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若有所思话德国
16037900000001

第1章 处处留心皆学问——《若有所思话德国·再版序》

周勇

认识张刚好多年了,可谓“熟悉”。

去年初夏,他送给我一本书,我心里跳了一下:他可不是此道人物啊。那是他参加国家监察部组织到德国学习培训期间写的,书名叫《若有所思话德国》。好在篇幅不长,容我一气读完,却完全是另种感觉:真有意思,真有味道,应了那句古训:“士隔三日当刮目相看”!后来,陆续听到天南海北、政商学界的朋友们对这本书的赞誉,书在八个月内翻印3次,更有报刊选载,而今还要中文再版,甚而至于还将出版英译本,走进世博会,可见不只是我等获有教益,市场的反响也是非常积极的,我等借此也进一步认识了张刚。

这确实是一本好书。书中篇什,大多是作者从德国之行耳闻目睹的人和事切入,那些人和事对于出过国的人来说不足为奇,大都见过听过。但张刚是个有心人,经他那感性与理性交融的文笔引领,读者便能于表面平常间发现感动,于光怪陆离中看见真相,于错综复杂里明辨方向,于轻松愉悦间启迪心智。尤其是其中的三十六则“手机札记”,是他写给女儿的“教子书”。那些内容是他们家庭内部的情感互动和私密对白,却也有社会教化的普适性,将其公之于众,读者在获取那些启人思辨、教人感悟的理性睿智和智慧灵光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们的父女之爱和融融亲情。

我始终认为,散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修炼”出来的。文如其人,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品。只要用心,把功夫下足,其结果一定是水到渠成。这里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生活的历练和思想的深度,否则只能是等而下之,不能打动人心,没有生命力。张刚从农村基层党委书记干起,已经二十多年,在区县、院校、市级机关经历了多层面、多岗位的风雨历练,其人生阅历及心路历程便是独具个性的丰厚积累。参访德国为他提供了一个契机,“憋促”了多年的他得以一吐为快,于是,积累转化为思想,涌流出片片心灵絮语和直逼人心的感悟,书写在纸上的文字便有了生命,读者在阅读中也有了怦然心动的审美愉悦。书中的诸多篇什,就是这样厚积薄发、撩拨人心的佳作。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写欧美的书多带悲情,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这本书一扫悲情纠结,激情而理性,蓬勃而稳健,这与我们今天所处的伟大时代是同步合拍的。作者在比较中透视中国和德国的国家体制、政治法律、经济发展、人文历史、宗教文化、民族特质,化繁为简,公允宏阔;兰斯多夫教授、贝克小姐、郭坤达和卡罗先生、华人店里的东北姑娘,人物刻画精简传神,诙谐风趣;阿尔卑斯山之峻、莱茵河谷之美、柏林和法兰克福的旷世繁华、海德堡式的浪漫潇洒,写景记游文情并茂,精致清透,毫不拖泥带水;大国民素质的感慨、思古幽情的叹息、日尔曼表情的沉思、德国“乡巴佬”与重庆秀山人的幽默比较,抒情感怀小中见大,思深谋远,没有无病呻吟、附庸风雅和浅尝辄止。作者以沧海桑田的视野管窥德欧风云,也让我们聆听了1949年以来,特别是最近30年来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伟大复兴的时代足音,领略了中华崛起之际我大国民的胸襟气度与精神风貌。没有教科书式的指引,更没有干条条的说教,将思想性、艺术性、益智性、趣味性融于一炉,以简练的文字诗意地、智慧地表情达意,这才叫“文以载道”,这书便有了脱俗的品貌,我相信它不会昙花一现。

纵观全书,佳什叠出,但成文略显仓促者有之,技巧失于粗疏者亦有之,应作完善精进。但这倒显得真实,我也不以为憾。因为作者是公务员而非专业作家,出趟“洋差”便能写出这样别开生面、有益于读者的书,已够让人欣喜、惊奇和感佩了。在我们的队伍中,勤于工作者比比皆是,而勤于学习与思考还需要大力倡导。其实,处处留心皆学问,锲而不舍终有成。记得1979年我考入四川大学时,向史学泰斗徐中舒先生请教如何学习,先生赐以二字:“十驾”。典出《荀子·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意思是说,骏马一跃,不足十步之远;劣马拉车,走上十天终能超过骏马,其奥秘就在于坚持不懈。如果我们的同志都能处处留心,锲而不舍,既勤于工作,又勤于学习与思考,那于国于民可真是善莫大焉。

是为序。

2010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