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汉唐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标志着封建制终于代替了奴隶制。汉、唐两代都曾出现过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对医学及养生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商、周、春秋之后,经诸子百家思想浸润,养生理论和方法愈发丰富,汉唐时期发展更为迅速。
东汉医家张仲景,不但是临床专家,而且也很重视养生,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博采众长,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中,也从病因学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对平时不注意摄养身体的人进行抨击,“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至于具体的养生原则,在《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以及篇后的“饮食禁忌”等等,至今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华佗不但是个一专多能的外科专家,创造出“麻沸散”,对养生学的贡献也是很大的。他主张积极的体育锻炼,根据古导引法,创造出“五禽戏”,并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吴普仿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师徒二人,成为养生有道的典范。
秦皇、汉武都是长生不老的热烈追求者,在此导向下,社会上出现了一批自称持有长生术的方士和得道的神仙,道家、佛家也得到很大发展,于是,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之类养生之书,充斥天下。《汉书·艺文志》就把医书列为方技类,下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前两种合计18家,400多卷;后两种其数相当,可见当时影响之大。上层社会炼丹、服石的遗毒,直至明代还时有兴者。据《二十史劄记》卷十九记载,历代皇帝中如北魏道武帝、魏明元帝、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武宗、唐宣宗等,皆为急于成仙,终因服食所谓仙丹而丧身。当时对于神仙迷信之说,其危害性已为人所识,遭到很多人的反对。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篇》,以自己亲身经历教育后代不要学神仙,而要“爱其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温,禁忌食欲,将饵药物”,便可“遂其所禀,不为夭折”。张华《博物志》即用实例来揭穿方士的骗术,否定得道成仙之说,并提倡确有实据的长寿老人的长寿经验。由此可见,冶炼金丹实际上是抗衰老中药历史中的一个探索性阶段,虽不免许多糟粕,但也不能抱一概否定的态度,应客观地发掘其中的宝藏。
两晋至隋唐,自隋代王通提出儒、佛、道“三教归一”的纲领后,三家之说便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推行于世,并且互相渗透、融合。其中,有关养生方面的内容,便被当时的医家、方士所继承,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有些医学家,其实也就是道家,如陶弘景、葛洪、孙思邈等。陶弘景的《养生延命录》与葛洪的《抱朴子·内篇》,都是养生学的重要著作。
唐代孙思邈虽然受佛、道二教的影响,但他毕竟是临床医学家,所以他养生的主导思想仍是实事求是。他总结出养生十要,并且身体力行,活到一百多岁。他特别注重道德修养,他的《千金要方》中首载《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两篇一直被人们所称道。孙氏养生有道,孙氏著作中有关的养生资料,是唐以前和他自己经验的总结,对后世影响很大。
汉唐时期的养生学思想发展,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①对养生理论往往是融医、儒、道、佛诸家养生思想于一体,各取其长。
②此期的养生家往往也是著名的医学家,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因而,对养生方法的论述,多具体、实际而有效。
③炼丹、服石受到反对,从而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正统导向。
④养生学专论、专著在理论上有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既承袭了先秦的学术思想,又有所创新和发展,成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至今尚存的养生学专著,以这一时期为最早,有晋代许逊《灵剑子》、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隋代巢元方《巢源补养宣导法》、唐代司马承祯《天隐子养生书》、唐代施肩吾《养生辨疑诀》、唐代王焘《外台辑养生导引法》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容在此时期的发展。汉代以瘦为美,唐代以丰满为美,因此有了“燕瘦环肥”的说法。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时期,美女西施还以水代镜来梳妆打扮,而到了汉代,各种铜镜已经广泛使用,成为妇女梳妆打扮的常用工具。美容工具的不断发展、完善,同样证明了当时人们对美的强烈追求。汉代女子用于发式的装饰品也是种类繁多的,有玉簪、白花、步摇、耳塞等。由此可见,早在汉代,女子发式的造型艺术和用于装饰发型的饰品艺术已经相当完善了。化妆术发展到唐代,在妇女中已经很盛行,以各种不同的眉型进行化妆、美容已经很讲究了,并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化妆名称。中国古代传统的医药美容方法,化妆美容经久不衰,除了天生的美貌及采用多种外在的修饰手法以外,利用传统的医药配方手段,是古代宫廷美女保持和增加美貌程度的主要方法。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经宫廷医生各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了系列化的宫廷医药美容方法。只是缘于当时旧礼教美容有违背“三从四德”的闺规之中其四德中“妇容”,因此未能广泛传播而仅在宫廷内流行。孙思邈《千金要方·面药》、《千金翼方·妇人》的“妇人面药”、“薰衣、衣香”、“令身香人”、“生发黑发”等几节文章,堪称中国美容方面最早的一部文献。《千金要方》有“面药”专章,收集美容方剂81个,《千金翼方》则收集了宫中化妆配方,她的问世让美容走入了平民百姓家。
广义的中医美容,以整体观念、形神合一、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中医学说为理论体系的核心,不单局限于颜面局部的美化,而更突出的是与防疾治病、养生健美、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紧密结合,运用中药、针灸、按摩、气功、食物、养生等手段补益脏腑、通调气血、扶正祛邪、综合调理,从而改善人体机能、形态与容貌,达到形体美与容颜美的和谐统一,实现容悦形美、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狭义的中医美容,重在研究美化、养护容颜及损美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以中医医术与方药为手段,消除个体容貌上的某种缺陷或改善容貌,以维护容貌美感,达到中医所言之“驻颜”、“益容”的目的。
外用美容方包括外用的美容粉、美容液、美容糊剂等。这一类的美容方使用方便,药物直接作用于面部,有良好的润肤、护肤、祛斑除皱、增白养颜作用,是最常用的美容方法。
内服美容方是一种立足于滋补脏腑气血、调和阴阳,通过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从根本上改善脏腑功能状态和面部血液循环的治本之法。因此,美容效果较外用方的效果略缓,但作用稳定而持久。
以食物或药物配制成膳食、菜肴或糕点等形式,具有色香味俱佳、可口宜人的特点,是一种日常所用的美容方法。对于喜食小食品或脾胃虚弱的妇女尤为适宜。此外,按摩、针灸、热熨、冷冻、磨砂等美容方法也十分流行。
中医美容是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优秀文化遗产,其历史渊源悠久,内容丰富多彩,美容效果卓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遗憾的是,中医美容学的内容,迄今大多仍然零星地分散在历代医籍之中,没有系统的加以挖掘整理研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
(四)宋元时期
两宋、金元时期,尤其是“金元四大家”使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从而也推动了养生学的发展。刘河间在《原道论》中,强调气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他认为“故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也。是知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指出当时常用的养生法如调息、导引、内视、咽津等,其机理在于调气、定气、守气、交气,起灌五脏和阴阳的作用。李东垣认为人体之气主要来源于脾胃,所以在论养生时特别提出“脾胃将理法”。朱丹溪则认为人之一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强调阴精对人体的作用,因而在治病与养生上都以滋阴为主。由于对阴精的重视,朱氏特别强调节欲,著有《色欲箴》。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认为祛邪即扶正,邪去则正气自安。他的养生保健思想核心是“君子贵流不贵滞”,并提出调饮食、施药物、戒房劳、练气功等方法,同时还提出“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当用药攻”的主张,著有《儒门事亲》。在防病保健中,他还特别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整体观和机体与情志的整体观。金元四家以外,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提倡“补脾不如补肾之说”,认为“肾气若壮,丹田火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其补肾之说,为后世广泛运用补肾法抗衰老,防治老年病和其他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针灸学在宋元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以及新的针灸专著,如《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等,同时,又出现了子午流注针法,主张因时选穴,以此达到治疗保健的目的。
随着对营养保健理论认识的深化,食养和食疗方法更加丰富多彩。运用食疗以达到养生目的,也是中医延年益寿的一种独特方法。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撰《饮膳正要》一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为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和食疗专著,也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古代食谱。
这一时期的养生著作5728部,现存宋朝的11种:李昉《太平御览·养生篇》、周守忠《养生类纂》和《养生月览》、佚名《养生秘录》、蒲虔贯《保生要录》、姜蜕《养生月录》、韦行规《保生月录》、愚谷老人《延寿第一绅言》、赵希鹄《调燮类编》、陈直《养生奉亲录》。宋代整理的《正统道藏》及其辑要本《云笈七签》,虽属道家书籍,但书中记述很多导引、气功、按摩等有关方法,对于防病保健具有重大的价值。这一时期的文人学士对养生学也很重视,如苏轼《问养生》、《养生说》等;马永卿《真子·论养生》、陆游《养生诗》等。
元朝的养生专著,共有7种:丘处机《摄生消息论》、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洞虚子《泰定养生主论》、汪汝懋《山居四要》、瞿佑《居家宜忌》和《四时宜忌》、忽思慧《饮膳正要》。其中,《泰定养生主论》提出从幼年就开始注意养生,自幼及壮至老调摄有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