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三国演义语典
16041600000038

第38章 九画(2)

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

原著

《三国演义》第2回:“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不如杀督邮,弃官归乡,别图远大之计。”

释义

像鸾凤那样的神鸟,不愿意栖息在灌木丛中。喻指贤明之士不堪大材小用。枳棘,两种多刺灌木,指恶浊的环境。鸾凤,传说中的神鸟。

出典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循吏传·仇览传》卷76:“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无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涣谢遣曰:‘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今日太学曳长裾,飞名誉,皆主簿后耳。以一月奉为资,勉卒景行。’”

例句

唐·孟浩然《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诗:“枳棘君尚栖,匏瓜吾岂系。”唐·孙逖《和左卫武仓曹卫中对雨创韵赠右卫李骑曹》诗:“枳棘鸾无叹,椅梧凤必巢。”唐·常健《赠三侍御》诗:“孤鹤在枳棘,一枝非所安。”唐·刘长卿《送郑少府之任淮南》诗:“惜君滞南楚,枳棘徒栖凤。”明·吾邱瑞《运甓记》第9出:“吾想将起来,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自命。”明·无名氏《欢喜冤家》第10回:“承蒙垂顾,奈荆棘非鸾凤之栖,百里岂大贤之路。茅庐草舍,不足以承君子之光也。”清·无名氏《比目鱼》第2回:“枳棘原非凤所栖,求凰因使路途迷。生前结下姻缘债,借口贤人赋简兮。”

柔能克刚,英雄莫敌

原著

《三国演义》第60回:“某素知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远得人心,近得民望。”

释义

柔和往往能制胜刚强,这样的英雄无人能敌。《易经》占卦中的柔爻与刚爻,相互变化交替,柔弱和刚强,可以互相转化,在特定的条件下,柔和能够克制刚强,弱小能战胜强大。

出典

春秋·老聃《老子》第36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姑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春秋·老聃《老子》第78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

例句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卷1:“是故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徐奕传》卷12:“君之忠亮,古人不过也,然微太严。昔西门豹佩韦以自缓,夫能以柔弱制刚强者,望之于君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臧宫传》卷18:“《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明·沈采《千金记》第5出:“看起来这兵法不过是柔能制刚、弱能胜强、以逸待劳、能勇能怯之意。”明·罗懋登《西洋记》第41回:“自古道: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火母因为火性不除,故此不能结成正果。你怎么也是这等火性也!”

独坐穷山,引虎自卫

原著

《三国演义》第63回:“却说严颜在巴郡,闻刘璋差法正请玄德入川,拊心而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释义

独自困守荒山,放出老虎来保护自己。喻指所任非人,自取其祸。

出典

晋·常璩《华阳国志》卷5:“刘主至巴郡,巴郡太守严颜拊心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例句

明·瞿共美《天南逸史》:“自成兄子李锦,赐名赤心,号一只虎……陈邦傅与之联姻,冀借其力以倾东勋,殊不知放虎自卫也。”清·许楣《粮勇歌》诗:“得缓须臾策亦妙,放虎自卫且勿诮。”

狭路相逢,急难回避

原著

《三国演义》第22回:“刘岱引一队残军,夺路而走,正撞见张飞,狭路相逢,急难回避。”

释义

在狭窄的路上相遇,人们无法回避。意指无法与仇人相容,不会轻易相让,必得拼个你死我活。

例句

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12:“有僧问:‘如何是学人用心处?’……师便喝问:‘狭路相逢时如何?’”元·施惠《幽闺记》第20出:“呀,元来是兴福兄弟。相逢狭路难回避,这言语古来提。”元·高明《琵琶记》第17出:“路逢险处难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奴家少长闺门,岂识途路?”元·无名氏《争报恩》楔子:“不如做个计较,放了他去;狭路相逢,安知没有报恩之处?”明·沈璟《义侠记》第4出:“说得有理。正是:路狭难回避,[净]官差不自由。”明·范受益《寻亲记》第4出:“我去人家怎告求,不然差我筑河流。路当险处难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明·康海《中山狼》第2折:“狭路相逢怎布摆,也是前生欠冤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37:“则见一个大汉,浑身血污,手里搦着一条朴刀,在林子里等他,便是那吃他坏了性命的孝顺尹宗在这里相遇。所谓是:劝君莫要作冤仇,狭路相逢难躲避。”明·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5回:“狭路相逢,冤家路窄!原来吃的是这里亏。若不是老白透漏消息,就是纯阳老祖也参不透这个玄机。”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34回:“缪一麟站在平地步战,孔嶅欺他无马,喝牙将围裹将来,十分危急。正是:路逢狭处难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清·杨潮观《露筋》:“小灵台,自来无垢,劳断送,费绸缪。正是:路逢险处难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清·无名氏《二度梅全传》第36回:“姻缘本是前世修,人生何必苦强求。路逢险阻难回避,事到临头不自由。”清·无名氏《绘芳录》第31回:“虽说我是洪家人,到底不可得罪姑老爷,怕的窄路相逢,放我不过。”清·无名氏《春秋配》第6回:“蚌雀相争两落空,渔翁得利在其中。恶人还得恶人挫,自古冤家狭路逢。”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原著

《三国演义》第1回:“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三国演义》第5回:“凡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释义

又作“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向天地神灵,表明真心诚意。这是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盟誓时的经典语辞。

出典

《尚书·武成》:“惟九年,大统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例句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晋·李密《陈情事表》:“臣之辛苦,非徒蜀之士人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元·施惠《幽闺记》第7出:“一片心,后土皇天,表我忠直,不诬良人。”明·李祯《剪灯余话》卷2:“皇天后土,实所鉴临!将殒灭微躯,则自经沟渎;将混同未俗,则亵慢纲常。”清·徐震《后七国志》第5回:“倘贪逸乐,不奋其身;若恋安闲,忘情讨罪。骨化肉消,有如此酒。皇天后土,惟其鉴察。”清·吴璇《飞龙全传》第30回:“皇天后土,实鉴我心。我史弘肇为国忘家,所得何罪,以致全家受戮?我生不能食奸贼之肉,死必啖奸贼之魂!”清·无名氏《岭南逸史》第10回:“县官道:‘勾引瑶人,谋为不轨!’逢玉道:‘皇天后土,共鉴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