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职场心疗: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16038000000015

第15章 职场新人的成熟之路(4)

第六节 拥有执行力——不拖拉不懒惰

你是否有需要给客户打的电话,却迟迟不想拿起话筒?你是否眼看着堆在办公桌上的任务越来越多,却始终不肯着手从具体的一件做起?你是否瞻前顾后,迟迟迈不出行动的脚步?这就是拖拉。拖拉,就是不愿做事情,它是一种坏习惯,是我们每个人经常陷入的一种误区,这种现象在职场中可谓司空见惯。

喜欢拖拉的人,总是把完成工作的时间节点定在“明天”。很多职场中人,总是在“明天”的安慰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今天,殊不知,时间不停息地奔赴终点,当你把今天应该完成的事拖到明天去做时,这个“明天”就足以把你送进坟墓了。

拖延时间的行为也有轻重程度之分。你可以将事情拖延到一定时候,然后赶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这是一种常见的自欺欺人的行为。既然你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干完工作的,那么即使工作结果极糟,或者未能达到最佳水平,你都可以安慰自己说:“这是因为时间不够。”其实,你的时间是很充裕的。你知道,别人比你忙、时间比你紧,可照样能办成事。你如果总是抱怨太忙(拖延时间的一种方式),那你就无暇做任何工作。

这就是职场中的拖拉心理,是职场中人必须要克服的一种病态心理。与拖拉心理非常相似的,职场中的懒惰心理也需要你小心提防。要看自己是否存在懒惰心理,可以看看在自己的身上是否出现过如下的情形。

1.得过且过:面对一些费神的工作或者自己不喜欢的任务,就会容易产生拖延的心态,认为事情到了最后总会被解决,于是不到最后一刻绝对提不起精神来处理。

2.过分自信:有些人有自信在压力下工作,认为自己如同弹簧一样,压得愈紧便愈会弹得愈高,到了最后关头时限,效率反而会大大提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常常能够体会到克服挑战的快感,享受最后关头效率和刺激,不过对其他同事来说,就会产生工作上许多的不协调和误解。

3、害怕开始:有些人却欠缺自信,常常因为害怕自己会做得不好,结果便迟迟不敢动手,这种逃避的惰性心理,往往令自己更容易产生挫败感,当别人开始催促,又或者受到同事的质疑,就更加不敢开始和继续拖延。这种短暂的逃避令自己的恐惧感在拖延等待中愈积愈多。

4.追求完美:有些人会尽心尽力做到最好,但仍会拖延至最后一分钟才动手,只因为他们想精益求精,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质量上的完美,结果迟迟未行动及导致时间大大超愈过预期。

职场中的拖拉心理与懒惰心理是一对孪生的双胞胎,我们一般不把它们做严格的区别,而将其一起通称为懒惰拖拉心理。职场中的这种懒惰拖拉心理,让你事事拖拉,在它的影响下除了不能在时限前完成任务,个人信誉受损,亦令上级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直接影响个人的职场发展。那么,怎样克服职场中的这种懒惰拖拉心理呢?

1.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有惰性的不良性格,继而要看到惰性的危害性。要找出惰性在自己身上的主要表现和产生的主要原因,下决心克服安逸享乐的思想,培养坚毅的品格。要让事情来推动你。“意志是克服惰性的一种力量”,而推动着这一意志的形成,恰恰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科学地安排时间,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要求言必行,行必果。

2.确定一项任务是否非做不可。当我们感觉一项任务不重要,做起来自然会拖拖拉拉,若是这项任务真的不重要,就立刻取消它,而不是既拖延又后悔。有效分配时间的重要一环,是取消可有可无的任务。应该从你的日程表中把乱糟糟的东西清除。

3.让别人来监督你完成任务。可以向上级同事作出工作保证,有别人的监督,会令自己产生动力。你也可以为自己设定时间表及期限,要求自己提前完成工作,同时不断提醒自己必须严守承诺及纪律,享受提前完成工作的成就感。将提前完成和拖延相比较认识提前好处,那么你就摆脱职场懒惰了。

4.今日事,今日毕,有意识地敦促自己立即将拖着、欠着的可立即完成的事干完,这样就会有如释重负的欣喜感和成就感,就会满怀信心地去做下面的事,这样的训练就会逐步动摇惰性存在的基础,最终将惰性的阴影一扫而光。

5.把任务委托给其他人。有时候,任务是能完成的。但是你不喜欢做。可能与你的兴趣或专长有关,这时如果你把任务委托给一个比你更适合做、更乐意做的人,你和他就都成了赢家。

6.确定好处与优势,立即行动起来。我们往往因为看不到完成一项任务有什么好处而拖拖拉拉。也就是说,我们做这项任务时付出的代价似乎高于做完之后得到的好处。应付这个问题的最佳办法是从你的目标与理想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任务。如果你有个重大目标,那你就比较容易拿出干劲去完成有助于你达到目标的任务。

7.养成好习惯。懒惰拖拉是人的一种劣根性,为了做成某件事,必须与它抗争,超越这种劣根性的钳制。但是这种抗衡和超越不是心甘情愿的,一开始总要由一些外力来强制,进而才能逐渐内化为恒定的精神和行为习惯。一旦养成恒定的勤劳习惯,往往就会拥有一个稳定的愉快心情。因为它专注,意念与行为协调统一,所以恶劣的情绪便没有潜入的机会。更没有盘踞的空间。一个进入勤劳状态的人,心灵中就不会有长久驻足的懒惰。所以,克服懒惰拖拉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自己忙碌起来。

在具体的工作上,做事拖拉懒惰,还属于工作上的懒惰,职场中人更大的懒惰在于对自身职业发展上的漠不关心,一切都懒得做,就是说,缺少一种把事情做得更好,让自己有更好的职业未来的懒惰心理。

文科的不学理,理科的对文字工作避而远之,这种在学校曾存在的“偏科”现象,在企业中也有诸多表现:从事营销的对技术点不感冒,技术人员对市场不敏感。

因为职位的不同而形成的“主管的嘴下属的腿”,说的就是主管和下属各发挥强化岗位要求,致使趋势差别越来越明显,主管能出口成章,但是腿越来越懒。下属因为在话语权上的弱势,有些就慢慢懒于动脑懒于发言,只带着耳朵听命,带着腿复命了。

这类现象我统称为“选择性懒惰”,这种“懒惰”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因为一个人一旦给自己的强项定位,就会越来越加强其强项,而使其在某方面的弱项遭到忽略,最后的结果使那项弱项成为“惰性元素”。

搞清楚这种心态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管理很有益处,当我们选择一个岗位负责起一份工作,当我们要突破“现在的我”成长时,有些工作是可以根据个人的特长扬长避短的,但有些是根本不可能挑选,一个人的弱项恰恰是要完成任务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这时,我们不能再“选择性懒惰”从而“选择性逃避”——这是你的工作、你的饭碗,是赖以生存赖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的职业专业,你不能懒,并且由不得你懒,你必须逼迫自己,激发自己某项能力的“惰性元素”,花大力气在弱项方面“选择性勤快”,完善并强化弱项,调动起“惰性”的积极性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

对于管理者首先应该及时发现和纠偏自身的“选择性懒惰”,另外要把它运用到管理当中。认识到“选择性懒惰”是能够改变的,在某方面弱项的员工是可以改变的,有意识地针对员工的弱项制定培训计划,强化训练,并给予员工以“你们能行”的鼓励,从主观意识上改造员工,从而达到团队整体的能力提升。

第七节 及时跨越——化解职场恐惧症

当你第一次品尝领薪水度日的兴奋,幻想着所有的梦即将成为现实时,有没有发现周围的同事已经进入一个职场恐惧症泛滥的时代?即便是那些职场老手,也时不时拿过去的经验教训说事儿,一面偷笑自己触碰的职场禁忌,一面又为你的少不更事叹息摇头,仿佛摆在你面前的是无数的陷阱和沟壑,你只好诸事小心,做事举棋不定,说话吞吞吐吐,就连和同事交流职场技巧也总是暗留一手。

恐惧是人生命情感中难解的症结之一。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命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平安无事的,总会遭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挫折、失败和痛苦。当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受到威胁时,就会产生这种不愉快情绪,并为此紧张不安、忧虑、烦恼、担心、恐惧,程度从轻微的忧虑一直到惊慌失措,最终可能都影响到是否能继续工作下去了。

韩小姐身材高挑,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走到哪儿都显得出众惹眼,她很顺利地拿到一家外企的offer,职位是总经理助理。可是刚上班没几天,韩小姐发现职场远没有自己想象的简单,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方式,压得她喘不过来气。

总经理一会儿要她发传真,一会儿又要做报表,还要安排时间组织会议,好不容易确定了会议室和几位主要人物的时间,总经理又说分公司突发紧急事件,要马上订机票出差。本来就手忙脚乱的韩小姐,不了解公司制度,也不好意思找人去问,等到总经理问是否已经拿到机票时,她还没有找到电话去定,总经理当时大怒,当着部门其他同事的面,对韩小姐大吼,吓得她一句话都不敢说。

自此以后,每当听到总经理的声音,韩小姐就心跳加速,本来已经有条理的事情又变得天翻地覆,面对老板和同事时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时刻刻都处于一种高度的恐惧状态中。没工作几个月就已经神经衰弱,请假休息去看心理医生了。

恐惧作为一种生命情感的痛苦体验,是一种心理折磨。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越来越多的职场中人开始有了恐惧心理,他们虽然谨慎行事,但发现职场中需要遵守的准则越来越多,甚至还有自相矛盾的潜规则在作怪,长此以来,许多职场中人变得迷茫了,觉得自己无所适从。有的人患上了上班恐惧症,有的人则对老板总是充满恐惧,被称为老板恐惧症。

彭先生是一名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本来可以有很多发展方向,可是最开始的择业却坎坎坷坷,甚至在一个月内主动放弃了两份工作。

一开始,彭先生通过父母的关系进了一家银行工作,待遇相当不错,对于一个新人来说,起码日常生活可以衣食无忧。可是毕竟是新人,彭先生一开始就被安排到柜台熟悉业务,如此日复一日地收钱、点钱,对他来说太枯燥了。作为刚毕业的择业人,彭先生更向往那些出入高级写字楼、手拎笔记本的白领们,于是,在银行工作还不到半个月,彭先生就辞去了这个比较稳定的“金饭碗”,跳槽到一家公关公司。

在进入这家公关公司后,彭先生依然只能从一些繁杂的琐事做起,譬如打字复印、接待、端茶送水,新工作的“美丽憧憬”渐渐在彭先生的心中破灭了,随之而来的是像第一份工作那样的焦虑和烦躁。终于有一天,彭先生又无法坚持上班了,不到两个星期,他再次放弃工作。

从公关公司辞职后,彭先生对自己是否能够适应正常的工作产生怀疑。不管什么工作都同样枯燥乏味,不能提起他半点兴趣。现在,一提到上班就充满恐惧,对自己的定位始终很模糊,更加没信心继续找下一份工作。

彭先生是典型的上班恐惧症,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中,跟彭先生类似的例子不少,这些恐惧上班、害怕工作的现象并非个别,甚至有的人一上班就想要什么时候辞职,这其中也不乏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人员。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他们的健康深受破坏,有时一上班就想还不如在家舒服,何必要死要活地工作?所以具有上班恐惧症的人,通常一上班就马上神经衰弱,连晚上睡觉都会梦到工作中不愿接触的点滴小事,每天都备受煎熬,惶惶不可终日。

那么,怎样克服上班恐惧症呢?

1.正确自我定位。患有工作恐惧症的人总是过于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他们总是想到“我想做什么”和“我喜欢做什么”,却很少考虑“公司需要我做什么”和“这份工作本身要求我做什么”。正是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才使这些毕业生在工作中常感到无法实现自我价值,进而开始怀疑工作本身的价值,所以恐惧上班或频繁跳槽。

2.制定阶段性目标。通过确定阶段性目标,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意识地训练自信心,学会自我调节,提高抗挫折能力,减小恐惧心理对自己的影响。

如果说,患上了上班恐惧症的人还仅仅只能算是“准职场中人”,因为他们大多数还没有经历多久的职场生活,那么,已经身在职场中的人,像前面提到的韩小姐那样对工作、对老板充满恐惧,就是典型的老板恐惧症的症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