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创新
16041300000067

第67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统一战线——振兴中华(13)

“两个共同”的主题是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刻总结国内外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适应民族工作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两个共同”的主题,突出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突出了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努力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又要努力缩小民族地区内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了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的维护民族团结与加快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团结奋斗,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共同繁荣,实现共同富裕。可以说,“两个共同”的主题,是科学发展观在民族工作上的运用和发展,是民族工作的科学发展观。“两个共同”的提出,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了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使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确,目标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明确。

200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本世纪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决定》(中发〔2005〕10号文件)。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民族工作全局的第一个决定,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决定》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支持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妥善解决生态建设和资源开发的补偿问题、突出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问题、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事业、扶持民族地区发展卫生、体育事业等12个方面,专门作出政策规定,明确任务要求,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005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这部行政法规共35条,主要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维护民族团结、明确法律责任和建立监督机制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特别是明确规定了上级人民政府帮助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具体的政策措施。这是国务院第一个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行政法规,是我国民族法制建设的重大成果,进一步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与此同时,兴边富民行动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全面展开。2007年,国务院正式通过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对“十一五”期间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以及政策措施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兴边富民行动的扎实推进提供了制度保证。针对我国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22个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群众生产生活面临许多困难的实际,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支持力度,帮助22个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2005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审议通过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同年8月,国务院召开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会议,全面部署《规划》实施工作。2006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视察期间专程前往基诺山乡,实地了解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工作进展情况,并作重要指示。

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国办发〔2007〕14号,以下简称《规划》),确立了发展少数民族事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提出了11项主要任务和11项重点工程,突出强调加强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对带动当地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能源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优先安排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田水利、草场围栏、人畜饮水、电力、通信、乡村道路、广播电视、贸易集市、清洁能源、民房改造等中小型公益型项目;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实施特困少数民族群众解困工程,加大安居温饱、易地搬迁和劳务输出力度,推动各项扶贫开发措施进乡、入村、到户;等等。规划的制定实施,是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加快推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指导。

此外,近年来,国家又相继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近期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专门研究部署了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持云南边境地区发展等工作,批准实施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又就民族团结进步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发出了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有关通知。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亲切关怀,有力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民族地区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地区GDP总量由1978年的32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7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5.2倍,年均增速10.1%;与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时的8411亿元相比,增长1.4倍,年均增速达到11.7%。民族地区首次实现GDP年增量突破1000亿元用了45年,突破2000亿元用了10年,突破3000亿元用了2年,突破4000亿元只用了1年。民族地区人均GDP从1978年的248元增加到2007年的12954元,2005年首次超过1000美元大关。特色经济区域逐步形成,如内蒙古呼包鄂地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宁夏“沿黄经济带”等,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链和关联密切的产业群,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内蒙古自治区,1978年全区GDP为58亿元,位于全国第25位,西部第7位;人均GDP仅为317元,居于全国第17位,西部第5位。1996年,内蒙古GDP跨上千亿大关。2007年,全区GDP达到6091亿元,位于全国第16位,西部第2位。GDP增速连续6年居全国之首。截至2007年底,全区人均GDP大幅度增加,达到了25393元,按2007年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339美元,首次超过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3000美元大关,并连续四年居全国第10位,连续五年保持西部第1位。

2.产业结构不断完善,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

民族地区三次产业分布由1978年的38:41:21变为17:45:38,农牧业比重明显下降,工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显著上升。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例如,新疆的棉花生产,2007年产量达到270万吨,约占全国产量的40%,棉花种植面积、总产量、调出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首位。例如,内蒙古的畜牧业,2007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亿头(只),肉类总产量达到202万吨,羊肉、牛奶的产量居全国首位。例如,广西的桑蚕业,2007年全区桑园面积达202万亩,养蚕561万张,蚕茧产量20.5万吨,蚕茧产量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一位;广西还是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和综合利用基地,产糖量约占全国的60%。例如,云南的花卉产业,2007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26万亩,花卉产业总产值80亿元,鲜切花产量45亿枝,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云南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花卉基地。例如,新疆番茄酱的生产能力占到全国的90%以上,形成了亚洲最大的番茄生产、加工基地。广西、贵州和宁夏成为我国氧化铝和电解铝的重要生产基地。例如,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气产量,2007年产量分别达到2610万吨、210亿立方米,分别居全国第三和第一,其中石油年增长量连续18年保持全国第一,新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和战略接替区。民族地区还充分利用秀美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业已成为云南、西藏、新疆、广西等省区的支柱产业。

3.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民族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78年的76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4万多亿元。国家相继在民族地区安排了一批重大项目,修建了机场、铁路、高速公路、水电枢纽及城乡基础设施等,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普遍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其中,重大交通项目有南昆铁路、南疆铁路、青藏铁路等等。南昆铁路,于1990年正式开工,1997年开通运营,成为沟通西南与华南沿海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云、贵、川出海的最佳捷径,因沿线多是贫困的民族地区,故被誉为“国家最大的扶贫项目”。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南抵喀什,全长1446公里,1999年全线开通运营。十几年来,累计发送货物3500多万吨,发送旅客800多万人,为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南疆各族人民称之为“团结路、幸福路、致富路”。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2001年开工,2006年全线通车。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因此也称为“天路”。青藏铁路的开通,使“出国容易进藏难”的历史从此改变,对于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都具有重大意义。2008年,新疆南疆铁路库阿二线、内蒙古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贵阳至广州、南宁至广州、兰州至重庆等铁路又相继开工建设。

重大水电枢纽有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广西百色水利枢纽工程、西藏满拉水利枢纽工程、新疆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等等。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是宁夏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扶贫项目和目前国内最大的以扶贫为宗旨的移民项目。一期工程于1996年正式启动建设,总规模为开发扬黄灌区130万亩,安置移民40万人,解决当地贫困人口20万人。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2000年开工建设,2007年通过竣工验收,总投资11.97亿元,使用寿命长达几百年。该工程集灌溉、发电于一体,结束了当地灌区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历史,灌溉土地面积将达到87.7万亩,年发电6亿千瓦时。百色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广西郁江上游右江河段,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灌溉、航运、供水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是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中治理和开发郁江的一座大型骨干水利工程。2001年开工,2006年开始发电。该工程对促进广西、云南经济的发展,保障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藏满拉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境内的年楚河上,属水利部援建项目,也是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时全国支援西藏62个项目中最大的工程。1995年主体工程开工,2001年竣工通过验收。该工程以灌溉、发电为主,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25.4万亩,每年可增产粮食3.75万吨。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和田县境内。I995年主体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通过验收。该工程具有灌溉、发电、防洪、供水、生态保护等综合利用效益,为新疆和田地区尽早摆脱贫困面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