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若有所思话德国
16037900000002

第2章 贺《若有所思话德国》再版

林心治

《若有所思话德国》是重庆出版集团2009年度向读者推荐的重点书,在当年重庆市第二届读书月活动中广获赞誉,现又再版,实属可喜可贺!

书的反响是很好的。中央和国家机关有朋友说,这是一本“心灵与时代同步”、“翻看几篇就放不下手的书”;解放军总政的一位将军说,书写得“质朴、优美”,“思想深刻”,“有神来之感”;上海、吉林和四川的朋友说,这书初看一遍“不过瘾”,每逢周末又沏上茶或咖啡,再“品”二遍、三遍,有的是一家三代人一起品读讨论;驻德使领馆和德资企业高管中有朋友讲,这书言简意深,文短韵长,是同类书中少见的“品位书”;在重庆,政界、学界、工商界亦多有褒扬,有参访德欧的团队把该书作为行前必读;北京有刊物对该书作过选载,有海外朋友欲将其译成英文推向欧美。

作者确实是写了一本好书。我曾以《风从德国来》(见2009年10月3日《重庆日报》)为题作过点评;这次国庆长假,再次品读,又有一些新的感受:此书之所以广为读者赞赏,盖源于其有根、有体、有灵魂。

这书之根,就是情。作者创设“手机札记”,开篇即以一组精短美文直抒胸臆,父女之情、人间至爱,自然而真切,浓烈又深沉,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于蜚然文采中那些启人思辩、教人感悟的理性结晶和智慧灵光,让读者在阅读后有一种心扉豁然而开、性灵得以陶冶的感觉。“细节决定生活品质”、“与人相处多看优点”、“为女儿加油”便是这类真情纯美之作。阅读这些篇章,行色匆匆者不由会放慢人生仓促的脚步,因急功近利而硬化的心也会开始变得柔软起来。

这书之体,就是“这一个”。写书其实是写人,写人的经历阅历,写人的思想和精神。作者在区县、院校和机关宦海浮沉二十余载,可谓历经仕途人生的酸甜苦辣。难能可贵的是,在基层工作十余年,他一直有理论的思考;在院校和机关工作十余年,他一直有实务的视角;不管走到哪里、从事何种工作,他始终在勤勉敬业、激情奉献中多一份智识型热血男儿“形而上”的感悟,这便注定了他在性格和气质上成为具有鲜明特征的“这一个”。正是有了“这一个”,才有了他于精神层面的激情书写,才有了书中让人含英咀华的诸多笔墨精粹。

这书之灵魂,就是家国情怀。作者高站位,深立意,选材运思颇见匠心,写作风格极具个性和创意。作者用心灵感受外物,神游于德国与中国、历史与现实、事业与亲情间,于琳琅满目的人、事、物中,选材博而不杂、简约精粹,将最能体现德欧特色、最能激起东方人兴趣的历史风貌与现实景况作鲜活呈现,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融思想性、艺术性、益智性和趣味性于一炉,力求以最简练的文字诗意地充分表达最多的智慧,抒发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体现了对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用心观照与深度思考。作品中既见诗人般的激情与敏锐、哲人般的深沉与睿智,又有公职人员的平实与严谨,三者交融,相得益彰,洋溢着这个世纪这个时代中国人充沛健旺的精气神,让人在不知不觉间为情所动、为智所启、为理所服,这书自然便与“快餐”类书籍迥然有别,而具有了久远的价值。

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著书立说,作者都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段。鉴于作者还可能出访其他国家和地区,故希望能认真总结提高,更好地坚持工作与写作两手抓,假以时日,若能撰写成出国访问“若有所思”的系列书来,那真是一件于国于民有利的好事。

作者有这份功力,我们充满期待。

2010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