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增长知识,知识就是财富和力量。读书的慰藉和启发不断塑造和提升着日耳曼人的价值观,博览群书成为全民的自觉和乐事,历史文化和大自然亦受到普遍的尊崇和热爱,这样的民族能不出类拔萃都难!
事实上,知识的财富和力量造就了德国近300年间相互辉映的哲学家、科学家、音乐家、文学家集群,共同推动这个民族站在了人类高端思维的前沿。
我中华老祖宗有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美国的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更加纷繁复杂、瞬息万变,国内转型期的各种矛盾纷至踏来、层出不穷。要使自己的心灵在混沌迷蒙的世界中保持清醒,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德国人以及近邻的日本人,多读书、读好书。
假如我们的地铁或轻轨中出现了温家宝总理所期待的人人捧读的场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定指日可待。
德国政务官的中文热情
据说,以前出国,行前教育要求的大多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之类,现在呢,是希望大家以平常心与外国人平等对话,语言不通也不要紧,因为“你不懂德文,他也不懂普通话”嘛。
我开始以为这是培训老师在用幽默为我们减压和鼓劲,但到了德国却有了别样的感觉。
12月8号下午,德国司法部,负责国际关系和法制对话的司长布宁克先生,在主持情况介绍会时试着用华语问候;12月9号上午,德国新闻总署,接待处长郭坤达先生介绍情况伊始,用普通话纠正翻译把“署”误译成了“处”;12月10日及其以后,去德国联邦议会等处,有的官员主动说到监察部和“中共中央纪委”的关系,有的官员说到自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等等。每逢如此场合,我便不如日耳曼人稳重,——在那么一瞬间,心底会漾出麻酥酥的愉悦感。
感性呼应着理性,直觉印证了判断:相当数量的德国官员已不满足于利用间接资料了解中国,而要直接学中文、懂中国,这种典型的日耳曼精神和风格,反映了今日之德国对加强与中国发展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重视和劲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呢,做得怎么样?优秀的德国人,值得本学员学习!
辩证观点话实力
“欧老大”德国何以看重今日之中国?
简言之,原因有两条:一是德国人务实、理性;二是中国蓬勃向上的国家实力。
德国人敬重规则,崇尚理性,尊重事实。我们国家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创造直接造福于13亿人和60亿人,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上在2007年即已超过德国,位列世界季军,经济发展的绝对规模和潜质及对世界经济增长一年高过一年的贡献率等,均直接作用于德国人的客观分析、理性思考和逻辑判断,这才有了我们耳闻目睹的“中文通”、“中国热”所折射出的国家影响力。
德国是辩证法的故乡(包括唯心的,也包括唯物的),在德国话说实力更应该讲讲辩证法。
当今世界论实力,一般的说法有所谓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之别。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文化类软实力和强调谋略及运用技巧的巧实力,均是由经济发展的硬实力所决定,并以硬实力为依托和支撑的。软实力、巧实力是“毛”,硬实力是“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古老成语中的东方智慧把三者的关系讲了个通透。当然,软实力、巧实力的发展和增强,也是硬实力的进一步发展、高水平发展的必需和动力,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作和谐性衡量,道理更应该如此。
其实,硬实力与软实力、巧实力的关系,邓小平老人家在1975年就通过“猫论”及后来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系统阐述讲给人们听了。所不同的是,德国人讲辩证法似乎更多的是讲给社会精英听;他老人家呢,是讲给13亿中国普罗大众听,而且结合国情特点讲,讲得很全面、很通俗、很透彻。其后,学用结合的中国人悟得很透、抓得很紧、用得很好。“发展才是硬道理”,30年间,中国特色的辩证法所创新创造的物质成果令辩证法的始祖国钦羡,作为中华民族之一员,身在异国他乡的彼时彼刻,谁能不油然而生自豪之情?
今日之德国、今日之欧洲、今日之世界,中国和中国人的实力和影响力的确不一样啦。所以,我一高兴就幽了人家一默:去年12月9号上午,听德国新闻总署郭坤达处长介绍情况结束时用普通话致辞后,我对曾留学南京的他说:“中国老乡”,欢迎你回南京看看“小芳”呵!他当时笑了,是那种诚实、友善而略带点礼节性的笑,而不是我所期待的爽朗大笑。也许,他不知道那首20多年来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歌曲,或者,他知道那首歌曲但不知道歌曲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及因国力贫弱、民生艰辛而生出的酸甜苦辣。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强大的中国令郭先生及其他德国高级政务官和公务员刮目相看、肃然起敬。
德国看重中国,郭先生及其同仁正在认真学习中文,全面了解中国。相比之下,我自叹弗如。这次出国前的培训,学了几句德语,现已随风飘散。
幸好没有忘记中国文字,逐一记下了当时的亲历感受,现整理成文章,以此向辩证法的始祖国致意。
海德堡式潇洒浪漫
老早就听说莱茵河支流内卡河畔的海德堡是德国浪漫主义的摇篮,从抵达该市的那一刻起,我便睁大了眼睛仔细地看。
海德堡的确洋溢着独立特行的潇洒气质。
这座1196年初具规模的城市,法尔茨的历代男爵都把它定为法尔茨的首府或者爵府,德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诗人、作家,如歌德、艾兴多大、科勒等都在这里生活过。而让人惊奇的是,1386年,法尔茨男爵陆泊雷希特一世在这里兴建德国第一所大学,同时也着手兴建海德堡王宫。这种“两手抓”似乎于冥冥中产生出德国魔法师般的神奇效果:
大学建成了,校外的小山上诞生了著名的“哲学家小道”,黑格尔教授在这里发表了成就其哲学思想体系的最重要著作《哲学全书纲要》,韦伯教授在这里奠定了他现代社会学宗师的地位,先后还产生了8个诺贝尔奖得主;
王宫建成了,作为法尔茨选帝侯之所在,它后来却成了1689年和1693年与法国人争夺法尔茨遗产战的主战场,为法军炮火毁坏。战争的硝烟散去,当地人有财力和时间重修王宫,却一直不动手,为什么?一种说法是,德国人只是为了对法国人的一句讥讽:让历史看看法国人对文明的破坏水平吧。当然,不再维修的结果,客观上造就了王宫作为德国最伟大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古代遗迹的地位,它由此也拥有了历史的价值和特殊的魅力。
海德堡式的浪漫也是令人感动感慨和匪夷所思的。
步行至王宫遗址内的花园一角,可见护墙边有一块高约2米、宽约1.2米的石碑,上面镌刻着几节德文诗,那是马丽安娜回忆她与心爱的情人歌德1815年秋天作最后一次约会的情诗。那一年,她18岁,他78岁。
全诗共5节,石碑选刻了3节:
羊肠小道高如彩虹,
这里他曾来去匆匆。
我们手牵手时的甜蜜,
现在已经无影无踪。
啊,合上吧,我疲劳的眼帘。
让我沉醉在那遥远而又美好的时光。
夕阳里,
他的高歌总让我荡气回肠,
过去的时光就像现在一样。
来吧,包围我吧,你们世俗的条条框框。
在我周围的魔圈里,
你们沉降吧,习俗和忧虑!
这里,我曾经幸福地爱过和被爱过!
“老少情侣配”,其年龄落差超过半个世纪,感情似乎又如此的痴与纯,亦算作古今中外的天下绝配。
准确与否?没有考证过。
希特勒当年发迹地
早就听说过慕尼黑是希特勒的发迹地,是“德国的秘密首都”。它从何而来?与希特勒到底有何关系?今日慕尼黑的情况怎样?
在慕尼黑的几天,我一直在找寻着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慕尼黑乃因宗教而兴之城。
最初,它是在10世纪至11世纪由特根湖寺庙的和尚在伊萨河旁建的定居点,当时称为“阿普德—慕尼黑”,意思是“僧侣之地”。慕尼黑的城徽——穿着金色法衣、黑色袈裟的和尚,便来自这个典故。
1158年,威尔芬狮子大公亨利正式建立慕尼黑城。其后,它成为巴伐利亚大公威特斯巴赫家族的王府所在地。1328年,巴伐利亚王路德维希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慕尼黑便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至19世纪末期,它与巴黎、伦敦并列为世界三大艺术之都。慕尼黑曾经是新文艺复兴、新巴洛克艺术风格的指向标。1897年,在这里举行的第七届世界艺术展览会使其成为德国青春艺术派风格的首都。1901年,慕尼黑成为德国第三大城市,当时的人口达到50万。
希特勒与慕尼黑搭上关系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希特勒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个城市是维也纳、柏林、慕尼黑。如果说维也纳是希特勒排犹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发源地,柏林是希特勒纳粹权力的巅峰,那么,慕尼黑则是他政治上飞黄腾达的基石。
希特勒出生于奥地利,从小想当画家。后来,为逃避奥地利的军役,希特勒于1913年来到了慕尼黑。不久,自愿参加了巴伐利亚第二预备部队第16步兵团,成为前线通讯兵。当然,有人戏说希特勒,说他不是当的步兵,而是在炮兵部队,当炊事员,经常是头戴绿帽(当时的军帽是绿色的)、身背黑锅(煮饭),听见别人打炮就脚底抹油——溜了。
一战结束后,希特勒随军回到慕尼黑,帝国军队委派他们盯梢被敌军放回的战俘和各政治党派的活动,他的具体任务是负责盯梢当时排犹的德意志工人党。在跟踪和盯梢中,他发现德意志工人党在当时不景气的德国具有广泛的市场,于是便加入了该党,并很快成为它“最重要的喉舌”。1920年,该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1921年,希特勒成为该党的党魁。
1923年11月,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政变,政变的第二天即被巴伐利亚警察镇压,希特勒被判刑5年,但9个月后便被释放,其间完成了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希特勒出狱后积极进行纳粹党的复兴重建,并且将影响扩大到整个德国境内,终于在1933年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总理。希特勒得势后将慕尼黑追认为“革命首都”。
1938年希特勒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法国总理达拉第、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慕尼黑签订了著名的《慕尼黑协定》,承认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土地归德国所有。随后,希特勒在慕尼黑北郊的小城达豪建立了德国第一个集中营,先后关押了20万人,害死了3万多人。今天的达豪已建立了纪念馆,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慕尼黑一直是盟军重点轰炸的德国城市,死亡人数达3万,失踪1万。1945年4月30日,美军占领慕尼黑,直到1992年才撤走。
二战后,慕尼黑并没有背上“希特勒包袱”,而是凭借丰厚的底蕴和人民的素质,创造了五六十年代空前的经济奇迹。其后,1972年举办了第二十届奥运会,1974年世界杯足球赛在慕尼黑举行,德国队取得了冠军。20世纪80年代,慕尼黑成为西门子、宝马汽车等誉满全球的大企业的总部所在地,进一步发展成了欧洲的金融、高科技中心和媒体业最集中的地区及全球最重要的会展城市之一,每年举行的世界性专业展览会达到30余个。慕尼黑闻名遐迩的旅游业每年吸引400多万游客,其中外国游客占到一半以上。
不知咋的,希特勒让我想到慕尼黑的地标性建筑——妇女教堂,想到这座建于15世纪、有着两个98米高塔的后哥特式教堂内的“魔鬼的脚印”。当地人心口相传的是,教堂的建筑师对魔鬼许诺说,要建造一个从里面不能看到一扇窗户的教堂。魔鬼为此很高兴,就帮助建筑师建造了教堂。教堂落成,建筑师带魔鬼来到教堂的中间,告诉魔鬼说在这里你不能看见一扇单个的窗户,但去做礼拜的人都在一个拥有充足光线的区域就坐。魔鬼狂怒,疯狂跺脚,魔鬼的脚印就留在了石头地板上。
310平方公里的慕尼黑并没有留下战争狂魔希特勒的一个脚印。他的妄想是使世界生活在没有一扇窗户的黑暗中,可慕尼黑人民却喜欢并且实现了就坐于充足的光线下。
一座修了600年的教堂
科隆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以商贸和文化繁荣著名,也是欧洲强大的教会中心,拥有12座罗马式教堂和建造年代最为久长、世界上最高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科隆大教堂。
如果说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精气神的物化展示的话,那么,科隆大教堂也应当视为日耳曼民族性格的体现。
科隆大教堂于1248年8月15日奠基并开始建造。尽管条件艰苦,资金紧张,但设计师们始终没有丝毫的马虎。在不具备现代几何学和力学知识的情况下,对于教堂的每一个细节部分,设计师们都反复研究,边试验边建造。甚至在没有统一的尺寸标准的情况下,那些不知名的伟大的建筑师们索性亲手去搭建模型和制造实物,为的是保证一次成功。后来,由于经费紧张,加上地区主教之间争权夺利,许多参与施工的人就是靠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去完成本职工作的——他们笃信上帝,希望能造一座人间天堂祈求上帝的赐福。
功夫不负有心人。教堂的内殿于1322年举行了献祭,地区主教海因里希·冯·维思伯格主持了唱诗堂封顶仪式。