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太祖朱元璋
16182200000071

第71章 风雨钟山(1)

当年那么多元勋宿将,跟着朱元璋出生入死,一起打天下,是何等的热闹!等到坐天下的时候,却不能相与始终。朱元璋到了晚年,千军万马之中,竟然找不到一位当年的伙伴;偌大的皇宫中,也只剩下年近七旬的自己,和一个未成年的皇太孙,一老一少,形影相吊,说起来也够凄凉的。

上一讲我们说到朱元璋把治国当成治家,一心一意为子孙后代立规矩,也就是国法家规。他着力宣传孝义,处心积虑去树立一些导向性的榜样,想让官吏百姓都知道遵守国家法度,并加强道德约束力。可是等到他把这一切都安排得差不多的时候,却突然发现还有一些大事没有安排好。究竟是些什么大事呢?

大家想想,如果一户人家,要想生活安定,除了处理好家庭事务之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关系——邻里关系。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也一样,他除了要处理好家里的事情,还要处理好跟邻国的关系。治家与保家可是同等重要的两件大事。

一、万代基业

朱元璋当时以泱泱大国自居,把周边的国家都看作“诸夷”,这也是中国古代“华夷之别”思想的反映——只有中国称为华夏,周边各国都是“四夷”。可是在对待周边各国的态度上,朱元璋还是主张互不侵犯、保境安民的。所以他对子孙们说: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朱元璋《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他这里说的“胡戎”指的是蒙古的北元势力。那时候虽然元朝已经被朱元璋推翻了,可是北元的势力还不小,经常与明朝发生战争,所以朱元璋说一定要小心防备胡戎。其他的那些邻国,都离明朝很远,你得到人家土地,也不足以供给使用;你得到人家的老百姓,也不能供你驱使。如果这些国家来跟中国打仗,扰乱中国边境,对他们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他们又打不过中国,战争的结果还要花钱,死人,当然不是什么好事情。可是如果人家不来侵犯,大明朝却要去打人家,那也不是什么好事。当初元朝对日本、安南等国用兵,劳民伤财,并且以失败告终,朱元璋是知道这些历史教训的。可是怎么才能让他的后代子孙们牢记教训,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呢?

朱元璋为此专门写下这样一个祖训,就是怕以后子孙们仗着中国富强,去侵略人家,给国家带来不好的后果。

我们前面讲过,洪武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387年,朱元璋命大将军冯胜、傅友德和蓝玉北征纳哈初,攻下了辽东地区,最终完成了全国统一。

全国统一后,周边的邻国都是哪些国家也就清楚了。其中联系比较多的,跟中国接壤的国家有朝鲜、安南、占城(就是今天的越南)、暹罗、真腊;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有日本、大琉球、小琉球、苏门答剌、爪哇、湓亨、三佛齐、白花、西洋、渤泥各国。算起来一共十五国。朱元璋就把这十五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就是让他的子孙牢记,不要去打仗的国家。这又是朱元璋的一个创举。这是朱元璋时代的外交主导思想,其实也是他治国思想的一部分。

大家知道,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大国的特点,就是把自己的家园管好,这样才能发展农业生产,才能靠着农业生产生活。

这跟以商业为主的国家不同。以商业为主的国家,就得发展市场。内部市场不够大,就得拓展海外市场,就得去别人国家里做生意。而中国不需要。况且中国那么大,人口众多,就算要有些商业活动,内部市场也足够大了。

像中国这种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需要的是社会安定。种子种下了地,一年才能有一次收成,如果发生战乱或者其他什么变故,种的庄稼就收不上来了;只有安定,才能保障农业生产。

朱元璋这个农民出身的皇帝,对这些事情再清楚不过了,所以他要开列不征之国,与周围的邻国友好往来,谁也别打谁,以确保国家的安定,自己关起门来种地。虽然历史上的中国,是个强大的国家,可是从朱元璋的这些外交思想可以看出,中国人没有侵略别人的想法。虽然那时候中国人有点骄傲,自称中华,把别人看作夷狄,看不起人家,可是看不起归看不起,却从来没想过要去欺负谁。

那时候中国的外交政策是朝贡外交,就是让各国到中国来朝贡,以显示中国这个中央大国的地位。可是中国的朝贡政策是“厚往薄来”,人家来朝贡带点当地特产,朱元璋就高兴了,赏赐回赠给人家大量的好东西。也就是说,那些被叫作朝贡的外国人带来的东西少,带回去的东西多,这种便宜事,谁不愿意干呢?所以周边国家的人都愿意来朝贡,因为来朝贡他不亏只赚。因此那些外国使臣一来就是一大批人,有时候连国王也来,还夹杂着不少商人,都是到中国来发财的。

这些周边国家,大都比较友好,只有一个日本,不那么友好。

洪武初年,日本海寇就骚扰山东,被打跑了。朱元璋派官员去诏谕,可是日本不奉诏。后来日本派了僧人来到明朝,奉表称臣,进贡了地方特产,于是朱元璋派了僧人前往日本,还赐给日本《大统历》(就是历法)和丝绸等。这本来也是友好行为,可是出使的僧人却被日本扣留了两年才放回来。

后来胡惟庸案发,其中一个罪名就是交通日本。这虽然是朱元璋给胡惟庸硬加的罪名,可是当时也确实有些日本使臣来中国跟朝廷大臣私下来往。宁波卫的指挥林贤,被罢官后就侨居日本,跟日本官方往来。而来朝贡的日本人,也经常违禁私带兵器。后来胡惟庸案发,林贤牵扯到案中被杀,朱元璋也决心不再跟日本国来往。

可是当时一个名叫滕祐寿的日本王子,来到中国,进入太学读书。朱元璋对这个日本留学生非常关照,让他毕业后留在南京,授予观察使的官职。观察使是管理官员行为的官吏,只有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设了十名,以后就不再设了。这位日本留学生居然得到这样重要的职位,说明朱元璋并不是对所有的日本人有成见。后来朱元璋列十五个不征之国,还是把日本列了进去,作为友好邻邦。

不过这里我们还要多说两句,明朝的时候,日本跟中国关系一直不那么好,主要原因是日本总想侵扰中国。

从朱元璋时代起,倭寇侵扰沿海的事情就不断发生,虽然都不成气候,而且屡次被沿海明军击败,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在辽东望海埚一战,全歼倭寇,倭寇之患就基本平息了。可是到了后来的嘉靖时期,倭寇又跟沿海走私商人们勾结在一起,制造东南沿海的动乱。这场倭乱最终被戚继光、俞大猷等爱国将领消灭。几十年后的万历朝,倭寇再次侵略朝鲜,明朝应朝鲜国要求,出兵援朝抗倭,前后八年时间,最终击溃了侵朝日军。

那时候中国那么强大,日本还敢于不断侵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知道中国不会去侵略它。到了清朝以后,中国没有日本国力强大了,就更受它欺负,而且它还想灭掉中国。

所以我认为朱元璋的对日政策很好:虽然知道你不怎么样,可是仍然把你当成友好邻邦;虽然我比你强大多了,可是我不会去攻打你。但是朱元璋的这个外交政策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力。中国是从来不去欺负别人的,可是如果中国国力不强,人家就会来欺负中国。从古到今,都是这么一个道理。

朱元璋是要把国家治理好,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这种街坊关系处理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万代基业。他为了这个目的,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等到这些事情安排得差不多了,朱元璋也老了。

二、孤家寡人

朱元璋辛苦了一辈子。小时候放牛要饭,当然吃了不少苦;年轻时参军打仗,当然也苦;中年以后为了打天下,出生入死,说起来就更苦了;到了中年以后,当上了皇帝,却仍然是辛苦万分。他活了七十一岁,这在古代皇帝中,算得上是长寿的。可是他虽然长寿,他身边的亲人们却未必都能长寿,结果也给朱元璋带来了痛苦。

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朱元璋五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结发妻子马皇后去世了,中年丧妻,这是人生最不幸的事情。况且这一年,朱元璋刚刚出生不久的孙子朱雄英也病逝了。

朱元璋虽然儿子多,可是他在世的时候,也先后去世了好几个。其中赵王朱杞是死得最早的一个,洪武二年出生,三年封赵王,第二年就病死了。

洪武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89年,朱元璋的第十子鲁王朱檀因为乱服用丹药,毒发而死,死的时候才十九岁。

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90年,朱元璋六十三岁的时候,因为追治胡惟庸党,他的第八个儿子潭王朱梓因为王妃于氏的父兄牵连进胡惟庸党被处死,潭王夫妻二人一起自焚而死。

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92年,朱元璋六十五岁的时候,他的大儿子太子朱标生病去世,老年丧子,而且是他立为太子、国家继承人的大儿子。这件事对朱元璋的打击实在太大,以至他当着群臣的面都忍不住大哭起来。这本来明摆着是他为大儿子之死伤心,可是后来他的四儿子朱棣夺位以后,篡改历史,把这件事改成了太子去世后,朱元璋想立朱棣为太子,当听到有的大臣反对说,这样将置朱棣的哥哥秦王和晋王于何地的时候,朱元璋才放声大哭起来。

太子朱标病死的事情,还造成了朱元璋的养子、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英因伤心过度而死。

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393年,朱元璋六十六岁时,第二十六个儿子朱楠出生一个月,就病死了。

洪武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395年,朱元璋六十八岁的时候,他的二儿子秦王朱樉去世。虽说秦王朱樉没什么出息,朱元璋并不喜欢他,可毕竟是自己的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精神上的打击还是不小的。

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98年,朱元璋七十一岁的时候,他的三儿子晋王朱去世。朱不仅是朱元璋年长的儿子,而且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之一,所以朱的死,对朱元璋打击更大。

二十六个儿子,到这时候已经死了七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