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市民健康手册
16039400000013

第13章 心理健康篇(1)

心理健康相对于体质健康而言,是指个体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能操持一种内部自洽与外部相融的平衡、协调状态,并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势。心理健康是个体健康的重要层面,它同身体健康、社会适应共同构成健康状态的表征,而社会适应又是心理的表现和反映。

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言所行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影响和制约。说一个人发脾气、闹情绪,这就是一种心理活动;说一个人扬扬得意、意气风发,这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压力无处不在,有时我们面对种种的烦恼和困惑,会感到无所适从,心力交瘁。真切盼望心理保健常识能给你的生活、事业、家庭有所助益。

一、基本概念

1.何谓心理

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

心理过程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行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了个体心理的历程性和动力性。其中,认知活动又包括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

个性心理由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反映了个体心理的独特性、稳定性。其中,个体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能力可以划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气质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性格是指对己、对人、对事的稳固态度以及行为习惯。

2.何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表现出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特质结构。

WHO认定的心理健康标准: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有幸福感。

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的生活。

附:下面的十项心理健康标准,是比较受大家所公认的:

具有十足的安全感

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与外界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保持个性的健全与和谐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适度的情绪发泄和控制

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3.心理健康的误区

误区1:身体健康就等于心理健康

此为对心理健康典型的误解之一,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只有两者都具备,一个人才算作健康。

误区2:心理不变态就算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

误区3:有心理问题就是精神病

这是一种很伤人的误解。人们经常会有心理困惑,调节不当就会形成心理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般心理问题,但不会都发展为精神病。

误区4: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静态的、不可变化的

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就永远不会有问题,这是一个误区。其实心理健康与心理问题是相对而言的,这二者是动态的、可逆的、有变化的。

误区5:心理问题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

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时期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其实,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程度有轻有重,或是自己没有意识到。

误区6:纪律、道德、思想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毫无关系

实际上,两者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有许多看上去是道德或纪律问题,事实上,这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心理问题会引起诸多的精神不文明现象。

误区7:心理问题只能出现后再进行治疗

心理问题是能被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调适的,对心理问题同样应该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误区8:去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

很多人认为看心理医生的人都心理变态,这是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其实心理咨询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是明智的选择而不是愚蠢的做法。

误区9:心理上的“病”不用去看

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身体有病大大方方地去看病,但心理有问题却不好意思去看心理医生,或认为没必要去看医生,开导一下就够了,小问题也逐渐成了大问题。

误区10:一次心理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

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也导致人们过高的期望,其实心理问题和身体疾病一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期望很快就能痊愈。

4.身心关系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脑是心理的器官,生理是心理的基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我们看、我们听、我们想、我们说、我们写……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脑活动的结果。没有大脑我们就无从知晓周围的世界,没有喜怒哀乐,我们也不会有思想。如果大脑出了什么问题如老年痴呆,就会影响我们的心理。躯体疾病长时间的折磨也会使人的心理产生问题。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障碍会影响身体的健康。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句谚语形象地说明了情绪与健康的关系。人们常因过度疲劳、高度紧张、精神创伤而突发高血压、心脏病、偏头痛以及月经失调等。有调查发现,65%的病人的疾病与社会逆境有关,35%的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情绪不好而引起的疾病。

5.迈向心理健康三步曲

第1步:了解你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评价

只有了解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才能有效的维护。心理测试可以在分析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提供一系列心理健康及心理疾病危险性评价报告,并帮助个人明确相关危险因素及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

第2步:管理你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计划

根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目前的心理状态或心理问题求助心理医生,帮助设计心理健康计划,包括心理健康改善目标以及行动指南。

第3步:改善你的心理健康——采取具体行动

以多种形式来帮助自己积极采取行动以实现心理健康管理计划的目标。应该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自我维护的手段,并通过个人心理健康管理日记、参加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及一些切合实际的措施来达到心理健康改善效果。

6.维护心理健康的途径

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识别心理问题;接受生活指导和自我心理保健;接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接受精神药物治疗;心理危机介入。

二、心理健康

1.行为与心理健康

何谓行为

行为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切动作。如摄食、睡眠等生理活动和工作、交往、娱乐等社会活动。人们经常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如自我控制、调适、顺应、应付和应激。但持续长久过分强烈的应激状态一旦超过机体的适应能力,就会引起机体的身心失调,有害健康,甚至引发身心疾病。

促进健康行为的分类

指一系列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健康行为如积极休息、适量睡眠、合理营养、适度运动等。

指那些防止事故发生和事故发生以后正确处理的一类行为如乘汽车系安全带、车祸发生及时自救和他救等。

指一类正确合理应用医疗保健服务,以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如定期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等。

指积极应付环境污染或紧张生活事件等。

指戒烟、控制酗酒与停止滥用药品等。

危害健康行为的形式

吸烟、酗酒、不良饮食习惯、吸毒、性生活紊乱、有害的职业性活动都是危害健康的行为方式。

2.态度与心理健康

“人为什么而活?”

关于生活态度、人的追求归结为以下几类:

追求快乐——满足欲望,追求快感;

追求权力——变得优越,控制别人;

追求意义——做人做事,成家立业;

追求幸福——健康是幸,富有是福。

态度决定生活

人们应该选择健康的生活价值取向:

自我认可原则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了解、认识、评价和承认。包括能力、才干和不足。

适应环境原则 是指个体能使自己与现实相适应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人对现实世界的适应行为,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对人的整个健康状态的界定,是以多方面的适应能力参数来对健康所做出的评价,包括对一个人在精神上、身体和体格上,对工作、生活、人际关系、婚姻和性、社会所处的完美状态及其适应力的综合评估。

平衡全面原则 是指个体对人的关系和事件要保持平衡、灵活和全面的看法。要预见挫折、威胁和冲突并有应对措施。

智慧聪明原则 是指个体人类社会的知识和文明持有一种肯定的态度和追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取成就。

创造发挥原则 是指能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尽力。

团结和谐原则 是指个体乐于与人交往,与团体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与人和谐相处。

3.性格与心理健康

人的真实面目是什么

人的性格和自我形象是指个体对事物的一贯性的看法和对自我的评价、态度和感受。

性格决定命运

人们都渴望了解自己,一个缺乏自我了解的人,犹如轮船没有舵,注定只能随风而飘,随水而荡。自我了解,会给人们指导自己的生活方向提供手段和方法。

了解自我与塑造自我 人贵在自知。要知道自己是爽朗或忧郁,有用或无用,人脉好或无人缘,有耐性或无耐性,活泼或安静,聪明或愚笨,可靠或不可靠,强大或弱小,朴素或浮华,认真或不认真,固执或坦率,严谨或散漫,有责任感或无责任感,美丽或丑陋,清洁或不洁等等,才能正确地塑造自我。

善待自我的态度

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包括接受自己的冲动、情感和梦想。了解自己,才有可能了解别人和环境,信任自己,才有可能信任他人。

发现自己性格的弱点,改进自己对问题的思维方式,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情感反应,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建立良好的心态。

关注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其对自己和别人的影响。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了解自己,“以人为镜”。

接受和体验自己的情感是有益的。发展自己的积极的情绪。

4.人际与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好说明心理健康

只要是人,就需要朋友,就存在人际关系,必须和人相交往、沟通。因此,善于与人相处,乃是促进人生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相互的施与受中生长的。有人说“你若伸出友善的手,你的手也会被无数双友好的手握住的,你的人际生命力将充满无限的活力”。

人际交往原则

责任原则——了解后果,顾及利益;

平等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效益原则——获取利益,不损害人;

慎重原则——谨慎态度,稳重而行;

适度原则——把握尺度,恰如其分。

人际健康之道

健康的性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走出人际交往的“缺钙症”即害羞(求助心理医生)。

接纳和关心别人的需要可增强彼此间的关系。

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将成为良好人际关系的纽带。

多和别人沟通意见,并注重沟通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如会听话、有耐心、多理解、善表达等。

5.婚恋与心理健康

性行为的社会意义

有人认为生儿育女是性行为的基本目的;有人主张把生殖和求爱结合起来作为人类性行为的基本目的;有人称在人与人的爱中实现相互自我奉献是性行为的基本目的;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性行为的基本目的是快乐。

选择理想的配偶

婚姻关系是以爱情为基础,加上忠诚和信任、尊重和自尊、理解和责任感。上一代美满的婚姻、和谐的大家庭和快乐的童年是建立婚姻关系的有利背景。婚姻双方有相近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健全的人格品质:快乐的、有朋友的、乐趣的、谦让的、宽容的、幽默的等。

婚姻关系和家庭和谐

婚姻是两个异性个体之间最亲近、最安全的关系,事实上也是人间最难以适应的关系!美满幸福的婚姻和家庭和谐需要时间和耐心,也需要双方的相互了解、体贴和相爱。

婚姻的维持方法

信任对方,积极沟通;

共同参与,就事论事;

善待老人,教育子女;

活动娱乐,记纪念日;

信息通畅,性欲满足(尊重对方、理解与配合、谅解与安慰)。

6.亲子教育与心理健康

何谓管教

如何培养和教育好自己的子女,越来越为父母所关心。明智的家长也许已经发现:在教育子女问题,我们正面临着许多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深刻而复杂的问题。一些家长已经开始着眼于用现代眼光和现代手法来观察和教育孩子。但是,还有相当多的家长,在这上面表现出一种善良的无知,他们还没有成为孩子心中所期望的那种称职的父亲和母亲。

所谓管教即对孩子进行训练或指导,包括奖励和惩罚。但管教≠惩罚。有成效的管教就是和孩子之间建立正确的、良性的反馈关系。管教子女是一门艺术!

六类父母不利于孩子成长

过度保护型 娇惯溺爱孩子,不让孩子干一点家务,并且答应孩子任何要求,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这样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

过度赞誉型 对孩子表扬过多,开口不离“好”,从不指出和矫正孩子的错误。这种过分夸奖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过度冷漠型 对孩子不关心,不热情,不过问,不沟通,不支持。这会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对社会抵触或不能融入集体或社会。

过度严厉型 独断专行,过度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