为当时军事禁运物资。

可是这样一来,如果谁能向蒙古走私茶,谁就能赚大钱。这个驸马都尉欧阳伦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多次派手下私贩茶叶出境赚钱。地方官员谁敢得罪驸马?只好任凭他走私。欧阳伦有个家奴名叫周保,又仗着欧阳伦的势力,横行不法,他走私茶叶,不但不避官府,还让地方官府从民间征调车辆达数十辆之多。过河桥巡检司的时候,巡检司官吏刚要过问,就被他打了一顿。官吏们实在忍无可忍,报告上去。朱元璋得知后大怒,让欧阳伦自尽,把他手下的恶奴周保等人也都给杀了。朱元璋到了晚年,还能这样处理违法乱纪的皇亲国戚,说明他头脑很清楚。

可是朱元璋这样做,也会有一种孤独感。自从马皇后去世了以后,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他,没有一个能够成为他的知心人。几乎所有人都怕他,或者只是想讨好他。

中国历史上当了帝王的人,就“称孤道寡”,自称“孤家”、“寡人”。“孤”、“寡”本来是帝王的谦称,意思是说自己少德,后来也就成为他们专用的词汇。

在传统的等级社会里,帝王是社会的顶层,金字塔的塔尖,他们俯视着天下官吏百姓,又唯恐别人抢去自己的位置,从他们的心理上和生活上看,都是非常孤单的。我们看看朱元璋这一辈子,他为了保住朱家的天下,到了晚年,当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伙伴、功臣,杀的杀,死的死,所剩无几;他自己的家人中,老伴、儿子、女儿们也是死了一个又一个。亲人们死了这许多,没有死的亲人和身边的官员,都不会跟他说真心话,表面上亲热,内心却隔得很远,这时候的朱元璋可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

眼看着身边亲人,一个个离去,加上晚年的健康状况不太好,朱元璋也要给自己找一个归宿了。

三、太祖皇帝

中国历朝的皇帝,一般在世的时候就开始给自己修建陵墓。朱元璋也不例外。洪武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81年,朱元璋五十四岁那年,他开始在京城外面东边的钟山南麓营建自己的陵墓,这就是今天南京东郊紫金山的明孝陵。

明朝的帝陵在孝陵修建之前还修建了两座,一座是泗州的祖陵。这座陵墓在清朝的时候,因为洪泽湖发大水,被淹没在湖水下了,后来因为湖水退去,又露了出来,这里面埋葬着朱元璋的祖父母;另一座就是凤阳的皇陵,里面埋葬着朱元璋的父母。

按照中国传统礼仪,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就要追尊祖上四代,这四代被称为德、懿、熙、仁四祖。不过朱元璋家里当初是穷苦老百姓,他的德祖、懿祖两代的坟墓都找不到了,只好从祖父熙祖这一代开始修陵。

说来也真巧,朱元璋的孝陵开工修建的第二年,马皇后就去世了,因此马皇后就被埋葬到了这座陵墓中。马皇后是明朝建国后第一个葬到帝陵中的人。那时候朱元璋也五十多岁了,每年清明前后他都去孝陵看看,祭奠一下马皇后,顺便也看看自己今后的归宿之地。每到这时候,朱元璋便会感到自己来日无多,心里难免会增添一些莫名的愁绪。

朱元璋儿时的朋友中,最后一个去世的是当年给他写信,约他投奔濠州义军的汤和。当时汤和已经在义军中混到千户了,朱元璋才刚刚投军,要说汤和发迹比朱元璋还要早。汤和大朱元璋两岁,算是兄长,可是汤和不仅比不了朱元璋,他跟徐达也不能比,他没有那么强的能力。

汤和自从洪武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387年,从浙东被召回,就决心不再任职,当时他在凤阳中都的新房也已经建好。第二年六月,汤和正式退休,带着家人一起回到凤阳新居。他这也叫识时务,急流勇退。这时候,军政第一线已经没有当初跟朱元璋一起起家的那一辈人了。

汤和回到凤阳以后,每年进京去朝见一次,平时就在家安度晚年。汤和这个人,原来跟别的功臣没有两样,也是一个居功自傲的人,而且还好酒贪杯,喝醉了,也难免说一些不得体的话。

当年他守常州的时候,有事请示朱元璋,朱元璋没答应,回去后他喝醉酒,口出怨言,说自己像是骑在房脊上面,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怎么都不对。朱元璋听到后记恨在心,封功臣的时候,不封他公爵,只封了他一个中山侯。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才晋封他为信国公。可是发给汤和公爵铁券的时候,还将他的过失刻在他的功臣铁券上面。

不过汤和到了晚年变化很大,首先他是第一个交出兵权的功臣。他找了个机会对朱元璋说:

“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明史·汤和传》)

这当然正中朱元璋下怀,朱元璋立即下令在凤阳为汤和建造了府第,让他回家颐养天年。

史书中还说汤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赏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

(《明史·汤和传》)

汤和大概是看到了那些出生入死的老战友的下场,觉得人的一生不过如此,身边的财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如分给乡亲们,这样跟当年没有发迹的老朋友高高兴兴地交往,也不失晚年的生活乐趣。

也正因为汤和晚年的这些变化,救了他一命。跟他一样的功臣宿将们,大都被牵连到“胡蓝之狱”中,只有他以“独享寿考,以功名终”。

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90年,汤和进京朝见的时候,得了重感冒,嗓子哑得说不出话来。朱元璋赶紧让人把他送回凤阳。等到他病好了才又接到京城,宴劳备至。就这样又过了几年,到了洪武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94年,汤和在凤阳一病不起,朱元璋又让人把病重的汤和接到京城。

在汤和的病床前,朱元璋跟他聊起了当年村子里的故人故事,一直说到打天下的种种艰难。这时候汤和已经不能说话了,只是能听懂朱元璋的话,不断点头。朱元璋说着说着,流下泪来。除了眼前这个垂死的汤和,朱元璋身边一个故旧也没有了。第二年八月,汤和病卒于凤阳,享年七十岁。

汤和本来封的是公爵,死后,朱元璋特地下令追封他为东瓯王。汤和最终也跟徐达、常遇春的地位一样,被追封王爵了。

我们从朱元璋晚年跟汤和的关系上,可以看到朱元璋那么一点怀旧的情感。

其实朱元璋也是一个有情感的人,只不过这时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等到汤和死后,朱元璋当年起兵的故交就一个不剩了。不仅这些故交一个不剩,就连开国的功臣,也只剩下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两个人了。

《明史》中说:“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存者惟炳文及武定侯郭英二人,而炳文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

(《耿炳文传》)

这里所谓的倚重,就是到了洪武末年,耿炳文和郭英还在率兵出征。耿炳文和郭英当年跟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还都是小青年,一个是继承父亲的职务驻守长兴的守将,一个是从朱元璋军中亲兵干起,成长为将领的年轻人,资历都不算太深。

当年那么多元勋宿将,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一起打天下,是何等的热闹!等到坐天下的时候,却不能相与始终。朱元璋到了晚年,千军万马之中,竟然找不到一位当年的伙伴;偌大的皇宫中,也只剩下年近七旬的自己,和一个未成年的皇太孙,一老一少,形影相吊,说起来也够凄凉的。

洪武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395年,二月,朱元璋请大将军冯胜喝酒,冯胜喝完回去就暴卒,有人传说是被朱元璋毒死的。三月,秦王朱樉病死。八月,汤和就病故了。

到了这时候,朱元璋也要给自己准备身后事了。他最关心的,当然还是自己创建的基业。

这一年九月,朱元璋颁布了他留给子孙后代的规范——《皇明祖训》。说是留给子孙的,却向全国颁布。那里面就写了对于子孙后代的种种规定,包括对四方不征的邻国。当时的谕旨里明确说道:

“自古国家建立法制,皆在始受命之君,以后子孙,不过遵守成法以安天下。盖创业之君,起自侧微,备历世故艰难,周知人情善恶。恐后世守成之君,生长深宫,未谙世故。山林初出之士,自矜己长,至有奸贼之臣,徇权利,作聪明,上不能察而信任之,变更祖法,以败乱国家,贻害天下。故日夜精思,立法垂后,永为不刊之典。”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五)

朱元璋在谕旨中还举了刘邦的例子,说当年刘邦刑白马立盟说,非刘氏子孙不能为王,可是后来诸吕和吕后乱政,国家大乱。这是历史教训,不可不虑。所以他才下了这么大功夫。还让礼部把这部祖训颁行天下,使知其立法垂后之意,永为遵守。最后他说:

“后世敢有方改更祖法者,即以奸臣论无赦。”

(《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一)

其实这也算是朱元璋明确为自己安排身后之事了。

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98年,三月,朱元璋最喜欢的第三子晋王朱突然病逝,这对于朱元璋的打击应该是相当大的。不久,朱元璋就病倒了。史书中记述说:“甲寅,上不豫。”甲寅是农历五月初八,史书中说:“上素少疾,及疾作,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七)

直到病重不支了,才让人焚香祝天。

我们从史书中看到朱元璋去世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很能看出他的变化。当时羽林右卫的军士不小心火烧廊房四十多间,法司请治其罪。朱元璋说,他也不是故意的,算了吧,竟然把这个军士免罪释放了。一向对官员们要求严厉的朱元璋,在临去世前的几天间,突然间变成了一个和蔼的老人。或许这时候的朱元璋才是一个脱去皇帝外衣的真实的朱元璋?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乙酉,就是这个月初十,朱元璋在皇宫中的西宫病逝。他在遗诏中说:

“丧葬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出临三日皆释服,无妨嫁娶。”

(《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七)

这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给后人留下的最后安排,仍然只是俭朴平实。他甚至还想到了不要因为自己的丧事太过影响到民间的婚嫁。这时候的朱元璋,仿佛不再是那位令人畏惧的开国皇帝,而只是一位从乡间田野走来的农民。

我们对于明太祖朱元璋的这个系列讲座也就暂时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