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云阳风情录
16042400000021

第21章 后记

2005年1月3日,云阳电视台第一个人文类节目《云阳风情》顺利开播。

开办之初,我们就将《云阳风情》定位为“弘扬传统文化,描绘美好云阳”的人文类专题栏目,以平实的视角,以厚重的抒情风格,展示云阳独特的人文景观、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以及社会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与发展,让观众感受云阳厚重的人文精神,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点。

《云阳风情》是一部散文式样的电视片。而云阳的人文地理是散乱的,陈旧破败的古镇建筑、一鳞半爪的历史遗迹、行将消失的民俗文化、尚待开发的自然风光,它们散布于云阳的各个角落。为了将最真、最美、最善的一面展现给观众,我们的栏目工作人员所付出的艰辛也是可想而知。我们不会忘记,为拍摄轿顶山风光,文弱的制片人胡小刘步行三个多小时的山路,第一次登上云阳北端的最高峰。我们不会忘记,为拍摄南三峡纪行之一的龙窟峡风光,不会游泳的刘代权险些落入深不见底的峡谷之中。我们不会忘记,为亲身体验岐山古战场的历史遗痕,主持人甘莉萍与当地老乡一道,在人迹罕至的大山之中走了近八个小时的山路,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就架起锅灶,煮一碗泡面。

我们不会忘记,为拍摄云安古镇全景,大个子刘兴明一手提摄像机,一手拿脚架,头顶烈日爬上了人迹罕至的牛头山顶,汗水湿透了衣背。

我们不会忘记,为赶制五一长假期间播出的节目,刚刚新婚的编辑谭诗羽放弃休息,毅然投入到节目后期制作与包装工作中。

整整两年参与《云阳风情》拍摄制作,我们栏目组的全体工作人员都有这样一个认识,似乎重新审视、认识了一次生我们养我们的云阳。

两年来,《云阳风情》不仅凝聚着全台员工的心血和汗水,更是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云阳报社原社长熊同福、县教委的胡亚星老师、县文管所陈红坤所长、退休教师黄子林等一批热心人士都给我们节目以无私奉献。所到之处,各部门、乡镇、企业也是派出精兵强将,全力配合我们的拍摄和采访。

两年的摸索前行,《云阳风情》在获得观众挑剔和批评的同时,也不断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或许,是那一份对云阳本土文化的责任和痴迷打动了观众吧。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我们拥有的就是那份对传统文化的不解之缘、难了之情。

千淘万漉方为粹,两年艰辛一灿然。

水平有限,书中难免缺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云阳风情录》编委会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