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读本
16039100000007

第7章 人际交往篇(1)

与父母相处,我有办法

案例分析

相传,在宋代时,香山赤坎村有一阮氏人家,世代以耕种水稻为业,由于那个年代战乱繁多,光景不好,阮氏人家年少时贫苦无钱娶妻,延至三十好几,好不容易娶回一位“老姑婆”,婚后数年虽曾生育,但所生的子女都因营养不良而先后夭折。夫妇终日愁眉苦脸,只盼能育有一子,侍奉终老。后来,他们终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阮与子,夫妇俩精心呵护,视为至宝。以后,阮与子在饥寒交加中长成少年。俗话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阮与子从小就下田帮父亲劳作,随着岁月的流逝,阮与子的父母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而双双病倒在床,平日的劳作,家计等重担全部压在阮与子肩上。

在过去,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中孝顺父母是很讲究的。因此,阮与子在独力撑持家庭生计之际,并未忘却孝顺父母。可是在封建社会里,医学并不发达,巫医术士比比皆是,如《香山县志》所述:“轻医术而信巫”。阮氏父母虽有孝子遍寻郎中医治,但恶疾并未痊愈,母亲在饥寒、疾病中去逝,父亲也因得不到及时治疗,加上老伴过早地撒手人寰,疾病越发严重。阮与子无计可施,也无可奈何,床上的病父毒气攻心,忍不住发出阵阵呻吟之声。看着父亲那病入膏肓惨况,阮与子拍腿而起,走入厨房脱下裤子,洗净臀肉,狠了狠心,牙咬竹筷,手起刀落,切下一块股肉,放入药中煎熬。阮与子这一壮举被其父看到,此亲情令他一下晕死过去,醒来之后,只见儿子脸色苍白,双手抖着捧药在床前,阮父悲喜交集,难以咽下这“药”……

一晃数月,阮与子割股疗父之事远近传播,但最终阮父还是死于疾病,阮与子也因割肉和劳累,染下顽疾,不久也去世了。此事不知怎么传到朝廷里,皇上恩准在赤坎村前建起一座孝义坊,以表彰阮与子割股疗父之孝道。该牌坊建成后,因战乱和天灾而毁了多年,直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乡民为纪念这位孝顺之子,自发集资重建。现存牌坊正面书“孝义坊”,背面书“力孝遗芳”,正背面的门额刻有记载阮与子割股疗父之事。明代中山诗人黄经有这么一首诗赞誉:“阮家门苍草青青,绰楔空传孝义名;割股救亲天感动,至今光彩照圆经。”

心理感悟

翻开如今的报纸,很多青少年却因为与父母发生冲突,气急之下将屠刀举向辛勤抚育他们成长的父母。例如,2000年2月24日,广西南宁市17岁的农村青年袁某,因带女同学回家被母亲责骂,于是将母亲砍死。随后又杀死刚刚回家、没有防备的父亲。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人频频伤害自己的亲生父母呢?如果与父母意见不合,发生冲突,我们又该怎样调节自己,与父母有效沟通呢?

在农村,许多做父母的都没有多少文化,加上他们过去所受到的教育和我们现在所了解的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难免和父母会经常因为一些事情发生冲突,甚至会吵嘴或者身体接触。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应该冷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要谨记:“冲动是魔鬼”。冲动会让我们失去理智,可能会做出一些丧心病狂、让我们后悔不已的事情;只有冷静,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就是想一想:“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呢?”“父母是为我好,还是要害我呢?”把这些问题考虑清楚后,如果能够明白父母的用心良苦,明白父母之所以这样做,出发点还是为我们好的,我们的心里至少也能够舒坦些。

最后,我们要学会和父母沟通,把我们的想法告诉给他们,消除彼此的误解,让他们明白儿女虽然和他们的期望有些距离,但一定会努力做好的。当然,沟通时可能还有冲突,但一定要谨记保持冷静和换位思考。

名言警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好的伙伴,真的很需要

案例分析

小兵出生于重庆市某个偏僻的小山村。幼时的他,虎头虎脑,聪明又可爱,乡里乡亲都很喜欢他,都说这小子长大以后肯定是个人才。上小学时,小兵品学兼优,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爸爸妈妈都为他感到十分骄傲。

上初中时,小兵的爸爸妈妈为了挣钱供他读大学,和其他乡亲一起,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打工去了,于是,小兵只好平时寄宿在学校,周末回家和年迈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时候,小兵结识了几个经常在学校周围游手好闲的社会小混混,其中有两个是小兵的小学同学,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干脆辍学,整天无所事事。在这些人的威逼利诱下,小兵学会了抽烟,学会了逃学,整天和他们待在一起,经常出没于电子游戏厅。没钱时学会了撒谎,找爷爷奶奶骗钱花,有时还偷家里的钱。不久,小兵伙同他人抢劫了小学生的7元零花钱,被“请”进了派出所。此时,回想起自己现在的所作所为,小兵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初中毕业时,小兵由于久疏学业,成绩一落千丈,未能考上高中,不得不步父母的后尘,外出打工。这时,看到现在艰辛的打工生活,回想到自己过去的交友不慎,没有努力学习,小兵后悔不已。于是,小兵毅然断绝了与过去那些狐朋狗友的关系,主动与厂里技术好、人品好的工友交朋友,彼此相互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不久,小兵就成为了厂里的技术骨干,深得老板赏识,并被任命为分厂的副厂长,他那些共同进步的好朋友也分别获得了升迁,被老板委以重任。

心理感悟

小兵由于交友不慎,耽误了自己的学习;后来,通过反思和自身努力,加上选择了合适的成长伙伴,小兵又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其实,这样的故事,历史上就不少。孟子(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学大师)幼时,母亲为了给他找合适的成长伙伴和生活环境,曾经搬家三次。起初,孟子家离一处公墓不远,小孟子看到了一些送葬人的情景,自己就模仿起来,成天在沙滩上埋棺筑墓,还经常跟着送葬人学唱哀乐。孟母看出这个地方对孩子不好,就搬了家,可搬的地方是一个集市,小孟子又学着那些买卖人吆喝叫卖,整天和买卖人的小孩一起玩耍,坏习惯学了不少,孟母只好再次搬家。这次搬到了一个小学附近,小孟子模仿学校的学生学习文字礼仪,成天嚷嚷着要上学,和学校的小孩一起玩耍,慢慢地,行为习惯越来越好,孟母才终于放心地说,这才是我孩子可以居住的地方。

像孟母一样到处搬家、选择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方便做到的。但是,我们有没有可能去寻找一个好的成长伙伴呢?其实,在我们乡村,就有很多优秀的同龄人,我们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多和他们相处,我们就会有所进步的。

名言警句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和傻瓜生活,整天吃吃喝喝;和智者生活,时时勤于思考。(美国谚语)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案例分析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哲学家在海边目睹一条船被上苍惩罚,遭遇风浪沉没。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都不幸溺水身亡。哲学家痛骂上苍不公道,只因为一位罪犯正好乘坐这条船,竟然让众多的无辜者受害。

正当哲学家陷入这种愤怒与苦恼之际,他发觉自己正被一大群蚂蚁围住,原来他站的位置距离一个蚂蚁窝不远,而他正堵住了蚂蚁们往洞里搬运食物的道路。这时,有一只蚂蚁爬到他身上并叮了他一口,他立刻大声痛骂并用脚踩死所有的蚂蚁。

这时候,有一位天使出现了,并用他的拐杖敲着哲学家的脑袋说:“你既然以类似上苍的方式对待那些可怜的蚂蚁,难道你还有资格去批判上苍的行为吗?”顿时,一向以雄辩自居的哲学家哑口无言。

心理感悟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为人处世的正确选择。但在我们周围,总会有这样一些人,评判别人的事情,常常头头是道,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可当自己身陷其中,成为当事人,往往就没了标准,一不小心,就犯了相同的错误。

人是感性的动物,对待事物处理事情往往以看到的景象,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来下判断,因此对待别人与要求自己就有了双重的标准。表现在工作中,一方面是用放大镜来观察他人的行为,说三道四,评头论足;另一方面却又放纵自己的行为,毫无标准可言。殊不知,你在用放大镜对待别人的同时,别人也会用放大镜对待你,由此产生的冲突可想而知。

可以想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的要求宽松一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氛围就会轻松愉快许多。如果不这样,我们就会面临无尽的误会和烦恼。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呢?

绎名言警句绎

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得多么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

——巴甫洛夫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魏徵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

——宋濂

真诚对待别人,别人才会真诚对你

案例分析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曾经写过一封别具一格的信,而这封信为他赢来了一段平淡却长久的友谊。事情是这样的:海涅曾经收到了一封来信,原来是一位很久没有联系过的朋友路易。信封里装的是一大捆厚厚的白纸。海涅耐心地一张一张拆开,一层一层紧紧包裹着的白纸打开后,里面有一张小小的纸条。上面工整地写着一句话:“亲爱的海涅,好久没有和你来往了,我很想你。最近我的身体很好,胃口也特别好,请你不要挂念!你的路易。”

海涅看后非常高兴,立即给自己的朋友回信。可是路易收到回信的时候却是一个大箱子,于是不得不请人帮忙抬进来。打开箱子后发现,里面装的竟然是一块大石头,石头旁边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亲爱的朋友,很高兴听到你身体健康的好消息,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大石头终于掉了下来,现在我把它寄给你,当作纪念吧!”

这样热情和真诚的友情实在令人感动和羡慕。当然,你要别人真诚对你,首先,你得真诚待人。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人静静地坐在一个小镇郊外的马路边。

一天,一位陌生人开车来到这个小镇,看到了老人,停下车打开车门,向老人问道:“老先生,请问这个城镇叫什么名字?住在这里的人都怎么样?我正在寻找新的居住地!”

老人抬头看了一眼陌生人,回答说:“你能先告诉我,以前你居住地的人们都怎么样吗?”

陌生人说:“别提了,那正是我想搬到一个新环境的原因。那些人毫无礼貌、自私自利,我相信任何人住在那里都难以忍受,反正我从来没有觉得他们可爱过,也没有感受到多少快乐……我希望这里的人都是好人。”

老人回答说:“先生,恐怕你又要失望了,这个镇上的人和他们完全一样。”

陌生人怏怏地开车离开了。

过了一段时间,另外一位陌生人来到这个镇上,向老人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住在这里的是哪一种人呢?”

老人同样反问他:“以前和你居住在一起的人怎么样呢?”

陌生人回答:“哦!他们都非常友好,非常善良。我和家人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是,我现在换了一份新的工作,我不得不离开那里,我特别希望能找到一个和以前一样好的小镇。”

老人说:“幸运的年轻人,这里的人都和你们那里的人一样友好而善良,他们会非常喜欢和你相处的。”

朋友,你知道为何这两个年轻人的问题一样,得到的回答却截然不同呢?

其实,并不是老人有意欺骗了他们中的谁,而是事实的确如此。如果你能礼貌地宽容地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同样对待你;反之,如果你的态度恶劣,自私自利,别人对你也不会怎么好。

绎名言警句绎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

——荀子

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乔叟

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

——温·卡维林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陀思妥耶夫斯基

人与人之间,只有真诚相待,才是真正的朋友。谁要是算计朋友,等于自己欺骗自己。

——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礼貌待人,是个人涵养的体现

绎案例分析绎

1987年,曾有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当一位科学家被问及:“你在哪所大学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老人平静而又认真地回答说:“是在幼儿园里。在幼儿园里,老师教会了我们待人要有礼貌,做事不要马马虎虎,做错了事要道歉。这才是我们一生享用不尽的最重要的东西啊!”

一个获得了世界最高级别奖项的人,竟然会把懂礼貌看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你觉得奇怪吗?

一点也不奇怪。伟大领袖毛主席从小就是一个懂礼貌的人。毛泽东的母亲身体不好,他从两岁到七岁一直寄养在湘乡舅舅的家里,后来,父亲毛顺生把他接回家后,便送到私塾先生邹春培处学习。第一次拜见老师,按照规矩,先拜孔子的牌位,再拜老师,没想到才七岁大的毛泽东,举手投足,无不合规合矩,并且对老师非常的尊敬。这不禁让老先生心中暗喜,他按捺不住心中的高兴,对毛顺生说:“令公子这般小小的年纪,便能如此的遵规矩、懂礼貌,将来必成大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