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明太祖朱元璋
16182200000061

第61章 申明亭下(1)

朱元璋让各个村子都置一面大鼓。干什么用呢?这面鼓的作用可大了,就好比当年我们改革开放前农村生产队催人下地干活敲的钟。只要这个鼓一敲响,村子里的农民就都得下地干活去,谁要是不去,村长就要管一管了。

上一讲我们说到朱元璋建国之初开始实行全国大规模人口普查,编制户籍制度,并且规定,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通过这样的办法,完善了国家管理,全国每家每户的人数、年龄,所有的土地,都清清楚楚,国家征收赋税、佥派徭役也都有了可靠的依据。所以洪武朝时期,虽然开国未久,还处于经济恢复发展时期,但是国家的人口、开垦的土地和税收,都是明朝的高峰。这说明朱元璋的治国之策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可是朱元璋并不因此满足,这些工作对他来说,只是治国的初级阶段,是基础。老百姓有田耕,有饭吃,国家有税收,下一步他就要抓农村建设的深层管理了。

什么是农村建设的深层管理呢?深层管理,朱元璋也明白,就是对于农村工作要两手抓: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

一、教民榜文

我们经常说,历史上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只要给农民土地,他们就能把地种好,农村经济就能够发展。这在道理上讲是对的,所以朱元璋建国以后要做的头一件大事,就是给农民土地,让他们去耕种。

可是我们不要忘了,朱元璋太熟悉农村了,他深知给农民土地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要让农民在土地上耕种收获,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好的政策,减免农业税收,休养生息,是让农村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办法。

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召见全国府、州、县三级干部的时候说:

“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朱元璋《明太祖宝训·任官》)

当然,要想让老百姓得到这些惠民政策的好处,就必须有执行这些政策的干部,所以朱元璋要亲自接见这些干部,并且一再教育他们,多为老百姓着想。可是在中国传统的官僚体制下,能够真正理解中央政策,为老百姓做事的官吏实在太少了。

朱元璋接见了地方三级干部以后没多久,有一天,到南京的三山门去,偶然向城下一看,只见有些农夫,光着身子,在河水里面,好像在摸什么东西。那时候正是十二月,天气很冷,这些农夫光着身子在水里,如此辛苦做什么呢?朱元璋觉得不对劲,这里面一定有问题,就让人去问。这一问才知道,原来农夫们是在河水里找锄头呢。锄头是他们的干活工具呀,怎么会扔到河里面去了?原来他们的锄头是被督工的官吏扔到河里面去的。

朱元璋得知后,能不生气吗?我让你们爱惜百姓,你们不关心爱惜也就罢了,还变着法儿祸害老百姓,你没事儿把他的农具扔到河里干什么呢!于是他让人给农民们另外取来一些锄头,并把督工的官吏抓来,狠狠暴打一顿,治了罪。

这个小故事反映的是朱元璋约束官吏、保护农民的大政策。不过看起来,朱元璋让官吏督促农民,不是好办法。这些官员不好好督促农民干活,反而总是欺压百姓。中央的大政策是要农民安心生产,可是真是要农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不能靠官吏去管,还是得有一套农村管理办法。

我们前面一再说,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很懂农民,所以他把官吏管好了,下一步就要管农民了。

中国历朝历代的农民,是最散漫的生产者。勤奋的农民,起早贪黑,辛勤劳动,再加上政府的好政策,慢慢就丰衣足食了。可是农村里也有懒人,不肯好好干活,那怎么办呢?那就得督促,得管理。

大家听到这里一定有点儿奇怪,朱元璋时代,除去有组织的屯田之外,大多数的农村又没有集体生产的组织,朱元璋怎么能够一抓到底,把农业生产抓起来呢?这就看出来朱元璋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好处了,他又把小时候了解的农村管理模式搬了出来,再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就形成了一套农村管理办法。

朱元璋让各个村子都置一面大鼓。干什么用呢?这面鼓的作用可大了,就好比当年我们改革开放前农村生产队催人下地干活敲的钟。只要这个鼓一敲响,村子里的农民就都得下地干活去,谁要是不去,村长就要管一管了。另外,朱元璋又让人写了一个《教民榜文》,刻印好,下发给河南、山东各地,每个村子都要有一份,贴在布告栏里,让人人都能看得见。榜文有几十条,内容都是督促农耕的:

河南、山东农民中,有等懒惰不肯勤务农业,以致衣食不给。朝廷已尝差人督并耕种。今出号令,此后止是各该里分老人,劝督每村置鼓一面,凡遇农种时月,五更擂鼓,众人闻鼓下田,该管老人点闸。若有懒惰不下田者,许老人责决。务要严切督并,见丁著业,毋容惰夫游食。若是老人不肯勤督,农民穷窘为非,犯法到官,本乡老人有罪。

如今天下太平,百姓除本分纳粮当差外,别无差遣。各宜用心生理,以足衣食。每户务要照依号令,如法栽种桑株、枣柿、绵(棉)花。每岁养蚕所得丝绵(棉),可供衣服,枣柿丰年可以卖钞使用,遇俭年可当粮食。此事有益尔民,里甲老人,如常提督点视,敢有违者,家迁化外。

……

(《皇明制书》卷九《教民榜文》)

这个《教民榜文》印制好发下去,就让各村张贴出去。

为了宣谕朝廷的策略,朱元璋还下令,让各地农村在村前都要修建一座“申明亭”。所谓申明亭,其实就是一个布告亭,除去这些《教民榜文》之类东西外,平时官府判决的公告,上级的通知,也都要张贴在申明亭里面。

朱元璋为什么要专门给河南、山东农村下达这个《教民榜文》呢?大家知道,河南、山东当时是很多移民的目的地,属于战乱之后地多人少的去处。这些移民来到新的地方,国家给了一些优免政策,有些人就不想靠劳动致富,一心想“等、靠、要”,所以朱元璋专门针对这些地区派发官吏去督民耕作,而且还专门给这些地方下达了一份《教民榜文》,对地方上的里中老人下达了监督的命令,让他们去督促农民下地干活,并且督促农民种经济作物。

这篇《教民榜文》里提到了一个“该里分老人”,朱元璋要求他们负责任劝督农民下地种田。关于这些“老人”,朱元璋曾经在一道圣旨中说得很清楚:

“命有司择民间高年老人公正可任事者,理其乡之词讼。若户、婚、田、宅、斗殴者,则会里胥决之。事涉重者,始白于官。若不由里老而径诉县官,此之谓‘越诉’。”

(《明会要·民政二》)

二、村里“老人”

原来这些村里“老人”就是当时村子里最基层的行政管理者,跟我们说的年长的人意思不完全一样。这些村里“老人”也都确实是一些年纪较长的人,在村子里面有一定威信,他们需要经过村的选举,推举出来,再到官府备案认可。被推举出来的村里“老人”就成为村子里管事的人。

其老人须令本里众人推举平日公直、人所敬服者,或三名、五名、十名,报名在官,令其剖决。

(《皇明制书·教民榜文》)

当时的“老人”,就是用这样民推官定的形式产生出来的,“老人”就是这些人的专称,就好比我们称村长一样。这些村里“老人”一般年龄要在五十岁以上,今天五十岁不算什么,明朝的时候,五十岁可就算得上是真正的老人了。这些村里“老人”还有一个称呼,叫“木铎老人”。明朝人记述说:

“木铎老人,国初专理本里事,权侔县令。县令不法,老人能持之。”

(谈迁《枣林杂俎》智集《木铎老人》)

为什么叫“木铎老人”呢?“木铎”就是用木头做成舌心的大铃。这一下大家就都明白了,“木铎老人”就是拿着的一个木头芯大铃铛的农村基层管理人员。

平时只要遇到有事要通知村里百姓的时候,“木铎老人”就拿着这个铃铛,一边走,一边摇。这个大铃铛因为是木头芯,跟别的铃铛声音不一样,独具特色,老百姓一听,就知道是村领导有事情要通知了,或者要召集大家开会了。

按照明朝人的说法,这些村里的“木铎老人”权力可不小,虽然只是专理本里事,可是“权侔县令”——他在村里的权力,可以跟县令不相上下。如果县令有不法之事,这些村里的“木铎老人”也可以把县令处置了。一个民间的管理人员,居然可以跟朝廷命官相抗衡,而且有时候还能处置犯事的县官,这听上去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大家别忘了,朱元璋每年要亲自接见这些村里“老人”,而且是跟接见县官们的活动安排在一起的。

这当然又是朱元璋有意的安排,他要让地方基层干部跟县级干部互相牵制,以防止官吏们贪赃不法。

既然是国家承认的基层干部,这些“老人”就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点儿国家津贴。津贴虽然不多,可是毕竟有点儿公职身份的意思了。朱元璋那会儿给多少津贴,没有记载,明朝中叶以后村里“老人”的津贴一般一年不过四五两银子。

可是你还别不把他当干部,“老人”的职责还是非常重要的。几乎当时农村里面最重要的事务都由“老人”们来管理。比如农村水利有“水利老人”管理,农村防灾仓储预备仓有“看仓老人”管理,农村集市有“集市老人”管理,管理生产的还是“木铎老人”。总而言之,农村的这些机要部门,都由“老人”们掌管,显然朱元璋对这些“老人”最信任。

朱元璋认为,从古至今,地方公事的处理,必定要有耆宿参与,因此要找一些“德行超群,市村称善”的正派老人协助地方官处理地方事务,才能保证地方安定有序,防止“无藉小人”干扰。这也就是朱元璋在地方设置“老人”的初衷。

虽然中国历史上向来是治不下县,官员的设置,到了县一级就是到了最底层了,县下面就不再设官署。可是朱元璋凭着他在农村生活的经验,在县的下面,先后设置了里长、粮长和“老人”,里长管理户口,粮长管理税收,“老人”管理地方杂务,督促农民耕作。这样一来,就把全国老百姓都实实在在地管理起来,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下了。

朱元璋曾经说,我小的时候生活在农村里面,有些读书人出身的官员,净是些书呆子,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对于农村的事情一无所知,用他们去管理地方,很难管好;还有一些吏员出身的官员,层次低,心术不正,一心想损公肥私,祸害百姓,所以这种人就更不能用。

所以说,朱元璋在县下面设立这些有威信的里长、粮长和“老人”,就是要解决基层社会的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